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旦(2005,231-233)总结了框架理论的基本特点,他认为:
框架理论的中心问题是媒介的生产,即媒介怎样反映现实并规范了人们对之的理解。框架理论开启了一个重要的分析领域:即议题、话语和意义是如何被准确建构、组织并得以展开的;
怎样反映现实,如何构建意义并规范人们的认识,最终是通过文本或话语——媒介的产品得以体现。因而,本文建构、诠释或话语生产分析是框架理论的重点;
框架理论关注媒介生产,但并不把生产看成一个封闭孤立的过程,而是把生产及其产品(文本)置于特定语境——诸种关系之中。这诸种关系又可分为两类:一是把文本自身作为一个自足体系(刻意强调的、阐释的和呈现的符码),考察其内在的关系并由此所凸现的意义;二是文本生产和整个外在环境的关系(重要的制度化部分),捕捉两者之间所具有的张力以及对文本意义的影响
Zhongdang Pan, Gerald M. Kosicki. Taylor & Francis Online :: Framing analysis: An approach to news discourse - Political Communication - Volume 10, Issue 1[J]. Political Communication.
.简书
[引用日期2017-12-10]
张克旭, 臧海群, 韩纲,等. 从媒介现实到受众现实——从框架理论看电视报道我驻南使馆被炸事件[J]. 新闻与传播研究, 1999(2):2-10.
Goffman, Erving. Frame analysis: An essay on the organization of experience.[J]. Contemporary Sociology, 1981, 4(6):1093-a-1094.
黄旦. 传者图像:新闻专业主义的建构与消解[M].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