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者:系统管理员
发布时间:2009-09-23
浏览次数:
26
9月18日下午,在范孙楼章阁厅,曾晓渝教授作了题为《论上古汉语里的次清声母问题》的学术报告,语言学教研室王红旗教授、洪波教授、杨琳教授、阿错教授及语言学专业全体研究生参加此次报告会。
报告会上,曾晓渝教授首先提出了自己对上古汉语里次清声母问题的五点思考,即上古塞音声母音类构拟的依据;从上古到中古《切韵》的一千多年里,汉语声母系统的格局是否一成不变;当今世界语音及中国各族语音以塞音清浊二分的平衡格局为主流;原始藏缅语、原始侗台语只有清浊声母的对立,中古汉语次清声母大多源于上古的清流鼻音、带前缀声母、复辅音等;上古汉语典籍中的声母变换构词有90%是清浊声母的交替。随后,她根据后汉三国梵汉对音材料所反映的次清声母现象,指出后汉三国时期汉语全清全浊声母分别对应梵汉清浊不送气辅音的比例高达81%,而次清声母对应梵文清送气辅音的平均比例仅38% ,并由此为突破口对从上古到中古汉语次清声母产生原因进行了探讨。
最后,曾晓渝教授提出了自己对上古汉语次清声母问题的设想:首先,汉语声母系统在后汉三国时已经开始产生了次清声母ph-和kh-,其他次清声母的音位地位还未形成;其次,就汉语主体音系而言,从上古到现代的三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单辅音塞音声母的分类格局经过了二分(平衡)——三分(不平衡)——二分(平衡)的循环发展过程;第三,上古汉语里的次清声母问题以规则音变的四种音变规则为基础依据,同时也与语言接触、语言规范等社会因素相关。
曾晓渝教授的报告会是本学期“语言学教研室系列学术报告会”开端,今后语言学教研室还将组织多场这样的学术报告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