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十三五”时期之后,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而教育是应对变局的关键力量,是掌控变数的中坚力量,是开拓新局的硬核力量。当今世界的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人才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愈加突显。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要,对科学知识和优秀人才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在这样的时代背景和形势下,山东科技大学如何立足党和国家发展战略需要,迎接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提升学校的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是摆在新时代山科人面前的重要课题。为了完成这一课题,学校制定了新的发展规划,提出了新的发展目标,特别是学校第三次党代会的胜利召开,校党委高瞻远瞩,谋篇布局,提出了“三步走”发展战略,擘画了学校未来发展的蓝图;科大人凝心聚力,拼搏奋进,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新成绩,顺利实现“十三五”发展目标,完成了“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为学校的进一步发展开创了良好的新局面。

一、 十三五 规划的制定与 双一流 建设的开展

(一) 十三五 规划的制定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是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决定性阶段,也是学校全面深化综合改革、强化内涵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创新能力,争创国内一流学科和一流大学的关键阶段。新的历史时期,国家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结构深刻调整,企业加快转型升级,“一带一路”、创新驱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等战略的实施,对高等教育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在高等教育发展方面,高等教育从大众化迈向普及化,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国务院发布《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山东省出台了《关于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意见》,为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指明了方向。新的形势为学校发展带来了机遇,同时,也带来了诸多挑战。诸如如何在煤炭行业产能过剩、需求量减少的情况下,顺应国家能源战略和行业发展思路的调整,瞄准未来发展需求,在解决能源科学领域关键技术难题方面取得突破,引领行业科技创新的新问题,以及学校地处青岛,而涉海学科专业偏少,服务青岛西海岸新区建设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建设能力难以凸显的问题。学校“十三五”发展规划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制定的。

2016年7月7日,《山东科技大学“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经学校第17次校党委常委会研究通过。“十三五”发展规划坚持的基本原则是:一是内涵发展。转变学校发展方式,实现由规模增长向内涵发展的转变;遵循教育和人的发展规律,按照创建“双一流”的要求,加强内涵建设,优化资源配置,强基固本,实现学校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二是创新发展。秉承学校传统,坚持惟真求新,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创新能力;致力科学技术创新,产出高水平创新成果;加强管理体制创新,推进现代大学制度建设。三是协调发展。协调各校区、各学院教育资源,建设互为支撑的优势特色学科专业群;建立教学科研相互促进机制,使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协调发展,实现学校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统一。四是特色发展。优先发展特色学科专业,强化特色,发挥优势学科专业的引领作用;拓展特色,整体推进学校具有行业特色和区域特色的学科发展,争创特色鲜明的国内一流大学。五是开放发展。坚持对外开放,加强国际交流合作,汇聚育人资源,增强办学实力;深化校地、校企、校院(所)、校校联合,加强协同创新、协同培养,实现合作共赢,提升学校办学实力。

规划确立了“十三五”期间学校发展建设的主要目标,即通过“十三五”的建设,在人才培养质量、学术水平、社会服务能力、人才和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显著提升,办学效益和社会声誉显著提高,建设若干国内一流学科,创建特色鲜明的国内一流大学。在人才培养方面,生师比趋于合理;课程体系完善,学生的基础理论和实践能力增强,创新创业能力显著提高;获批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1—2项;毕业生总体就业率保持全省高校前列。在学科建设方面,学科整体水平显著提升,1—2个学科进入ESI(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基本科学指标)全球排名前1%;1—2个学科排名进入全国同类学科前10%,1—2个学科排名进入全国同类学科前20%;1—2个特色和优势学科的实力和水平达到国内一流。在科学研究方面,科研平台建设、重大研究成果、服务地方经济、创新能力等全面提升,作为第一完成单位获批国家级科研成果奖2—3项,国家级项目比“十二五”翻一番,SCI检索论文年均500篇以上。在教师队伍方面,新增院士、国家杰青、长江学者等国家级人才工程人选15名,省部级人才工程人选15名;力争教师学术水平进入全国前100名。在综合改革方面,在人事制度、本科生和研究生培养、学科和科研管理、后勤服务等方面实施综合改革,贯彻执行《山东科技大学章程》,依法治校,完善现代大学治理体系。

规划提出了“十三五”期间学校的主要发展任务。一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更新育人理念;以学分制改革为重点推进教学改革;加强本科教学建设;强化创新创业教育;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完善教育教学评价机制;建立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二是加强学科建设,提升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能力。加强优势学科建设;重视交叉学科发展;强化基础学科建设;提升人文社科类学科水平;加强科研平台建设;提升科学研究能力;建立高效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三是重视人才队伍建设,打造高水平教师队伍。专任教师队伍持续增长;高层次人才队伍有新突破;重视中青年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分类分层的多元评价体系;建立科学的职称(岗位)动态调整机制;扎实推进师德建设;建设高素质管理队伍。四是加快交流合作步伐,构建开放共赢办学格局。扩大国际交流合作领域;加强外国留学生教育;强化中外合作办学内涵建设;构建国内合作办学新格局。五是完善现代大学制度,建立新型治理体系。完善学校内部治理体系;有序推进依法治校;发挥学院办学主体作用。六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办学和民生条件。完善办学功能和配套设施;加强信息化建设;大力筹措资金;强化后勤服务;推进民生工程。七是加强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党员领导干部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和文化建设。

规划明确了组织实施的相关要求,确定了“十三五”时期事业发展规划的主要指标,对于学校统一思想认识,明确发展目标,转变发展方式,继续提升综合实力与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 双一流 学科建设的开展

1.“双一流”学科的立项

2016年4月5日,学校召开“双一流”建设工作会议。副校长姚庆国对“双一流”建设工作方案进行了详细介绍,对“双一流”评选中的各项工作及责任部门的分工进行了安排部署,并围绕一流大学指标体系进行分解,指出面临的任务。12月1日,山东省教育厅公布山东省一流学科立项建设名单,山东科技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矿业工程、机械工程入选。2018年,学校新获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工程学两个山东省一流学科。至此,学校共有5个山东省一流学科,获批数量位居省属高校前列。

2.“双一流”学科的管理

2017年,学校坚持学科建设的龙头地位,按照《国务院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要求,突出重点,强化特色,统筹规划学科建设和发展,强化优势特色学科,培育新兴交叉学科,构建布局合理、优势互补、相互促进的学科体系,积极发展涉海学科,培育新的学科增长点。1月9日,成立山东科技大学“双一流”建设与管理工作领导小组。3月30日,印发《山东科技大学一流学科建设管理办法(试行)》,管理办法共五章23条,分总则、组织运行、经费管理、检查评估和附则五部分。涵盖了学校一流学科建设的指导思想、组织机构、经费使用和绩效评估等各方面内容。遴选了地球科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数学、化学和材料科学等5个学科作为山东科技大学一流培育学科。4月5日,学校举行一流学科建设目标任务书签订仪式,学校与3个山东省一流学科和5个山东科技大学一流培育学科负责人签订一流学科建设目标任务书,从组织机制、经费使用和绩效考核等方面对一流学科建设提出了要求。

9—12月,按照省教育厅要求,学校报送了矿业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3个山东省一流学科自查报告和省拨资金预算执行情况,完成了2017年度绩效考评和年鉴撰写工作。

3.“双一流”学科建设取得的主要成绩

2017年12月28日,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公布了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学校共有13个学科上榜(18个学科参加本轮评估),上榜率72%。9个学科进入B类,其中B等次4个(全国排名20%—30%),B-等次5个(全国排名30%—40%)。另有C等次1个,C-等次3个。学校原有的8个博士一级学科(包括3个山东省一流学科)和1个博士二级学科全部进入B类。

2018年,学校积极推进一流学科建设,通过了省财政厅组织的省一流学科绩效评价考核,学校5个山东省一流学科全部完成或超额完成了建设目标任务。以一流学科建设为核心,学校全力推进优势学科与山东省十强产业、青岛市“956”产业新体系的深度融合,进一步凝练、拓展学科方向,加大高水平学术团队建设、高水平创新平台构建、高水平科研成果培育和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等,全面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二、学校第三次党代会的召开与 十大工程 的实施

(一)第三次党代会的胜利召开

1.大会的筹备

2018年12月11日,学校召开专题会议部署筹备召开第三次党代会有关工作。校党委书记罗公利出席会议并讲话。他强调,召开第三次党代会是学校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是学校全体党员政治生活中的大事。

为进一步做好筹备工作,罗公利提出三点要求。一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要通过召开党代会,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把反腐倡廉推向深入。要全面总结好过去,谋划好未来,明确学校发展战略、发展思路、发展目标问题,鼓舞士气,共同奋斗。二要精心组织,严格要求。要科学规范、周密细致地把校党代会各项筹备工作落实好、组织好,严格遵守工作纪律,严格贯彻中央“五个严禁、十七个不准和五个一律”精神,贯彻好民主集中制,把上级党组织的要求和部署传达到每个党员,不折不扣地落实好上级要求。三要加强领导,狠抓落实,确保党代会顺利召开。要落实第一责任人,成立工作小组,统筹安排做好当前各项工作。要加强宣传,大力宣传学校第二次党代会以来的发展成就,为党代会召开营造团结和谐、风清气正的良好氛围。

2.大会的召开与“三步走”发展战略的提出

12月28日,中国共产党山东科技大学第三次代表大会在青岛校区逸夫讲堂隆重召开。校党委书记罗公利代表中共山东科技大学第二届委员会向大会作题为《奋进新时代 抢抓新机遇 实现新跨越 为建设工科主导、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研究型大学而努力奋斗》的报告。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山东科技大学第三次代表大会,是在全校上下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入实施“十三五”规划,全面深化综合改革,加快推进“双一流”建设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大会的主题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进一步明确学校以后一个时期改革发展的目标任务和思路举措,团结动员全校共产党员和广大师生员工奋进新时代,抢抓新机遇,实现新跨越,为建设工科主导、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研究型大学而努力奋斗。

