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半岛
汉代时期
从公元前2世纪起,中国和
大夏
这两个
亚洲
的文明开始进行辗转的贸易,而这条
蜀身毒道
上的部落被贸易影响开始往
国家形态
发展。
早在
汉代
,己有汉朝人经过缅北到印度再由印度平原去往大夏,但这些都是负贩的贾客。
张骞
于汉
元狩
元年(公元前一百二十二年)出使大夏(大抵今日的
阿富汗
一带)时所发现的蜀布及
邛竹杖
,就是四川的贾客运售至印度的。这些四川特产怎样能运售至印度呢?因为在那时,中印与大夏之间,早已有一条经过缅北的商业通道。唐代
地理学家
贾耽
,在其“入四夷路程”内,亦提及这条经过缅北的中国印度大夏通道。《
新唐书
》卷四十三下有节录。贾耽云:
“自羊直佯(大理)城西至永昌故郡三百里。又西渡怒江至诸葛亮城(
高黎贡山
分水岭上)二百里。又南至乐城(即么些乐城—大抵在盈江附近)二百里。又入骡国境经万公等八部落至悉利城(大约今日的昔卜 Hsipaw)七百里。又经突是城(大约今日的叫栖kyaukse)至骡国千里。又自骤国西度黑山(即今日的钦山chinhills),至东天竺迎摩波国(即今日的高哈提Gauhati)……。
“一路自
诸葛亮
城西去腾充城(即今日的腾冲)二百里。又西至弥城(约今日的盏西)百里,又西行过山二百里至
丽水
城(大约是今日的允冒)。乃西渡丽水(伊拉瓦底江)、龙泉水(孟拱河)二百里至安西城(孟拱)。乃西渡弥诺江水(
钦敦江
Chindwin)千里至
大秦婆罗门国
。又西渡大岭三百里至东天竺北界圈没虑国(亦即前面所述的迦摩波国),与骤国往婆罗门路合。”
汉代贾客经过缅北的路途,与贾耽所记的道路,当无极大的差别。这条中国经过缅北到达印度大夏的
西南丝绸之路
,长期秘密掌握在西南商人与宗教僧侣的手中,直到唐朝随着各方交流的加剧才逐渐暴露于世人的目光中。另外,《
汉书·地理志
》载有中国东南沿海至
印度半岛
的
海上丝绸之路
:“自
日南
(越南)障塞、
徐闻
(广东),
合浦
(广西)船行可五月,有
都元国
(
苏门答腊
);又船行可四月,有
邑卢没国
(缅甸);又船行可二十余日,有
谌离国
;步行可十余日,有
夫甘都卢国
。自夫甘都卢国船行可二月余,有
黄支国
(印度),有
译长
,属
黄门
,与应募者俱入海市明珠、壁流离、奇石异物,赍黄金杂缯而往……黄支船行可八月,到
皮宗
;船行可三月,到日南
象林
界云。……到日南(今越南中部)、象林(今越南
广南
潍川南)界云。黄支之南有
已程不国
(今
斯里兰卡
),汉之
译使
自此还矣。”船能够到达印度东南海岸的黄支国(今印度康契普拉姆)和已程不国(今斯里兰卡),需要尽量靠近海岸航行,必然经停沿海的越南、泰国、缅甸等地。有学者认为,邑卢没国、谌离国、夫甘都卢国故地都在今缅甸境内。
东汉
时期,出现了中缅两国官方交往的记载:《
后汉书
·南蛮
西南夷
列传》载,和帝
永元
6年(94年),永吕郡“徼外
敦忍乙
王莫延慕义,遣使译献
犀牛
、大象”;九年,“徼外蛮及掸国王雍由调遣重译奉国珍宝,和帝赐金印紫绶,小君长皆加印绶、钱帛”;安帝
永宁
元年(120年),掸闰王雍山调再次遣使者诣阙朝贺,献乐及幻人,能变化吐火,自支解,易牛马头。又善跳丸,数乃至千。自言我海西人。海西即大秦也,掸国西南通大秦。明年
元会
,安帝作乐于庭,赐印绶、金银、彩缯各有差也。顺帝
永建
6年(131年)十二月,掸国再次“遣使贡献”敦忍乙在
