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美术史干货 (一)
第一章 原始、古代美术
☞ 原始美术基本特征:
(1)幻想的实用性创造动机和激情流露的创造过程的结合。
(2)直觉感受的记忆与夸张特征的写实高度统一。
(3)从造型风格上看,具有稚拙,简朴的审美特征。
一.旧石器时代的美术
1. 洞窟壁画
(1)时间:旧石器时代晚期5万年前—1.5万年前
(2)题材:以动物为主
(3)手法:写实而生动
(4)代表:法国的拉斯科洞窟 西班牙的阿尔塔米拉洞窟壁画
2. 母神雕像
(1)原始雕刻大多为小型动物雕刻
(2)在很多欧洲国家出土一大批圆雕和浮雕女裸体雕像(原始的维纳斯)(裸体女性形象统称维纳斯)
(3)实用性:即巫术作用
二、 中石器时代的美术 (公元前3万2万1万年前)
1. 中石器时代美术可分为3个区域
(1)法国南部、西班牙北部旧石器洞窟艺术的繁荣地区,称:阿齐利文化
(2)北欧,主要是岩画风格:农牧民——抽象
渔猎——写实
题材:动物形象
(3)西班牙东部黎凡特美术,岩画和岩洞壁画,拉文特岩画最突出。
2. 拉文特岩画
(1)题材:表现人类活动的情节性绘画(狩猎情节)
(2)把运动中的形象表现成剪影效果或带状样式,以拉长的四肢和夸张的动作强调动势。
(3)构图具有浓厚的情节性和生活气息,但忽略细节刻画,用色单纯。
三、 新时期时代的美术 (公元前8000年)
主要成就:巨石建筑 (当时中国—纺织、制陶技术)
公元前2550—1600年。
包括石柱、石台、石栏。
直径约30m,高约7m。
作用:记录时间
第二章 古代两河流域美术
与新石器时期美术有段时间重合
阶级出现
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之间的地区
公元前4000年左右
有文字记载,文明历程开始
(1)苏美尔—阿卡德时期(公元前3500—2015年)城邦——不是国家
(2)古巴比伦时期(公元前1894—1595年)
(3)亚述时期(公元前9世纪—公元前612)地域最广——征战
(4)新巴比伦时期(公元前626—539年)
苏美尔—阿卡德时期
建筑
以神庙为中心。苏美尔人用粘土制成砖坯,作为主要的建筑材料,为了使建筑具有防水性能他们在墙面镶嵌陶片装饰,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马赛克”(镶嵌画)
典型:白庙、乌尔塔庙
雕塑
雕刻以男女神像为主。苏美尔雕刻注重表现人物的内在精神,身体造型程式化,倾向于圆锥体或圆筒形,着重刻画头部和眼睛。
苏美尔人立像,身体呈圆柱形,双手捧于胸前,姿势虔诚,面部表情安详,眼睛睁得很大,流露出纯真、朴实、专注的表情,阿卡德雕塑具有较强的写实性。
《纳拉姆辛浮雕石板》
以写实的手法刻画了纳拉姆辛王率军征服山地部落的历史场面。画面采用了对角线的构图,生动的表现了军队翻山越岭的远征,这种安排使画面产生了动感和空间感。
绘画
镶嵌画《乌尔的旗标》用几何形装饰,具有装饰性。
工艺美术
《金牛头竖琴》
古巴比伦美术
巴比伦人在文化上继承了苏美尔—阿卡德人的传统
汉谟拉比——古巴比伦鼎盛时期的国王——《汉谟拉比法典》
汉谟拉比法典石碑浮雕——上 浮雕(重要)
下 石碑
亚述美术 (重现世)
建筑
人首翼牛神兽——人首、鹰翅、公牛/雄狮身体、5条腿、写实
雕塑
浮雕遗存最多也最具特色。亚述王宫是用大量的石板浮雕来装饰的,每一座王宫都用高达一米至两米的长条雪花石膏浮雕嵌板镶嵌在宫殿的墙上。《垂死的母狮》——亚述人在艺术方面取得的最高成就。
新巴比伦美术 (建筑、装饰)
伊什塔尔门。彩釉砖装饰,并镶嵌着植物图形和狮子等图案。具有强烈的装饰效果。
第二节 古埃及美术★
1. 服务王权,为来世
2. 国王被尊为法老
3. 太阳神拉伸——阿蒙神
4. 尼罗河神,奥斯里斯——冥王
一、古代埃及美术的特点
(1) 埃及艺术是为法老和少数贵族服务的
(2) 埃及遵循的基本法则——正面律
(3) 埃及人相信灵魂不灭——来世艺术
古埃及美术基本特征
1.强化皇权的等级观念,与服务灵魂的宗教精神互相渗透,构成古埃及美术创造的动因
2.理智因素与固定程式结合的造型法则
3.强调几何形式规整,追求装饰风味的表现手法
4.刚劲、宏伟、庄严、明晰而简练的艺术风格
