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吐火罗人
吐火罗人,是原始印欧人的一支,发源于乌拉尔山和南西伯利亚,南下进入塔里木盆地,最东到达河西走廊。吐火罗人是最早定居天山南北的古代民族之一,传统领域在塔克拉玛干沙漠,疆界以北是天山,以南是昆仑山,疆界以东是戈壁滩,以西是帕米尔高原。
阿尔泰山至巴里坤草原之间的月氏人、天山南麓的龟兹人和焉耆人、吐鲁番盆地的车师人以及塔里木盆地东部的楼兰人,皆为吐火罗人。汉字记录里描述的吐火罗人是大胡子、深眼窝和高鼻梁的人。他们对西域文明,乃至整个中国文明的发生、发展都起过重要作用。西亚起源的小麦就是吐火罗人从西方引入中国的。具有千年文明史的楼兰文明,对中国佛教史发生重大影响的龟兹文明,融会东西方多种文化因素的吐鲁番文明,也是吐火罗人创造的。公元3世纪以后吐火罗斯坦被萨珊王朝的波斯人占领。公元8世纪塔里木的吐火罗人最后被维吾尔突厥人在公元8世纪同化。吐火罗人与其他民族形成古粟特人、古塔里木诸族,最终融于吉尔吉斯人等。
二、龟兹国
龟兹国(梵语Kucina),是中国古代西域大国之一。龟兹古代居民属印欧种。回鹘人到来后,人种和语言均逐渐回鹘化。龟兹国以库车绿洲为中心,最盛时辖境相当于今新疆轮台、库车、沙雅、拜城、阿克苏 、新和六县市。都延城,唐代称伊逻卢城(今新疆库车东郊皮朗古城)。
龟兹在汉朝时为西域北道诸国之一。国都延城(今新疆库车附近)。其国东通焉耆,西通姑墨,北通乌孙。有人口8万余,佣兵2万余。在西域城郭诸国中最为强大。汉武帝通西域后,龟兹夹在西汉和匈奴两大势力之间,多次反复,袭杀汉使。
公元前71年(汉宣帝本始三年),长罗侯常惠,监护乌孙发兵5万大破匈奴后,回朝途中,上书请击龟兹,以偿杀赖丹之罪。龟兹王极为惊恐,执姑翼来见常惠。常惠斩姑翼,罢兵。其后龟兹王绛宾娶乌孙汉解忧公主之女为夫人。绛宾及其后多次入汉朝,与汉亲,诚心臣服于西汉。公元73年(东汉汉明帝永平十六年),汉使班超经营南道,北征匈奴,西域各国重与汉通。公元91年(汉和帝永元三年),龟兹降汉。汉以班超为都护,居龟兹它乾城。公元80年(建初五年),发兵千人就班超。
公元5世纪后,龟兹先后沦于嚈哒、吐蕃、回鹘之手,佛教文明曾受摧残。唐初,龟兹与唐有交往,但仍附属于突厥。公元634年(唐太宗贞观八年),龟兹、吐蕃、高昌、女国、石国遣使朝贡。公元648年(贞观二十二年)设安西节度使,抚宁西域,统龟兹、焉耆、于阗、疏勒四国。安西都护府治所,在龟兹国城内,管戍兵二万四千人。
公元11世纪末,回鹘的喀喇汗王朝改宗伊斯兰教,对西域诸佛国发起了旷日持久的“圣战”。公元14世纪,改宗伊斯兰的察合台汗秃黑鲁帖木儿对龟兹的佛教教徒进行了残酷的迫害,对佛教文化进行了毁灭性的破坏。佛教寺院庙宇被拆毁,佛像被捣毁,佛教经典文献被焚烧,佛教教徒被屠杀,具有千余年历史的龟兹佛教文化被破坏殆尽。当地佛教僧侣或被迫接受伊斯兰教,或逃往异国他乡,或抗拒被杀。
三、焉耆国
