宰相, 是对中国古代 君主 之下的最高 行政长官 的通称或俗称,并非具体的官名。“ ”的意思是主宰;“相”,本为相礼之人,字义有辅佐之意。 太宰 与相合称为宰相,宰相联称始见于《 韩非子 ·显学》,丞相就是宰相。
宰相地位的具体名称多达几十种,历代不同:太宰、相、相邦、相国、丞相、大司徒(东汉)、尚书令、中书令、侍中、尚书左仆射、尚书右仆射、同平章事、内阁大学士(明朝)、军机大臣、总理(清朝末期)等等。
区别 :与 丞相 (官职名)并非一个概念 。丞相只有在掌握决策权时,才能被称为宰相。像在明朝时期的比较有权力的内阁首辅等,有时也被称为宰相。
宰相:辅助帝王、掌管国事的最高官员的通称
此为宰相听事诚隘。(听事,即“ 厅事 ”,大厅;处理公事,接待宾客的厅堂。)。——宋· 司马光 训俭示康
实宰相之职也。——清· 梁启超 谭嗣同传
宰相是国君之下辅助国君处理政务的最高官职。夏商是 巫史 ,西周春秋是 公卿 ,战国以后是宰相。
宰相,中国封建时代对君主负责、总揽政务的人。
宰相,是我国历史上一个泛指的 职官 称号。宰是主宰,相是辅助之。
关于宰相职责,西汉的丞相 陈平 有过总结:“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下遂 万物之宜 外镇 抚四夷诸侯,内亲附百姓,使 卿大夫 各得任其职也。”
韩非子 ·显学》:“明主之吏,宰相必起於州部,猛将必起於卒伍。”本为掌握政权的大官的泛称,后来用以指历代辅助皇帝、统领群僚、总揽政务的最高 行政长官 。如秦汉之丞相、 相国 三公 , 唐宋 中书省 门下省 长官及 同平章事 , 明清之 大学士 等。
史记·陈丞相世家 》:“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下遂万物之宜,外填抚四夷诸侯,内亲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也。”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省事》:“或有劫持宰相瑕疵,而获酬谢,或有喧聒时人视听,求见发遣。”
清倪瑞璿《阅马士英传》诗:“ 王师 问罪近江濆,宰相中书醉未闻。”
宰相的正式官名随着朝代的更替,先后出现过: 相国 丞相 大司徒 侍中 中书令 尚书令 中书舍人 同平章事 军机大臣 总理 等多达几十种官名。
据记载,早在商周时代已有太宰、尹、 太师 之称,这些官职虽有辅佐天子管理国家之意,但在当时尚不具备国家机器中 幕僚长 性质。到了 春秋战国 时代,相的名称出现了。例如 管仲 为齐国相, 蔺相如 为赵国相。由于当时 养士之风 盛行,不少有知识的人被各国招聘为相。
秦国 由于变法彻底,发展迅速,是 战国时代 第一个设立 郡县制 的国家,并于 秦武王 二年(公元前309年)任 樗里疾 甘茂 为左右丞相。丞相之名由此而始。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宰相作为 官制 首次确定下来。
在秦以前的殷周时代,国家的最高统治者是通过 分封诸侯 进行统治的,商朝的王或周朝的天子不能干涉分封国的内政,又因分封国的国君由贵族世袭,所以天子无权解除他们在分封国的统治权力。