二、★古王国美术(公园前3000—2300)
1. 古王国美术时期以金字塔建筑和雕刻最为突出,壁画尚处于初期阶段。
2. 建筑
(1) 金字塔是古王国法老的陵墓。
(2) 长方形的石墓叫“马斯塔巴”。
(3) 后来,陵墓扩大变成了几层相叠的梯形金字塔,其代表: 萨卡拉金字塔
(4) 到古王国盛期又演变出方锥金字塔,代表: 吉萨金字塔群——胡福金字塔(最大)
3. 雕塑
雕刻、写实、程式化、正面律
1.巨型狮身人面像——哈夫拉金字塔狮身人面像
2.圆雕(法老——程式化,理想化;贵族——个性化)
3.浮雕(情节性画面)
4.雕塑程式: 正面律
4. 雕刻程式:
(1) 姿势必须保持直立,双臂紧靠躯体,正面直对观众
(2) 根据人物地位的尊卑决定比例的大小
(3) 人物着重刻画头部,其他部位则非常简略
(4) 面部轮廓写实,又有理想化的修饰,表情庄严,感情表现很少
(5) 雕像着色,眼睛描黑,有的眼睛用水晶、石英等材料镶嵌,以达到逼真的效果
5. 《拉荷切普王子与其妻坐像》
男女体态的鲜明特征,作品整体规划真实、刚劲、简练、好贵、平静而永恒。体现正面性。
6. 《老村长像》《书吏凯伊》具有典型代表意义,一是服务统治者,二是提现程式化,标准——正面律
7. 浮雕——《纳米尔石板》重要意义在于
虽然画面中每个元素都具有特定的象征意义,但主题非常明确,表明国王纳米尔用武力统治埃及。更重要的是,在绘画和浮雕中,埃及艺术特有的表现皇室和贵族人物的方式在这里展现;埃及人希望从最具特点的视角来表现人体的各个部分,头是正侧面的,这样容易把握对象特征,富于表情的眼睛则被表现为正面正视的,肩膀和胸部是正面的,腰部则扭曲为侧面的,双脚又皆从内侧加以表现,可以看到大脚趾。
8. 壁画——《群雁图》
三、中王国美术 (了解)
离开沙漠不再建金字塔,开凿石窟陵墓。
建筑:陵墓形式变成了石窟陵墓,陵墓的外部是依山而建的梯形享殿。例如: 霍特普享殿
享殿入口两侧出现了方尖碑。方尖碑是太阳光芒的象征。
2. 墓室壁画:在中王国时期的地方贵族陵墓中流行,程式上遵循古王国传统,但表现风格显得更加活泼、圆润和优美,如:霍姆荷太普王子墓壁画《饲养羚羊》
四、★新王国美术——埃及艺术黄金时期
建筑
新王国时期建造了大量的(神殿、享殿、方尖碑)等纪念性的建筑。代表: 哈特谢普苏特女王享殿
卢克索神庙、卡纳克神庙(奉“阿蒙神”——太阳神)方尖碑,大石柱20-30m
雕塑
程式化削弱,写实性世俗性增强
《埃赫纳顿肖像》体现达到顶峰的写实主义风格。是埃及历史上出现的第一尊并不俊美的王者像,显示出一个改革者的急躁和狂热性格
《纳菲尔提提王后像》是埃赫纳顿之妻的肖像,它是埃及历史上最美的作品之一。
埃赫纳顿的宗教改革,随着他的去世而结束,以后得艺术恢复了旧有的传统,但埃赫纳顿时期的美术却对19世纪的雕刻艺术产生了影响。
壁画
主要是被用来装饰宫殿,庙宇和陵墓,保存最多的是墓室壁画,内容最多的是表现墓主生前奢侈豪华的生活以及仆人们从事耕牧劳动的场面,具有明显的世俗性,在形式上,继承了古王国中王国传统,但处理手法更纯熟,大胆,自由多样。
在常见的军事,狩猎,乐舞,宴饮等场面上,对人物姿势的描绘更为生动自如,大多具有鲜明的享乐倾向。如: 底比斯的纳赫特墓中的宴乐场面,其中三个女乐师是埃及壁画中最美的形象。
进入繁荣期,手法更多纯熟,大胆,自由多样,人物形象动态生动优美,色彩华丽,线条流畅
第四节 爱琴美术、★古代希腊美术
一、爱琴美术
1. 在艺术史上,这一文化被称为“爱琴文化”或“克里特—迈锡尼文化”
季克拉基斯美术(基克拉迪)
主要美术作品是一种大理石雕刻的小型人像,它被概括成抽象的几何形体。
此外也有一些描写日常生活的小雕刻,造型极为简练。季克拉基斯的陶器造型优雅,有饱满的曲线,饰以几何纹样,被称为“几何纹样时代”的艺术
克里特美术(纤丽细致)
壁画题材: 人物,动物,植物
这一地区的美术主要集中于米诺斯宫
迈锡尼美术(雄伟粗犷)
迈锡尼人建造的城市已显示出军事防御的目的
迈锡尼卫城的“狮子之门”在一块三角形的大石板上刻着一根柱子,两旁有一对狮子相对而立,造型粗壮有力,是西方最早的纪念碑装饰雕刻
二、★古代希腊美术——为人类找到了“美”的起点
古希腊是欧洲文化的发源地
希腊神话中的“神人同形同性”的特点使神邸具有人的面貌和情感,称为促使艺术与生活息息相通的有利因素。