报告指出,进入新时代,建设工科主导、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研究型大学,成为全校师生的共同梦想,成为学校未来发展的美好愿景。为实现这一目标,要坚定不移实施“三步走”发展战略。第一步,优化布局,完善条件,到2020年,确立省内高水平应用研究型大学领先地位。第二步,固本拓新,提升内涵,到2025年,建成工科主导、特色鲜明的国内高水平应用研究型大学。第三步,强特扩优,创新开放,全面建设工科主导、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研究型大学。到21世纪中叶,即建校100周年前后,跻身世界高水平应用研究型大学行列,把学校建成一所实力雄厚、特色鲜明、发展强劲、社会认可的科技大学;建成一所国际知名、包容开放、文明和谐、绿色生态的现代化大学;建成一所能够给师生带来强烈归属感、巨大成就感、充足获得感和满满幸福感的魅力大学。

报告具体谋划了之后五年的主要目标和八大工作任务。主要目标是:办学优势和特色更加凸显,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高,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能力显著增强,人才队伍结构显著优化,国际化办学水平显著提升,大学文化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师生的归属感、成就感、获得感、幸福感显著增强。主要任务是:坚持目标引领,推动学校特色发展;坚持立德树人,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坚持强基筑峰,大力提升学科建设水平;坚持增量提质,打造高水平人才队伍;坚持协同创新,提升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能力;坚持扩大开放,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坚持文化引领,推动学校和谐发展;坚持拓展完善,不断提高基础设施保障水平。

报告特别就全面加强党的建设,不断提高党建科学化、规范化水平,从六个方面作出了部署:一是着力加强理论武装,把党的理论创新成果转化为推动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二是突出抓好党委自身建设,着眼提高党委领导班子的凝聚力、战斗力、领导力,切实增强党委和班子成员的执政本领;三是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切实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四是提高干部队伍素质,不断激发干部队伍干事创业的活力;五是持之以恒加强作风建设,推进作风持续改变;六是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塑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大会正式选举产生了29名中共山东科技大学第三届委员会委员。新一届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选举产生了13名党委常委,选举罗公利为中共山东科技大学第三届委员会书记,姚庆国、尹华、王少鹏为副书记;表决通过了中共山东科技大学新一届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选举结果,夏侯雪娇当选为纪委书记,周如东、宋传文、邹积强当选为纪委副书记。

大会号召,全校各级党组织、广大党员和师生员工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新一届党委的坚强领导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奋进新时代,抢抓新机遇,实现新跨越,为实现学校第三次党代会确定的目标任务而努力奋斗。

3.第三次党代会召开的历史意义

(1)大会的胜利召开,标志着学校改革发展进入新时期,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第三次党代会是在全校上下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全省教育大会各项任务部署,深入实施“十三五”规划,全面深化综合改革,加快推进“双一流”建设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提出的“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明确了五年的工作目标和工作任务,是对“十三五”规划提出的发展目标与任务的进一步深化和拓展。

大会高度评价了罗公利同志代表学校党委作的报告。报告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实事求是地总结了第二次党代会以来学校取得的办学成就和存在的问题,认真梳理了事业发展的体会和经验,深入分析了学校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提出了学校的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对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和学校改革发展作出系统部署。代表们一致认为,报告集中体现了全校广大党员和师生员工的共同愿望和根本利益,对于开创学校各项工作新局面,加快改革建设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2)第三次党代会精神激励着科大人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和干事创业的活力。第三次党代会报告对学校面临的形势进行了深刻分析。一方面,学校正赶上难得的发展机遇,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形势来看,高等教育拥有巨大的发展空间;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形势看,我国高等教育正在迈入黄金发展期;从行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背景看,学校拥有难得的发展契机。另一方面,学校面临着众多危机和挑战。一是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如何办出具有自身特色的本科教育;二是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如何培养出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的国际化人才;三是在新一代信息技术背景下,如何实现教育教学模式的根本性变革;四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背景下,如何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因此,要深刻认识时代的变化,用深化改革闯出一条新路来。只有改革才有出路,只有敢闯才有活路,改革是学校破解难题、推动发展的关键一招。要着力改革不适应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的思想观念,着力改革不适应“双一流”建设的组织体系和领导方式,着力改革不适应建设一流本科的人才培养模式,着力改革不适应科技创新规律的科研体制机制,着力改革不适应激发教职工创造活力的干部人事制度,以壮士断腕的决心、舍我其谁的勇气,推动学校观念转变、方式转换、动力转化、创新图变、浴火重生。

(3)贯彻落实第三次党代会精神,要求科大人以更高的政治站位抓落实,以务实的工作作风抓落实。学校第三次党代会描绘了学校发展的美好蓝图。如何把蓝图变为现实,就需要狠抓贯彻落实。抓落实是科大传统的核心内涵。学校60多年发展取得的成绩,就是一代又一代科大人艰苦奋斗,扎实苦干,一步一个脚印,一滴一滴汗水积累而成的。科大传统“爱校奉献,敬业实干”中的“实干”二字就是对此最好的诠释。贯彻落实第三次党代会精神,要求广大干部师生提高工作标准。要高点定位,主动寻标对标,对标目前排名前100名的高校,学习其他高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综合改革等各方面的好经验好做法。要坚持高标准严要求,查找解决存在的短板和不足,提升工作层次和水平,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要以严谨认真、精益求精的态度,做好每一项工作。要持之以恒抓落实,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毅力,直至抓出成果、抓出成效。

(二) 十大工程 的实施

“十大工程”是学校第三次党代会提出的推动学校发展的核心举措,也是在学校建设工科主导、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研究型大学实现第一步跨入第二步,由优化布局、完善条件到固本拓新、提升内涵的关键时期,学校发展面临的新任务。“十大工程”架构科学完整,分别有明确的建设目标、建设体系和主要任务,并提出了实现目标、任务的保障措施,形成了分工负责、协同参与的责任体系,提出了资源保障和监督考核的具体措施,10张建设路线清晰、责任明确、运行高效、保障有力的工程施工图全面落地落实,拉开了学校新一轮建设高潮的序幕。

1.学科筑峰工程

2019年9月6日,学校印发《山东科技大学学科筑峰工程实施方案》。该方案以坚持“以一流为目标、以改革为动力、以绩效为杠杆”为基本原则,以学科群建设为依托,按照高峰学科、高原学科、基础学科三个层次进行建设,打造若干个高原学科群,每个高原学科群包含若干个高原学科和基础学科,资源统筹、目标协同。能源学科群:以地质学、力学、地理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等学科为基础学科,以矿业工程、安全科学与工程、测绘科学与技术、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土木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等学科为高原学科,建设能源学科群,将矿业工程打造成高峰学科。人工智能学科群:以电气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数学、统计学、物理学等学科为基础学科,以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统科学等学科为高原学科,建设人工智能学科群,将控制科学与工程打造成高峰学科。先进制造学科群:以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交通运输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等学科为基础学科,以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等学科为高原学科,建设先进制造学科群,将机械工程打造成高峰学科。现代管理学科群(培育):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法学、外国语言文学、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艺术等学科为基础学科,以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为核心,培育现代管理学科群。

筑峰工程的实施周期为2019—2023年。主要建设目标是:瞄准国家战略,面向学术前沿,服务区域和行业发展,聚焦国内一流,高峰学科率先达到国内一流学科水平。力争通过本期强化建设,有2—3个学科进入国家一流学科建设行列或学科评估A类,形成学科高峰;3—5个学科进入全国学科排名10%—20%,达到B水平;4—6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1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2;人文社科学科、基础学科和新兴交叉学科得到较快发展,建成一批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品牌学科,确保学科建设水平稳居省属高校领先地位。围绕主要目标,方案明确了建设一流学术团队、培养一流创新人才、产出一流学术成果、提供一流社会服务四大主要任务。

2.管理创新工程

同日,学校发布《山东科技大学管理创新工程实施方案》。该方案指出管理创新工程的总体目标是:到2023年底,全面提升学校管理水平和管理能力,提高管理效率和服务质量,管理部门做到高标准管理、高效率运行、高水平协调、高质量服务,全校管理工作逐步实现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精细化。调整优化三校区布局,进一步完善功能定位,理顺三校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建立校院二级管理体制。深化党政管理机构改革,完善学校管理体制,提升机关效能,建成服务型机关。全员实行岗位管理,建立健全绩效管理体制机制。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实现全校人、财、物资源科学合理配置、有效利用、高效运转,不断完善现代大学制度,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管理创新工程的实施,以坚持以人为本、问题导向、改革创新、突出重点为基本原则,明确了建设服务型机关、三地校区管理体制改革、深化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深化党政管理机构改革、推进岗位管理改革、优化财务和资产管理体制、深化后勤管理改革、推进产业管理改革、完善内部治理体系、优化外部办学环境等十个方面的主要任务。

3.一流本科固本工程

2019年10月12日,学校印发《山东科技大学一流本科固本工程实施方案》《山东科技大学科技创新攀登工程实施方案》《山东科技大学国际化水平提升工程实施方案》《山东科技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工程实施方案》《山东科技大学一流设施建设工程实施方案》。

