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职人员、东巴文化的主要传承者
展开 3个同名词条
收藏
0 有用+1
0
东巴 纳西族 对传统宗教神职人员的称呼,意译为智者,是纳西族最高级的知识分子,他们多数集歌、舞、经、书、史、画、医为一身,是 东巴文化 的主要传承者。
东巴文化是一种 宗教文化 ,是由东巴世代传承下来的纳西族古文化。东巴文化包括 东巴象形文字 ,包括 东巴经 还有 东巴画 东巴舞 东巴音乐 、医学、历史、天文学、哲学,还有东巴的各种道场就是祭祀活动,这部分也包含有民族心理素质的很多内涵在里头,所谓东巴文化就是指的一个庞大而完整的文化体系。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的祖先劳动、生息、繁衍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共同创造了灿烂的民族文化。生活在我国云南省丽江地区的纳西族就是一个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民族,他们不仅善于吸收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而且还创造了自身独特的民族文化—东巴文化。
2021年4月19日至21日,为庆祝2021年联合国中文日,联合国中国书会以“聚焦象形文字”为主题,在纽约总部举办三场在线活动,分别介绍良渚文化刻画符号、东巴文和甲骨文三种象形文字。第二场活动“语言课/讲座:神秘的东巴象形文”,纳西族东巴(传统宗教神职人员)使用的东巴文是世界上唯一仍在使用的象形文字,活动邀请了东巴文化传承人和丽军· 阿恒东塔 和香港中文大学翻译系助理教授、纳西学研究者邓彧(Duncan Poupard)授课东巴文,通过讲解东巴典籍中的词汇让观众了解故事内容,并通过模拟情景对话让观众学习游览丽江时可能用到的常用语。 [1-2]
中文名
东巴
外文名
Dongba
国    籍
中国
民    族
纳西族
信    仰
东巴教
文    化
宗教文化
地    区
云南省丽江地区

文字

播报
编辑

象形文字

东巴文字
象形文字 书写的东巴经书典籍,被统称为 纳西 古代社会的百科全书。它涉及纳西族的 历史 政治 天文 试欠、 地理 文学 艺术 宗教 医药 几才旬柜、 人类学 ,还有 生产生活 方面的许许多多知识等方方面面,当然也有很多 神话故事 。据不完全统计, 东巴象形文字 共有一千七百多个,它集书画于一体,线条流畅,笔法简练,色彩鲜艳,而且很多东巴仍然在使用这些文字。

东巴文

东巴文 董术战争
东巴文 ,一种原始的图画象形文字。从文字形态发展的角度来看,它比 甲骨文 更原始,属于文字起源的早期形态,最早是写、画在木头和石头上的符号图像,后来有了纸,才把这些符号验放狼图象写在纸设霉上。由于只有东巴才掌握这种文字,故称为东巴文。东巴文是世界上唯一存活着的 象形文字 ,是人类社会文字起源和发展的“ 活化石 ”。
由于人类造字尊重意识,或者叫做仿造,基本上都是大同小异的,文字无非就是府旬记录语言的一种工具。人在观察事物的时候,把它记录下来了,开始的时候就是有图画。东巴文里面有很多的图画字,一幅图画就是一个故事,也是一个约定俗成固定的一个内容,大家一看这个画就知道它是指什么事情。
东巴文 纳西族 所处的环境是有关系的,所以他在造字的时候看到什么就画下了什么,逐步用图画从繁到简,就把它减少了,形成约定俗成的一种笔画,固定的形式,它属于这样造字的范围,所以东巴文它辩符洪是通过图画到文字发展起来的。比如,纳西族生活在山区里头,一出门就是大山,所以纳西人造字的时候,就是只有一个“山”;纳西族只有一个门,造字的时候看到的只有一个门。

格八文

随着纳西族社会的发展和民族文化的相互影响,在明末清初,丽江的一些东巴,又创造了 格巴文 。格巴是弟子的意思,格巴文的意思是东巴什罗后代弟子创造的文字,承元恋格巴文是对 东巴文 的改造和发展。
丽江东巴文化学者兰伟:“象形文字从它的造字以及整个发展的情况来看,它是从图画逐步发展演变成 东巴文字 ,所以东巴文本身就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每一个东巴文字都是很美的一幅画府求盼。”