四年一度的奥林匹克运动会上,运动员裸体竞技为艺术家提供了塑造健美人体的条件,使他们对于人体美有较早的领悟和表现。
1. 背景: (1)地理状况: 开放性,三面邻海,北接欧洲大陆(气候温和)
(2)经济状况: 手工业,商业,航海业
(3)政治: 城邦国家的奴隶主民主政体(产生奥林匹克运动会)
2. 文化艺术
开放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促成古希腊艺术面貌的形成,古老而丰富的希腊神话,激发着艺术家的创造灵感,写实而理想的人体艺术散发出璀璨的光芒。
3. 古希腊建筑艺术
(1)建筑类型——神庙
(2)典型形式——围住式
(3)建筑材料——石头,大理石
(4)柱式分类与特征(古风时期)
(5)建筑与雕塑的完美结合
(6)主要代表——雅典卫城(古典盛期)
巴特农神庙,简练合理
古希腊美术基本特征
(1)赞美人性,注重情趣,
(2)注重内在结构,信任此刻的观察,追求理想境界,
(3)以和谐理想作基,提现时代审美的发展变化
4. 古希腊美术史通常分为:
荷马时期
古风时期★
古典时期★
希腊化时期
荷马时期
(公园前12世纪—8世纪)
为神话形成期,造型艺术的萌芽时期。
荷马时期最早的造型艺术作品是几何纹风格的陶瓶,造型简朴,大小不一,用于敬神和陪葬。这一时期陪葬用的小雕像(青铜像)也是几何形的,没有细节刻画,因此,这一时期又被称为: “几何风格时期” 东方风格时期
瓶画先后四种风格
(1)几何风格时期(荷马时期,造型简朴)
(2)东方风格时期(受埃及两河地区影响)
(3)黑绘风格时期(希腊神话,情节性场面)
(4)红绘风格时期(神话,日常生活题材)黑色背景
希腊古风时期,(阿克琉斯与埃阿斯玩骰子)★
最厉害的致命弱点在脚杯
古风时期★
(古风的微笑)——阿波罗,荷犊者
瓶画黑绘风格(用刀刻),主体人物黑色,背景赭色,使形象轮廓突出
红绘风格(用线画,自由)背景黑色,主体部分赭色,人物细部用线来描绘,主要流行于古典时期
瓶画以雅典,科林斯为主要生产中心,作为希腊人日常器皿和出口商品
瓶画多为情节性场面,以神话为题材和日常生活题材为主,用流畅秀丽的线条表现了各种人物、戏剧性的动人场面以及细腻的感情。
建筑 (建筑也黄金分割,追求比例)
(1)多利亚式(男),没有柱基,柱身粗壮,柱头简单,没有任何装饰,柱身刻有垂直、平行的浅凹槽
(2)伊奥尼亚式(女)柱式精巧,纤细,柔美,有柱基,柱身比较细长,柱身凹槽也更细密,更深,柱头带涡形卷,檐壁有浮雕饰带,整个感觉匀称轻快。凹槽是衣褶,柱子古风时期形成,经典是在古典时期,帕提侬神庙
(3)科林斯式,从伊奥尼亚式演变过来的,柱头更华丽,像花篮,主要流行于小亚细亚地区。
雕塑
雅典卫城,既有神庙又有雕塑
希腊人用浮雕来装饰建筑,在神庙的东西三角楣,檐壁以及柱廊墙壁上都用浮雕来装饰。
以弗所的阿尔忒密斯神庙三角楣上的浮雕是古风时期的代表作,三角楣的正中是正在奔跑的美杜萨。
古典时期★
(雅典卫城建筑群) 掷铁饼者
建筑
巴底农神庙——是雅典卫城的建筑核心,是古典盛期,希腊艺术的杰出代表,是献给雅典的保护神“雅典娜”的,是典型的“围住式”建筑样式,简练合理,采用“多利亚柱式”列柱比例:17:8
雕塑
男人体,青年,微笑——米洛青年——古风的微笑,裸体青年阿波罗
《掷铁饼者》米隆,希腊古典时期,米隆解决了人体重量落在一只脚上的重心问题,他使另一只脚自由屈伸,改变了雕刻中直立的程式。
剧场,古希腊出现依山
希腊作品突出重点在于整体,古罗马在于头部雕刻
古典盛期最伟大的雕刻家是菲狄亚斯,他设计了雅典卫城建筑群,创作了卫城中的大量雕刻和装饰浮雕。他发展了米隆的成就,在写实方面达到了更高的境地。他追求理想风格,其作品创造了典雅,静穆的形象,是古典雕刻的理想美的典范。
他为巴底农神庙的东西三角楣所创造的高浮雕被当做古典雕刻最完美的标本。
东三角楣是雅典娜全副武装从她父亲的脑袋里诞生出来,众神为之欢呼的情景。
西三角楣是雅典娜与波塞冬竞选雅典保护神的故事。
菲狄亚斯《命运三女神》西三角楣,与波塞冬相争那块儿的,古典盛期
姿态优美,薄而柔软的衣服下透出丰满的胸和结实的身体,斜椅的女神有些柔软而富有弹性的小腹,女神的衣纹处理特别精彩,纤细而又繁密的衣褶随着人体结构而起伏,仿佛不是冰冷的石头而是轻盈的纺织物包裹着温暖的肉体。
巴底农神庙的饰带浮雕也是出自菲狄亚斯的设计。
