酣睡的人有同一种幸福的模样,睡不好的人却各有各的不幸。长期睡眠不足会加大患心脑血管疾病、抑郁症、糖尿病和肥胖的风险,损害认知功能、记忆力和免疫系统。
那么问题来了,你知道睡多久才达标吗?
《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提倡,成人每日平均睡眠时间从2022年起到2030年要达到7-8小时。
在作息方面,针对不同年龄段的群体,文件中也明确了不同的睡眠合格时长。其中,小学生每天睡眠10个小时;初中生9个小时;高中生8个小时;成人每日平均睡眠时间为7~8小时。
自测你的睡眠质量
2017年美国睡眠协会发布了一份“睡眠质量建议”。用以下新标准进行自测,就能知道你的睡眠质量是否达标。
1、能在30分钟内入睡
建议睡前1小时不要玩电脑、手机。如果这也不管用,可以稍稍推迟一些睡眠时间,等你真觉得累了再上床睡觉。
2、每晚醒来5分钟以上不超过1次
如果你夜里醒来几次,都是翻个身又睡过去了,不代表有问题。如果是65岁以上的老年人,每晚醒来两次也属正常。
3、醒后在20分钟内能重新入睡
醒来后10~15分钟,一般身体还保持放松状态,更容易重新入睡。一旦过了这个时间点,身体就会触发一系列反应,让你越来越清醒。
4、在床上,有85%时间在睡觉
如果主观感受难以判断,那么你可以用睡眠效率公式,算出睡眠好坏。
睡眠效率 = 睡眠时间/在床上的时间
如果结果大于85%就算正常,达到90%就已经很好了。
8类失眠症状一览
晚上能正常入睡,但3~4个小时后却异常清醒。每晚深睡时间不足4小时,早上起床后头昏眼花。
白天忙忙碌碌,晚上一天黑就上床呼呼大睡,但凌晨2点左右会习惯性醒来。醒来之后就无法重新入睡,躺在床上,大脑飞快地思考问题,最终放弃睡眠。
通常在夜间更兴奋,看电视、看书、上网,一直熬到凌晨两三点才睡觉。早晨因为要上班,还得正常起床,但起来后会觉得头昏眼花。
入睡时很顺利,但睡眠中会多次醒来,虽然躺在床上,脑子却转个不停,想东想西,为工作生活琐事而焦虑。
入睡困难,可能需要1小时左右。而一旦入睡,早晨就怎么也不愿起床,经常睡懒觉。
慢性失眠型
入睡需要1个小时或更长时间。睡眠过程中醒来多次,每次清醒持续几分钟到1个小时,常说梦话。
过度刺激型
为了完成工作加班到午夜或凌晨两三点。想倒头大睡时,却发现由于过度兴奋无法入眠。
由于工作、生活或学习的缘故,正常情况下睡眠不足5个小时,导致经常感觉昏昏沉沉、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等问题。
睡不好,第二天这样补救
偶尔的失眠对健康没有太大影响。如果晚上没睡好,第二天应设法补救,恢复正常睡眠节奏。
1、适当午睡不赖床
即便晚上没睡好,第二天也应保持正常生活节奏。次日早晨不该赖床,建议夏季不超过7点半起床,冬季不超过8点半。
可以按照“熬夜两小时,白天午睡半小时”的比例进行补觉。
2、起床后打开窗帘
早上醒来后尽快打开窗帘沐浴晨光,抑制褪黑激素产生,示意大脑睡眠时间已经结束。
太阳落山后,大脑产生更多褪黑激素,让人更容易入睡。清晨接触自然光还能提高血清素水平,调节情绪,改善注意力。
3、吃个护眼水果餐
熬夜容易出现眼睛疼痛、干涩、发胀等问题。蓝莓、车厘子尤其适宜熬夜人群食用,有助于护眼,其含有的抗氧化物质还能帮助提神、防止疲劳。
4、早餐至少吃两种食物组合
早餐至少吃两种食物。
早餐还应注意蛋白质、纤维素和营养素的补充。
5、不要一早就喝咖啡
早上人体内皮质醇水平高,让人感觉更清醒。咖啡因会抑制皮质醇的产生,干扰人体自然节律。
6、降低晨练运动量
有晨练习惯的人次日早上可以取消或减少活动量。睡眠不足时,人体协调能力受影响,运动更容易受伤,还会感觉比平时更困难。
一些身体健康状况不佳的人,
比如,
睡眠质量不好的人、
年龄超过40岁的人、身体超重者
(BMI指数超过28)、
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
等的人,最好不要熬夜,否则可能加重相关病情或诱发意外。
当身体出现一些警报,
如头昏脑胀、白天有眩晕、心慌、胸闷、心神不定
等明显不适症状时,晚上就应该早点休息,不要熬夜了。
如果实在需要熬夜,建议先睡1~2小时,即便无法入睡,也要躺在床上闭目养神,同样能起到休息的作用。
受访专家: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睡眠医学中心主任 郭兮恒
上海中医失眠症医疗协作中心副主任 施明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睡眠障碍科副主任医师 孙伟
参考资料:
[1].《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
(编辑 刘峻廷)
“为奥运喝彩·拥抱巴黎”项目交流会在京举行
星空有约丨今年首场“天狗吃月亮”5日登场,是一次半影月食
星空有约丨今年首场“天狗吃月亮”5日登场,是一次半影月食
带你去看:黄永玉百岁版画艺术展!
“挖呀挖呀挖”一条儿歌教学视频爆红 把五一过成了六一
一季度全国新设民营企业203.9万户 同比增长10.7%
总投资245.6亿元! 河南济源“以银为媒”探寻产业高质量发展之路
海关总署:我国外贸企业活力继续增强,有力支撑了外贸稳定增长
30年期国债期货上市交易
复苏向“暖” 活力释放——2023年首季消费态势观察
稳步提升粮食产能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一季度农业农村经济运行情况观察
金融总量稳定增长 信贷结构持续优化——从首季金融数据看金融服务实体经济
央广传媒集团与上海金桥开启战略合作 共创智能网联汽车新“声”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8047123
京ICP证060535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18号
京网文[2014]0383-083号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 0102002 新出网证(京)字0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