秦始皇 之后,废分封,设 郡县 ,废 诸侯 ,设 官吏 ,皇帝不再通过 宗法 亲缘关系进行统治,改为任命官僚向全国发号施令,因此有必要组织一套官僚机构,并借助于宰相 大臣 辅佐政务。宰相就在这一历史条件下产生了。随着 封建 国家的发展,宰相制一直沿袭了两千年。
宰相
宰相是中国古代对于辅佐君主并掌握国家最高行政权力的官员的一种通称或俗称,并非具体的官名(只有 辽代 以其为正式官名)。史传商代有 伊尹 为相,周代周公为太宰,皆为辅佐君主并掌握国家最高权力的官员,太宰与相就合称为宰相。宰相联称始见于《 韩非子·显学 》。宰相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是一群人,例如汉代的丞相可以称之为宰相,很长时间就是一个人,魏晋南北朝的录尚书事可以算宰相,唐代的三省长官,甚至参加政事堂会议的官员都算宰相,宰相就是一群人。辽朝早期设北、南面官,有所谓北宰相、南宰相,有学者认为是可汗之下统帅部族的首领,非宰辅性质,存疑
丞相
丞相 与宰相不同,丞相是正式的官名,先秦时期有相、相邦等之名,秦朝建立之后,正式设置丞相。西汉建立,承袭秦制,设置有丞相,至哀帝元寿二年(公元前1年)改丞相为大司徒,这段时间有220年,是历史上丞相这一官职设置最久的时期。自哀帝至东汉建安十三年(208)这200余年间不设丞相,建安十三年曹操复设并任丞相,但时间很短。魏晋南北朝370年间,除东晋初年、北朝较短时间外,不设丞相,隋朝不置丞相,唐宋时期也基本不置丞相, 唐玄宗 开元元年(713),改尚书左右仆射为左右丞相,南宋乾道8年(1172)亦改尚书左右仆射为左右丞相,元朝于中书省置丞相,自秦至明朝初年朱元璋废丞相的1600年间,丞相的设置断断续续,作为官名的丞相在历史上存在时间并不长。
秦汉时期尚无官品制度,因此秦汉的丞相没有官品,但丞相是百官之长,其官阶是最高的,当时的官阶是用秩俸来显示的,丞相的秩俸号称万石。魏晋南北朝时期, 九品官人法 制度为每个官职设计了任用的资品要求,任官所需要的资品被人们称之为官品,丞相官品为一品,它的意思是丞相需要由最优秀的人来担任。梁武帝改革,为官品加注,“帝于品下注一品秩为万石”。这样官品就有了官阶的含义,一品官,就是国家组织中最高的官。唐代的左、右丞相是由尚书左、右仆射改置的,所以其官品从原来的官品。唐代的左、右仆射官品为从二品,左、右丞相的官品也就是从二品。宋代的左、右丞相也是由尚书左、右仆射改置的。南宋乾道8年之前,尚书左、右仆射官品为从一品,改为左、右丞相之后,代替了原来三省长官的地位,官品上升到正一品。元代的丞相官品亦为一品
汉朝与秦朝相仿,只是如果称为 相国 的话,地位更高一些,并以 御史大夫 为副职。
汉武帝 时,起用了一批儒生当丞相,处理日常行政事务,而 政务中心 则转到了内廷。宰相的职权逐渐转移到了 尚书台 长官的手中。
汉成帝 时, 何武 以丞相一人难以处理繁多的政事为理由,建议立 三公制 。于是成帝改御史大夫为 大司空 ,遂以 大司马 、大司空、丞相为 三公 ,这是旨在分散丞相权力的一项措施。丞相、御史被分割为三,三公实际上是三个宰辅。
汉哀帝 改丞相为 大司徒 。东汉初又改大司徒、大司空为司徒、司空,改大司马为 太尉 ,三公之中以太尉为最尊。
东汉初为了加强君主权力,权归君主,协以内廷 尚书 ,三公仅为备员。以后,大权又转移到外戚、 宦官 手中。三公仅成为一种空衔。三公制一直实行到东汉末。
汉献帝 时,复置丞相,由 曹操 担任。