波留克列特斯,是菲狄亚斯同时代的人, 即是雕刻家又是艺术理论家《法则》,系统阐述了人体各部分的比例,提出头与人体之比为1:7。他的雕刻《持矛者》就是其理论的具体体现。
《赫尔墨斯与小酒神》是普拉克西特列斯的主要作品,他把赫尔墨斯与小酒神的关系表现的很亲密,洋溢着一种诙谐轻松的情调。人物身体柔美,具有女性化倾向,整个人体修长,头躯体,下肢形成三个自然的转折使身体形成“s”形。
(1)普拉克西特列斯——《尼多斯的阿佛洛狄忒》是希腊雕刻中第一件全裸女人体。风格个性化、多样化。
(2)史珂珀斯——《尼奥贝群像》尼奥贝的面部表情和动作表达出她的绝望、悲愤而又不甘屈服的复杂心情。
(3)留西波斯——是古典时期最后一位重要的雕刻家,他继承和发展了波留克列特斯的理论,提出了人的头部与身体全长之比为1:8的标准。
古希腊雕刻艺术(圆雕,浮雕)
(1)古风时期——较生硬,微笑,着色
(2)古典时期——(鼎盛期)——写实而理想
(3)希腊化时期——风格多样化
(4)各时期主要代表艺术家
1. 古风时期圆雕,主要有两种形式(拘束,装饰性)
(1)一是裸体青年男子阿波罗 (库罗斯,男性(年轻)代表生殖力,家族繁衍,是祖先的象征)
正面直立,笔记匀称,肌肉结实,面带微笑,被称“古风的微笑”
被认为是神邸,勇士和获胜的运动员。
(2)二是着衣年轻女子科瑞(出现晚于库罗斯)
立姿,微笑,但肌肉有柔软质感,身体表现丰满,充满女性特征和味道
表现的是神邸,女祭司和宁芙
(3)这些雕像通常会伫立在圣地或墓地,作为敬神的祭品或坟墓上的纪念性标志。
2. 古典盛期雕塑艺术的特征( 写实而理想的人体)
(1)艺术家试图表达一种能够被神接受的和神的形象相似的年轻,美貌,且有活力的人物形象。
(2)理想化的造型: 椭圆形脸,直鼻梁,平展的额头。
端正的弧形眉,扁桃形眼睛,嘴唇微微鼓起,嘴角微微下垂,发髻是有组织的波纹,表情宁静严肃,人物刻画强调身上的衣饰随身体起伏,可以明显感觉到衣服之下肢体的运动。
形成写实而理想化的,崇高的英雄气概和雄健有力的艺术风格
(3)古典时期代表雕刻家: 皮弗格拉斯,米隆《掷铁饼者》
古典盛期代表雕刻家: 菲狄亚斯,代表作——巴底农神庙,东西山墙上的雕塑,《命运三女神》
波留克列特斯《持矛者》雕刻家,艺术理论家,《法则》,头与身体1:7
3. 古典后期雕塑艺术的特征(个性化,形式美)
公园前4世纪主要代表艺术家:
(1)普拉克西特列斯: 作品柔美,抒情,人物恬静,愉悦,轮廓具有女性的柔美,但又充满青春活力
(2)史珂帕斯 的作品具有悲怆的艺术风格,他通过表现人物强烈的扭动,面部大的起伏,表情夸张,使作品具有一种内在的骚动和悲剧性冲突,
(3)留西波斯,继承和发展了波留克列斯特的理论,提出了头部和全身比例1:8,他塑造的人物具有强壮的体魄和矛盾的内心。
希腊化时期
地区风格多样化,盛期,戏剧效果,追求复杂的姿态,动态,刻画情绪
本土: 保持希腊古典传统,《萨莫色雷斯的胜利女神》《米洛斯的阿佛洛狄忒》
埃及地区:世俗化 《小孩与鹅》肖像雕塑英雄化,个性化
小亚细亚地区: 史珂珀斯的悲怆风格得到继承,发展,柏加摩斯的宙斯祭坛是主要的代表作品。
一组圆雕如《垂死的高卢人》、《杀妻后自杀的高卢人》,表现了剽悍,粗野的高卢人坚韧不拔的意志,他们在受伤倒下之后的坚毅,痛苦,在失败时的倔强不屈,雕刻家对异族的风貌特征,强悍的性格作了真实的刻画。
同一类风格的作品还有在罗德岛出土的《拉奥孔》,雕塑表现了特洛伊祭司拉奥孔与他的两个儿子被两条大蛇缠住,正在极力挣扎,痛苦不堪的情形。但这里所表现的肉体的痛苦多于内心世界的激动,对外在气氛,戏剧效果的追求胜过对心灵活动的揭示,因而显得不够深沉,含蓄,朴实。
希腊化时期的肖像雕塑有了很大的发展,出现了英雄化和个性化的倾向,如《亚历山大肖像》《阿里斯托芬像》。
现存于卢浮宫的这尊《断臂的维纳斯》以不朽的安静与淡淡的微笑,向我们传达着希腊艺术对人体美的理想表达,印证着希腊美术史上令人怀念的光辉一页。高贵的单纯和静穆的伟大。
《萨莫色雷斯的胜利女神》卢浮宫的镇馆之宝 (三宝:爱神,维纳斯;胜利女神;蒙娜丽莎)
女神站在战船船头的底座上,仿佛从天而降,飞立船头,身上的衣服随着海风招展,像张满风的船帆,在船头引导者舰队乘风破浪冲向前方,既表现海舰背景,又传达了胜利主题。
