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故說明:
《論語.衛靈公》裡有一段話:「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意思是說君子為人處事,事事都要求自己能夠做到完美的地步,符合善良的德行,而那些沒有人格修養的人就不是這樣了,不論什麼事,總是嚴厲地要求別人,卻從不要求自己。這裡主要在說明君子和小人的差別所在,後來從這裡的語意衍生出「反求諸己」這個成語,是指從自己本身尋找原因,追究責任,做好自我反省及檢討改進的功夫。在《禮記.射義》中有提到關於射箭的禮儀:射箭的時候,必須先端正自己的姿勢,一切姿勢預備好之後才發射。如果沒有打中目標,也不可以埋怨技術勝於自己的人,應該反過來檢討自己,再加強改進。《孟子.離婁上》則是提到:「我喜愛人們,但人們卻不親近我,就表示自己還有做得不好的地方,就要自我反省,盡己所能,再好好修養自己的德行。」這二處所說的雖然是不同的事件,但卻都表達了同一個意念,在為人處事上,要時時「反求諸己」,而不是一味地要求別人,或是將責任歸咎於他人。
  • 老王時時不忘反求諸己,自我檢討,難怪做人處事絕少有所缺失。
  • 如果工作上出了問題,則應該反求諸己,而非只是一味地責怪別人。
  • 既然你想要連任理事,就應該反求諸己,認真做事,而不是發黑函中傷他人。
  • 這次造成死傷無數的大地震雖然是天災,但政府也該反求諸己,務期加強日後防災體系的健全,以保障人民生命、財產的安全。
  • #《論語.衛靈公》(1)子曰:「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注解〕 (1) 典故或見於《禮記.射義》、《孟子.離婁上》、《孟子.公孫丑上》。〔參考資料〕 ■《禮記.射義》射者,仁之道也。射求正諸己,己正而後發;發而不中則不怨勝己者,反求諸己而已矣。孔子曰:「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孟子.公孫丑上》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後發。發而不中,不怨勝己者,反求諸己而已矣。」■《孟子.離婁上》孟子曰:「愛人不親,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禮人不荅,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其身正而天下歸之。《詩》云:『扑鬘配命,自求多福。』」
    名詞解釋:
    「反求諸己」出於〔孟子.離婁上〕:孟子主張人在發現自己的言行不為人所接受時,就應該立刻反省、求諸己身。孟子說:「愛人不親反其仁,治人不治使其智,禮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其身正,而天下歸之。〔詩〕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
    孟子這一段話是說:一個人想要破除良知的障蔽,有賴於自我心性的反省。所以孟子很重視個人「自反」的功夫。究竟在何種情況下應該「反求諸己」?孟子直截了當地說:「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就是說凡是遇到與自己不合的狀況,都要先反回來求自己的不當之處,而不是先責怪別人。例如自己愛人,而人卻不肯親近我,就該自我反省,是不是自己的仁愛還不夠?治理人的,而人卻不受治理,就該自我反省,是不是自己的智能還不足?自己禮遇人,而人卻不回敬我,就該自我反省,是不是自己還不夠禮敬?
    時時恪守「反求諸己」的原則,就隨時隨地都能自行警惕、自我約束、自求改進,久而久之,身心自然會逐漸趨向端正無邪的境地;如此一來,天下人都會來歸依順服。所以孟子引用〔詩經.大雅.文王〕的話說:「永言配命,自求多福。」作為總結;意思是說,人如果能永久地配合天命而行善道,遇到不如預期的反應時,能先從自我反省、自我改進開始,那麼自然可以多福。
    人若能時時刻刻以反求諸己的工夫自我訓練,則良心就能保持清明靈覺;同時避免對人吹毛求疵、凡事只知責人的心理,逐漸形成寬忍的氣度、恢宏的胸襟,所謂能責己,可以免己之過,不責人,可以增人之功。做人先要求自己、檢討自己,就能以一顆包容、諒解的心來面對周遭的人、事、物,如此則有助於人際的和諧,更能因此促進自我成長、增加智慧,是最好的修養工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