宰相 五代时期

五代 的宰相制度基本上沿袭唐代,但是也有很多自己的特色。
五代基本都是以 中书侍郎 门下侍郎 、各部尚书、侍郎及他官加同平章事均为宰相。其中例外的,只有后唐和后周。
后唐明宗 长兴四年 ( 933年 )九月敕:“冯?有经邦之茂业,宜进位于公台,但缘平章字犯其父名,不欲斥其家讳,可改同平章事为同 中书门下 二品”。后周显德年间, 枢密使 吴廷祚 曾加“同中书门下二品”的名号。
其他的宰相名号仍为“同平章事”。
五代时期 中央集权 进一步加大,宰相的权力被皇帝侵夺的同时,本身开始插手各部司的事务。宰相往往另判、领使、分管某一部门的工作,特别是一些重要的部司,几乎都是由宰相领判。
与唐代相比,五代时期宰相制度的一大变化是,宰相的品级得到统一固定和提高。
后晋 天福五年 (940年)二月,“升中书门下 平章事 正二品 ”,同时规定“以中书门下侍郎为清望三品”。从此,宰相的 品级 提高和固定到正二品,而中书侍郎、门下侍郎一旦加同平章事为宰相,其 官品 也由 正三品 升为正二品。
后晋这一宰相制度的变革,彻底改变了唐以来宰相品级较为混乱和不尽合理的局面。
与唐代的宰相制度相比,最大的一个变化是,五代时期,宰相制度出现了首席宰相的制度,并被沿袭下来。 后唐庄宗 时,“ 豆卢革 时为首相,故称之为首座相公”被认为是有史可查的五代首相制度的开始。
宋朝 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正式官名,以 参知政事 为副。从汉至唐,皇帝待宰相之礼,逐渐降级,至宋太祖废“坐论”之礼,使宰相地位大降。
宋太祖 建国后,不断加强皇权,分化、削弱 相权 。实行“ 二府三司制 ”,宰相职权被一分为三,中央虽设三省,但三省及 六部 长官不经特殊允许不得管理本司事务,成为闲职。实际权力归属“ 中书门下 ”这一机构,又称 政事堂 都堂 等,管理国家行政事务,以同平章事为长官,多由中书、门下两省侍郎担任,无定员。
元丰改制 前,设宰相三人,照例兼馆职,依次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昭文馆大学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监修国史,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集贤殿大学士,即“昭文相”、“史馆相”“、”集贤相“。宰相常不满编,以位次高者为首相。此外,以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行政权。 枢密院 为中央最高军事机构,长官为 枢密使 ,与政事堂合称东、西“二府”。“三司”(户部、盐铁、 度支 )主管财政,号称“计省”,长官为“ 三司使 ”,号称“计相”,地位略低于“二府”。二府三司各自独立,互不统属,直接对皇帝负责,构成最高辅政机关。
宋神宗 元丰改制 ,废除二府三司制,设宰相两人,首相称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次相称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另设门下侍郎、中书侍郎、 尚书左右丞 为副相。宋徽宗 政和 时,改左仆射为太宰兼门下侍郎,右仆射为 少宰 兼中书侍郎。
南宋初, 宋高宗 建炎 间,再改宰相官名为尚书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参知政事为副相。南宋孝宗 乾道 以后,又以左右丞相为宰相,仍复参知政事副相。此外宗、宁宗、 理宗 都曾设“ 平章军国重事 ”和“同平章军国重事”,由老臣或权臣担任,处理军国大事,位高宰相。
明朝 初亦设 中书省 ,左右丞相。 洪武 十三年(1380年),罢 中书省 ,废 丞相 ,由皇帝亲决国政。宰相制度遂废。后 皇帝 以不胜庶政之繁,设 内阁大学士 协理文书。后 阁职 渐重, 大学士 辅臣 ,居首者为 首辅 内阁 无相名,有相职;无相权,有相责,内阁大学士不是宰相。明朝最有权势的大学士当为 张居正 ,人称江陵相公,权倾一时。张居正靠得是自己帝师的身份,遍及天下的门生,和 司礼监 冯保 内阁大学士 只能提建议,将自己建议夹在 奏折 中递交 皇帝 ,这个建议称之为“ 票拟 ”, 皇帝 同意 内阁 票拟的就会交给 司礼监 ,由 司礼监 秉笔太监 票拟 抄至 奏折 ,经过这个程序,内阁票拟上升为 皇帝 的意志,以皇帝命令的形式下发,执行。
中国的宰相在历代王朝有不同的称谓。下表是详细参照。
王朝
宰相
内容
天官之长、即 太宰
三公 (荣誉职)
皇帝个人 秘书 (逐渐掌权)
复置 三公
录尚书事
尚书 之最高职位
尚书 先任者
皇帝 侧近
三省长官( 中书省 尚书省 门下省
三省 长官
由于 太宗 曾任 尚书令 ,后不再任命此官,改以 尚书仆射 为长官
肃宗 至德 以后, 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才是真正的宰相
另设 参知政事 为副相,设 枢密使 掌军务,设 三司 使掌财政。 政事堂 枢密院 合称 两府 ,统称“ 两府 三司 ”。
宋徽宗 时改左右仆射为 太宰 少宰
宋孝宗 时将左右 仆射 改称为左右 丞相
右丞相 左丞相
废除 尚书省 ,只置 中书省 ,仿照北方风俗, 右丞相 左丞相
原为皇帝顾问兼秘书,后期演变为行政官员
内阁 高级行政官员
军机处 高级行政官员
仿日本立宪制度
明清废相后,皇帝躬览庶政、自兼相权、亲辖 六部 、皇权大增, 内阁大学士 军机大臣 等的 职权 与前朝宰相实有差距。