她上身略向前倾,那健硕丰腴,姿态优美的身躯,高高飞翔的雄健而硕大的羽翼,都充分体现出了: 胜利者的雄姿和欢呼凯旋的激情,海风似乎从她正面吹来,薄薄的衣衫隐隐显露出女神那丰满而富有弹性的身躯,衣群的质感,和衣裙的纹路的雕刻展现了艺术家极其高超的艺术技巧和表现力,仿佛赋予了冰冷石头以生命般勃勃的活力。
第五节 ★古代罗马美术
1. 希腊美术与罗马美术一起称为西方传统艺术源头,务实,信神。
罗马文明主要贡献: 将希腊文化占为己有,适度改变,然后传播给其他民族。
希腊艺术主要用于敬神,围绕神庙和祭祀,纪念活动进行创作,带有理性化的色彩
罗马人的艺术则大多数是以给帝王歌功颂德,满足罗马贵族奢侈的生活需要为目的的。
二、伊特鲁里亚美术
1. 建筑 大型陶塑,墓穴壁画
频繁的贸易交往使其他国家的文化对罗马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罗马建筑师在自己的著作中,曾多次赞赏伊特鲁里亚的城市布局,提到它对罗马建筑的影响,从现存的迹象来看,伊特鲁里亚的建筑柱式是从多利亚式演变来的,伊特鲁里亚人在城门,桥梁建筑中首先使用了拱券。
墓室壁画 内容大多取材于葬礼,对死后生活的想象于神话题材。这些壁画中,死者常常被描绘成欢乐的样子,他在参加人数众多的宴会,人们在宴会上跳着舞。人们的姿势,手势,面部表情都极为生动,同时对风景,花卉,景物也有了细致的描绘,人体比例基本成熟,人物动作处理自然。
雕塑在伊特鲁里亚美术中占主要地位,有点雕塑脸上还带着古风的微笑,但比古风时期的希腊雕塑更为成熟,内在的情感更为丰富,代表作——《阿波罗神像》《母狼》(写实)
伊特鲁里亚人还喜欢在陶棺上装饰雕塑,在陶棺的顶部塑上死者的全身像,有单人的,有夫妻群像,姿势有躺卧或战立,后期的墓棺肖像刻画了性格特征很鲜明的人物形象,这些作品表现手法简练,表情生动,对罗马的肖像艺术产生了重要影响。
三、罗马美术
1. 建筑
种类: 大型公共建筑,神庙
罗马美术的主要成就是建筑,而建筑中占主要地位的是体现国家强大以及歌颂独裁者的大型公共建筑,这些建筑物既有纪念意义,又能为城市自由民提供公共活动场所,同时也满足了贵族生活的需要。罗马人最杰出的成就表现在市政工程当年,他们修建了规模浩大的道路,水道,桥梁,广场,公共浴池等设施。他们运用三合土作为建筑材料,广泛采用了伊特鲁里亚人的拱券,并使之得到了发展。
万神殿是拱券建筑的杰出代表,(所有神灵)是罗马与希腊神庙相结合的综合式的建筑。圆形大厅,适用,坚固,美观。
科洛西姆竞技场,代表了罗马建筑的顶峰,是罗马最大的椭圆形竞技场,设计者巧妙地安排了一系列环形拱和放射状的拱。从外形看,这是自座大型蜂窝式建筑,共有四层拱门,一二三分别是多利亚式,伊奥尼亚式,科林斯式三种柱式装饰拱券门,第四层是饰有半圆柱的围墙。
凯旋门是古罗马的重要建筑,是为了纪念战争的胜利而建造的,通常是单独横跨在道路上,帝国时期,凯旋门的建造十分频道,几乎每次战争胜利必建。
君士坦丁凯旋门,是罗马城现存最晚的凯旋门,是罗马为庆祝君士坦丁大帝彻底战胜强敌马克森提并统一帝国而建的。这是一座晚期三跨式凯旋门,它有三个拱门,两边各有四根复合柱式装饰,柱基和门墙上都装饰着浮雕,歌颂君士坦丁的功绩。由于装饰过于堆积,显得有些臃肿,失去了早期的简洁之美。
纪念柱是罗马帝国纪念性建筑的另一种形式,留存至今的图拉真纪念柱是其代表作。是图拉真皇帝为纪念对达契亚人的胜利而建的,是一个用大理石砌成的大柱子,柱身环绕23圈,长发244米的浮雕带,以写实的手法叙述了图拉真征服达契亚人的战争经济。
雕塑
罗马人在肖像雕刻上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原因: 祖先崇拜的风俗(他们为死者作雕像,收藏在家里,在举行新的葬礼时,再把所有的祖先肖像拿出来参加仪式。)早起的雕像是根据从死者面部翻下来的面模制作的,不加任何美化,强调,概括,这种肖像表情死板,没有活力,具有自然主义的逼真。
特点: 严谨写实,个性突出,富有情节性,表现对象,内容,官员,平民,当代历史事件。
罗马肖像的美化与希腊不同的是,他们是在突出个性基础上的美化,《奥古斯都像》
逼真,美化,融合古希腊《荷矛者》的身体,动态,增加英雄主义特征,纪念性雕塑
