中国美术史复习资料(名词解释)
中国美术史
名词解释
1.彩陶 彩陶是指在橙红色的器壁上用赤铁矿与氧化锰颜料绘制图案,烧成呈黑色或者褐色,具有热烈明快的格调的陶器。
2.岩画:岩画是古代描绘或者摩刻在崖壁石块上的图画,被称为是古代先民们记录在石头上形象的史书。
3.饕餮纹:是青铜器上最具特色的装饰纹样。也称兽面纹,是一些被夸张了的或幻想中的动物头部的正面形象。
4.画像石(砖):是指汉代豪族祠堂和陵墓地面建筑阙、享祠、碑的壁面上以及壁室表面的装饰绘画性雕刻。
5.“迁想妙得”:“迁想”指画家艺术构思过程中的想象活动,把主观情思“迁入”客观对象中,掌握对象的精神状态和性格特征以及与外形的关系,取得艺术感受,“妙得”为“迁想”的结果。即通过艺术家的情感活动,审美观照,使客观之神与主观之神融合为“传神”的、完美的艺术形象。
6.顾恺之:字长康,小字虎头,无锡人,出身世族家庭。少年时以其天才的、多方面的艺术才能闻名,并为上层人士所器重。他是一个典型的士大夫专业画家,他在绘画及文学方面艺术方面才华横溢。有绘画作品《洛神赋》《女史箴》,在艺术上提出了塑造人物形象的要求—“传神写照”
7.张僧繇:江苏人,生于南齐时期,主要艺术活动在整个梁代。他所创造的绘画风貌,对南北朝后期和隋唐两代的绘画艺术,起着积极深远的影响。他在我国绘画艺术发展过程中具有继往开来的巨大作用。
8.“畅神说”:宗炳在《画山水序》中提出的“畅神说”,认为自然山水形象能给人精神的愉悦和美的享受。“畅神说”使中国画“以神写照”的理论又前进了一步。
9.“比德说”:是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关于自然美的美学理论观点。其基本涵义是:自然美之所以为美,在于作为审美客体的自然物象,可以与人“比德”既从其中可以意会到审美主体的某些品德美。
10.《五牛图》:是中唐专写农村风俗的画家韩滉的作品。在这幅横卷上,画家用粗笔描绘了五头不同形态的黄牛,其中有所谓“步者、 者、纵 而鸣者、顾而舐者,翘首而驰者”。笔墨简练、形象生动而逼真,体现出深厚朴实的艺术风格。
11.《历代名画记》:唐代张彦远著。此书是中国第一部比较完备的绘画通史,文章体裁新颖、材料丰富,在古代美术史论著中,是一部科学、系统的重要文献。全书共分十卷,内容大致包括四部分:绘画的发展史,画家传记及有关资料,绘画技法与理论,作品的鉴赏收藏与考证。
12.“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这是张璪总结自己的艺术实践时谈到的,他概括了艺术与现实的审美关系,为中国绘画奠定了理论基石。“师造化”不是单纯模仿自然,必须同时“得心源”,即有所思,有所寄意;反之,“得心源”也不凭空而得,一味以意为之,而是建立在师造化的基础上,二者协调,便会有好多作品产生。
13.“意在笔先”:“意”主要是指构思的内容,即用形象来把握思想、情感、意趣。有了这个意就全局在胸,落笔就能“守其神,专其一”
14.“品论”:以品论画,自六朝始,历代沿袭,遂成传统。立品格,对于把握绘画的审美特征是一个创举,对于中国古典美的范畴理论,也是一个重要的补充。
15.院体画:专指封建时代为皇室宫廷供养的专职画家的作品,反映了最高统治者的审美标准。一般讲求工细、整齐、富丽堂皇,有较强的装饰性。
16.“南宋四大家”:以李唐、刘松年、马远、夏珪为代表的院体山水画,开创了山水画艺术的新风格。他们四人被称为“南宋四大家”。
17.《清明上河图》:是北宋风俗画家张择端所画的风俗长卷。作者通过清明节北宋都城汴梁和以虹桥为中心的汴河两岸各阶层人物活动情景的描绘,反映了这一历史时期社会生活的一些侧面,全幅场面浩大,内容极为丰富,画家用高度概括和集中的手法,广阔而细致地描写了各种复杂的社会形象和世俗生活。
18.《太白行吟图》:作者梁楷是宋嘉泰年间的画院待诏。〈太白行吟图〉是他减笔画的代表作品。用迅疾洒脱、灵转活泼的几笔,活现了李白“恃才傲物、不慕荣利”的性格和昂扬潇洒的动人神情。
19.文人画:是指封建时代文人士大夫创作的鲜明反映他们生活理想和审美趣味的具有独特形式的绘画。
20. 元四家:黄公望、王蒙、倪瓒、吴镇是元代最具代表性的文人画家。被称做元四家。
21.董其昌:明末的绘画大师,而且是一位重要的绘画理论家。他提出了“南北宗论”。
22.八大山人:明朝朱耷,号八大山人。善画山水花鸟竹木。
23.扬州画派:清朝雍正至乾隆年间活动在扬州地区的著名画派。主要成员有金农,郑燮,黄慎,李 ,罗骋,李方膺,汪士慎,高凤翰等八人。
24.借古以开今
25.吴带当风:唐代画家吴道子所创。吴道子在中年之后,一改顾恺之以来的线型,创造了一种波折起伏、错落有致的“莼菜条”式的描法,加强了物象的份量感和立体感,所画人物、衣袖、飘带,具有迎风起舞的动势,故有“吴带当风”之称。后人将"吴带当风"作为一种技法规范。
26.《人物龙凤帛画》:这是1949年在湖南陈家大山楚墓中发现的我国现存最早的绘画之一(战国)。此画表现楚国贵族妇女祈祷飞腾的龙凤引导她的灵魂登天升仙。此画主要采用黑线勾描的表现手法,线条运转有节奏韵律感,用色单纯。黑白块的对比,点、线、面的结合,使形象有一定的重量感而生意盎然。此画以墨线勾画,可以认为战国时期已经形成了中国线描人物的传统风格并达到较高水平。
27.元四家:元代中晚期的浙江一带的文人画家黄公望、吴镇、倪瓒、王蒙。生活中有不得意的遭遇,艺术上受赵孟頫影响,以绘画作品表现其心境和情趣。
28.《屈子行吟图》:是明代画家陈洪绶年轻时为屈原《九歌》所做插图12幅中最出色的一幅。画家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坚毅沉着,宛如泰山不可动摇的爱国诗人的形象,突出表现了其愤郁孤寂的情绪和坚定不移的气节。
29.本生故事:是指释迦前生,包括他作王子以前若干世的故事。其实本生故事的内容,许多是早就在印度民间流传的美丽的寓言和传说。这些来自民间的本生故事,通过艺术家的彩笔,构成了莫高窟壁画中最富有人间气息的动人作品。
30.南宋四大家:指中国画史上的南宋画院画家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他们开创了山水画艺术的新风格。亦称“南宋四家”
31.借古以开今:清初“创新派”的艺术主张。以清初“四僧”和龚贤为代表的“创新派”,继承了明中叶以后兴起的突破传统的解放思潮,在艺术上感破感立,强调个性解放,提倡“借古开今”,反对泥古不化,利用和改造传统的绘画形式表达自己真实的生活情感。他们的艺术对清代和后世影响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