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绣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京绣,“燕京八绝”之一,以北京为中心,辐射河北、天津等地,历史上因大量用于宫廷、贵族的服饰装饰,又名宫绣,明清两代达到发展高峰。京绣艺术特色突出,装饰性强,技法讲究、色彩富丽,是东方文化的重要表征。

京绣

20世纪初,随着社会变革,京绣艺人散落民间。1902年,曾侍奉皇室的京绣高手黄师傅在西湖营开办绣坊,1938年,宁国玺拜黄师傅为师。因宁国玺聪明好学、习艺刻苦、为人忠厚,后被收为义子,传承京绣“金活”技法,学成后,宁国玺又经义父引荐拜杨师傅学习“绒活”。经过刻苦习艺,宁国玺完整地掌握了传统京绣的图纹配色、针技绣法、规矩和讲究,后将技艺真传给了刘秀花。

京绣

京绣的工具有绣针、绣绷、绣架等,绣线为金银线、绒线,金线购自南京金箔金线厂。主要针技有圈金、平金、打籽等。当代传人刘秀花的绣作技法讲究、针迹平整、绣线紧凑,针脚均匀;纹样别致,色彩鲜艳;作品的整体风格精致奢华、贵重珍奇,是宫廷艺术审美的再现。

京绣具有着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但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京绣所依存的传统文化受到冲击,机器工业取代传统手工,京绣市场萎缩、艺人大量减少、技法传承困难,因此急需加强对京绣的保护和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