罗马帝国后期,由于罗马社会矛盾的上升,艺术中的理想的光环消失了,罗马肖像雕刻进入写实主义时期,肖像出现了无懈可击的真实,对人物的内心世界,内在品质的表现进行了探索,形成了高度戏剧化的心理分析作品,(以前那种静态的庄严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强烈的内心活动,)尤其在帝国末期,社会进入极度矛盾,不安和动荡之中,罗马人面临着一种普遍而强烈的危机感。
当时罗马社会出现了一种厌世哲学——斯多噶学派
绘画
罗马时期的绘画主要包括: 镶嵌画和壁画。
特点: 写实,装饰性,有希腊风格
功用: 记载历史事件,装饰建筑内部
主要代表: 庞贝壁画
古罗马美术基本特征
(1)讲求实用,发展了“适用,坚固,美观”的现世建筑艺术,
(2)在雕刻和绘画方面,以极端写实来为统治者歌功颂德,发展了肖像创作
(3)风格上表现为宏伟,壮丽,傲慢,崇高,冷峻。
第二章 欧洲中世纪美术
——基督教美术是庄严,华丽的,是在人间虚拟了天堂的神圣与崇高
在长达一千年的中世纪(公元486—15世纪文艺复兴期间),以基督教信仰为中心,教堂,修道院,迅速遍布欧洲大陆,雕塑绘画附于其间,珍贵工艺品。艺术不是最终目的,而是宗教,他们互相成就。
中世纪的开始是以民族大迁徙为根源,日耳曼民族对西罗马的大规模入侵,罗马帝国自此灭亡。西欧社会在这些蛮族国家的相互征战中,逐渐进入封建社会。建筑物,珍贵工艺品从未被超越。也有人将欧洲中世纪艺术称为基督教艺术。
这一时期两风格: 罗马式艺术,哥特式艺术
教会是这两种艺术的主要保护者
第一节 早期基督教美术
313年,罗马皇帝君士坦丁颁布米兰赦令,承认基督教的合法地位,成为国教
墓室壁画
基督教从1世纪开始秘密流传于罗马帝国的疆域,因为处于非法地位,信徒们只能在私人宅邸内举行宗教仪式,这种早期的秘密宗教场所被称为“民古教堂”。后为逃避官方搜查,转移到公共地下墓窟,这种墓窟是用于合葬基督教徒的,在墓窟的天顶和墙壁上画满了各种圣经题材的壁画,主要描写未来世界及死后的拯救,多采用寓意和象征性的表现手法,具体的描写较少,故事情节和环境经常被忽略,人物之间缺乏有机的联系,画面带有许多抽象说教的成分,人物往往直立,缺乏体积感,衣服,手等细节描绘得极为简略,背景也用平面的方法处理。它成为早期基督教艺术的宝库,主要流行于罗马城区,如罗马的普里斯拉地下墓窟,闻名于世的是天顶壁画《善良的牧人》
建筑
基督教合法化后,集会和仪式便回到了地面上,开始建正式的基督教教堂,但基督教没有自己的建筑传统,只好借用罗马现成的建筑形式。罗马有一种常见的公共建筑,平面呈长方形,中廊较宽,两旁有列柱分割过廊,平时供市民集会使用,称为“巴西里卡”基督教直接把它搬过来,在一端加上祭坛,并饰以宗教题材绘画,这种形式为以后的西方基督教堂的样式定了基调。圣彼得教堂是规模最大的“巴西里卡”教堂之一
雕塑
基督教曾遭受了两百余年的迫害,不少信徒为之殉身,对“殉教者”的崇拜是教徒精神生活的一部分。教徒们在死去的教友亲人的石棺上刻上宗教内容的雕刻,寄托自己的信仰和对死者的祈祷,但手法与古罗马石棺的雕刻风格无太大差别。《两兄弟石棺》
第二节 ★拜占庭美术
1. 建筑: 教堂,修道院
2. 特点: 结合巴西里卡和古罗马穹顶,完成了教堂建筑新飞跃,在内侧壁面上装饰圣经内容故事的镶嵌画。
3. 时间: 5世纪—15世纪
4. 330年,君士坦丁大帝迁都拜占庭。
5. 西罗马帝国被日耳曼人,汪达尔人等游牧民族所灭,东罗马帝国受“蛮族”破坏较少,经济,政治都比较稳定,繁荣
★建筑
拜占庭的建筑主要继承罗马风格,早期教堂建筑主要沿用罗马陵墓圆形或多边形的平面结构,和万神庙式的圆穹顶。到拜占庭帝国的中后期,四边侧翼相等的希腊十字式平面取代了圆形,多边形形式,成为教堂布局的主要模式,穹顶被沿用下来,成为控制内部空间和外部形象的主要因素
圣索菲亚教堂,是拜占庭艺术中最辉煌的成就之一,一个巨大的半圆穹顶,东西两头连接着两个半圆穹顶,每个半圆左右两端又接上更小的半圆穹顶,南北两边则是圆拱形墙体,下面由两层列柱和厚实的墙体支撑,列柱后面又有侧廊,这样就形成了一个高大宽阔,气势磅礴而又节奏分明的内部空间。
★镶嵌画(马赛克)
镶嵌画在拜占庭艺术中占有特殊地位,这种以小彩色玻璃和石子镶嵌而成的建筑装饰画,成为教堂内部装饰的主要形式。
这时期最著名的镶嵌画在意大利拉文纳的圣维他尔教堂。