永昌郡
(今
保山
)激外,很可能位于今
缅甸
境内。而关于
掸国
学者普遍认为其为缅甸古国,如
顾炎武
《
天下郡国利病书
》云:“缅人古朱波也,汉通西南夷后谓之掸,唐谓之骠,宋元谓之缅。”姚枬也提出,掸国无疑就是缅甸中北部的Shan States。缅甸多次遣使中国,说明这一时期中缅往来已经比较频繁。《
三国志
·魏志》也载大秦有“水道通
益州
永昌郡”。《
魏略
》说大秦有“水道通益州永昌,故永昌出异物,前世但论有水道,不知有陆道”。
中南半岛
隋唐时期
隋唐
时期,中缅交往更为密切,据《
隋书
·真腊列传》载,
真腊
“西有朱江国”,真腊“与参平、朱江二国和亲,数与
临邑
、陀桓二国战争”。有学者提出,朱江国即魏晋南北朝后期中国典籍中的
骠国
,陀桓国则位于今
缅甸
南部
土瓦
一带或
泰国
南部。到唐代时,缅甸骠国日渐强盛,其与唐朝及
南诏
政权的关系非常密切。《
旧唐书
》和《
新唐书
》因此
专列
《骠国列传》,开正史为缅甸古国专立列传之风。特别是《
新唐书
·骠国列传》详细记载了骠国的政治、经济、地理、历史及与唐朝的往来。
据记载,德宗贞元年间,骠国王雍羌听闻南诏归附唐朝,亦思内附,
南诏王
异牟寻听说后,遣使拜见剑南西川节度使
韦皋
,“请献夷中歌曲,且令骠国进乐人”。不久,雍羌遣其弟
舒难陀
率团访问中国。
贞元
18年(802年)止正月,镖国使团到达长安,受到德宗接见。这次使团规模庞大,随带乐工35人,乐器22种,奏曲12种。德宗授
舒难陀
为
太仆卿
,遣之归国。之后,
宪宗
元和
元年(806年),要国再次遗使来华。文宗
太和
6年(832年),
南诏
军队劫掠膘国民三千,迁往拓东。
宣宗
大中12年(858年)镖国遭狮子国人侵,求救于南诏,南诏王
劝丰佑
派段宗膀率军往援。次年击退狮子国来犯军队后,缥国以金佛酬谢,段宗膀率南诏军队返回腾越,
懿宗
咸通
三年(862年),膘国又一次遣使唐朝。
除镖国外,唐代史书中还记载有“
弥臣国
”。德宗贞元20年(804年),弥臣国遣使朝贡,次年四月,
唐德宗
封其嗣王道勿礼为弥臣国王。文宗太和9年(835年),南诏军队攻破
弥臣国
,“劫金银,掳其族二千人,配丽水
淘金
”。随着中缅交往的增多,这一时期中缅印陆路交通出现了两条路线。一路为自
羊苴咩城
(
大理
)经永昌、诸葛亮城(龙陵)、乐城(
遮放
),入镖国境至
天竺
(印度),另一路为诸葛亮城经
腾冲
、弥城(属大理)、丽水、安西,至
大秦婆罗门国
,又至东天竺和
中天竺
,最后与缥国往婆罗门路合。另外,
樊绰
的《
蛮书
》也记载了从镖国和弥臣国都城到
云南
永昌的道里路程以及两国的政治、经济、地理、风俗习惯等。
中南半岛
宋元明时期
宋仁宗
庆历
4年,
缅甸历史
上出现了第一个统一的
封建王朝
——
蒲甘王朝
(1044年-1287年)。据中国史籍记载,
蒲甘
王朝曾两次遣使访华。第一次是北宋徽宗
崇宁
5年(1106年),蒲甘国遣使入贡,
宋徽宗
拟用接待
注辇国
的礼仪接待蒲甘国使臣,
尚书省
官员奏称,注辇国为
三佛齐
附属之小国,“蒲甘乃大国,不可下视附庸小国。欲如大食、
交趾
诸国礼”。宋徽宗从之。第二次是南
宋高宗
绍兴6年(1136年),蒲甘国“表贡方物”,宋高宗下令“优与回赐”。
而据缅甸史籍记载、蒲甘土朝曾两次到宋朝求取佛牙。第1次是王朝奠基者
阿奴律陀
在位(1044年-1077年)时,亲率水陆大军前往南沼求取
佛牙
,南诏王紧闭国都
大理
