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
着电影《赤壁》的上映,剧中诸葛亮“借东风”火烧赤壁的情节尤其令观众关注。那么,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赤壁11月吹起东南大风是否符合天气规律?诸葛亮“借”来东风的气候概率究竟有多大?笔者在查阅了当地气候资料后,从天气学角度出发,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解读。
诸葛亮如何“借东风”
建安13年 (公元208年)11月,曹操率兵50万,进攻孙权。孙权兵弱,他和曹操的敌人刘备联合,兵力也不过四五万,只得凭借长江天险,据守在大江南岸。
孙权和刘备的联军,在赤壁(原湖北省蒲沂县)同曹操的先头部队遭遇。曹军多为北方兵士,不习水战,很多人得了疾病,士气低落。两军刚一接触,曹军就吃了败仗。曹操被迫退回长江北岸,屯军乌林(今湖北洪湖县境),同联军隔江对峙。为了使战船不受风浪颠簸,曹操命令工匠把战船连接起来,在上面铺上木板。这样一来,船身稳,人就可以在上面往来行走,还可以骑马。这就是所谓的“连环战船”,曹操认为这是个渡江的好办法。
但是,“连环战船”目标大,行动不便。所以,有人提醒曹操防备吴军乘机火攻。曹操却认为:“凡用火攻,必借东风。方令隆冬之际,但有西北风,安有东南风耶?吾居于西北之上,彼兵皆在南岸,彼若用火,是烧自己之兵也,吾何俱哉?若是四月阳春之时,吾早已提备矣。 ”周瑜也看出了这个问题,只是由于气候条件不利火攻,急得他“口吐鲜血,不省人事”。刘备军师诸葛亮用“天有不测风云”一语,点破了周瑜的病因,并密书16字:“欲破曹公,宜用火攻﹔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所以,对于火攻的条件,曹操、周瑜、诸葛亮3人均有共识。
但是,由于诸葛亮家住离赤壁不远的南阳(今湖北襄阳附近),对赤壁一带天气气候规律的认识,比曹、周两人更深刻、更具体。西北风只是气候现象,在一定的气候背景下可以出现东风,这是天气现象。在军事气象上,除了必须考虑气候规律之外,还要考虑天气规律。当时,诸葛亮根据对天气气候变化的分析,凭借自己的经验,已准确预报出出现偏东风的时间。但为糊弄周瑜,他却设坛祭神“借东风”。
11月的一个夜晚,果然刮起了东南风,而且风力很大。周瑜派出部将黄盖,带领一支火攻船队,直驶曹军水寨,假装去投降。当黄盖的船队距离曹军水寨只有二里路的时候,黄盖“放火”的号令一下,所有的战船一齐放起火来,就像一条火龙,直向曹军水寨冲去。东南风愈刮愈猛,火借风力,风助火威,曹军水寨全部着火,火势越烧越盛,一直烧到江岸上。只见烈焰腾空,火光灼天,江面上和江岸上的曹军营寨,陷入一片火海之中。
在烟火弥漫之中,曹操率领着残兵败将,向华容(今湖北省监利县西北)小道撤退。不料,途中又遇上狂风暴雨,道路泥泞难行。曹操只好命令所有老弱残兵,找来树枝杂草,铺在烂泥路上,让骑兵通过。可是那些老弱残兵,被人马挤倒,受到践踏,又死掉了不少。后来,他只得留下一部分军队防守江陵和襄阳,自己率领残部退回北方去了。
“借东风”符合天气学原理
赤壁之战,东风起了很大作用,唐朝诗人杜牧有两句名诗道:“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意思是多亏老天爷把东风借给了周瑜,使他能方便行事,否则孙策的老婆大乔和周瑜的老婆小乔都会被曹操抓到铜雀台去。京剧《群英会》中,曹操有句唱词:“我只说十一月东风少见。”表明曹操也十分后悔自己对气象判断失误,吃了大亏。
然而,诸葛亮“借东风”的传说,有人经过考证却认为是虚构的。不过从赤壁之战来看,长江江面盛吹东南大风,到后来曹军败走华容道又遇上倾盆大雨,这在天气形势上来分析,当时很像是一次锋面气旋天气过程。
锋面气旋在我国比较常见,春季最多,秋季较少。它是一个发展深厚的低气压系统,其中心气压低,四周气压高。空气从外围向中心流动,呈逆时针方向旋转。所以,处于气旋前部(即东部)的地方,吹东南风﹔气旋后部(即西部),吹西北风。气旋内部盛行辐合上升气流,能形成大片降雨区。因此,当连续吹东南风时,往往预示天气将要变坏。有句天气谚语说:“东南风雨祖宗,西北风一场空。 ”这表示“东风雨,西风晴”是有一定实际意义的。
另外,也有人这样去分析诸葛亮“借”来的东风:从现代天气图上可以看到,当一个地方受到移动的闭合高气压中心影响时,风向是顺时针旋转的。当冷高压移到海上,高气压后部盛行的东南风就会暂时控制长江中下游地区。由于冬季冷高压南下过程中移动迅速,尾随南侵的后一股冷空气很快又到,所以,东南风持续的时间很短,人们往往忽略。而通晓天文地理的诸葛亮,他的家就住在离赤壁不远的南阳,能掌握这次东南风出现前的征兆,所以他准确地作出了中期天气预报。
其实气候概率只有3%
这样看来,诸葛亮在冬初的11月份,根据长江中下游地区当时的天气变化,预测将有东南大风出现,并进一步推断天气还要恶化,这是符合天气演变规律的。
但统计赤壁近30年的气象资料,笔者却发现,其实东南风出现的机率只有3%,南风出现的机率是4%,东风出现的机率是7%,3个风向合计起来也只有14%。 11月的主导风向是东北风,东南风出现的机率更小。由此可见,诸葛亮“借东风”这一历史事件符合天气演变规律,但是气候产生的机率很却小。笔者认为,“借东风”这一历史事件既是客观事实,也是文人笔下生辉的结果。
(来源于2009年2月2日《中国气象报》 作者:王章敏)
主办:中国气象局办公室 承办:气象宣传与科普中心 中国气象报社 协办:公共气象服务中心 国家气象信息中心 Email:zgqx_cma@cma.gov.cn
地址:北京市中关村南大街46号 邮编:100081 联系电话:010-68409797 13716130286
纠错热线:010-68406868 纠错邮箱:qxbjc@vip.sohu.com
网站标识码bm54000001
京ICP备05004897号
京公网安备1104140016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