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对于魏延的评价,由于受到《三国演义》的影响,许多人认为他天生反骨,是一个反复无常的小人,但实际上却是被罗贯中冤枉了。
魏延对蜀汉可谓是赤胆忠心,但让人不曾想到的是,
就是这样一介忠良,最后却遭人算计,落得了个反贼的下场,成为了权力斗争的牺牲品。
那么这到底是怎么回事?点个关注,咱们接着往下看。
蜀汉名将魏延
东汉末年战乱不断,丧命的人更是数不胜数,其中也不乏许多枉死之人,
但要论最出名的,那很有可能就是魏延了。
而在三国演义中对魏延的描写,则是天生反骨,还害得诸葛亮过早归西,后来因不听调令被马岱等人斩杀,
但其实关于魏延的死,甚至连史书的作者,都在为其打抱不平。
初入蜀汉,展现出卓越的军事才能
魏延字文长,河南义阳人,他在史书中出场并不是很早,首次出现是在刘备入川的时候,所以罗贯中在编写《三国演义》的时候,给魏延加了不少的戏份,
像什么魏延救黄忠,诸葛亮看出魏延有反骨之类的。
但事实上这些其实都是杜撰,不过魏延来自荆州倒是可以确认,而且他加入蜀汉集团的时间,也是在刘备统领荆州的期间。
蜀汉名将魏延
关于魏延早期的战绩,在史书上并没有记载,不过从魏延在西川的表现,我们还是不难从侧面看出他的辉煌。
公元211年,刘备接受了刘璋的邀请,进川一同抵御张鲁,在这之前,刘备就已经被庞统等人说服,下定了拿下西川的决心
为了让刘璋和西川诸将安心,刘备并没有带老班底一同前往,因为相比于拿下益州,在当时的情况之下,还是守住荆州的意义要更大一些,而魏延就在这次随行的人员当中。
起初刘备在西川还算混得不错,仗不用怎么打不说,还可以领着刘璋给的粮饷物资,同时悄悄地进行自己的计划,但正所谓天有不测风云,刘备所打的小算盘,最后还是被刘璋给知道了。
刘备
自古没有永恒的盟友,只有永恒的利益,因此一旦利益链断裂,盟友关系自然也就不复存在了。
果不其然在得知刘备的想法后,刘璋便率先翻脸引兵攻打刘备,此时魏延也当机立断,引兵攻打刘璋手下的泠苞阵营,曾经自恃良谋在胸、准备设计水淹刘备的泠苞,却不知道自己的计策,早就被识破了,尽管有所防备,但仍然没有占到多少甜头,反而被随后赶来的黄忠所击败。
而在这次战争中贡献最大的魏延,也被刘备授予
“牙门将军”
的称号。
”牙门将军“魏延
镇守汉中,百姓安居乐业
建安24年(219年),刘备自封汉中王,迁都成都,临行前他要任命一名大将镇守汉中。
汉中的战略地位非常重要,当时人们都认为张飞是最佳人选’但让人不曾想到的是,刘备力排众议,直接起用魏延为汉中太守。
由此可见刘备对于魏延,可谓是十分的赏识和信任。
当刘备问魏延就任汉中太守后有何防守良策时,魏延是这样回答的
“如果曹操以天下之兵来攻之,我愿替大王挡之,如果曹操只派一偏将率十万之兵来攻汉中,我将为大王灭之”
事实也证明魏延这番话并非吹牛皮,在他镇守汉中的八年时间内,凭借制定的
“实兵诸围、以御外敌”
的策略,他建立了一套完善的防御体系,进可攻,退可守,使其镇守的汉中防御工事固若金汤,从来没有被曹魏攻破过。
魏延镇守关中
而当魏延死后,继任的汉中守将就是采用了魏延的策略,仅用三万人马,就抵御住了魏军十万大军的进攻。
后来姜维镇守汉中,改变了魏延的策略,放弃了汉中的外围据点,将守军驻扎在汉、乐两城,这么做的结果也是显而易见的,当钟会伐蜀时,仅用了半个月就拿下汉中,
由此可见,刘备看人还是比较准的。
魏延作为汉中王,在他镇守汉中的四十年里,
百姓安居乐业无不称其好,作为手握大权的封疆大吏,魏延更是恪尽职守、政绩突出,可以称得上蜀中将军之中的典范
,而他所做的这一切,刘备自然也是看在眼里的
于是在公元221年,魏延被刘备加封为
“镇北将军”
。
”镇北将军“魏延
诸葛亮北伐,迎来自己高光时刻
建兴元年,也就是刘备称帝后的第二年,刘备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在白帝被托孤的诸葛亮,正式扛起了蜀汉的大旗,为了蜀汉的未来和报答先帝的恩情,诸葛亮开始了浩浩荡荡的北伐。
魏延也在这一段时间,迎来了属于自己的高光时刻。
自夷陵之战 火烧连营之后,蜀汉便开始慢慢走向衰亡,到诸葛亮北伐时期,伴随着张飞、马超、黄忠等名将的去世,五虎上将只剩下了赵云,而赵云没过多久也病逝了,加之关张二人之子也扛不起大旗,作为蜀中少有的智勇双全的将领之一,魏延自然成为了北伐的主力。