城门。后来南诏王出城与阿奴律陀相见,阿奴律陀获赠碧玉佛像,而佛牙则不可得焉。第2次是阿朗悉都在位(1112年-1167年)时,再次亲往中国迎取佛牙,然“佛牙仍处空中不肯降下”,阿朗悉都只能空手而归。
随着双方交往的增多,中国人对蒲甘王朝的认识进一步加深。除《
宋史
》专设《蒲甘列传》外,
周去非
的《
岭外代答
》和
赵汝适
的《
诸蕃志
》也有关于蒲甘国的专条记述。
中南半岛
满清时期
由于缅甸等国长期为清朝朝贡国,清朝驻英公使
曾纪泽
曾向英国抗议,但无效。此后,中英两国开始出现滇缅边界的
领土纠纷
。中国驻英公使曾纪泽就曾提出滇缅边界问题。
英国外交大臣
克雷向曾纪泽表示,愿意在界务上做一定让步:第一,“将潞江(即怒江、
萨尔温江
)以东之地,自云南南界之外起,南抵
暹罗
北界,西滨潞江,即洋图所谓
萨尔温江
,东抵
澜沧江
下游,其中北有
南掌
国,南有掸人各种,或留为
属国
,或收为属地,悉听中国之便”;第二,以大金沙江即伊洛瓦底江为两国“公共之江”;第三,在八莫近处勘明一地,允许中国立埠,“设关收税”。(
薛福成
:《滇缅分界大概情形疏》,《出使奏疏》卷下,第28-29页。)由于中英双方在缅甸存祀问题上一直僵持,对英方这一表示,曾纪泽于卸任前只与英国外交部互书节略存卷。
中南半岛,位于中国和
南亚次大陆
之间,西临
孟加拉湾
、
安达曼海
和马六甲海峡,东临
太平洋
的南海,为
东亚
与群岛之间的桥梁。
中南半岛包括
越南
、
老挝
、
柬埔寨
、
缅甸
、
泰国
五国以及马来西亚西部、中国云南南部,是世界上国家第二多的半岛。面积206.5万平方千米,占
东南亚
面积的46%。海岸线长1.17万千米,多重要港湾。地势北高南低,多山地和高原。北部是古老高大的
掸邦高原
,海拔1500~2000米。众多山脉自南向北呈扇状延伸,形成掸邦高原及南部山、谷相间分布的地形格局。
主要山脉自西向东依次为那加山脉、
若开山脉
;登劳山脉、
他念他翁山脉
、比劳克东山;
长山山脉
。3大山序之间的
伊洛瓦底江
、
萨尔温江
、
湄南河
、
湄公河
、
红河
自北向南,汹涌奔腾,源远流长。河流上游多穿行于
掸邦高原
,深切的河谷将高原分为数块,如伊洛瓦底江与萨尔温江之间的东缅高原,萨尔温江与湄公河间的
清迈
高原,湄公河与红河之间的老挝高原等,是典型的山河相间,纵列分布。一些河流的中下游河谷平原及各河的河口
三角洲
为主要
农业区
和人口集中区。
中南半岛的河流
中南半岛山地和高原经长期侵蚀,大部分山峰呈浑圆形,高原
侵蚀面
发育。马来半岛和中南半岛一般以
克拉地峡
为界。在构造地势上马来半岛是印度马来地块的一部分,山地位于中部,向东西两侧降低。中部山地包括八条大致平行的山岭,纵贯南北,因久经侵蚀,故高度不大,出露岩石多为花岗岩、
片麻岩
和石灰岩,最高峰塔汉山仅2190米。掸邦高原海拔1000~1300米,主要由
古生代
和
中生代
的石灰岩层构成,并有花岗岩
侵入体
。高原面上有许多深切的峡谷和高出地表800~900米的山峰。脊岭和沟谷交错,地面侵蚀剧烈,西部有一个南北长达600~700千米的大断层。泰国东部的呵叻高原,大部分海拔150~300米,由
红色砂岩
组成,地势由西向东倾斜,地而起伏不平。在掸邦高原以及越南和老挝的北部,喀斯特地势广布,是著名的风景区。
那加与若开山脉海拔3000米,长1100千米,是缅甸与印度、
孟加拉国
之间的天然障壁,山中有些山口为古代
民族迁徙
的孔道。登劳山、他念他翁山脉与