焉耆国,古西域国名。焉耆的分布区较为集中,在博斯腾湖西北岸,今焉耆回族自治县为其治所。由于紧靠博斯腾湖,故多鱼。国内有九城。辖地包括今焉耆、库尔勒,和硕、尉犁一带。居民从事农业、渔业、畜牧。有文字。西汉初属匈奴,西汉神爵二年(公元前六十年),属西汉西域都护府。东汉初年,附莎车国。东汉永平十八年(公元75年),附匈奴。东汉永元六年(公元九十四年),班超击破之,又内附。北魏太平真君九年(公元448年),焉耆被北魏打败,北魏在此设镇管辖。不久,焉耆先后被柔然、高车控制,又被嚈哒破灭。后来,焉耆龙姓王族重新执政,焉耆国重新振兴。
大周武后长寿元年(公元692年),武则天把焉耆确立为安西都护府下面的四镇之一。安史之乱(公元755--762)后,吐蕃攻占焉耆。不久,焉耆又归属漠北回鹘汗国。13世纪末,统治焉耆的畏兀儿王国灭亡,焉耆也不复以国的形式存在。
四、鄯善国(楼兰)
鄯善国是西域古国之一,国都扜泥城(今新疆若羌附近)。东通敦煌,西通且末、精绝、拘弥、于阗,东北通车师,西北通焉耆,扼丝绸之路的要冲。产马、驴、驼等。本名楼兰。楼兰和鄯善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不同概念。汉昭帝元凤四年(前77)以前称楼兰,以后改国名为鄯善。公元448年,北魏灭鄯善国,共存国600多年。
楼兰之名始见《史记》所载公元前176年匈奴冒顿单于给汉文帝刘恒的信,时楼兰归属匈奴。公元前60年,属汉朝西域都护府。公元前77年,西汉勇士、著名外交家傅介子杀楼兰王更其国名为鄯善,汉朝应鄯善之请求,派兵在其颈内的伊循城内屯田。《汉书·西域传》记载的鄯善“与婼羌同”。是指的逐水草而居,会作兵器,而非为同族。鄯善系楼兰改名。
西汉初,楼兰依附于匈奴,汉武帝击败匈奴后收复西域,楼兰降伏。但因其国位于西域36国东端的要通口上,处于汉匈争夺地,故楼兰采取两面讨好之策以自存。东汉以后,西域经过长期的相互兼并,形成七国争雄的局面。鄯善国并吞了婼羌、小宛、精绝、且末等国,成为西域七强之一。魏晋南北朝时期,鄯善国先后臣属曹魏、西晋、北凉、前秦、后凉、西凉、北凉、北魏、吐谷浑。前秦苻坚时期,鄯善王休密驮积极建议苻坚出兵西讨西域,甘为向导。382年,苻坚派吕光远征西域,休密驮为宁西将军,并为向导。
420年,北凉攻灭西凉,鄯善王比龙到姑臧朝见沮渠蒙逊,西域各国纷纷向北凉称臣纳贡。439年,北魏攻灭北凉,北凉王沮渠蒙逊之子沮渠安国退保高昌,偏安一隅。448年(北魏太武帝太平真君九年),北魏派大将万度归西征。万度归率领精骑五千,神速进兵鄯善。鄯善百姓布满田野,正在耕种放牧。万度归下令秋毫无犯,鄯善的将士和百姓深受感动,鄯善王真达也自动出城迎降。北魏指派韩拔为鄯善王,像内地一样实行郡县制治理,收取赋税。经历了600余年的鄯善国,至此灭亡。
五、车师国
车师,古代中亚东部西域城郭诸国之一。国都交河(今中国新疆吐鲁番西北)。东南通往敦煌,向南通往楼兰、鄯善,向西通往焉耆,西北通往乌孙,东北通往匈奴,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商站。