《山东科技大学一流本科固本工程实施方案》以坚持立德树人、德育为先,坚持以文化人、以德育人,坚持学生中心、全面发展为基本原则。总体目标是:夯实本科教育中心地位,牢固树立“学生中心、成果导向、持续改进”的教育理念,把立德树人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营造领导重视本科教育、教师潜心本科教育、管理服务本科教育、政策保障本科教育的良好氛围,切实将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落到实处。经过五年的持续建设,获建国家级、省级一流本科专业20—30个,形成布局合理、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现代化专业新体系;获建国家级、省级一流课程30—50门,实现教学内容、方法、条件现代化;进一步健全协同育人机制,提升本科教育国际化水平,推动学校质量文化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完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显著增强教师育人能力和学生学习成效,全面提升学校人才培养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

主要任务是:(1)构建“三全育人”格局,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2)优化专业布局,积极建设新工科。(3)推进专业认证,建设一流专业。(4)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建设一流课程。(5)进一步完善学分制,推进培养模式改革。(6)强化实践能力培养,推进实践教学改革。(7)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健全管理体制机制。(8)健全体制机制,深化协同育人。(9)推进开放办学,提升本科教育国际化水平。(10)严格教学管理,严把考试和毕业出口关。(11)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全面提升教学能力。(12)完善教师评聘和考核评价制度,引导教师潜心育人。(13)加强学风建设,激励学生刻苦学习。(14)优化学生管理和服务,加强学生学业指导。(15)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培育浓厚质量文化。

为做好一流本科固本工程建设工作,学校成立了由校党委书记、校长任组长,分管教学工作副校长任副组长的一流本科固本工程领导小组,各学院相应成立了工作小组,统一领导、部署、落实各项建设工作;出台了专门文件,将强化政策支持,推动人员、经费、物质资源聚焦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强化人才培养质量意识,形成全员、全方位支持教育教学改革的良好氛围;将加大经费投入,确保本科教学经费逐年持续稳定增长,加强教室、实验室等教学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吸引社会资金投入教育教学,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将动员全校聚焦本科教育,总结提炼一流本科教育建设的先进经验和典型做法,加大宣传推广,发挥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将健全过程监控机制,确保一流本科固本工程建设取得实效。

2019年11月5日,校长姚庆国主持召开一流本科固本工程建设任务布置会,强调了本科教育的重要性并对各部门、各学院提出了具体要求。

4.科技创新攀登工程

该工程以巩固基础、突出应用,目标引领、强化特色,协同创新、高端突破,深化改革、激发潜能为基本原则。总体目标是:经过五年的全面实施与攻坚,学校科研优势和特色更加凸显,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科技人才团队量质齐升,科技创新体系日臻完善。到2023年底,科研经费总量达到13亿—15亿元;获得国家级项目750项以上,其中重大项目3—5项;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等2—3项;获得国家级科技奖励3—5项。新增国家级创新平台1—2个,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建设力争取得突破。完成技术合同交易额10亿元,成果转移转化1.2亿元,在交易市场发布成果300项。力争获得国家级高层次科研团队1—2个。

主要任务是:(1)建设高水平科技人才团队,包括提升人才能力、建设创新团队两个方面。(2)构建多层次科技创新平台,包括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对接高端科技创新平台、建强学校专门科研机构、创建人文社科高端智库四个方面。(3)打造科技创新优势特色,包括重塑行业传统优势、拓展新兴科研领域、培育高层次科技成果三个方面。(4)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包括健全工作机制、完善制度支撑、加强能力建设三个方面。(5)加强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包括推进国际科技合作、建设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两个方面。(6)深化科研体制机制改革,包括优化人才评价制度、完善科研评价体系、调整收入分配机制、完善科研经费管理四个方面。

5.国际化水平提升工程

该工程以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以我为主、兼容并蓄,提升水平、内涵发展,平等合作、保障安全,学校主导、学院主体为基本原则。总体目标是:全面实施国际化战略,加快对外开放步伐,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使学校在人才培养、教师队伍、科学研究等方面的国际化水平大幅提升。至2023年底,学校获批1—2个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探索在国(境)外举办教学、科研机构;建设国(境)外招才引智平台,引进国际高水平团队不少于5个、外籍高层次专家不少于15人;教师出国(境)访学交流、合作研究等数量大幅增加;累计派出赴国(境)外交换、交流、联合培养学生力争达到1000人,国(境)外学生占在校生比例达到2%。

主要任务是:(1)推进人才培养国际化,包括中外合作办学、学生赴国(境)外交流培养、全英文授课课程与国际化专业建设、国际学生教育、境外办学五个方面。(2)推进教师队伍国际化,包括高层次人才引进、长短期外籍教师聘用、中青年骨干教师国(境)外访学三个方面。(3)推进科学研究国际化,包括学科国际合作平台建设、国际学术合作两个方面。(4)推进校园文化国际化,包括师生理念国际化、管理人员国际化、校园环境国际化三个方面。

6.校园文化建设工程

该工程以坚持师生主体、守正创新、重点突破、突出特色、统筹协调为基本原则。总体目标是:到2023年构建起富有特色的科大文化体系,形成较为完善的校园文化工作机制,取得较为显著的校园文化建设成效,文化设施更加完善、文化环境更加优美、文化活动更加丰富、文化氛围更加浓厚,建设3—5个文化景观群,打造3—5项具有良好社会影响力的文化品牌,学校管理服务的文化内涵、教学科研的文化意蕴、校园活动的文化品位、师生员工的文化素养得到有效提升,师生的归属感、成就感、获得感、幸福感显著增强。

主要任务是:持续加强思想理论教育,强化科大精神文化认同,建立完善师生荣誉制度,营造风清气朗网络文化环境,培育更加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形成浓厚的学术文化氛围,提升校园文化活动品味,打造校园文化品牌,倡导绿色健康文明生活方式,建设特色校园文化景观,优化校园公共服务,建设完善校园制度文化。

7.一流设施建设工程

该工程以科学规划、统筹推进,提升品质、绿色节能,突出重点、强化特色为基本原则。总体目标是:到2023年,青岛、泰安、济南校区通过校园总体规划修编、基础设施建设、绿化景观建设、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和道路管网设施建设,校园品质大幅提升,形成空间格局合理、土地利用节约、基础设施完善、人文景观丰富的绿色生态校园。

主要任务是:(1)修订校园总体规划,建设一流校园。提升校园总体规划水平,完善青岛校区校园建设规划,优化泰安、济南校区校园建设规划。(2)适应学校发展需要,建设一流教学科研设施。加快建设青岛校区基础设施,满足高水平大学发展需求;更新完善泰安、济南校区基础设施,提升校区校园品质。(3)彰显学校文化传统,建设一流校园景观。科学养护,提升绿化品质;聚众汇智,丰富景观内涵;凝心聚力,打造科大文化公园。(4)践行先进办学理念,建设一流校园公共服务设施。包括交通设施、卫生设施、休闲设施、安保设施等。(5)着眼长远办学目标,建设一流道路管网设施。包括道路设施、管网设施等。

8.一流人才强校工程

2019年11月8日,学校印发《山东科技大学一流人才强校工程实施方案》《山东科技大学双服务提质工程实施方案》《山东科技大学智慧校园建设工程实施方案》。

一流人才强校工程以党管人才、德才兼备,增量提质、改善结构,引育并举、协调发展,岗位管理、注重考核为基本原则。总体目标是:到2023年,学校专业技术岗位人员达到2800人左右,其中专任教师2500人左右,建设一支以国家级人才为引领、省部级人才为核心、中青年教师为骨干、与学校发展目标相适应的一流人才队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的人才政策更加完善,形成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优秀人才不断涌现的良好发展局面。

主要任务是:(1)建设高层次人才队伍。实施“院士培育计划”,引进和培育高层次人才(团队),引进海外高端人才。(2)建设优秀中青年人才队伍。做大青年人才总量,培育青年教师快速成长。(3)建设国际化人才队伍。扩大外籍教师聘用规模,鼓励教师海外研修访学。(4)提升博士后招收培养质量。稳步扩大博士后招收规模,提升博士后培养质量。(5)拓展多样化用人渠道。完善项目化用人机制,选聘产业教授。(6)提升人才队伍素质能力。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升教育教学能力,增强创新创业能力,提高社会实践能力。

9.双服务提质工程

该工程以开放合作、互利共赢,突出重点、服务需求,发挥优势、彰显特色为基本原则。总体目标是:学校服务煤炭行业优势获得重建,学科专业布局更加合理,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服务煤炭行业发展的科技研发能力持续增强,产出一批助推煤炭行业转型升级、科学发展的标志性成果,服务煤炭行业长效机制日益健全,服务煤炭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提高。全面对接山东省八大发展战略,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现代海洋等领域布局一批新工科专业,培养大批高质量人才,产出一批标志性成果,带动一批新兴产业,为山东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

主要任务是:(1)提高人才培养能力。创新煤炭行业人才培养模式,加大新工科建设力度。(2)融入行业和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强化煤炭行业创新平台建设,融入区域科技创新布局。(3)增加科技成果有效供给。提高科技成果产出能力,构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平台体系。(4)深化产教科教融合。创新产教融合模式,扩大科教融合规模,提升国际合作水平。(5)建设行业和区域高端智库。提供高质量智力支撑,打造招才引智高地。(6)打造高端培训基地。服务行业和区域高端培训。

10.智慧校园建设工程

该工程以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管服分离、协同高效,业务主导、技术驱动,用户为先、注重体验,创新引领、绿色安全为基本原则。建设目标是:到2023年,以网上办事大厅、在线教育平台、大数据分析决策系统建设为龙头,建成技术先进、覆盖全面、高效稳定、安全可靠的网络信息化基础平台,建成利用信息技术创新教育管理的“一站式”公共服务平台,建成具有丰富优质教育资源的信息化学习环境,形成运行高效、规范有序的工作机制,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发展的水平显著提升,实现数字校园向智慧校园的跨越,信息化建设达到国内同类高校先进水平。