比劳山脉
纵贯缅甸与泰国边境,山中几个著名的山口是历史上缅泰之间行军作战的要隘。銮山、当佩亚法山与桑坎彭山纵贯半岛中部,是半岛东西两部分不同景观的分野。东部的长山山脉(老挝称富良山脉)海拔一般不足1500米,绵延1000多千米,为越、老、柬3国边境山脉,
横断山区
的隘道为南海岸与内地湄公河谷交通的捷径。山间有许多高原,以
掸邦
、
川圹
、会芬、
甘蒙
、波罗芬与多乐高原最著名,在地貌、气候、历史、民族、交通与农牧业生产等方面均各具独特意义。
中南半岛风光
中南半岛绝大部分位于北纬10°~20°之间,属典型的
热带季风气候
。每年3~5月为
热季
,冬夏季风均消退,气候炎热,月均温达25~30℃;一年分旱雨两季,6~10月为雨季,盛行
西南季风
,降水充沛;11月至次年5月为旱季,盛行
东北季风
,天气干燥少雨。气候特征:全年高温,降水集中分布在夏季。
热带季风气候分布在
南亚
和中南半岛等地,其特点为全年高温,最冷月平均温也在18℃以上,降水与风向有密切关系,冬季盛行来自大陆的
东北风
,降水少,夏季盛行来自
印度洋
的
西南风
,降水丰沛,
年降水量
大部分地区为1500~2000毫米,但有些地区远多于此数。年均
降水量
受地形影响,在
迎风坡
达5000毫米,而
背风坡
则不足2000毫米。个别迎风坡和马来半岛地区可形成
热带雨林
景观,少数内部平原和河谷则形成
热带草原
。
中南半岛风光
主要河流有
伊洛瓦底江
、
萨尔温江
、
湄南河
、
湄公河
、
红河
自北向南,汹涌奔腾,源远流长。河流上游多穿行于
掸邦高原
,深切的河谷将高原分为数块,如伊洛瓦底江与萨尔温江之间的东缅高原,萨尔温江与湄公河间的清迈高原,湄公河与红河之间的老挝高原等,是典型的山河相间,纵列分布。一些河流的中下游河谷平原及各河的河口
三角洲
为主要农业区和人口集中区。
在山地、高原之间,在南亚大河顺地势自北向南奔流入海,自东向西有红河、湄公河、湄南河、萨尔温江和伊洛瓦底江等。这些大河中,流经国家最多的河流是湄公河,最后在越南注入海洋。中南半岛三角洲众多,著名的有
湄公河三角洲
、
伊洛瓦底江三角洲
、
红河三角洲
和湄南河三角洲。这些三角洲都由大河冲积而成,面积广大,地势低平,三角洲
上河网
密集,多沼泽,向海扩展速度快。
在中南半岛伊洛瓦底江下游地区,公元前后已有孟人居住。当时印度人把这一地区称为“苏瓦纳布米”,意即“黄金地”。人们以为印度人进入缅甸,只限于沿海区域及缅甸
中部平原
地带,唯据4世纪的
华阳国志
,印度人亦曾沿
雷多
一带山区,越过森林山以而进入缅北之通道,深入缅北中缅边境,因此,缅甸受
印度文化
之熏陶很深。
正如西方学者所说令人惊奇的是,从公元初午就与中国发生密切商业和外交联系的缅甸在文化方而受中国之影响却是无足轻重的。其实这是中国和印度的文化活动对缅甸产生了截然不同的影响的结果。
中国本土
可以称得上宗教的只有两种类型,一种是直接系统继承礼乐祭祀的儒家化的
儒教
,儒生把儒教当宝贝只肯给不异与中华的地区或曾为中国部分的地区,坚决不随便传播。一种是流传于
民间祭祀
的道家化的道教,以前学者认为道教建制(
宗教学
上指完整而又系统的宗教体系)是在
王重阳
时期,现在随着敦煌
出土文献
推论是六朝时期,但此时印度诸教基本已经传遍了南亚、
中亚
、东亚、东南亚等地区的各部落或国家,再想传进去就很困难,这是由于
宗教渗透
的方式进行
文化传播
。
中南半岛的古代王朝,中心地区(中央王朝)与边远地区(徼外省、属国)的关系是一种松散的“曼茶罗”关系。这种