宰相 楚国

鬬伯比 鬬祁 屈瑕 屈重 彭仲爽 、鲍申、 子元 鬬谷於菟 (子文)、 成得臣 (子玉)、鬬勃( 子上 )、 蒍吕臣 成大心 成嘉 (子孔)、 鬬般 (子扬)、鬬椒(子越)、 虞丘 孙叔敖 、子佩、公子婴齐( 子重 )、公子壬夫( 子辛 )、公子贞( 子囊 )、公子午( 子庚 )、公子追舒( 子南 )、 蔿子冯 屈建 (子木)、公子圉、 薳罢 (子荡)、 公子黑肱 (子皙)、鬬成然( 子旗 )、 阳匄 (子瑕)、 囊瓦 (子常)、 公子申 (子西)、 沈诸梁 (子高)、 公孙宁 (子国)、 吴起 、州侯、 昭奚恤 昭鱼 (昭献)、鄂君子晳、 昭阳 景鲤 景翠 、唐眜、 子兰 子椒 苏秦 昭雎 春申君 李园

宰相 北魏

道武朝
长孙嵩、拓跋仪、拓跋遵、崔逞、崔宏、拓跋嗣
明元朝
长孙嵩、拓跋屈、崔宏、崔浩、奚斤、拓跋焘、车路头、王洛儿、卢鲁元
太武朝
长孙嵩、崔浩、刘絜、罗结、卢鲁元、古弼、屈垣、屈道赐、兰延、韩茂、长孙渴侯
文成朝
长孙渴侯、刘泥、元寿乐、尉眷、和其奴、韩茂、闾毗、常英、拓跋目辰、古弼、兰延、于洛拔
献文朝
乙浑、和其奴、拓跋目辰、叔孙邻、拓跋丕、慕容白曜
孝文朝
拓跋目辰、拓跋丕、陈建、穆亮、陆睿、李冲、陆儁、赵黑、张祐、元忠、王袭、元羽、元赞、元澄、尉元、楼毅、穆太、元详、元嘉
宣武朝
王肃、元澄、元详、元嘉、源怀、穆亮、高肇、郭祚、元雍、元怿、元英、元珍
孝明朝
(23人):元雍郭祚、元晖、于忠、李平、李崇、元澄、元晖、元钦、元纂、元修义、元彧、元乂、元延明、元徽、元略、元顺、元罗、萧宝寅、长孙稚、游肇、皇甫度、崔亮、陆丽
孝庄朝
尔朱荣、元彧、元谌、元延明、元徽、元略、元顺、元罗、元诲、元顼、穆绍、于晖、樊子鹄、魏兰根、源子恭、郑先护
长广王朝
尔朱兆、尔朱世隆、元亶、元罗、长孙稚、元宝炬
节闵朝
尔朱兆、尔朱世隆、元罗、长孙稚、魏兰根、元谌、孙腾、元宝炬
安定王朝
高欢、孙腾、侯景、高盛、魏兰根
孝武朝
高欢、孙腾、元罗、高隆之、长孙稚、辛雄、任祥、元宝炬、樊子鹄、魏兰根、贾显度、宇文泰