主要任务有两大项:一是打造在线教育体系,构建办事大厅网络服务平台,开展大数据综合治理,推进主干业务系统建设,完善公共支撑平台,夯实信息化基础设施,健全网络安全保障及日常运维体系,强化信息化人才队伍。二是实施十大重大项目,即“互联网”智慧教学建设项目、办事大厅建设项目、大数据治理建设项目、主干业务系统建设项目、特色应用系统建设项目、公共支撑平台建设项目、私有云平台扩容项目、泛在网络建设项目、网络信息安全保障项目、运维服务提升项目。

三、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党的十八大以来,学校根据党中央和省委要求,全面加强党的建设,认真落实中央、省委巡视整改工作要求,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深刻汲取任廷琦严重违纪违法案件的沉痛教训,以案明纪,警钟长鸣,重塑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不断创新举措,推动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发展。

(一)全面加强党的建设 推进全面从严治党

1.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

2016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在全体党员中开展“学党章党规、学系列讲话,做合格党员”学习教育方案》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执行。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是面向全体党员深化党内教育的重要实践,是推动党内教育从“关键少数”向广大党员拓展、从集中性教育向经常性教育延伸的重要举措。4月16日,山东省委召开了全省“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工作座谈会。4月23日,省委高校工委召开全省高校“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工作培训会。4月27日,学校召开“两学一做”学习教育部署工作会议,正式启动学校的学习教育活动。

学校党委高度重视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工作,结合学校实际,制定以理论学习、教育培训、查摆解决问题、“三会一课”、民主生活会和组织生活会、民主评议党员和党内评优评先、党建品牌项目建设、基层党组织书记抓党建述职评议、党风廉政建设和领导带头等为主要内容的十个方面常态化制度化工作方案。充分发挥党支部教育管理党员的主体作用,全面落实好主题党日制度,树立党的一切工作到支部的鲜明导向,真正让每个党员学起来、做起来、改起来,使每个支部动起来、严起来、强起来,发挥基层党委的核心作用、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为单位发展提供政治、思想、组织保障。发挥“关键少数”的引领示范作用,坚持从校党委常委做起,注重以上率下,带动全校各级党员领导干部真学实做、走在前列。培育挖掘先进典型,树立时代楷模,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推动“建过硬支部、做合格党员”。构建二级单位党组织、协调小组督查组和校党委常委集中督查等三级督查工作体系,实现督查全覆盖、无死角,狠抓方案落实。通过听取汇报、专项调研、随机抽查、痕迹查验、参加活动等方式,认真开展督导检查,及时了解推进情况,发现和解决存在的问题,总结推广经验,推动工作落实。

2.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

(1)制定实施方案,成立领导小组。2019年5月1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决定从2019年6月开始,在全党自上而下分两批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9月11日,学校召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工作会议;12日,学校印发《中共山东科技大学委员会关于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实施方案》,明确了学校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指导思想、总体要求、主要目标、重点任务、组织实施等内容。成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领导小组,由校党委书记罗公利任组长。

(2)稳步推进主题教育工作开展。9月19日,主题教育领导小组印发《山东科技大学“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学习教育计划》。学习教育计划明确了主要内容、方法及工作安排。9月20日,主题教育领导小组印发《“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学校党委领导班子调查研究工作方案》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征求意见工作方案》,以全校各级党组织、广大党员干部,各部门、各单位,广大师生员工和服务对象为人员范围,通过个别访谈、召开座谈会、设立意见箱、发放征求意见表、新媒体留意等多种方式,广泛征求意见建议。

10月10日,主题教育领导小组印发《“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专项整治工作方案》,在坚持问题导向、效果导向,坚持统筹兼顾、协调推进,坚持开门整治、接受监督原则的指导下,明确了整治任务。方案细化了各类问题,明确了整治目标、政治措施、牵头单位、配合部门与完成时限,提出了加强组织领导、坚持问题导向、严格整治时限、巩固整治成效四项要求。

10月18日,主题教育领导小组下发《关于开展“一单位一问题”集中攻坚的通知》,在全校各中层党组织和机关各部门确定1个影响学校或本单位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在主题教育期间进行集中攻坚,深入剖析问题成因,制定可行的对策措施,切实抓好整改落实。

12月31日,主题教育领导小组发布《中共山东科技大学委员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总结报告》,从六个方面对学校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有关情况进行了总结。

(3)召开总结大会,在主题教育的引领下推进学校发展。2020年1月14日,学校召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总结大会,认真学习贯彻中央、省委“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总结大会精神,梳理盘点主题教育四个月来的重要收获体会,深入总结形成的经验和存在的不足,进一步巩固扩大主题教育成效,对扎实推进主题教育制度化、常态化进行全面部署。

学校主题教育工作获得上级领导、社会各界和师生员工的好评。中央第四巡回督导组来校督导主题教育工作,认为学校党委认真贯彻中央、省委部署,紧扣中央、省委对高校开展主题教育的要求,结合学校实际开展主题教育,开展得扎实、认真,有部署、有措施、有工作意见、有实施方案,扎扎实实地开展,认认真真地落实,成效很明显。省委主题教育工作简报先后5次刊登学校主题教育工作情况。学习强国、新华网、人民日报海外网、中国科学报、山东电视台、山东教育电视台等10余家平台和媒体对学校主题教育有关情况进行了40余次报道。

3.开展党史学习教育

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全省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和全国、全省教育系统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精神,2021年3月25日,学校召开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对学校党史学习教育进行全面动员部署。党委书记罗公利作动员讲话,他强调,要以党史学习教育为契机,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全面开启建设世界高水平应用研究型大学新征程,以优异成绩庆祝建党100周年。

党史学习教育开展后,学校精心部署,多措并举,力求党史学习教育走“新”更走“心”,重“形”更重“行”。首先是领导干部带头学。4月14日至15日,校党委书记罗公利以《重温百年党史,见证青岛百年》为题,校长姚庆国以《百年中国看今朝》为题,分别走上讲台与青年学子共同感悟中国共产党的百年辉煌历程,触摸国家各项事业蓬勃发展的时代脉搏,为青年学生上了一堂深刻的党史学习教育课,受到学生的热烈欢迎。截至4月底,学校领导班子成员已全部走上讲台,为师生讲授党史。此外,领导干部还通过党委中心组学习、举办专题读书班、专题报告会等形式,发挥带头示范作用。其次,学校不断创新学习形式,提升学习效果。运用思政课加强忠诚于党的教育,利用红色资源开展沉浸式教育,通过红色经典进行革命教育,通过宣讲团巡回宣讲开展情景式教育,利用校史资源开展榜样教育等,营造了全范围覆盖、全链条推进、全方位宣传的良好氛围。再次,学校努力把学习成果转化为为师生办实事,如加强平安校园建设和文化环境建设,建好校园环境;针对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学校积极搭桥拓路促签约;开展“志愿传递温情,献礼建党百年”主题志愿服务月活动等,赢得了师生赞誉。

学校党史学习教育的开展获得了上级党组织的肯定。6月10日,省委党史学习教育第二巡回指导组副组长唐勇一行4人对学校党史学习教育开展情况进行检查指导。在认真听取学校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总体情况、特色做法,查阅了相关材料后,唐勇给予了充分肯定。他表示,山东科技大学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学校党委站位高远、精心部署、系统谋划,特别是融合多种元素丰富党史学习教育内容,创新性地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扎实提升了党史学习教育成效。

4.召开全面从严治党工作会议

2018年4月27日,学校召开2018年全面从严治党工作会议。校党委书记罗公利作了题为《明确任务,压实责任,努力开创学校全面从严治党工作新局面》的讲话,就2018年的全面从严治党工作提出三点意见:一是认清形势,不断增强全面从严治党的责任感和紧迫感。要清醒地认识到,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学校全面从严治党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要提高认识,以“严”和“实”的作风认真加以整改,不断增强全面从严治党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推动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取得新成效。二是突出重点,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不断深入。要加强政治建设,提高政治站位;加强纪律建设,综合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加强作风建设,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加快“三转”,建设忠诚干净担当纪检干部队伍。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把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作为明确的政治准则和根本的政治要求,把纪律建设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在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上下功夫,在“转职能”“转方式”“转作风”上下功夫,忠诚履职,执纪为民。三是狠抓落实,确保全面从严治党取得新成效。各级党组织要把全面从严治党作为应尽之责、分内之事,自觉担负主体责任,进一步形成党委抓、书记抓、有关部门一起抓,层层传导压力,把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一贯到底,促进责任落地落实;要按照《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用好问责这个利器,对失职失责的典型问题紧盯不放;全校领导干部带头坚定理想信念,带头站稳群众立场,带头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带头严格廉洁自律,坚持依法用权、正确用权、干净用权,始终保持政治上清醒、工作上清楚、做人上清白。

2019年4月18日,学校召开2019年全面从严治党工作会议。会上,校党委书记罗公利作了题为《提高政治站位 增强政治定力 强化政治担当 为学校改革发展提供坚强政治保证》的讲话,就认真贯彻会议精神、扎实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各项工作提出三点要求:一是提高政治站位,切实增强全面从严治党的政治自觉;二是增强政治定力,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三是强化政治担当,毫不动摇把全面从严治党的政治责任落到实处。罗公利指出,全校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共产党员要认清新形势,切实增强全面从严治党的使命感;明确新任务,切实增强全面从严治党的紧迫感;把握新要求,切实增强全面从严治党的责任感。要把政治建设放在首位,加强党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把思想建设作为重要基础,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把组织建设摆在突出位置,为全面从严治党提供坚强组织保证;把作风建设推向深入,营造健康向上的发展环境;把纪律建设挺在前面,用严明的纪律管党治党;把制度建设贯穿始终,强化制度的约束力和执行力。