宗教

播报
编辑
东巴教
东巴教 是在纳西族古老原始信仰基础上吸纳借鉴 藏族 本教 、汉族道教的一些宗教内容及仪轨而形成的纳西族的宗教。东巴教经典以象形文字记录。东巴经典《 圣祖丁巴什罗传 》载:丁巴什罗的故乡是有白天白地,白山白海的地方。这个传说无疑指今 中甸 三坝乡 白地村 白水台 的风景特征。据考证,纳西族是氐 羌人 支系牦牛羌南迁演变而形成的。 东巴文 是南迁到 中甸白地 一带后才产生并在“白地发扬而光大”,因此各地学者一致认为白地是 东巴教 发祥地。白地还是东巴教圣地 ,东巴经师遵守这样一个规则 :“没有到过白地的东巴,不算真东巴”。因此,在迄今为止二百五十年内不断有周边各地的东巴教徒前来朝圣、学经、练艺。各地教徒到白地更主要是为朝圣。
东巴经所载东巴教第一圣祖丁巴什罗到白地后创造东巴经文(即 东巴象形文字 )及东巴教。另外被誉为另一个东巴教圣祖的阿明什罗是土生土长的白地人,其后人尚居住白地。在白地,有关东巴教门生故旧发源地的有三处。

舞蹈

播报
编辑

内容简介

东巴舞蹈
纳西族素以能歌善舞著称。舞蹈是纳西族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有很多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民间舞蹈。东巴舞就是纳西族的 古典舞蹈 ,是 东巴文化 的重要组成部分。唐代和元代的志书就有“男女皆披羊皮,俗好饮酒歌舞”,及“男女动数百,各执其手,团旋歌舞以为乐”的记载。广泛在民间流传和新发掘整理的舞蹈,有原始舞蹈、东巴古典舞蹈、组舞和新歌舞等几类。
东巴舞蹈素材的来源主要从民间,因为从民间舞蹈里面把它吸收过来了以后,用在它祭祠的时候来跳,又加上有 东巴教 神韵的一些风格后,就变为东巴的舞蹈,它又有非常浓郁的民间性,本来东巴也是在民间,因为它没有脱离他家庭,生产、生活一切跟民间的劳动者是一样的,所以有很浓的民间性。
在用象形文字写的两本有关舞蹈的典籍《蹉模》中记录了几乎失传的六十个舞蹈的几百种跳法。《蹉模》中的舞蹈可以分为动物舞、刀弓舞和大神舞等几种类型。其中刀弓舞又包括刀舞、弓箭舞和赤脚舞。

原始舞

麦达蹉 热热蹉 等原始舞蹈,诗、歌、舞三者合一。其特点是边唱边舞,以唱促舞,以舞助唱,唱完舞止;没有乐器伴奏,人数、地点和场合不受限制,男女皆可参加。舞步简单,一般是以右手搭左肩或手挽手,从右行进,渐成圆圈。

古典舞

是东巴祭司根据不同仪式,按照道场规则所跳的一种 宗教舞蹈 。东巴舞从形式上,似乎多是跳神驱鬼之类的动作,大部分内容表现古代纳西人同大自然的抗争。 它的舞蹈根据祭天、祭风、送葬等祭祀的内容有区别。

刀弓舞

据传是镇邪的,所以他往天上打的时候就射恶神,往地下就是打恶鬼,所以他的方向就是朝天和朝地,他是这样往上、往下,它就是这么两个动作,另外就是朝四个方向,四个方向、方位的恶鬼,鬼还要分好鬼和恶鬼,神也有好神和恶神。

动物舞

在东巴舞中,有很多舞蹈都是模仿动物的动作而形成的。据《东巴舞谱》记载,纳西最古老的舞蹈源于金色青蛙的跳跃。如今在丽江西北部山区仍然保留着一种古老舞蹈《勒巴舞》。据《 吕氏春秋 》记载:“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歌以歌八厥”。而《勒巴舞》最显著的特点也是拿着牛尾巴跳的,它分别模仿大象、鹰、猴、蛙及虎,并使之形成了一套连贯的 舞蹈动作 。《牦牛戏老虎》是根据纳西民间的一个典故改编而成的动物舞,舞蹈分为颂经、牦牛戏老虎等几个部分。主要讲述了两只猴,分别代表人类最早的两个家族,一族崇拜老虎、一族崇拜牦牛,两家族为此发生争执的故事。