宰相 北齐

文宣朝
杨愔、高隆之、元韶、段韶、薛琡、崔暹、高归彦、贺拔仁、高淹、高演、高涣、高湛
废帝朝
杨愔、高睿、高归彦、高德正、燕子献、崔昂、刘洪徽、高浟、高演、高湛、高湜、高孝琬
孝昭朝
高浟、高湛、高湜、高归彦、高睿、刘洪徽
武成朝
高浟、高湝、高润、高归彦、高睿、段韶、高孝琬、高长恭、刘洪徽、尉粲、魏收、斛律光、赵彦、深高普
后主朝
高睿、段韶、高孝珩、高长恭、斛律光、赵彦深、高普、高俨、尉瑾、元文遥、徐之才、许季良(许惇)、高绍义、胡长仁、贺拔仁、魏收、冯子琮、皮景和、高贞(高仁坚)、段孝言、娄定远、和士开、唐邕、祖珽、高阿那肱、穆提婆、高元海、高劢、高宝德、阳休之
安德王朝
高阿那肱、穆提婆、高元海、唐邕、段孝言、阳休之、韩晋明、鲜于世荣
幼主朝
高阿那肱、高元海、阳休之、鲜于世荣

宰相 则天朝

刘仁轨 、薛元超、郭正一、裴炎、袁恕己、敬晖、岑长倩、郭待举、魏玄同、刘齐贤、韦弘敏、桓彦范、王德真、刘祎之、武承嗣、骞味道、崔詧、李景谌、韦方质、沈君谅、裴居道、韦思谦、苏良嗣、韦待价、张光辅、王本立、范履冰、邢文伟、武攸宁、傅游艺、史务滋、宗秦客、格辅元、乐思晦、任知古、欧阳通、裴行本、 狄仁杰 、杨执柔、李游道、袁智宏、崔神基、崔元综、李昭德、 姚元崇 、李元素、王璿、娄师德、韦巨源、陆元方、豆卢钦望、苏味道、王孝杰、武什方、杨再思、杜景佺、周允元、孙元亨、李道广、王方庆、王及善、宗楚客、武三思、吉顼、李峤、张锡、韦安石、李怀远、顾琮、李迥秀、朱敬则、 唐休璟 、韦嗣立、崔玄𬀩、张柬之、房融、韦承庆

宰相 乾隆朝

大学士:朱轼、张廷玉、尹泰、鄂尔泰、嵇曾筠、迈柱、查郎阿、徐本、福敏、赵国麟、陈世倌、史贻直、庆复、讷亲、高斌、来保、傅恒、张允随、黄廷桂、蒋溥、刘统勋、梁诗正、杨廷璋、杨应琚、陈宏谋、阿尔泰、刘纶、高晋、温福、舒赫德、于敏中、李侍尧、阿桂、三宝、程景伊、英廉、嵇璜、蔡新伍、弥泰、梁国治、和珅、王杰、福康安、孙士毅
军机大臣:鄂尔泰、张廷玉、讷亲、班第、索柱、丰盛额、海望、莽鹄立、纳延泰、徐本、傅恒、汪由敦、高斌、蒋溥、陈大受、舒赫德、来保、尹继善、刘纶、兆惠、刘统勋、觉罗雅尔哈善、阿兰泰、阿里衮、裘曰修、梦麟、三泰、富德、于敏中、阿桂、福隆安、索琳、温福、丰升额、桂林、庆桂、福康安、袁守侗、梁国治、阿思哈、和珅(乾隆皇帝时代的权相、宠臣,以巨贪而闻名)明亮、李侍尧、董诰、福长安、王杰、孙士毅、松筠、台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