蜀汉五虎上将
值得一提的是,在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为我们所描写的魏延和诸葛亮,是一种不和谐的君臣关系,诸葛亮更是处处打压魏延,但在真正的历史上,诸葛亮其实特别很重视魏延。
不但将他提拔为丞相司马、凉州刺史,还多次让魏延单独领兵作战。
甚至专门把魏延调到自己的手下,让他作为自己的先锋,都督前部兵马。
从此,魏延就在诸葛亮的手下,发挥着自己的军事才能。
诸葛孔明
在阳溪之战中,
魏延独自率领蜀军,机动作战,一个人耍弄得魏将张郃、郭淮等人顾此失彼,最终魏延抓住战机,把郭淮打得大败,取得了辉煌的战果。
在魏延和蜀汉的元老人物李琰发生矛盾时,诸葛亮也是毫不犹豫,选择站在了魏延这一边,将李琰遣送回了成都。
或许是因为蜀汉人才较少的缘故,对于特别优秀的人才都十分的护短,前有关羽、后有魏延,关羽作为刘备的创业伙伴,性格可以说是傲气十足,而魏延简直就是关羽的翻版,甚至有过之而不及,目中无人、傲气十足,因此也经常与人产生矛盾,但碍于魏延的重要性,一般的人都会选择让着魏延。
魏延也深知孔明的本领,自然是不敢造次的。
魏延与诸葛亮
提出子午谷奇谋,却惨遭诸葛亮拒绝
然而魏延打心底上是“瞧不上”诸葛亮的,认为此人太过小心谨慎,在魏延的心目中最合适的军事莫过于凤雏庞统,这在之前的文献中是有记载的,庞统落凤坡遭人暗算,魏延无比的伤心。
二人之间存在如此明显的矛盾,魏延的子午谷奇谋在用兵谨慎的孔明眼里,自然是不可能成功的。
在诸葛亮的心里,他知道魏延此计是有可能成功的,但是子午谷道路特别艰险,加之是偷袭,携带不了太多的粮草,他如果不能顺利拿下长安,或者诸葛亮大军未能及时和他回合,很有可能会面临被曹魏大军全歼的危险。
孔明
但其实根据文献史料的记载,我们从中不难看出,子午谷奇谋是当时最正确的战术,也是蜀汉唯一的一次机会,但因为诸葛亮过于小心谨慎、不敢冒险,这才错失了兴复汉室的良机。
这也让魏延对诸葛亮心有不满,更是抱怨道
“叹恨己才用之不尽”
蜀汉大将魏延
性格孤傲强势,导致与众臣出现矛盾
虽然诸葛亮可以容忍魏延,但杨仪对此却是无法容忍的,因为杨仪“性狷狭”,所以从一开始,他就与魏延不和,两人更是时常闹矛盾。
不过魏延性格强势,还是武将,甚至多次拔刀要杀了杨仪,这也使得他在与杨仪的较量之中,占据了强势的地位,不过诸葛亮因为惜才,选择让费祎从中调和,去尽可能化解两人的矛盾,
但彼时的诸葛亮绝对不会想到,正是自己的所作所为,为魏延日后的悲剧埋下了伏笔。
诸葛亮在世时,他还能压制魏延、杨仪,使他们不敢有出格举动,但伴随着诸葛亮病逝五丈原,两人之间的矛盾也就彻底爆发了。
蜀汉重臣杨仪
建兴十二年,诸葛亮曾将费祎、杨仪等人叫到身边,但并没有让魏延参加,也正是在这个时候,诸葛亮制定了北伐大军撤退的计划,并做好了安排,让杨仪在姜维和费祎的协助下带领大军撤退,由魏延断后。
但魏延作为蜀汉的鹰派,在得知诸葛亮撤军的遗言后,却是十分的不满,于是选择违抗诸葛亮,继续带兵北伐,对此费祎则是安抚魏延,说自己去给杨仪做思想工作,让他同意北伐,
但让人不曾想到的是,费祎最终选择了背叛,在回去之后,便立刻和杨仪一起,执行起了诸葛亮的撤军计划。
魏延得知后十分的愤怒,于是率领本部人马先行撤回蜀地,沿途烧毁栈道,在南谷口截击杨仪。
杨仪
这也使得魏延和杨仪彻底决裂,纷纷上书指责对方起兵造反。
但魏延因为性格的原因,得罪了不少人,因此朝中的文官都偏向杨仪,因此当刘禅派蒋琬去查看情况时,还没等蒋琬赶到,魏延就因“谋反”的罪名,导致部下一哄而散,
此时的光杆司令魏延,只好选择带着儿子逃回汉中,最后被赶来的马岱所斩杀,并且被诛灭三族。
魏延
虽有一颗忠心,却惨遭小人陷害
纵观魏延的一生,
他对蜀国可谓是忠心耿耿
,至死也没有背叛蜀国的念头,因为他没有北投魏国,而是选择带兵南下。
对此在《三国志》中,其实早已给魏延定了性。
在《三国志》中曾这样记载,当时的魏延只是想带兵杀死杨仪,并没有谋反的意思,即使最后失败了,他也没有丝毫投降魏国的打算,只是想带着儿子回到汉中,但可惜最后还是落了个被杀的下场。
那么魏延明明对蜀国忠心耿耿,为何最后却被冤杀,还被扣上反贼的帽子?真正的的凶手又是谁呢?