民族

播报
编辑
纳西族 ,自称“纳”,“纳西”,“纳汝”。晋、唐史籍称“摩沙”或“摩些”。分布在 云南丽江 中甸 维西 、宁蒗及四川盐源、盐边、 木里 等地。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 彝语支 。纳西族主要聚居地 云南省丽江市古城区和玉龙纳西族自治县 ,玉龙县为国内惟一的纳西族 自治县 。这里的自然景观以及与自然环境和谐统一的 丽江古城 ,吸引着日益增多的国内外游客,独特而丰富的纳西族 东巴文化 更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

古迹

播报
编辑

白水台

坐落于 白地 峡谷西端的 华泉 台地。是一个由地下水和碳酸钙发生光合作用形成的露天 喀斯特地貌 。该台地在青山之中显得十分洁白。台地周围林木葱翠,玉根银丘层层叠叠,天造地设的梯田中碧水涟涟泛微波,纳西族先民将此台地和此景致视为神示,于每年阴历二月初八江到此地烧香求福。传说中的 东巴教 第一圣祖西巴什罗从西藏学经回来,途经白水台,被其景色迷住,便留下来设坛传教。

摩岩

位于白水台西北角半坡上的灌木丛中。相传这里就是当年圣祖丁巴什罗的修行处。

阿明灵洞

位于 白地 峡谷北侧“许韦”(柏峰)山腰,为一 喀斯特 溶洞。传说圣祖阿明什罗曾在此修行著书,因此成为圣祖遗迹,被后人所敬仰。
纳西族人民历来全族信奉 东巴教 , 仍有绝大多数人信仰它。 东巴教源于原始 巫教 ,属于原始多神教。东巴教的基本特征是以 祖先崇拜 、鬼神崇拜、自然崇拜为基本内容;以祭天、丧葬仪式、 驱鬼 、禳灾和卜封等活动作为其主要表现形式。白地地区的东巴教认为上天有十分层,住着普、闪、嘎、吾、俄、恒等十三位天神,主宰着人类的寿夭、祸福、兴衰;人间由丁巴什罗支配一切,他有三百六十位门徒,分管东、西、南、北、中五方,为人类安魂、 求福 、求寿、镇妖和禳解灾难;地下有十九层,由 阴府 楚史那布鬼王占据,人死后或升天或下地狱,要看生时善恶来定。 东巴教 还认为世上的万物都有灵性,好的会助人,坏的会害人。凡山川、河流、泉溪、树木、 畜兽等无不有着灵魂, 因此凡节、凡事、凡病、凡灾都要分别祭攘,使人类繁衍生息,富足 安康 。东巴教十分重视人死后能灵魂归乡,即回到迁徙前的故乡北方,因此有专门的“魂路图”,指引死魂之路。
东巴教最重要的仪式是祭天,时至当代,纳西族祭天大法事只有 白地 东坝 一带还举行。纳西族东巴教法事十分繁杂,全年几乎每月都有法事需东巴主持,法事可分为祭祖、丧葬、禳灾、卜封、赐名五大类。如果说东巴经是活着的象形文字,那么白地是真正的东巴教大法场。因此要对 东巴教 有认识,你就应该到三坝来,只有这里才是 古东巴王国 。在藏族聚居区的附近,发展起一个新的教派并且红红火火, 香格里拉 文化的共存共荣现象及特征不是十分明晰了吗!从藏文化的兴旺,从东西方宗教的对撞,再从东巴教的兴盛,我们就可以真正理解和体味香格里拉社会中人与社会的和谐的旋律,文化与文化之间协调发展的规则。