政治结构
是种
内聚力
程度很低的松散结构。
在对早期东南亚
政治发展
的
文化背景
和历史模式进行考察和研究后,美国学者O·W·沃尔特斯提出了一种“王圈(Circles of Kings)理论,或称为“曼荼罗(Mandalas)理论”。沃尔特斯认为,“王圈政治结构的存在是东南亚早期历史的一种普遍现象”,“东南亚早期的政治版图是从
史前时期
定居人群的网状组织发展而来的,并且在历史记载中呈现一种部分重迭的曼荼罗或王圈的拼揍的状况。在每一个曼荼罗内,有一个国王,具有神和宇宙的权威。他宣称自己的权威凌驾于王国内名义上降服于他的盟友及封臣的其他统治者之上。”
“王圈理论”在内涵上有两个基本要点:一是在宗教方面,统治者分享神的权威,通过
宗教仪式
使自己神圣化,吸引
追随者
;二是在政治方面,“王圈”代表了在一个
无固定
边界的
地理区域
内的一种特殊的、不稳定的政治状况,“王圈”内众多权力中心靠私人依附关系而结成一张“政治效忠网”。在这种情形下,最高统治者的实际角色“不是
独裁者
(专制者),而是可影响和能保持和平并能动员许多不同集团(邦国)的斡旋者”。因此,“王圈”统治者的行政
控制权
常常仅限于他直接影响下的领土。这使得“王圈”中央王权的政治影响很少能够长期持续,常伴随精神权威和
政治权力
的转移而发生变化,从而引起政治空间的不断重组。”
东汉时,可能有中国人经此道至印度者《
后汉书·西域传
》记载有东离国(《
魏略
》作车离国),都沙奇城(saketa),在大竺东南3000里,
列城
数十,皆称王,后为
大月氏
所征服。车离即乔萨罗国,在今印度科罗曼德尔(coromandel)沿岸。《魏略》说此国一名礼惟特、一名沛隶王。沛隶是古代居住在
恒河三角洲
北方的奔那(pundra)人。其南方为孟加(Vanga)人,汉代文献中写作盘起,《魏略·西戌传》称盘越国,又名汉越王,在天竺东南数千里,与益部相近。其人小与中国人等。蜀人贾似至焉。”,古称高达—孟加(gauda-bengala)。高达泛指三角洲巴吉拉提河两岸直到海滨的广大地区,相当于
孟加拉
南部地区。此地除了
西北丝路
南道
越
葱岭
,经
贵霜
至天竺,转向东南
恒河流域
入海口可至,中国
西南地区
的商人大概也有经缅道而至者。中亚、
西亚
的商人也可以从
开伯尔山口
进入印度河谷,越过山口后,就是一望无际的大平原以及平原之上的几百个小邦国,之后货物由西南夷中转商翻过中缅山区运送进入
巴蜀
。
若从东汉的益州(东汉时治所在四川
雒县
,中平中移毛
绵竹
,兴平中又移至成都)出发,南行折西,经今大理过澜沧江,到永昌郡(今或南保山),西行过怒江,出高黎贡山至腾冲,再从这里西南行到蒲甘(在今缅甸中部,伊洛瓦底江中游东岸)。由蒲甘沿
亲敦江
而上,经
胡康河谷
由
曼尼普尔
进入阿萨密,再南下
达卡
地区(在今孟加拉国),由此溯恒河而西,从陆路入印度。在印度经华氏城(
巴特那
)、
曲女城
(开瑙季)到亚穆纳河畔的马士腊,北上五河流域的奢羯罗(今
巴基斯坦
锡亚尔科特
)、
塔克西拉
(今锡尔卡普),过普尔山口至大夏(今阿富汗),与
西北丝绸之路
在木鹿(melv,今
土库曼斯坦
境内的马里)汇合;除了走陆路完成与西北丝路的连接之外,从缅甸亦可走水路沿伊洛瓦底江顺流而下,出孟加拉湾航行到印度。与印度洋航道连接起来。
《魏略·西戎传》记载,
大秦
