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度预决算
  • 机构概况
  • 内设机构
  • 其他公开
  • 馆务要闻
  • 建言献策
  • 海外联谊
  • 馆员风采
  • 馆员动态
  • 馆员名录
  • 馆员传略
  • 馆员讲堂
  • 《世纪》杂志
  • 口述历史
  • 书画艺术


    (1940—    )

    尚长荣,号叔欣,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首批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祖籍河北省南宫县,1940年7月生于北京,1960年就职于陕西省京剧团,1979年任副团长,1983年任团长,1987年任名誉团长。1991年调入上海京剧院任上海京剧院艺术指导。现为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上海市文联副主席、上海市戏剧家协会主席、中国戏曲学院教授、上海戏剧学院教授。
    尚长荣曾三次获得中国戏剧梅花奖,为中国戏剧界首位梅花大奖得主。曾获中国戏剧节优秀表演奖、中国京剧艺术节优秀表演奖、中国艺术节优秀表演奖、文化部文华表演奖、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等各类国家和地方级戏剧表演类奖项。曾获上海市劳动模范、全国先进工作者、上海市文联“德艺双馨文艺家”、上海市总工会“职业道德十佳标兵”称号,两度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激活传统 映现当代
    尚长荣出身梨园世家,是中国京剧艺术大师尚小云的第三子。他五岁登台,十岁正式学戏,先后师从陈富瑞、苏连汉、候喜瑞等名家,扎实继承了京剧净角艺术“四功五法”的各项技艺,演出了《姚刚》、《连环套》、《霸王别姬》、《将相和》、《飞虎山》、《取洛阳》、《法门寺》、《下河东》、《芦花荡》、《牧虎关》、《丁甲山》、《御果园》等众多剧目,艺业日趋精进。特别是其父尚小云的悉心指点和严格教诲,不但使尚长荣的演艺得到长足进步,更对尚长荣养成开放的艺术风格、培育创新的艺术理念,起到了深远的影响。尚长荣说:“在父亲的言传身教、耳濡目染下,父亲的艺术风格自然而然地浸润到我今后的艺术创造。父亲影响了我、造就了我。”
    1951年和1957年,尚长荣先后两次随父亲率小云剧团去西安演出,于1959年随父亲支援西北,随即调入陕西省京剧团。除演出《山河泪》、《满江红》、《摘星楼》、《西门豹》、《李逵探母》、《黑旋风》等传统剧目外,尚长荣还于1964年、1965年分别参加了全国京剧现代戏汇演和西北五省现代戏汇演,演出了大型现代京剧《延安军民》、《秦岭长虹》,获得极大好评。1979年,尚长荣演出了根据小说《李自成》改编的新戏《射虎口》和现代戏《平江晨曦》,又在1983年创作演出了新编剧目《张飞敬贤》,均取得很大影响。
    尚长荣艺术视野开阔,善于广纳众家、博收精粹、融会贯通、为我所用。通过长期的学习演出实践,尚长荣既具备了做表繁难的候(喜瑞)派架子花脸的艺术精华,又吸收了唱功吃重的金(少山)派铜锤花脸的特色优长。他的表演唱做、歌舞相融,铜锤、架子并举,走出了一条“架子花脸铜锤唱”、“铜锤花脸架子功”紧密结合的道路,无论在传统还是现代剧目上均有卓越的表现。他的表演激情洋溢、张驰有度,所塑造的人物大气磅礴、质朴雄浑,同时对分寸的把握极为得当。
    尚长荣塑造各类舞台形象,十分注重体验人物的心理特性,把握人物的思想情感,并通过严格、规范的传统技法外化出来,时刻贯彻着“内重、外准”和“发于内、形于外”的戏剧艺术观。他全面掌握传统技艺,却不为传统技艺所束缚,而是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深厚的艺术功力,达到了京剧传统艺术技巧与现代文化意识的有机融合。他强调在“死学”传统的基础上,“活用”到对人物的塑造上去,达到“激活传统、映现当代”的性格化表演艺术境界,从而在舞台上塑造出曹操、魏征、于成龙等一系列“熔铸古今”的艺术角色。

