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大鼓溯源》!曲艺界!


东北大鼓是流行于中国东北地区(黑,吉,辽)的传统曲艺鼓书暨鼓曲形式,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在民间传播的历史悠久,并一度盛行于沈阳,而沈阳于清末曾设奉天府,故曾有"奉天大鼓"之称。
东北大鼓表演形式大多为演员一人自击鼓、板,配以一至数人的乐队伴奏演唱。主要伴奏乐器为三弦,另有四胡、琵琶、扬琴等。演员自击的鼓,也称书鼓,其形状为扁圆形,两面蒙皮,置于鼓架上,以鼓箭(竹制)敲击。板有两种,一种由两块木板组成(多以檀木制成):一种由两块半月形的铜片或钢片组成,俗称"鸳鸯板"。东北大鼓的音乐结构属板腔体,唱词的基本形式为7字句的上下句式。唱腔板式有大口慢板、小口慢板、二六板、快板、散板等。除此之外,还有悲调、西城调、怯口调等小调为它的辅助唱腔。
东北大鼓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随着地域、风俗、人情的不同,形成了风格各异的流派。以沈阳为轴心的"奉调"唱腔优美抒情,适宜演唱《红楼梦》之类故事曲目;以营口、盖县、岫岩、海城为轴心的"南城调"唱腔慷慨激昂,适宜演唱《三国演义》等铁马金戈类故事的曲目;以锦州为轴心的"西城调"唱腔哀怨低沉,适宜《孟姜女寻夫》等悲壮类故事的曲目;还有吉林为轴心的"东城调"和流行于黑龙江的"江北调"(又称"北城调")等。
东北大鼓传统曲目约200段,今存约150段。可分为子弟书段、三国段、草段三类。子弟书段大多取材明清小说与流行戏曲,唱词高雅、富有文采,少数作品反映清代现实生活。三国段中有写刘备、诸葛亮和关、张、赵、马、黄五虎上将的曲目。草段是民间艺人编演的通俗唱词,题材广泛。解放后,又出现了大批现代曲目,如《杨靖宇大摆口袋阵》、《茅屋逢春》等。
2006年5月20日,该曲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遗憾的是大部分的唱段已经无人能唱了,在沈阳,基本没有演出东北大鼓的地方和氛围,有名望的艺人大多谢世,最年轻的艺人也年近花甲,霍树棠当年教的21个学生也都转行了,东北大鼓处于后继无人的窘境。东北大鼓的听众大批转移,传承和演出遇到严重困难,生存出现危机,在此情势下,保护和发展东北大鼓刻不容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