540年,查士丁尼皇帝占领了拉文纳——东哥特王国的首都,并以此为东罗马帝国在西方的中心,圣维他尔也成了查士丁尼的皇家教堂。在教堂的主祭坛上方是镶嵌画《荣耀基督》,两边是表现皇室参拜的镶嵌画,一边是《查士丁尼皇帝和随从》,一边是《皇后提奥多拉和侍从》
人物都被不成比例地拉长了,但显得非常肃穆,庄严
镶嵌画在视觉上的绚彩与华美,是为了引导教徒和信众进入迷幻的天国,题材多见圣母子和皇帝形象。
意大利圣维他尔教堂的《查士的尼皇帝及其随从》镶嵌画中
面色凝重的查士丁尼皇帝身着闪亮缀饰的暗紫色长袍。手捧着盛着圣水的椭圆形容器位于画面中心,头冠缀满贵重的珠宝,并形成唯一的光环。左右随从对称叠列,右有主教和祭师,左为贵族与士兵。共十二人,正好与耶稣和他的十二门徒吻合,暗示了当时政教合一的专制制度。画中人物被拉长,拘谨而僵硬,平面化,排列上也显得呆板缺少变化,但非常肃穆,庄严,反过来,又增加了神圣和威仪的氛围。物像的造型全部是用碎块的各色石子或玻璃,压镶在墙壁的灰泥面上,背景的空白处则用金片填充,令满幅画面呈现出金碧辉煌的神秘幻彩。
这幅镶嵌画的对面呼应创作了《西奥多拉皇后和侍女》它们以特有的平面性装饰效果,传达着内敛的典雅和朴素的激情。
第三节 蛮族艺术和加洛林文艺复兴(了解)
一、蛮族艺术 (手工艺美术品)
摧毁了罗马高度发达但已逐渐衰败的奴隶制度,最终确立了封建制度在欧洲的地位,
铜制的钱包嵌有宝石和珐琅装饰
木制兽头
二、修道院的形成及6世纪至7世纪的西欧艺术
爱尔兰的修道院与爱尔兰抄本
从6世纪到8世纪,修道院在西方普遍兴起,甚至把这一时期称为“隐修时代”。529年本笃(约480—547)于意大利中部建立的修道院称为西欧教会修道院的主导模式。出于传教的目的,在修道院中都有专门的缮写室,让僧侣们抄写和装饰福音书,制作用于布道活动的工艺品。
修道院的主要成就体现在圣经抄本上——《凯尔斯书》
墨洛温王朝的艺术 (粗糙,蛮族特征较为明显)
511年,法兰克国王克洛维定都巴黎
墨洛温王朝的建筑在很大程度上是对古代晚期和基督教早期艺术风格的简化和模仿。有蛮族味道。
抄本彩饰画风格
三、加洛林美术(阿琛王宫)
1. 建筑
阿琛王宫,设计以拉文纳的圣维他尔教堂为蓝本,偏重于统一性和整体性,显得庄重严肃。
四、奥托美术 (杰罗的十字架)
日耳曼(德国)
雕塑
奥托王朝在恢复圆雕形式上也迈进了一大步,科隆大教堂中《杰罗的十字架》
大型 圆雕 写实
第四节 ★罗马式美术
1. 罗马式美术,是西欧进入中世纪以来,第一个可以称为欧洲中世纪风格的样式
2. 日耳曼入侵后,各种文明因素,审美趣味碰撞而达到融合的结果。
经济的发展,宗教的狂热,促使教堂和修道院修建层出不穷,分布在天主教盛行的地区,数量多,巨大华丽。
一、产生条件:
(1)10世纪之后,西欧经济水平提高,封建制度稳固
(2)教皇的权力达到巅峰,特别是修道院制度更为完备,十字军东征和大规模的传道活动扩充了教会的势力和影响
(3)对圣人遗物的崇拜,掀起了各地朝拜的热潮。
二、建筑新风格特征
A.建筑普遍采用类似古罗马的拱顶和梁柱结合的体系,并大量采用希腊罗马时代的“纪念碑式”雕刻来装饰教堂。因此这个时代的风格被称为“罗马式”
开始用石头屋顶替过去的木顶,为了支持石头屋顶的重量,在结构上广泛运用拱券,创造出用复杂的骨架体系建筑拱顶的办法。丁字形的巴西里卡式发展成为拉丁十字形,以满足复杂的宗教仪式容纳更多的教徒的需要。
具有封建城堡的特点,石墙很厚,窗户小,距离地面较高,教堂前后往往配置碉堡似的塔楼,后来塔楼逐渐固定在西面正门的两侧,成为罗马式建筑的标志之一。
早期代表: 圣赛尔南大教堂
此时期的建筑,普遍采用“古罗马拱顶”和“梁柱结合”的体系,以石头顶代替过去的木顶,厚墙,小窗,配置塔楼,称其风格为——罗马式
典型代表: 英国杜勒姆教堂
1093年
①平面设计较为朴实,但是中堂却是圣赛尔南大教堂的三倍,这意味着它的拱顶必须更能负重。这种设计可以容纳更多的信徒。
②教堂内部由立柱隔成许多小长方形单元而不是以前的方形单元。
③每个拱券与拱券之间有两个“X”型的设计,这是稳定穹顶的骨架的,肋拱间的天花板非常薄,一方面减少了天花板的承重,一方面也可以增加它的坚固性,在顶上一边可以加一个气窗。这种肋拱的出现以杜勒姆教堂最早。
早完成的拱顶是圆形,后完成的拱顶是尖形。
石雕
