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王和郡王是王爵的一个级别,而藩王则是指有封地的亲王或郡王。
简而言之,亲王是古代最高爵位(皇帝不算爵位),郡王是仅次于亲王的爵位。如果亲王和郡王有自己的封国封地,则可以称藩王,就算是名义上的封地也可以。但如果没有封地,则只能叫亲王或郡王,不能叫藩王。
中国在秦朝之前是没有皇帝这个称谓的,王就是最高的称呼。但是在秦朝之后,随着秦始皇首创皇帝一词,王就降了一等,成为了一个顶级爵位,不再是最高称谓。
汉朝建立后,刘邦认为秦朝的灭亡是由于宗室力量太弱,无法保护皇帝而导致的。于是刘邦广封刘氏宗亲到全国各地当王,这些王爷有自己的封地,在封地内有任免官员和征税的权限。
刘邦分封宗室的目的是为“屏藩中央”,“藩”这个字就是指篱笆意思,寓意在中央周围建立一圈藩篱,保护中央的大宅子,因此这些有封地的王爷就叫藩王,他们的封国就叫藩国。
(西汉初年各地的封国,由于封国权力太大,以至引发了七国之乱)
汉朝时期的藩王没有级别之分,不存在亲王和郡王之说,藩王的封号有地名,也有古国名,如济南王、中山王、淮南王是地名。楚王、梁王、齐王是古国名。
不过无论是地名封号还是古国名封号,其地位都是一样的,都是王,也都叫藩王。
到了西晋之后,王爵开始演变为两个等级,首次出现郡王爵,亲王和郡王开始分家,但当时亲王和郡王的区别不大。
之后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亲王和郡王的区别越来越明显,通常情况下亲王就是以古国名为封号,郡王则是以地名为封号。
唐朝时郡王曾是太子之子的封号,也可以用来加封功臣,例如平定安史之乱的郭子仪就被加封为汾阳郡王。但是功臣所获得的郡王爵位不能世袭,后来必须降为国公袭爵。
到了宋朝时,郡王成为皇子的封爵,功臣也可封郡王,但与唐朝一样,功臣的郡王爵位不能世袭。
元朝时对于王爵分封泛滥,无论是亲王还是郡王,含金量都大幅下降。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承接宋朝的礼制,规定除太子以外,其他皇子皆封亲王,以古国名为封号,例如明成祖朱棣在靖难之役以前的封爵就是燕王,正式封号是“燕国国王”。
(明代太子及亲王常服)
至于郡王,明代的郡王爵位是封给亲王的儿子。除了世子以外,亲王其他诸子皆封郡王,以亲王封国内的郡县地名为封。
当然,明朝的郡王也可以赐给功臣,但还是那句话,异姓王不能世袭,子孙要降爵一等,以公爵传世。
截止到明朝,历朝历代的亲王都是有封地的,类似于西周时期的分封天下,只不过自从西晋之后,地方上的亲王、郡王都没有了实权(明朝初期亲王有过实权),但在名义上仍旧是负责屏藩中央,所以明代之前的亲王都可叫藩王。
但是到了清朝,情况就不一样了。
鉴于明初靖难之役的教训,清代亲王全都都要待在京城里,不准随意外出,更不住私下结交地方大员,清代的亲王已经没有封国了,所以清代就没有藩王了。
(清代怡亲王胤祥画像,由于没有封地了,清代亲王的封号不再使用古国名和地名,而是全部使用美称,例如雍亲王胤禛、宝亲王弘历、嘉亲王永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