很多人会认为杨仪是直接将魏延置之死地的人,因为两人都十分有才华,他们一文一武,是诸葛亮的得力助手,但这两人都是性格清高,目中无人的性格,再加上地位相差不大,为了争权夺利,两人关系可谓是形同水火。
魏延
魏延在蜀国的地位仅次于诸葛亮,他非常自负,常常以诸葛亮的接班人自居。
而杨仪在蜀国的作用,有些类似于萧何,他的筹划和调度,为蜀国的北伐出了很多力,深得诸葛亮的倚重,加之他的资历很深,又富有才华。
因此他也自认为是诸葛亮的最佳接班人。
正所谓一山不容二虎,两人都以诸葛亮继承人自居,自然会引发大大小小的矛盾。
最后杨仪公报私仇,在马岱将魏延斩首后,踩着魏延的首级骂道:
“庸奴,复能作恶不”?
由此可见杨仪是害死魏延的直接执行者。
杨仪
魏延之死,真正凶手其实另有其人
但这是就出现了一个问题,以魏延的军事能力来说的话,他解决掉杨仪根本不存在什么难度,但最后他为何还是败在了杨仪的手里呢?
这就是他政治嗅觉方面的问题了。
或许在当时魏延的心里,认为自己的对手只有杨仪一人,因此忽略了另一位行使权力的大臣蒋琬,加之在诸葛亮病逝五丈原后,魏延并没有前去吊唁,也没有将这件事当成要务优先解决,从而导致魏延没有得到民心。
要知道诸葛亮在蜀汉的影响力,无疑是十分巨大的,若不先让丞相入土为安,魏延势必会失去主动权。
魏延
因此杨仪与其对垒时,仅仅只用
“丞相尸骨未寒,你怎敢做出这样叛逆的事”
这样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就使那些被魏延煽动的士兵们变得清醒起来,纷纷选择了离开,而失去了先机的魏延,也自此处处受制于人,
最后陷入了万劫不复的深渊之中。
魏延之死,虽然是拜马岱和杨仪所为,但如果费祎不欺骗魏延,而是极力调和两人矛盾,或者诸葛亮活着的时候,能妥善解决魏延和杨仪两人的矛盾,亦或是临死前安排撤军事宜时让魏延参加,或许可以改变一切,但可惜的是,历史并没有如果。
由此可见魏延被诛灭三族,从表面上看是杨仪所为,但其实诸葛亮才是真正的幕后主使,他为了自己指定的接班人能够顺利接班,所以才选择与杨仪、费祎、蒋琬等人一起将魏延逼死。
诸葛孔明
结语
他的军事能力无疑是值得承认的,他对蜀汉的功劳,也是不可磨灭的。那么,既然他并没有做出通敌叛国的勾当,仅因为与其他大臣不和,就将一位功臣诛灭三族,这样的做法是否有点过于残忍了呢?
如果用现代人的价值观来看待这件事,的确是这样的,
但我们却不能用今天的标准去衡量前人。
魏延
总而言之,在正史中所记载的魏延,绝非如小说所讲的一样,恰恰相反,他其实是对蜀汉做出了卓越贡献的顶梁柱,而魏延之死 也并不是因为他造反,只是因为他和杨仪的矛盾破坏了稳定,蒋琬和费祎为了维持证据,只能先杀了魏延再处理杨仪。
加之魏延本人的性格,其实也是导致他死亡的关键原因。
可怜魏延一生为蜀国拼命,死后却被夷灭三族,在小说里面更是被人污名化,冠上了个“脑后反骨”的反贼形象,时至今日,仍被人误解。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