从汉武帝时期到汉宣帝时期,匈奴和汉朝在这里进行了长期激烈的争夺,史称"五争车师"。神爵二年[前60年]匈奴内乱,日逐王先贤掸因与篡位的右贤王争夺权位失利而处境危机,毅然率部归属汉朝。汉朝在西域的屯田校尉郑吉率领西域联兵五万余人前去接应成功,从此匈奴对西域的统治宣告结束。汉宣帝将车师国分为车师前部、后部,亦称"车师前、后王国"。前王国都城在今吐鲁番交河故城,后王国都城名"务涂谷",在今吉木萨尔县南泉子街一带。车师国于公元前60年后属西域都护府管辖。汉元帝初元二年[前48年]在车师前部始设"戊己校尉"。
东汉永平十七年[74年],戊己校尉耿恭和关宠分别屯驻车师后部金满城[今吉木萨尔]和柳中[今鄯善鲁克沁]。汉安帝延光中,班勇为西域长史时,也以柳中为治所。汉魏之际,"山北六国"都并入车师后部,今乌鲁木齐一带成为车师后部的中心地带。三国时曹魏所设的西域戊己校尉驻扎在车师前部高昌,并赐后部王"壹多杂、守魏侍中,号大都尉。"
西晋时车师两部皆属西域戊己校尉。此后只见车师前部,车师后部不知去向,有可能并入嚈哒人自立的呼得国。
六、于阗国
于阗(tian)国(前232—1006年)是古代西域王国,中国唐代安西都护府安西四镇之一。古代居民属于操印欧语系的吐火罗人。1006年被喀喇汗国吞并,逐渐伊斯兰化。11世纪,人种和语言逐渐回鹘化。于阗地处塔里木盆地南沿,东通且末、鄯善,西通莎车、疏勒,盛时领地包括今和田、皮山、墨玉、洛浦、策勒、于田、民丰等县市,都西城(今和田约特干遗址)。
于阗国,是塔里木盆地南缘一个古老的塞人城邦,有关于阗的记载,最早见于《史记·大宛传》,称其在西域之东。公元前二世纪(西汉时代),尉迟氏在此建立于阗国,为西域南道中,国势最强的国家之一。东汉初,为莎车所吞并。汉明帝永平四年(公元61年),贵族广德立为王,灭莎车,服从于阗。十六年(73年),汉军司马班超至于阗,广德杀匈奴使者降汉,班超以此为根据地,北攻姑墨,西破莎车、疏勒,于阗都出兵相助。时南道诸国,唯于阗、鄯善强大。于阗兼并了皮山、渠勒、戎卢、扜弥等城郭。遂成为"从精绝西北至疏勒十三国皆服从"的强国.
魏晋南北朝时期,仍向中原王朝进贡。又兼并戎卢、扜弥、渠勒、皮山等国。西晋时,与鄯善、焉耆、龟兹、疏勒并为西域大国。北魏年间,曾先后被吐谷浑、柔然攻袭,国势渐衰。唐贞观年间,在龟兹﹑焉耆(今新疆焉耆西南)﹑于阗(今新疆和田西南)﹑疏勒(今新疆喀什)四城修筑城堡,建置军镇,由安西都护兼统,咸亨元年(670年),吐蕃进占于阗。咸亨四年(673年),于阗王伏阇雄击走吐蕃,亲自入唐,唐在于阗设毗沙都督府,下辖6城10羁縻州,任命伏阇雄兼都督。公元938年,后晋朝廷册封李圣天(912-966年在位)为“大宝于阗国王”之后,“大宝于阗国”遂成为10世纪中叶于阗国正式的国号。
公元960年,喀喇汗王朝的木萨汗宣布伊斯兰教为国教,信奉佛教的于闻国和信奉伊斯兰教的喀喇汗王朝之间,爆发了持续近40年的宗教战争。战争初期,于阗国占据优势,他们打退了喀喇汗王朝的进攻以后,挥师西进,曾一度攻占喀什噶尔。虽然在穆斯林援军的支援下,喀喇汗王朝夺回了喀什噶尔,但也没有扭转战局,阿里可汗本人也死在与于阗的战争中。于阗国财力、物力、人力皆不及喀喇汗王朝,旷日持久的战争,使其实力大损,逐渐处于劣势。玉素甫·卡迪尔汗时期,喀喇汗王朝最终完成了对于阗的征服。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