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阿尔巴尼亚人的民族来源,尚有争议。但阿尔巴尼亚学者认为,其祖先主要是 伊利里亚人 伊利里亚 人于公元前1000年纪陆续迁至巴尔干半岛西部,并逐步排挤或同化早先在此居住的 佩拉斯吉人 色雷斯人 ,前7世纪形成众多部落联盟,前5世纪合并为若干王国。农业和畜牧业有了进步,手工业和商业得到发展,出现一系列大小城市。各城市于前4世纪开始铸造钱币,同 腓尼基 希腊 和罗马常有贸易往来,经济文化十分发达。然而,各王国之间经常发生战争,互相攻伐,彼此削弱,便利了 罗马人 的入侵和征服。
伊利里亚人自前168年起受罗马统治。395年以后归拜占庭帝国管辖,并相继遭到哥特人、 匈奴人 保加利亚人 斯拉夫人 诺曼人 的侵略。这些都对阿尔巴尼亚民族的形成产生了影响。伊利里亚各部落不断吸收外族血统、语言和文化,并在长期反抗外敌的斗争中联合起来,逐步形成统一的 民族共同体 ,而以新的族称“阿尔巴诺伊人”载入中世纪史册。1190年,在阿尔巴尼亚中部地区以克鲁雅城为中心建立第一个封建国家── 阿尔贝里公国 。至14世纪,已出现各封建公国合并为统一民族国家的局面,但不久即被 土耳其人 的入侵所打乱。
阿尔巴尼亚于1358年开始受到奥斯曼土耳其人的进攻,1415年被占领。1443年,阿尔巴尼亚人在民族英雄 斯坎德培 的领导下举行武装起义,进行了长达25年的斗争。斗争失败后,阿尔巴尼亚人陷入土耳其人的长期统治,阿尔巴尼亚人逐渐改信伊斯兰教;各地区之间的经济交往受到阻挠,封建割据更加严重,方言差别日益明显。18世纪后半叶形成南北两大支系:北部称“盖格人”,保持较多固有文化;南部称“托斯克人”,受希腊影响,文化较发达。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运动逐渐高涨,民族意识日益浓厚,并建立起全国性革命组织,经过1910年和1911年的大起义,于1912年获得独立。 第二次世界大战 期间,又遭意、德法西斯侵略,直到1944年11月29日始获解放。
共产党执政期间推行宗教限制政策,百分之七十以上人口为无神论者,部分人信 伊斯兰教 东正教 天主教 。1991年4月通过宪法修正案后,阿尔巴尼亚改国名为阿尔巴尼亚共和国。
据外交部官网数据显示,2011阿尔巴尼亚人口为283.2万(2013年7月阿尔巴尼亚人口为301.1万),其中阿尔巴尼亚族占98%。少数民族主要有希腊族、马其顿族等。官方语言为阿尔巴尼亚语。70%的居民信奉伊斯兰教,20%信奉东正教,10%信奉天主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