国水道通益州永昌郡,当由缅甸海岸登陆而达永昌。《厄立特里业海航行记》关于印度东海岸以东地方的描述也可以印证这条路线。英国
历史学家
哈威在《缅甸史》中说,公元前2世纪以来,中国以缅甸为商业通道,“循伊洛瓦底江为一道、循萨尔温江为一道,尚有一道循弥诺江(chindwinr,今亲敦江)经曼尼普尔(Mannipur)乘马需三月乃至阿富汗。商人在其地以中国丝绸等名产,换取缅甸的
宝石
、翡翠、
木棉
;印度的犀角、象牙和欧洲的黄金等珍品”。
从更大范围的地理板块看,阿富汗
开伯尔山口
,是整个中亚通往南亚的唯一通道;
瓦罕走廊
,是新疆通往阿富汗的唯一便携通道;尼泊尔
加德满都
,扼守着
西藏
通往南亚的唯一便携通道。于田克里雅山口,是新疆通往西藏的唯一通道。蒲甘雷多是印度跟
缅甸
的边界城,是印度往缅甸、
东南亚
及中国的必经之路,以及中国沿海地区的商业船只。
在古代从中国到印度之间可能的通道有四条:直接翻越
青藏高原
穿过
喜马拉雅山脉
或者是
喀喇昆仑山脉
;穿过
西域
、
葱岭
(今
帕米尔高原
)和中亚内陆的
戈壁沙漠
再经过现今的
阿富汗
向南(玄奘取经的路线,
丝绸之路
南支);穿过云南和缅甸的
热带雨林
(
南方丝绸之路
);从海路过南
中国海
经
马六甲海峡
绕过马来半岛(海上丝绸之路)。其中前两条路线去印度十分艰险,故而大多数商人都选用后两条路线,尤其是海路。由于后两条路线都要经过中南半岛诸国,这些国家得以逐渐发展起来,并深受中国及印度的政治及文化影响。
五 《南州异物志》
十四 《佛国记》
十五 《莲社高贤传》
十八 《林邑记》
四一 《大唐西域高僧传》
五十 《古今郡国道县四夷述》
五二 《元和郡县志》
五三 《韩昌黎文集》
五四 《柳河东集》
五九 《因话录》
六二 《桂苑笔耕集》
七六 《宋高僧传》
八四 《经史证类备用本草》
九三 《东轩笔录》
一〇〇 《东京梦华录》
一〇二 《事实类苑》
一〇四 《通志》
一〇七 《尔雅翼》
一〇八 《续博物志》
一一五 《可书》
一二〇 《山堂群书考索》
一二三 《水心文集》
一二九 《事林广记》
一三三 《游宦纪闻》
一三四 《梦粱录》
一三七 《天南行记》
一三八 《志雅堂杂钞》
一三九 《齐东野语》
一四四 《诚斋杂记》
一五〇 《元典章》
一五二 《乐郊私语》
一五三 《异域志》
一五九 《农田余话》
一六三 《奉使安南水程日记》
一六五 《瀛涯胜览》
一七三 《双槐岁钞》
一七七 《前闻记》
一八二 《安南来威图册》
一八三 《安南辑略》
一八五 《真珠船》
一九二 《交黎剿抚事略》
一九三 《海语》
一九四 《福建市舶提举司志》
一九六 《七修类稿》
一九八 《今言》
二〇一 《荒徼通考》
二〇六 《明会典》
二一五 《风洲杂编》
二一九 《辟寒》
二二〇 《销夏》
二二二 《粤剑篇》
二二五 《安南图志》
二二六 《裔乘》
二二八 《玉堂丛语》
二三〇 《缅略》
二三一 《四夷考》
二四四 《安南弃守本末》
二四五 《明经世文编》
二四六 《驭交记》
二五二 《安南供役纪事》
二五四 《枣林杂组》
二五五 《也是录》
二六四 《书影》
二六五 《薄海番域录》
二六八 《安南杂记》
二七三 《增定四译(夷)馆则例》
二七四 《夜航船》
二八〇 《译史纪余》
二九一 《钱币考》
二九三 《海岛逸志》
二九九 《缅述》
三〇一 《瀛环志略》
三〇四 《新嘉坡风土记》
三〇五 《海国公余辑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