东巴宫

东巴宫
大研古城 名列 世界文化遗产 ,是对外展示 东巴音乐 、舞蹈的一个窗口。来到丽江的人们除了欣赏美丽的自然风光以外,听一听纳西古乐、看一看东巴舞蹈、了解一下 东巴文化 也成了他们必不可少的一项内容。其 东巴宫 作为东巴文化的主要部分,无论是文字、音乐还是舞蹈,它们的传承和发展都离不开东巴,为现代人提供了一个了解东巴文化的窗口。(东巴宫已经没有东巴音乐及舞蹈的表演,被改为了酒吧)
地理位置
东巴宫坐落在 丽江古城 东大街 ,它的门楼上装饰的是东巴的“ 五幅冠 ”,大门两旁悬挂着东巴的木牌画,东巴宫内别具一格的装饰和文化活动让人感受到东巴文化的魅力。
建筑特色
东巴宫的布局富有纳西族特点。主要是通过像东巴的经卷、文物、东巴的绘画、祭祠用品、东巴的壁画、浮雕等等这几个方面来相对完整地介绍纳西族的 东巴文化 的音乐、舞蹈这一块,人们能相对直观的了解纳西族的音乐、舞蹈文化。  整个东巴宫就是一座小而全的民族文化艺术博物馆,通过它可以欣赏到举世无双的东巴文化艺术,领略到真正的纳西古乐以及民间歌舞神韵。
文化底蕴
一个民族的文化消亡了,这个民族也就不存在了。为了挖掘、整理、保护、弘扬东巴文化,东巴宫集中了纳西族的一大批民间舞蹈家、歌唱家、演奏家,还有老东巴和一些身怀绝技的民间艺人,在保留原汁原味的基础上,以东巴文化艺术为主,挖掘整理了一批最富乡土气息和最有民族特色的精彩节目,节目新鲜神奇、雍容优雅、深沉浩远、气势豪壮,深受国内外观众的欢迎。人们在这里向他们学习,通过学习进行有效传播。

艺术

播报
编辑
东巴画
东巴画 东巴文化 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包括 木牌画 纸牌画 布卷画 经文画 几大类,反映了古代纳西族社会的各种世俗生活,东巴哈还有由著名画家张春和、和品正的创造的现代艺术类东巴画。 传统东巴画主要是东巴在做法事时制作和使用的,有布轴的神佛像画、经书画、木牌画上的神、鬼、鸟、兽画,以及大型布卷画,民间还有反映生产和生活的装饰画,这些画笔调粗犷、色彩浓艳、形象朴实生动。
东巴文化 里面的所有内容,包括经书,包括木牌画、纸牌画、神轴画,我们所看到的一切,全是以绘画的形式保留下来的、记载下来的,因为它本身洋洋万卷的经书,它本身就是洋洋万卷的绘画,因为它的绘画的形式是图画象形文字。传统的 东巴绘画 它大部分画在什么地方呢?可以说在岩壁上、树皮上,特别是东巴绘画里面,象形文字,洋洋万卷的象形文字,其实也是非常单纯、抽象的东巴绘画。从我作为画家的角度来说,我认为这就是绘画。他们这个绘画是画在什么地方的,书写在什么地方呢?书写到自己制作的纸上,非常粗糙,但是我认为质地也好,保留期又非常长久,这里面非常有特点的神轴画,包括《 神路图 》,《神路图》在国际上是非常有名的,传统的《神路图》宽有45公分左右,长可以到20米,在国际上被誉为 直幅 长卷画之最,它又是画在什么地方呢?它又是用一种什么颜料制作呢?它是用纳西族农民自己手工织的布,把布织出来以后用石头一点一点轧,表面轧的非常光滑,那么再把那个虫胶,农民用的那个胶,虫胶又打上去,然后再这么制作了以后,在这个地方用传统的竹笔或者是一种自制的毛笔、勾线,所以说传统的东巴绘画呢,你看包括它的文字,是写在他自己做的纸上,木牌画呢,非常有特色的木牌画,是画在咱们把那个树一砍几瓣,然后用咱们自己矿物质颜料,传统的东巴绘画的这些颜色特别好,都是自己制作的一些颜料。
传统 东巴画 的内容主要表现了古代纳西族信仰的神灵鬼怪和各种理想世界。东巴画中的布卷画《神路图》它一般长达14米多,宽26厘米左右,主要用于丧葬时超度死者亡灵仪式中,描述了死者亡灵要经过的地狱、人间、自然界、天堂等各阶段的具体场面,有较高的文化和艺术研究价值。虽然传统东巴画也受到周边民族文化,特别是汉藏文化的影响,但它仍然比较系统地保持了自己整体的风格和特点。
纳西的 东巴文化 ,确实受藏传佛教的影响相当之大,所以在纳西的所有的东巴文化的那个绘画部分,包括其它的仪式部分等等,人家都自觉不自觉地一看就知道受藏文化、藏传佛教的影响特别大,包括绘画,但它整个过程、整个那个赋彩、用线,非常、非常怎么说呢?不是那么求华丽,它是求朴实、画完一张画以后,它外观的包装,它是不加以装饰的,怎么样就怎么样,然后呢上下一般的是用两块黑布,然后中间呢就像我们裱轴画一样,国画里面裱轴一样,穿上两根木头,它整个过程已经完成。
东巴神谱则是纳西人的 图腾 ,在神谱里有神保佑他们,“青蛙、飞螺、 大鹏鸟 修曲、战神优麻、吉祥双鱼”等等数不胜数。一个民族想要强大,首先它必须能适应各种恶劣的环境,能够很快地繁衍后代。据说纳西人迁徙到生息的土地,看到青蛙的繁殖能力是最强的,就把青蛙选作他们的繁殖之神,飞螺是一只长着翅膀的海螺,它是海神,亦是一种东巴用的法器,大鹏鸟修曲、战神优麻、双鱼则分别是保护、勇气和吉祥的象征,许多木雕艺术反映的正是这些神的传说,这些神谱木刻构思缜密,线条流畅优美,图案栩栩如生。久久凝视,仿佛就回到了遥远的年代。

