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是三国时期的一员猛将,他擅长带兵打仗,表现十分勇猛,每每作战都身先士卒,但是他这个人吧,不善权谋,不仅性格孤傲,脾气也很差,许多同僚都躲着他。只有杨仪对他不屑一顾,与他势同水火,两人总是针锋相对,甚至有好几次魏延都拿刀想要与杨仪一决高下。

大多数人对于魏延的印象大概都来源于《三国演义》,而魏延在《三国演义》中也确实占据了较大的篇幅。诸葛亮预料魏延会谋反,因此给杨仪和马岱留下了除掉魏延的遗计,而魏延最后被马岱斩杀。可这只是《三国演义》中的情节,《三国演义》之所以安排这么一出,应该只是为了突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那么历史中的魏延到底是忠臣还是反贼呢?

影视剧中的诸葛亮形象

魏延是三国时期的一员猛将,他擅长带兵打仗,表现十分勇猛,每每作战都身先士卒,但是他这个人吧,不善权谋,不仅性格孤傲,脾气也很差,许多同僚都躲着他。只有杨仪对他不屑一顾,与他势同水火,两人总是针锋相对,甚至有好几次魏延都拿刀想要与杨仪一决高下。诸葛亮非常惜才,对他们二人都很看重,常常好言相劝、安抚他们,费祎也常常出面对魏延和杨仪的矛盾进行调解。

杨仪是什么人呢?他是襄阳人,是三国时期蜀汉的一名官员。杨仪和魏延一样,都备受刘备和诸葛亮的重用。两人算得上是一文一武,各有千秋。但是冲锋陷阵、屡建战功的魏延根本看不上舞文弄墨的杨仪,而杨仪也觉得魏延一介武夫、粗鄙不堪。这也为他们后来的矛盾激化埋下了祸根。诸葛亮十分欣赏杨仪的才干,又不得不仰仗魏延的骁勇善战,他常常对这二人不能和睦相处而感到苦恼,但又不忍心打压他们其中任何一方。

随着二人矛盾越来越激烈,而诸葛亮又因为心软没有处理好他们之间的关系,导致了最后魏延冤死的结局。诸葛亮去世后,再无人能压制二人的矛盾,于是蜀汉内部就出现小规模的内乱。

影视剧中的杨仪形象

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秋天,诸葛亮病情越来越严重,他深知自己时日无多,于是与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等人秘密安排身后之事,他下令让魏延在撤退的时候断后,姜维次之,如果魏延不听从命令,那就不要管他了。诸葛亮病逝后,蜀汉军队秘不发丧,杨仪让费祎前往试探魏延的态度。魏延回答说:“丞相虽然已经去世了,但是蜀汉还有我呢,怎么可以因为一个人的死而影响天下大事呢?再说了,我魏延是谁啊,如何能受杨仪的摆布,去做那断后的将领呢?”

蜀军在杨仪的调遣下逐渐撤退,魏延非常生气,日夜兼程,终于赶在了杨仪大军的前面,所走过的地方都烧绝阁道。之后杨仪和魏延都上表刘禅互相弹劾,说对方谋反,最后刘禅听信小人之言,派人擒杀魏延。魏延先是占据了南谷口,率军与杨仪大军作战,杨仪于是命令王平抵御魏延的攻击。王平十分狡猾,他对魏延的部下说:“公亡,身尚未寒,汝辈何敢乃尔!”他搬出了去世不久的诸葛亮,瞬间扰乱了魏延军队的军心。魏延的部下都以为错在魏延,因此就不听魏延的指挥了,一时之间,降的降,散的散,乱作一团。只有魏延和他的儿子几个人逃亡,后来逃到了汉中。杨仪派了马岱追杀魏延,最终魏延被斩,马岱将魏延的头颅献于杨仪。杨仪用脚踩着魏延的头颅,高高在上,得意地骂着:“庸奴!复能作恶不?”之后还诛灭魏延三族。

影视剧中的魏延形象

可是杨仪高兴得多少有些早了,他费尽心机地除去了眼中钉肉中刺,自己依然没能坐稳心心念念的位置,也算是作茧自缚吧。他因为对朝廷有怨言,先是被贬为平民,流放到了汉嘉郡。可是他依然心怀不满,到了流放地,仍然上书进行诽谤,而且措辞和语气都十分激烈,于是朝廷就派人到郡中捉拿他,杨仪绝望之下自杀了。

汉中堪称是蜀地的要塞,只要汉中安然,蜀地便无恙,一旦汉中失守,那蜀地就一定会有危险了。而魏延在汉中镇守了八年之久,经验丰富,虽然曹魏经常来攻打,但是魏延守卫汉中有一套自己总结的策略,他充分利用了汉中易守难攻的地利优势,因此曹魏每次都是兴致勃勃得来然后无功而返。后来王平沿用了魏延制定的守城计策,使得汉中之地一度固若金汤。姜维负责镇守汉中时,改变了魏延在汉中之地的防御策略,结果汉中在一个月后就易主了。

影视剧中三国时期蜀国名将姜维

到这里,你一定知道魏延是忠臣还是反贼了吧?没错,他虽然脾气不好、目中无人,有很多被人诟病的缺点,但他绝对是一位对蜀汉忠心耿耿的良将。如果他没有冤死,蜀汉有他和姜维共同镇守,就如同东海有了定海神针,刘禅或许也就不会那么轻易地向曹魏投降。所以说,失去魏延,是刘禅的损失,也是蜀汉的损失。

刘备看人向来都很准,魏延也确实没让他失望,跟随他南征北战,为蜀汉立下了汗马功劳。不过,抛开魏延卓著的军事才能,他确实有一个很大的缺点,那就是性格孤高、脾气暴躁,这个缺点在尔虞我诈的朝廷中可以说是致命的。正是因为这个缺点,魏延一路走来得罪了不少人。他早期就与口才出众的刘琰结怨,结果诸葛亮为了维护征战沙场的魏延而责备了刘琰,诸葛亮还让刘琰向魏延道歉。后来魏延又和杨仪有矛盾,就连最后关乎生死时,刘禅问董允和蒋琬魏延与杨仪谁造反,董允和蒋琬都没有为他说一句好话,可见他在朝中人缘真的是极差了。

其实真正对蜀汉有异心的并不是魏延而是杨仪,在杨仪与蒋琬争权落下风时,曾对费祎说:“如果丞相去世后,我就带兵投靠曹魏,那现在也不会是这般落魄的处境,真是追悔莫及啊。”

影视剧中誓死不屈的魏延

比起有背弃蜀汉转投曹魏心思的杨仪,魏延真的是忠于蜀汉的人。他虽然脾气不好,又得罪了不少人,但他确实是在维护蜀汉的利益,他走的每一步都是想要继续完成刘备和诸葛亮的夙愿。可惜他不善于权谋,最终败给了杨仪。

参考资料:

1.《三国志》

2.《魏略》

3.《三国志 蜀书 刘彭廖李刘魏杨传第十》.国学原典

4.《何博士备论》.汉典古籍

5.《三国志·蜀书·董允传》裴松之注引《襄阳记》

6.《武侯预伏锦囊计 魏主拆取承露盘》.国学

7.后汉演义:王子均昌言平乱 公孙渊战败受擒.国学导航

8.《读通鉴论·卷十·三国》.国学导航

原创 | 2022-06-28 16:46:28 阅读 22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