(是罗马式建筑中整体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在教堂正立面通常有一块半圆形的凹进去的空间,俗称“拱角板”,这里往往安装一块最大的浮雕构图,取材于“最后的审判”具有传达基督教圣训的明确功用。
法国奥顿教堂上的这块浮雕很具有代表性,(作为审判者的耶稣在构图中央占有很显著的位置,围着他的是一个象征荣誉光辉的椭圆图形,左边描绘的是接受善者入天堂的情景,右边是天使为罪人衡量善恶比重把他们赶入地狱的场面,下面一层是复活的人们)人们都被夸张和变形,拉长的比例,细小的头部,不自然的动态,恐怖的面部表情构成了中世纪艺术特有的造型
第五节 ★哥特式美术
1. 巴黎成为了一个新的,极富创造力的艺术中心
建筑
(1)首次系统地应用了以肋穹结构为基础的新建筑体系
(2)建筑师在玻璃窗外面修了一道扶墙,于是拱顶向外的冲力就被分担了。
(3)开始采用尖券和肋拱来减轻拱顶的重量
(4)在罗马式建筑中,窗户总是很小,而现在,窗户的尺寸大大增加了,允许空前规模地采用彩色玻璃面。
“彩色玻璃窗”代替了原来的“厚墙小窗”整个建筑在外似飞升天堂,在内犹置身天国。
肋穹、尖券、飞扶拱、彩色玻璃窗,使得哥特式教堂建筑努力从外观上迎合基督教不断追求向上攀升的精神升华,最后发展成轻盈,纤细越来越高耸的穹顶,塔楼。
哥特式艺术:
(1)12世纪—15世纪,是整个中世纪艺术发展的顶点,源于法国巴黎,而后开始波及全欧洲。系统地应用了(肋穹)结构,发展了新的建筑体系和风格
(2)由尖角的拱门,肋拱和飞扶拱(扶墙)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以垂直轴的骨架结构承载建筑物的重量。这种以高、直、尖和具有强烈的向上动势为特征的造型风格,是教会的弃绝尘寰的宗教思想的体现,也是各个城市显示其强大蓬勃生机的反映。
(3)哥特式艺术的整体是由建筑性特征,转向绘画式特征。窗户尺寸大大增加,并空前规模地采用彩色玻璃窗镶嵌画。
教堂内是宽敞、开放,充满各色光线的结构,犹如置天堂。
(4)哥特式的初期强调零散结构的递增,高度增加;后期趋向对装饰效果的重视。
哥特式建筑多繁琐装饰
1. 当时的人称巴黎圣母院西立面——亚眠大教堂的本堂
2. 夏特尔大教堂的塔
3. 兰斯大教堂的雕刻是哥特式教堂的完美典范
★法国巴黎圣母院 (我们的贞女)
是最著名的哥特式建筑,它是当时巴黎最重要的教堂活动中心,并以建筑艺术上的高超水平而饮誉欧洲。
(1)1163年始建
①平面布局上强度长度轴心
②圣母院内部分三层:下层以柱廊和尖拱构成,中层是带侧廊的隔层,上面为明亮的玻璃窗
三层之间以细长的石柱相连,以垂直线形式最后集于肋穹中心,各层皆以尖拱相互呼应统一,空间有向上的升腾感
③建筑外围像牙齿般排列着飞扶拱
(2)西立面建筑设计最为宏伟。以中间圆形玫瑰窗为中心向四周放射状地分布着门洞,窗户和未完成的塔楼,达到了整体上的完美均衡。
雕塑
表现手法越来越写实,自觉地模仿自然形象,特别是追求感情的表现,形成所谓“哥特式现实主义”
最能反映哥特式艺术雕刻成就的是法国的夏特尔教堂
夏特尔教堂,在教堂的入口处,两侧排列着的柱像是从建筑结构演变出来的雕刻装饰形式,日益脱离建筑而成为独立的雕刻作品。人物塑造既独立又彼此呼应,身体采用“s”形,出现自然动态,头部写实,表现出温和特质。
教堂外部侧柱上的雕像讲三个大门的景象连在了一起,分别代表圣经中的先知、皇帝、皇后
法国的夏特尔教堂入口处的柱像——身体偏直,头部写实。(罗马式雕塑不写实拉长人物,哥特式写实)
绘画
哥特式的建筑和雕刻在圣德尼和夏特尔大教堂分别产生了,而绘画却一直发展得比较缓慢,但其绘画种类繁多,主要包括彩色玻璃镶嵌画、抄本绘画、祭坛画和圣像画等。
手法写实,自然,追求情感的表现,趋于独立的圆雕造型,以夏特尔大教堂,兰斯大教堂为主
彩色玻璃画是哥特式艺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内容以圣经故事为主,
自建筑外部看,常常是花瓣的形式,自内部看,透着阳光则可以看到彩绘的圣经故事和圣人图像,充满幻彩神秘。
彩色玻璃花窗★
夏特尔大教堂的玻璃装饰是哥特式的典型代表
手抄本绘画 由修道院转到民间作坊,尺寸变小,内容扩大,题材自由,色彩对比强烈,金色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