5.开展警示教育,净化政治生态

2017年11月10日,学校党委副书记、校长任廷琦涉嫌严重违纪,接受组织审查。2018年2月,任廷琦严重违纪违法涉嫌职务犯罪问题被立案审查,并被开除党籍和公职。8月,被判处有期徒刑十二年。

任廷琦严重违法违纪案件给学校声誉和发展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学校党委以此为戒,结合党中央全面从严治党要求,通过召开会议、观看警示片等形式,深入开展警示教育,肃清流毒,确保学校各项事业健康稳定发展。2018年,根据省委办公厅《关于对中央第七巡视组〈关于山东省政治生态情况的专题报告〉整改落实方案的通知》精神,学校开展好人主义、圈子文化、码头文化专项整治工作,坚持快节奏、高标准、严要求,突出重点内容,认真开展自查自纠。针对任廷琦违纪违法案件对学校政治生态造成的严重破坏,学校党委高度重视清除任廷琦违纪违法案件的恶劣影响,充分发挥案件的警示作用,加强对干部的教育管理,努力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8月30日,学校党委形成《中共山东科技大学委员会关于开展好人主义、圈子文化、码头文化专项治理工作的报告》,总结专项整治工作开展情况,继续推进各项整改任务落实落地。

6.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

2018年5月11日,学校党委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院(系、部)党组织建设的意见(试行)》。意见指出,院(系、部)作为学校二级办学主体,是学校教学、科研、管理、社会服务等工作的直接组织实施者,在学校改革发展中发挥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要求健全院(系、部)党组织发挥作用机制,加强院(系、部)党委工作者队伍建设和党组织领导班子建设。意见的印发,对于加强党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提高基层党建工作质量,具有重要的制度保障作用。

2018年9月14日,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深入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培养造就一支高素质的教师党支部书记队伍,学校党委制定《关于实施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工程的意见》,推动实施“双带头人”培育工程,力争在2020年底前,基本实现“双带头人”党支部书记选拔方式全覆盖,使教师党支部书记普遍成为“双带头人”。

(二)加强和改进学校思想政治工作

1.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推进学校思想政治工作

2016年1月17日,学校召开第八次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会议。校党委书记袁俊平作了题为《加强和改进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 保障学校各项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报告,强调在新形势下,要把抓好学校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放到推进国家“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形成国家经济政治社会发展新常态的高度去定位;放到坚持立德树人、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根本保证的高度去把握;放到推动学校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实现高水平科技大学建设目标的高度去落实。

2017年4月21日,学校召开2017年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袁俊平作了题为《认真学习贯彻习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 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讲话,指出要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神,充分认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大意义,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原则立场,明确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任务,切实领会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改革创新的基本要求,牢牢把握党对高校领导的政治要求。

2017年9月21日,学校召开思想政治工作会议。这次会议是经学校党委研究决定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旨在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全国、全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安排部署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校党委书记袁俊平在会议上发表讲话,就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提出五点意见和要求。

2018年,学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顶层设计。召开学校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制定年度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要点。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制定《关于开展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贯彻落实情况督促检查的实施方案》,推进具体工作落实落地。强化意识形态责任意识,制定《中共山东科技大学委员会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细则》,学校与各部门单位签订意识形态工作责任书。学校党委还印发了《山东科技大学教职工政治理论学习制度》。制度规定了教职工政治理论学习的内容,对教职工政治理论学习的组织实施、学习时间、学习方式、学习要求、考核评价等作了明确规定,对于进一步提高广大教职工的政治理论素养、思想文化涵养、职业道德修养,推动教职工政治理论学习的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2019年4月26日,学校召开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校党委副书记尹华发表题为《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为“科大高铁动车组”加力》的讲话,要求广大教师要站在国家民族发展的大局上,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大势上,胸有丘壑,心怀天下,自觉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自觉把党和国家的要求贯彻到教书育人全过程。

2019年,学校修订《关于进一步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领导干部深入基层联系学生的实施意见》,出台实施《辅导员“3X”能力提升计划实施方案》《全面落实导师立德树人职责实施细则》,不断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

2.加强马克思主义学院和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

2013年12月马克思主义学院独立设置以来,成立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近现代史、道德与法治、形势与政策等五个教研部,设有省级、校级和共建三类科研平台,取得了一系列成绩。

2015年,学校组织申报“全省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2016年3月,马克思主义学院获批首批“山东省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培育单位”建设立项。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入选培育单位,印证了在学校党委领导下,思政课建设与综合改革、教学科研以及学院建设取得的较好成绩。9月,国务院学位办批准学校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017年起招收培养硕士研究生。2018年8月,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作为全省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培育单位基本达标,正式建设成为山东省第一批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

学校高度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以马克思主义学院为依托,不断推进课程体系建设和改革。自2016年秋季学期始,逐步构建起“课堂网络”教师课堂专题教学与学生网络自主学习相融合的教学新模式,实现了教学内容改革以及思政课教学传统优势与信息化技术的高度融合,教学亲和力、针对性明显增强,提升了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尤其在2020年春季学期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网络教学平台和网络教学资源在线上教学中发挥了突出优势,为做到“停课不停学、停课不停教”,确保高质量完成学期教学任务提供了可靠保障。2016年发起并推动的“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管理与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完成队伍、教材、教学及其基本条件等规范化、制度化建设。该项改革在省内具有先进性,课程建设与教学效果得到省委教工委高度评价及同行普遍认可。

3.成立山东科技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

2020年12月15日,山东科技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成立,并召开第一次会员代表大会。会议表决通过《山东科技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章程》,选举校党委书记罗公利为山东科技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会长,尹华为常务副会长,高建广、曾庆田为副会长,李克周为秘书长。罗公利在大会讲话中指出,成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是学校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举措。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的成立,为广大思政教育工作者开展思政教育理论研究、推进思政教育工作实践、产出高层次思政教育成果、打造思政教育品牌提供了有力支撑,对有效整合研究资源、集中研究力量、破解思政教育热点难点问题,对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

山东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秘书长、德育研究中心主任姚昌在讲话中代表山东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对山东科技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成立表示祝贺,高度评价了学校在党建思政、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科建设、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的成绩,并提出了几点希望。

4.构建形成思想政治工作体系

2020年12月28日,学校印发《山东科技大学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总体方案》,为全校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遵循,明确了课程育人、网络育人、科研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资助育人、心理育人、组织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等十大育人实施体系的目标、任务、举措,构建起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四梁八柱。

2021年2月27日,在全校工作会议上,校党委副书记尹华对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建设进行了专题解读。3月10日,校党委书记罗公利主持思想政治工作领导小组会议,研究审议通过了第一批8个“三全育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综合改革重点建设学院(系)。3月15日,学校公布“三全育人”综合改革重点建设学院(系)名单,给予专项资金支持,以期通过综合改革重点建设学院,形成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

四、 双一流 建设取得的主要成绩与 三步走 战略的推进

(一)教育教学工作佳绩频传

1.专业建设与课程建设成绩显著

(1)专业建设与调整。2016年,学校测绘工程专业群、自动化专业群、采矿工程专业群等3个专业群获批山东省高水平应用型重点立项建设专业群,金属材料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工商管理、资源勘查工程、统计学、化学工程与工艺等6个专业群获批省自筹经费立项建设高水平应用性研究群。新增信息安全本科专业,土木工程专业通过住建部专业认证。

2017年,学校以山东省高水平应用型立项建设9个专业群为重点,强化专业内涵建设,遴选5个学校培育专业群;面向经济社会发展新需求,增设5个新兴专业、涉海专业方向。

2018年,学校新增投资学本科专业,本科专业数量达85个;增设安全工程(应急管理方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人工智能方向)2个专业方向;电子信息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自动化、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测绘工程等5个专业群获批山东省教育服务新旧动能转换专业对接产业项目,获批数量居省属高校第一位;完成3个省高水平应用型重点立项建设专业群和6个省高水平应用型自筹经费立项建设专业群中期考评。

2019年,学校聚焦国家和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等重大战略,改造传统专业,建设新兴专业,不断优化专业结构布局,强化专业内涵建设。出台《本科专业优化调整方案(2019—2023)》,建立本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主动对接山东省八大发展战略和青岛市十五大攻势,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现代海洋等领域布局新工科专业。经申报,新增海洋技术、智能科学与技术、机器人工程、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4个本科专业,新申报智能制造工程、新能源材料与器件、船舶与海洋工程3个新工科专业。新增土木工程、软件工程2个面向国际学生的英文授课本科专业,完成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调整工作。

2021年2月,教育部公布2020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山东科技大学申报的审计学、防灾减灾科学与工程、大数据管理与应用专业全部获批备案。是月,教育部公布2020年度国家级、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名单,山东科技大学新增11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即地理信息科学、统计学、机械电子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通信工程、软件工程、土木工程、矿物加工工程、环境工程、工商管理、工业工程;新增3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即能源与动力工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交通运输。至此,学校共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9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8个,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数量达到招生专业数的38.6%。6月10日,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发布了2020年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结论和中期审核结论。学校金属材料工程、电子信息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3个专业通过认证。是年,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获批山东省高等学校高水平学科培育学科。

(2)一流课程建设。2016年,学校启动课程建设工程,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与实践教学体系,3门课程入选教育部首批“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

