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0 有用+1
0

今夕何夕

播报 讨论 上传视频
明代韩上桂创作的七言古诗
展开 16个同名词条

文本内容

播报
编辑
全诗原文为: 今夕何夕见春归,今日何日醉春辉。 春风春雨知谁在,春草春花踏作泥。 已看春阁连春绮,况复春光照春水。 春水波流去复回,春英暮落晓还开。 有时春尽能相忆,无复春来思更哀。
诗中每联首字均以"春"字统领,形成"春归—春辉—春风—春草—春阁—春光—春水—春英"的意象链,构建出完整的春日时序画卷。"春水波流"与"春英暮落"形成动静相映的视觉对比,末句"无复春来思更哀"则直接点明主题。

艺术特征

播报
编辑
在句式结构上,全诗采用顶真手法串联意象,如"春光照春水"接"春水波流",使诗意连绵不绝。韵律方面,"归""辉""泥""水""回""开""哀"等字严格押韵,符合明代七言古诗"一韵到底"的创作规范 [2-3]
诗中"春阁连春绮"的楼阁意象与"波光逾"的水景描写相互映照(出自《今夕何夕》诗句"已看春阁连春绮,况复春光照春水"),暗示着诗人对空间转换与时间流逝的双重思考。这种手法与作者同期作品《子夜歌》中"银河烛影夜沉沉"的时空凝练表达一脉相承。

传播考证

播报
编辑
清代宋荦《月夜同介维暨子基至著饮东胜山精舍》曾化用该诗"今夕何夕乐无极,盘桓丛桂簪堪抽"句,证实其在清初文人群体中的传播影响 [2] 。但在部分文献传播过程中存在作者混淆现象,如《词林正韵》将"今夕何夕春云徂"误归入王夫之名下,实则应为韩上桂原作 [3]

意象解析

播报
编辑
诗作核心意象"春水"具备三重象征意义:
  • 物理层面的江河波涛("春水波流去复回")
  • 时间维度的循环往复("已看春阁连春绮,况复春光照春水"对应春水流动的循环往复)
  • 情感载体的起伏波动("思更哀"的愁绪递进)
这种意象的多重性在韩上桂其他作品中亦有体现,如《病鹤二首》通过"垂头啄蝼蚁,蜿足喂鱼虾"的微观生态对比,展现生命境遇的哲思 [1] ,与《今夕何夕》的宏观时空观形成创作手法的呼应。

格律创新

播报
编辑
该诗打破传统七言古诗的起承转合模式,首创"八春连环"结构:
  1. 1.
    首联设问破题,用"春归""春辉"奠定情感基调
  2. 2.
    颔联转入景物描写,"春风春雨"形成听觉维度补充
  3. 3.
    颈联通过"春阁""春水"构建空间纵深感
  4. 4.
    尾联收束于时序循环与情感升华
此种结构在明代诗坛独树一帜,虽有个别评论家认为"春字过繁",但多数研究者肯定其"以字为脉,因脉成篇"的形式创新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