服饰

播报
编辑
纳西族不仅有自己的独特文化,而且他们的服饰也是多姿多彩、个性鲜明的,这主要体现在纳西族妇女的服饰上。
纳西族居住的川滇交界地区,群山耸峙,平均海拔约2700多米, 玉龙雪山 哈巴雪山 宛若晶莹的玉屏,矗立在丽江的北部和中甸的东南部。纳西族共有约30万人,分布于云南省的西北部和四川省的西南部,丽江县约有17万人,是纳西族主要的聚居区。
披星戴月 的纳西妇女是 丽江古城 的一道亮丽的人文风景。她们健壮爽朗、热情质朴,以勤劳能干著称,就像她们所穿的羊皮披肩上那七个刺绣圆盘所象征的一样,肩担日月,背负星星,俗称“披星戴月”,象征着纳西族妇女的勤劳。她们日夜操劳,几乎担负了所有的家务劳动。
古代的纳西族人民为了适应高原地区的农牧生产,一般以自织的麻布或粗棉布做衣料,男穿短衣、长裤,女着短衣、长裙。无论男女,大都不穿鞋袜,束花布腰带,外披一块羊皮或毛毡。纳西族妇女身背的羊皮披肩,既有装饰作用,也有实用价值,她们运送重物主要靠肩背,这时披肩可以起到保护背部的作用。由于受汉族的影响,男子服饰与汉族的基本相同。妇女服装,除个别地方仍保持穿裙的习俗外已改穿长裤,但整个服饰,仍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她们身穿 大褂 ,外加坎肩,着长裤,腰系多褶围裙,在劳动或出门时再披上羊皮披肩。披肩制作的非常精巧,在肩部缀有两个大圆布圈,背上并排钉着七个小圆布圈,较为通常的说法是代表“七颗星星”。
据说圆布圈上用丝线所绣的是精美的星图,垂穗表示星星的光芒。传说上古一位勤劳能干、聪明美丽的纳西姑娘英古与旱魔搏斗,奋战了 九天 ,最后累倒身亡, 白沙三多神 为了表彰英古姑娘的勇敢行为,把雪精龙制服旱魔吞下的七个冷太阳捏成七个圆星星,镶在英古的顶衫上,以后纳西姑娘模仿英古,将七星图案钉在披肩上,象征 披星戴月 ,勤劳勇敢。还有一种说法认为纳西族自古将青蛙视为智慧之神,能解人危难,因此那些圆形图案代表青蛙的眼睛,是一 种青蛙 图腾崇拜的历史遗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