2018年,立项建设校级在线课程30门,在山东省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平台上线课程25门;建成智慧树山科大课栈、山科大超星课程制作基地和智慧教室;举办课程教学信息化专题报告会;完成全校通识教育选修课程的分模块梳理工作;作为山东省高校课程联盟理事长单位,主持完成联盟换届、分联盟成立、山东省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平台首批课程上线等工作。

2020年3月2日,山东省教育厅公布了2019年省一流本科课程认定结果,山东科技大学有32门课程获批山东省一流本科课程,获批数量列省内高校第二位、并列省属高校第一位。学校获批的省一流本科课程包括线下一流课程18门、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7门、线上课程3门、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4门。

10月底,教育部发布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认定结果,山东科技大学10门课程获批,其中线上一流课程1门、线下一流课程2门、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5门、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2门,获批数量居山东省属高校第二位,标志着学校在一流本科课程建设方面取得新成果。

2021年5月,山东省教育厅发布《关于公布山东省课程思政示范项目建设名单的通知》,学校15门课程获批省级课程思政示范项目,其中普通本科教育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1门,研究生教育课程思政示范课程2门,高等学校继续教育课程思政示范课程2门,获批数量居省属高校第一位。学校获批山东省普通高等教育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

(3)在抗疫中推进教学模式改革。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并迅速蔓延,给2020年春季学期的教学工作带来了极大挑战。学校提前谋划,专门成立了疫情防控期间教学工作组,确保2020年春季学期教学任务高质量完成。在学校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的指导下,教学工作组开始起草制定《2020年春季学期教学工作调整方案》。

教学工作组第一时间制定了学校信息化教学组织与管理工作安排。本着教学工作“停课不停教、不停学”的原则,结合国家一流课程“双万计划”、山东省研究生优质课程建设项目,根据学校在线课程资源建设和信息化教学推进实际,组织各学院制定《延期开学教学调整方案》,对本学期所有开设课程按照“能够采取线上或线上线下混合式方式授课”和“无法或不适合采用信息化教学手段授课”两类进行了统计。对于能够采取线上教学的课程,教学工作小组积极协调几大主流网络教学平台,指导培训教师通过线上学习、线上线下混合式学习等方式开展课程教学。对于不能线上教学的课程,将在开学后协调各学院任课教师调整教学进程,采用系统组织补课的方式完成课程教学。

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推动下,学校加快信息化、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2020年9月11日,学校邀请中国大学MOOC平台项目负责人来校开展一流课程培育项目“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教学培训,以进一步推进学校一流课程培育项目建设工作,帮助教师更好地利用中国大学MOOC平台上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和优质资源实施混合式教学。9月16日,教务处印发通知,决定在2020年秋季学期试点推进课堂信息化教学模式改革,推进学校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助力一流本科建设。

2.师资队伍建设与教研成果突出

(1)师资队伍建设成绩显著。2016年,学校1人入选第二批国家“万人计划”百千万工程领军人才,1人获批山东省泰山学者优势特色学科人才团队领军人才,1人获批山东省泰山学者攀登计划专家,1人获批山东省泰山学者青年专家,3人入选山东省首批智库高端人才,2人获“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

2017年,学校1人获批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人入选国家海外人才引进相关青年项目,2人入选山东省泰山学者特聘专家,2人被评为“青岛拔尖人才”,1人通过山东省教授二级岗位评审。引进国家“长江学者”“国家杰青”周克敏为带头人的人才团队。

2018年,学校教师当选教育部2018—2022年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电子信息类、自动化类、地质类、矿业类、工业工程类专业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5人。入选2018年全国煤炭“教学名师”2人,入选第四届青岛高校“教学名师”3人,入选青岛市第八届兼职督学1人。获第四届全国高校青年教学竞赛一等奖1人,13名教师参加山东省第五届高校青年教师教学比赛,获一等奖2人、二等奖1人、三等奖6人、优秀奖4人。

2019年,学校实施“一流人才强校工程”,完善系列人才配套政策,全年引进各类高层次人才72人,其中全职引进46人、柔性引进26人,外聘教授42人,全职引进长江学者1人、万人计划领军人才1人、国家重大重点项目负责人2人、山东省顶尖人才一事一议专家1人。入选泰山学者特聘专家2人、泰山学者青年专家3人,入选青岛市顶尖人才1人、青岛拔尖人才3人。

2020年,学校全职引进高层次人才7人,柔性引进高层次人才5人,引进“菁英计划”人才33人,外籍博士3人。入选国家级人才2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人,山东省泰山学者系列人才工程8人,山东省泰山产业领军人才1人,山东省金融高端人才1人。

2021年5月28日,山东电视台新闻频道、齐鲁网、闪电新闻现场直播2021年齐鲁最美科技工作者颁奖晚会,学校材料学院院长崔洪芝教授获评2021年“齐鲁最美科技工作者”。

(2)教学研究成果突出。2017年,学校制定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管理办法,立项校级项目128项,获国家级项目52项。获批省教学改革研究项目8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20项。在全国煤炭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评选中获特等奖1项、一等奖5项、二等奖16项,获奖数量列参评高校首位。在山东省第八届教学成果奖评选中获特等奖2项、一等奖7项、二等奖10项,获奖数量和层次列省属高校首位。

2018年,学校获批教育部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1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202项、山东省本科教学改革项目13项。获2018年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获山东省第八届高等教育优秀教学成果特等奖2项、一等奖7项、二等奖10项,获奖层次和数量均列省属高校首位。

2020年12月1日,中国煤炭教育协会发布了《关于公布2020年全国煤炭行业教学成果奖获奖项目的通知》,山东科技大学22项成果获奖,成果类获奖数量居煤炭行业类高校第二位。其中,2项成果获特等奖、7项成果获一等奖、13项成果获二等奖。

3.加强和改进实践教学建设

2018年,学校加强实验教学中心建设,拨付国家级、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经费170万元。矿业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煤矿安全开采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设立开放基金项目。推进虚拟仿真实验项目建设,“煤矿工作面采煤机虚拟仿真实验”获批为首批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典型过程设备虚拟仿真实践教学项目”通过山东省教育厅评审并推荐上报教育部。2018年度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立项150项,其中国家级项目56项,拨付资助专项经费46.8万元。74项国家级项目结题验收。在各类学科竞赛中获全国性奖励608项,升级奖励313项,获第四届山东省“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高校优秀组织奖,学校加入中国高校创新创业学院联盟和中国校企协同产学研创新联盟。同年,教育部办公厅发布2018年度“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名单,学校榜上有名,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进入全国高校前列。

(二)科学研究与学科建设再攀新高峰

1.科研立项与科研奖励稳步增长

(1)科研立项与经费稳步增长

2016年,学校计划与合同经费约2.67亿元,其中纵向项目经费约2.13亿元。国家级项目立项70项,省部级项目立项129项。

2017年,学校科研经费创历史新高。科研立项共计702项,计划与合同经费2.97亿元,较2016年增长11.2%,其中纵向项目经费2.1亿元。学校高层次项目实现新突破,国家级项目立项96项,其中,“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3项、人文社科类国家级项目10项。

2018年,学校全年科研立项899项,其中国家级项目立项89项。计划与合同经费21105.82万元,其中纵向项目经费8649.02万元、横向项目经费12456.8万元。学校首次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1项。

2019年,全年科研立项共计1031项,其中国家级项目立项99项。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7项,立项数量及经费均创历史新高,居山东省属高校第二位;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4项,实现新突破。获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8项,立项数量及经费均创历史新高。全年计划与合同经费2.63亿元,其中纵向项目经费1亿元、横向项目经费1.63亿元。

2020年,学校自然科学类科研立项846项(纵向项目303项、横向项目543项),其中国家级项目9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5项,面上项目同比增长30%;计划与合同经费突破3亿元(纵向项目10003万元、横向项目20036万元)。人文社科类科研立项336项(纵向314项、横向22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项目4项;计划与合同经费647万元。新增山东省工程实验室1个、青岛市工程研究中心1个、新型智库平台2个,认定山东省高等学校示范型协同创新中心2个。

(2)科研成果与获奖成绩显著

2016年,学校获各类科研奖励60项,其中省部级奖励33项。1项成果获山东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项成果获山东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3项成果获教育部高校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2017年,学校获科技奖励87项,其中省部级以上奖励50项。以第一单位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获山东省技术发明奖一等奖1项、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社科优秀成果奖二等奖1项,获教育部优秀成果奖1项。获授权发明专利334项。

2018年,学校获教育部高校优秀科研成果奖一等奖1项(合作单位),教育部高校优秀科研成果奖二等奖1项,山东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项(合作单位1项)、二等奖4项(合作单位2项),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科学奖一等奖2项(合作单位1项)。获授权国内专利1561件,其中发明专利340件;获授权国际发明专利4件。发表SCI、SSCI收录论文1658篇,较2017年增长97%。学校ESI高被引论文、热点论文分别为161篇、41篇,较2017年分别增长455%、925%。

2019年,学校发表SCI、SSCI收录论文2324篇;ESI高被引和热点论文分别为435篇和55篇。授权国内专利1691件,其中发明专利350件,PCT专利57个,授权国际发明专利6件。全年共获奖励68项(人文社科类20项),其中国家级奖励2项、省部级奖励35项(人文社科类2项),以第一完成单位获一等奖3项。