    演不平常戏
    尚长荣长期致力于京剧新编剧目的创作和对新人物形象的创造,为古老的京剧艺术寻找当代文化的支撑点、增长点和起飞点。为此,他不但时刻激发自身潜力,更努力汇合各方因素,共同推动当代京剧艺术的繁荣与发展。
    1988年,尚长荣与上海京剧院合作排演新编历史京剧《曹操与杨修》并在天津首演。尚长荣以对人物内心的深刻挖掘、精湛独到的演绎艺术,塑造出一个戏曲历史上从未出现过的“集人性的伟大与卑微于一身”的曹操形象。演出引起轰动,京剧《曹操与杨修》被公认为“新时期京剧的一场革命”、“京剧艺术探索划时代的开端”、“京剧历史发展的里程碑作品”、“当代京剧文化的新高度”。尚长荣则被称为京剧舞台上的“第七代活曹操”。
    此后十五年,尚长荣通过不懈的努力和积极的推动,促成新编历史故事剧《贞观盛事》、《廉吏于成龙》先后问世。与《曹操与杨修》一样,尚长荣在挖掘、弘扬京剧传统表演技艺的基础上,对全剧的编、导、演、音乐、舞美出了全方位的艺术探索与创造,成功塑造出一代贤臣魏征、一代廉吏于成龙的艺术形象,达到了历史性与时代感、思想性与艺术性的完美融合,在不断挑战自我的过程中一次次攀越艺术的高峰。
    曹操、魏征、于成龙三个融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于一体的人物形象,凝聚了尚长荣对于京剧传统表演艺术与当代意识的深入理解、深层契合,以及继承弘扬当代京剧艺术所作出的创造性贡献。《曹操与杨修》、《贞观盛事》、《廉吏于成龙》三部剧作,被誉为“尚长荣三部曲”。《廉吏于成龙》于2008年被摄制成同名戏曲影片。
    除“三部曲”外,近二十年来尚长荣演出的剧目还有新编京剧《歧王梦》以及大量的传统和现代剧目,均取得深远、良好的社会影响。

    做平常人
    为寻求艺术的创造和突破,谋求京剧的繁荣和发展,尚长荣于1991年毅然放弃在西安的优厚物质待遇,只身来到上海。从北京到西安,从西安到上海,尚长荣同样经历了自己人生的“三部曲”。
    尚长荣的座右铭,是汉代张衡的一句名言——“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耻禄之不伙,而耻智之不博”。这是他淡泊功名利禄、潜心追求艺术、“生命不息,吟唱不止”的精神动力源泉。他表示,自己是一个永远“不安分的人”,不喜欢“刻板而平庸的生活”,不甘心“在优裕的物质和较高的社会地位上消磨美好时光”。西安的工作生活虽然舒适惬意,但当时全年只能演几出戏的情况,却使他苦闷不已;上海的物质条件虽然暂时艰难困苦,但能“玩了命”、“着了魔”似地搞创作、唱好戏,却让他乐此不疲。尚长荣说,自己“是演员,不是领导”,始终要“做平常人,演不平常戏”。
    除潜心创作、刻苦钻研,不断创新开拓、取得成绩之外,尚长荣努力普及京剧艺术、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他多次参加上海京剧“万里行”巡演,参加中国戏剧梅花奖剧团巡演,足迹遍及全中国和海外各地,向广大青年和国际友人展示京剧艺术的魅力、播撒华夏文明的精华。
    尚长荣有着很高的社会地位和艺术声誉,但他从不以名家自居、耍大牌、摆架子。在艺术上,他尊重前辈教诲,听取同行建议,扶持晚辈进步;在生活中,他亲切平易,助人为乐,热心公益事业,长期资助失学儿童,积极参加义演捐助,得到了人们的广泛尊敬和爱戴。尚长荣表示,自己不但要做一个“对得起艺术、对得起观众”的好演员,更要做一个“对得起集体、对得起社会”的大写的人。他热爱国家、热爱人民,关心社会、关心集体,坚决拥护、努力贯彻文艺的“两为”方向和“双百”方针,为继承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陈文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