2020年1月10日,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学校作为完成单位有2项科研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奖,获奖数列山东省属高校第一位。其中,崔洪芝教授为第一完成人、学校为第一单位完成的成果“耐磨蚀抗热震结构功能材料及涂层技术”获国家科学技术发明奖二等奖;张媛教授为第二完成人、学校为第二单位完成的成果“复杂地形下长距离大运力带式输送系统关键技术”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周东华教授为第一完成人、学校为工作单位申报的“动态系统运行安全性评估理论与方法”成果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学校全年发表SCI论文2514篇、EI论文2260篇,其中ESI高被引论文583篇、热点论文30篇;发表SSCI论文86篇,CSSCI论文71篇。授权发明专利347件(国内328件、国际19件)。获厅局级以上奖励90项。

(3)学报办刊质量获得突破性进展

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年、2020年连续两次入选“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5—2020年连续入选“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2017年、2018年、2019年、2020年连续4次入选“中国科技核心期刊”,2018年获“中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称号。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入选“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2019年第四次(2002年、2010年、2014年、2019年)获全国高校文科学报研究会“全国优秀社科学报”称号。

2.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成绩突出

2016年,“山科U创空间”被科技部认定为“国家级众创空间”,省级大学生创业孵化示范基地通过验收。

2018年,学校对外推广成果75项,转让技术成果16项,完成科技成果标准化评价10项。认定登记技术合同332份,合同总额60450.41万元。青岛市科技局科技计划项目立项5项。在青岛西海岸新区2018年“青蓝汇”创新创业大赛决赛中园区创业项目获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园区1家企业获第七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新材料行业总决赛优秀奖,1家企业获青岛市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体系建设中央转移支付科技专项资金支持。入选第四批青岛创业创新领军人才1人,入选青岛市2018年第二批科技型企业2个;获“青岛市孵化器年度人物”称号1人、“青岛市孵化器先进工作者”称号1人;入选青岛市科技创新智库专家委员会委员3人。

2019年,学校入选教育部首批“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签订技术转让合同109项,金额1128万元。完成学校所属企业清理清查40家,制定所属企业体制改革方案。

2020年,学校获批省属高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工作综合改革试点单位,发布科技成果200余项,转化科技成果96项,教师科技成果转化金额突破3000万元。学校获山东省技术市场领域最高奖项“科技金桥奖”。

3.一流学科建设取得优异成绩

2016年,学校矿业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等3个学科进入山东省一流学科立项建设行列,获3亿元专项资金支持。工程学学科首次进入ESI全球排名1%。2个青岛市重点学科通过验收。

2017年,学校扎实推进“双一流”建设。制定《一流学科建设管理办法》及各一流学科建设成果奖励办法;启动一流学科培育工程,遴选地球科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数学、化学、材料科学等5个培育学科进行重点支持建设。获批2个博士学位授权点、3个硕士学位授权点(专业学位类别)。

2018年,学校工程学学科获批为山东省一流学科(自筹经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获批为山东省一流培育学科,获年度专项资金支持1200万元。在学科平台建设方面,推进“矿山灾害预防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建设,召开矿山灾害预防控制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申报论证会,与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深部岩土力学与地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签署合作协议;加强科研平台建设与管理,制定《山东科技大学科研平台建设与管理办法》《山东科技大学校企合作科研平台建设与管理办法》,成立学校山东省重点实验室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设立山东省重点实验室建设专项经费;开展学校科研平台审核备案工作,批准建设学校学科交叉科研平台19个,获批“智能光电感知与信息处理”山东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音乐科技”山东省文化科技重点实验室。在人才团队建设方面,学校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1人、山东省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项目1人、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省属高校优秀青年人才联合基金项目2人,获中国青年科技奖1人、孙越崎能源科学技术青年科技奖1人、煤炭青年科技奖1人、山东省自然科学学术创新奖1人,入选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2人、山东省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1人。

2019年,矿业工程学科入选省一流学科“高峰计划”,获1亿元经费资助。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机械工程两个学科获批“在青高校服务青岛产业发展重点学科”,获3000万元专项资金支持。矿业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3个省一流学科通过省绩效评价考核。

2020年7月,省教育厅组织开展了山东省高水平大学和高等学校高水平学科建设遴选工作;12月4日,公布了山东省高水平大学和高水平学科立项建设名单。山东科技大学进入山东省“冲一流”高水平大学建设行列。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获批为山东省高峰学科,矿业工程、机械工程学科获批为山东省优势特色学科。

(三)制度建设与文化建设取得新成绩

1.推进管理体制改革,完善现代大学制度

2015年11月9日,《山东科技大学章程》经山东省教育厅核准生效,成为学校依法自主办学、实施管理和履行公共职能的基本准则和依据。2016年,学校坚持依法治校,做好大学章程的学习宣传和贯彻实施工作,完善学校治理机构。认真贯彻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坚持民主集中制,健全完善党委常委会、校长办公会议事规则和相关配套制度。成立学校综合改革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推进教育教学、学科科研、人事制度、校内管理体制等的改革。健全完善学校及校区的管理体制和工作运行机制,促进各校区协调发展。推进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理顺学校和学院的责权利关系。改革人事及收入分配制度,修订《教师工作量计算办法》。加强学术委员会建设,制定学术委员会章程。完善教代会制度,制定《关于进一步加强教代会建设的意见》。

2018年,学校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持依法治校,加快建设现代大学制度。扎实推进以岗位管理为核心的人事制度改革,规范机构岗位设置和职责划分,明确任务目标,完善考核制度,出台绩效工资实施办法,探索职员制改革,激发教职工创造活力。推进资产管理和后勤管理改革,提升资源配置效率,确保国有资产安全和保值增值。出台加强学术委员会建设意见,落实以学术委员会为核心的学术管理制度。

2019年,学校建立《综合改革任务台账和重点改革任务督查清单》,推进校内管理体制、人事制度、教育教学、学科建设、科研体制机制、创新服务机制、财务资产管理和后勤管理等8个方面的改革任务。深化校院两级管理改革,编制《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方案(试行)》,推进由学校办院(系)向院(系)办大学转变。主动适应“双一流”建设需要,推进泰山科技学院转设。

2020年2月28日,学校召开“放管服”改革座谈会,征求各学院对学校推进“放管服”改革的意见和建议。为做好“放管服”改革,学校成立了以党委书记罗公利为组长的调研组,面向全校27个教学单位和10多个机关职能部门进行了书面调研,组织青岛校区20个学院党政主要负责人进行了座谈调研。之后,学校下发专门文件,明确列出5大类16项“放管服”改革事项清单,清单涉及人事管理、财务管理、资源配置及管理、人才培养、学校印章管理等5大类共16项具体改革事项,旨在将“放管服”改革作为推动学校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突破口,将院(系)作为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和发力点。学校向院(系)放权,激发院(系)办学活力,推进“院(系)办大学”。

根据山东省教育厅要求,经校长办公会提议,学校启动章程修改工作,经教职工代表大会讨论、校长办公会审议、学校党委常委会审定,形成了《山东科技大学章程修正案》,并报山东省教育厅申请核准。2020年11月,《山东科技大学章程修正案》通过山东省教育厅内容审查以及厅长办公会审议,学校按要求组织开展了文本审核确认、合法性审查、舆情评估审查以及校内外公示等工作,并将有关情况向山东省教育厅进行了反馈。2021年1月,山东省教育厅委托有关律师事务所对《山东科技大学章程修正案》进行了合法性审查,并在审查通过后向学校下发了核准书。

2.校园文化建设取得优异成绩

(1)科大精神文化体系形成。2016年3月14日,校党委副书记尹华主持召开会议,研究科大传统文化建设工作。经过两年多的讨论、撰写与完善,2018年11月7日,在学校召开的传统文化建设专题会议上,科大精神、科大传统、教风、学风等精神文化建设成果正式发布。科大精神是“坚韧不拔、发奋图强”,科大传统是“爱校奉献、敬业实干”,科大教风是“尚德尚学、严谨严格”,科大学风是“勤学笃行”。

(2)山东科技大学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成立。2020年7月18日,山东科技大学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宣告成立。这是山东科技大学文化事业的一项新开拓,开全省高校之先河。山东科技大学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成立后,又相继成立了几个下设协会。7月31日,书法家协会举行第一次代表大会暨成立大会。8月12日,作家协会举行第一次代表大会暨成立大会。9月6日,美术家协会举行第一次代表大会暨成立大会。

(四)社会服务能力不断增强

2016年,学校继续探索合作共建模式,逐步强化校地共建,密切校企联系。与临沂市签订合作协议,推进与青岛市西海岸经济新区的交流与合作,与汶上县共建跨境电商平台,签订校企、校际合作协议7项。

2017年,学校进一步加强国内交流与合作,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与山东省达成共建山东科技大学意向。学校举办首届“长三角”校友企业家论坛,启动校友企业家俱乐部筹备工作。

2018年,学校完善服务工作机制。立足服务行业发展,制订实施《服务煤炭行业行动计划(2018—2028)》,为煤炭安全智能生产、清洁高效利用、生态环境保护和煤炭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和科技支撑;立足服务新旧动能转换,成立新旧动能转换研究中心,制定实施《服务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行动方案》,对接新旧动能转换、乡村振兴、经略海洋、军民融合等重大战略,服务山东经济文化强省建设。立足服务青岛发展,成立服务青岛办公室,制订实施《服务青岛行动计划(2018—2020)》,以学科建设为基础,以人才队伍为保障,以技术服务为载体,加强协同创新,深度融入青岛,全面服务青岛。深化政校企合作,加强与行业、企业、地方的沟通与对接,开展形式多样的政产学研合作,拓展合作领域,推进协同创新。与阿里云计算有限公司联合成立大数据学院,与腾讯云计算(北京)有限责任公司联合成立人工智能学院,与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联合成立海洋科学与工程学院;与青岛西海岸等市(县、区)建立合作关系,与中煤科工、山东省国土测绘院、澳柯玛、双星、海湾集团等签订校企合作协议,不断推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落实落地。与菏泽学院、滨州学院签署合作协议。深化对口支援长江师范学院工作,接收两批共7名干部到校挂职,58名学生来校实行分段管理、共同培养。

2019年,学校实施“双服务提质工程”,聚焦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全面推进落实《服务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行动方案》《服务煤炭行业行动计划》《服务青岛行动计划》,制定实施《落实青岛市“海洋攻势”方案》,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加强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国内高校、科研院所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与泰安市、诸城市、汶上县等地方政府签订校地合作协议9份,与中科院沈阳分院、海信集团、双星集团、青岛地铁集团等科研院所和企业签订合作协议24份。与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共建“海洋科学与工程学院”,与山东社会科学院共建马克思主义学院,与青岛市应急管理局等共建“安全与应急管理学院”,与山东能源集团等共建“冲击地压防治研究院”,与黄岛区人民政府等共建“青岛智能无人系统创新研究院”,与中国矿业大学等共建“煤炭地下气化工程技术研究院”,与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共建新型研发机构。作为理事单位,参与筹建山东能源研究院。

2020年10月24日,山东科技大学召开校友会成立大会暨一届一次会员代表大会。会议听取了《山东科技大学校友会筹备工作报告》,表决通过了《山东科技大学校友会章程》,审议通过了《山东科技大学校友会第一届会员代表大会选举办法》。经大会选举,聘请校党委书记罗公利和中国科学院院士宋振骐担任校友会名誉会长,校长姚庆国当选会长。大会的召开标志着校友会由民间、自发阶段走进正式获批成立,依法依规运行和开展活动阶段,将更好地创新校友工作思路和方式,进一步完善互联共享的校友网络,加强校友感情联络、资源汇聚和共赢发展。

学校与淄博市、潍坊市等地方政府签订校地合作协议10份,与淄博市共建山东科技大学淄博产业技术学院,与潍坊市共建地质资源环境大数据研究院;与中国海洋大学、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等高校和科研院所签订合作协议8份;与青岛德固特、山能重装集团等企业签订合作协议22份,联合成立青岛工业智联网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10个。

2021年4月23日,中国海洋湖沼学会理事会扩大会议在重庆召开,校党委书记罗公利教授向大会作了关于成立“中国海洋湖沼学会测绘专业委员会”的申请报告,经会议质询、讨论与审议,最终全票通过。这是学校承建的第一个全国性的学术组织,罗公利担任专委会主任委员。

“中国海洋湖沼学会测绘专业委员会”由山东科技大学作为依托单位,自2020年4月开始筹建,罗公利作为筹建组组长,先后组织了三次工作会议,联合了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声学研究所、烟台海岸带研究所、南海海洋研究所、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自然资源部第一、第二、第三海洋研究所和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国家海洋信息中心、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海南测绘地理信息局、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自然资源部第一大地测量队、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交通运输部天津水运工程科学研究院、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水文局、武汉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天津大学、山东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等全国50多家科研院所、高校和企业组成,覆盖中科院、自然资源部、交通运输部、生态环境部、水利部等海湖测绘领域。专委会成立后,将团结和动员广大海湖测绘科研和教育力量,加强国内外学术和人才培养交流,促进海湖测绘的发展和普及。

(五)国际化办学水平显著提升

2016年,学校扩大国际交流,新增国(境)外友好大学和研究机构7所,新增教育合作项目4个,修订、续签合作协议9个。中韩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国际研讨会在学校举办。完成与美国、澳大利亚和英国三所高校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协议续签工作。聘请外教及引智专家97人。选派122名教职工出国(境)学习进修、参会交流,选派157名学生赴境外参加交流、实习、访学、联合培养等。接待来自8个国家及地区的访问交流人员109人次,新招收外国留学生125人。

2018年,学校不断加强与美国、英国、德国、澳大利亚等海内外高校的交流与合作,签署校际合作协议11项。与德国安斯巴赫应用技术大学、中德生态园探索联合举办国际合作实训基地。在蒙古科技大学设立学校首个海外研究院——中蒙矿产绿色智能开发国际研究中心。举办国际学术会议6次。获国家外国专家局批准设立“111计划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培育基地)。获批国际杰青1人。聘请外籍教师33人。招收留学生224人,其中研究生46人。

2019年,学校实施“国际化水平提升工程”,加快对外开放步伐,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深入拓展合作办学项目,与国(境)外24所高校、科研院所签署合作协议,5个中外合作办学本科项目获批延长招生。与英国伍斯特大学续签合作办学协议,与蒙古科技大学、印尼玛琅国立理工大学开展联合培养项目。与施强教育集团签订合作框架协议,开展学生短期游学项目。此外,在推进教师队伍国际化、促进人才培养国家化和推进境外交流合作等方面,学校均取得了优异成绩,国际化办学格局进一步扩大。

2020年,学校首个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山东科技大学斯威本学院”获批,学院建设纳入济南市市校融合发展战略工程,标志着学校合作办学迈上新台阶;获批山东省“外专双百计划”团队项目和个人项目各1项;立项建设双语(全英文)课程项目30项,每个专业至少设置1门双语课程、全英文课程或国际交流实践项目;获批科技部、教育部“地方高校新建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实现国家级国际引智平台领域的突破;获批中国亚太经合组织合作基金项目、教育部教育援外项目、教育部“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部省品牌培育工作项目、科技部“一带一路”创新人才交流外国专家项目,被省外办、省教育厅联合授予“中俄(山东)教育国际合作联盟会员单位”;全年招收国际学生123人,其中亚洲、欧洲国家学生约占75%,生源结构进一步优化;获批教育部中国政府奖学金“丝绸之路”项目和中欧学分生专项奖学金项目。

(六)积极推进新一轮基础设施建设 优化办学条件

1.校医院建成并投入使用

2016年2月19日,学校校医院开工仪式举行。校医院工程占地23877.92平方米,总建筑面积为5537.3平方米,建筑主体分为南北两部分,南侧2层,北侧3层,中间公共区域1层。经过紧张施工,2017年7月24日,校医院正式建成并投入使用。

2.人才公寓竣工并交付使用

2019年10月25日,学校举行人才公寓竣工揭牌仪式。人才公寓项目是学校重要的民生工程,总建筑面积166663.29平方米,其中地上建筑面积115354.4平方米,地下建筑面积51308.89平方米,有18个建筑单体,13种户型,802套住房,1069个停车位。项目竣工投入使用将大大缓解学校教职工的住房压力、改善居住条件,对学校教学科研中心工作提供重要保障。

3.工程实训中心的顺利封顶

2019年10月25日,学校举行工程实训中心开工奠基仪式。工程实训中心项目设计建筑面积56500平方米,地上23层,地下2层,地上高度93.9米,是学校第一高楼,主要功能是学生实习实训和高层次人才团队的科技研发与技术成果转化。2020年12月17日,学校工程实训中心项目主体顺利封顶,标志着该工程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胜利。

4.图书信息中心奠基开工

2020年4月16日,承载着广大师生热切期盼的图书信息中心开工仪式举行,这体现了山东科技大学一流设施建设工程正稳步推进,也标志着图书信息中心建设工作正式拉开序幕。

山东科技大学图书信息中心项目位于青岛校区校园中心,占地30000平方米,建筑面积69981.92平方米,地上57377.16平方米,地下12604.76平方米,规划设计高度70米,地上13层,地下1层,裙房3层。建设内容包括图书馆、会议报告中心、地下车库等,配套建设综合管网、绿地、道路、广场等设施。

图书信息中心是集信息中心、文化中心、交流中心、创新中心等复合功能的现代化、智能化的综合性学习空间,承载着几代科大人的梦想和期盼,是建设一流设施工程的重要内容,是学校发展与人才培养的重要保障,受到全校师生的高度关注。预计2022年6月项目竣工,届时将作为山东科技大学标志性建筑,图书信息中心将成为学校又一道风景线。同时,也将进一步提升学校办学质量、办学水平和事业发展空间,为广大师生带来更加充沛的资源,提供更加优质的学术交流与阅读学习环境,保障学校高质量人才培养的需要,强力助推学校高水平应用研究型大学建设。

5.东部土地确权办证工作的完成与东大门的开通

2020年,学校东部土地确权办证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3月取得土地使用权面积144876平方米(217.31亩)不动产权证书,12月取得两份面积一共为1978平方米(2.97亩)不动产权证书。东部土地确权办证标志着学校东部土地使用的合法化。

12月30日,学校举行东大门开通仪式,标志着全校师生盼望已久的学校东门的建设项目顺利完成。学校四至清晰、进出通畅、布局完整,为学校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空间保障。

总而言之,在这一历史时期,特别是学校第三次党代会胜利召开后的两年,是学校面对机遇与挑战,不断深化改革、创新图变的时期,学校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优异成绩,顺利完成了“十三五”规划制定的发展目标。2020年,学校进入山东省“冲一流”高水平大学建设行列。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获批为山东省高峰学科,矿业工程、机械工程学科获批为山东省优势特色学科。学校不断加强专业群建设,全面建立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学科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明显提升,服务行业优势获得重建,服务区域能力明显增强;管理体制改革稳步推进,现代大学制度基本确立,科大文化基本成熟,学校综合实力稳居省内高水平应用研究型大学领先地位。这一系列的优异成绩,标志着学校顺利完成了“三步走”发展战略的第一步。畴昔已绘千重锦,明朝再进百尺竿。随着“十四五”规划与2035年远景目标的制定与实施,学校将迎来一个新的黄金发展时期。在学校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奋发图强的科大人,必将无惧风雨,砥砺前行,在澎湃激荡的时代大潮中,续写新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