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舍离的精髓在哪里?

断舍离的精髓在哪里?
关注者
11,996
被浏览
6,070,185

958 个回答

断舍离的精髓是克制。


1.绝大多数青年人都不会想的一件事,就是自己的死亡。

有一位高赞回答我非常喜欢人在死亡后,亲人是如何处理这个人生前的物品的呢?

答案是:处理掉。

几乎99%的无价值物品会被扔掉。

不论是生前多么喜爱的衣服、饰品、纪念物、收藏。到最后无非是两个下场:落到毫不相干的人手里。

就像名人字画一样,它的一手主人绝对不会想到仅仅几百载,字画已经辗转多方。


我也有亲人去世过。

因此我有过处理他人遗物的经历。

无价值的直接丢弃,有用的物品有人会索要,送他们即可。

我的爷爷去世后。我之前给他买的泡脚桶,被两位村里的亲戚争着拿走。对此我印象非常深刻。

不知道你们对鲁迅笔下的“圆规”还有没有印象。大概就是那样。

到最后剩下的可能也就是一两件留作念想的物品,尘封在箱子底,因为怕看到伤心,所以很少翻看。

从此之后这个人在世间的生存痕迹再无。


因此很多我们想紧紧抓在手里的东西,最后可能是亲人们处理的累赘。

当然也不能因为最终大家都要死掉,因此就过上苦行僧的生活。

我是看透了,不是活够了。


2.克制地购买,克制地享受。

一顿自助餐的精髓不是吃到扶墙出的痛苦,而是每一样感兴趣的食物都尝一尝,好吃的稍多吃两口,不好吃的就不再碰。

吃撑了,美味的食物也变成了负担。


喝酒也一样,小酌一杯的微醺状态最为合适。

喝多了之后,较劲地喝,无意识地喝,都会造成非常不良的后果。


运动也是一样的,适当的运动,微微出汗,是最好的状态。

超出本身负荷的运动,即使客观来说是轻度运动,对你来说也是很难承受的,不要勉强,循序渐进就好。


3.克制欲望,看本质

你想得到一样物品的最初目的是什么?


以婚纱照举例:

婚纱照,顾名思义,是穿着婚纱拍摄的一组纪念意义的照片。

现在的婚纱照是什么状态呢?

一组婚纱照,一组秀禾照,一组xxx古装照,一组现代情侣照,一组外景,一组室内。。。。

花样繁多,非常吸引人。只要钱到位,出片效果也非常拔群。

因为别人也都这样拍,因此我们也这样拍吧。

但是最终大部分的婚纱照也都是一个模板刻出来的。

场景就那么几个,造型也不会太多,修图师快捷键用到飞起也都是那套模板。因为p完你的,还有下一单精修。


婚礼,在近几十年中变化同样巨大。

迎亲,车队,进门,出门,接到新郎家,最后到婚礼会场,礼成,敬酒,数份子钱。

中西结合确实是近十几年的创造。先秀禾,再婚纱,再敬酒服,三套妆造。

非常复杂的流程衍生了包办婚礼的行业。

还需要全程摄影,连摄影师都知道,如果不带着长枪短炮的大镜头,都不能唬住客户。


这不是传统,这不是传统,这不是传统。

这是生意。

因为我们富起来一共也没多少年。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赚钱的法则,如果流程不复杂,那么哪里去赚你的钱呢?

毕竟是人生仅此一次的大礼啊,奢侈一点也没关系的。加个这个,要个那个。

话术没问题,消费者买到了开心则双赢。更加完美。


我没有否定奢华婚礼的意义,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消费能力,有能力装点自己的人生大礼是值得赞扬的。

但是,一部分人自己可以思考的是:这些需求,这些“传统”,是谁告诉你的。

断舍离与消费主义背道而驰。因为要你消费,所以大力宣传。

因为大力宣传,所以你觉得你需要。不管你是否真的需要。


很多事情也是一样的。多思考思考总是没毛病。



4.关于衣服饰品

城市都有它的步行街,那里云集着几乎全城最年轻最爱打扮的年轻人。

他们有着精致的妆容,时尚的发色,网上学习过的穿搭。

但是仔细观察会发现,美的人并不在于衣服。

美的人有自己的挺拔身姿,有的拥有独特的气质,有的就只凭好脸一张,有的腿好看,有的皮肤白。因素太多了。

也许只穿了一条牛仔裤,一件普通T恤。但就是比旁边那位精致丑要好一些。


我认为,美在于和谐。

浓妆不搭小白裙;皮鞋不搭运动裤。差不多就这意思。

和装修一个道理,欧式大沙发配着中式电视柜,法国的油画挂在日式的墙上。本就不合适。

虽然他们单拎出来都是很优秀的单品。





好了,很久不发帖,说得比较乱。

断舍离的精髓应该是: 挑剔地买、认真地用


最近我一直在找房搬家。当我把这个想法告知我老母亲之后,她对我的嘱咐只有一点:

“你的东西,该扔的就给我扔!”

老母亲的嘱托

在手机另一端的我只能默默打出一个“哦!”

01

大二下学期末,为了出国,我需要搬离寝室。

还记得当时我老母亲也是一遍遍苦口婆心地和我说:

“不需要的东西,就不要带回家啦!”

“那些破烂货就扔了好不好!”

“不要给我寄那些乱七八糟的,快递费都比你的那些宝贝贵!”

但是,我还是完美发扬了当代女大学生的艰苦朴素风格,把一些我认为非常重要的东西一箱一箱邮寄回家——包括一摞厚厚的写过的德语专四试卷以及在宜家入手的各种毛茸茸小玩偶和香薰蜡烛。

啊,我的德语专四!
宜家的香薰蜡烛给我妹当生日蜡烛了

到了放假回家那天,从西安到合肥,下了高铁,我身上背着一个大书包,左手喜提一个超大行李箱,右手还拎着一个锃亮的不锈钢大保温壶。

在网上随便找的,样式一样,但是无比巨大

估计我妈被我刚下车的那份风尘仆仆和朴实憨厚震撼了,她瞥了一眼我的不锈钢大水壶,哆嗦着嘴说:

“这破玩意你到底是怎么给搞回来的?”


02

写到这里,我真的不由自主的笑了。

这么看,我是不是超土?

极简主义者崇尚的“断舍离”和我半毛钱关系没有。

我有一双白色英伦低帮皮鞋,买来已经接近三年,很简单的圆头系带样式,穿起来无比柔软舒适。

它陪我走南闯北,从家乡到西安,又从西安到柏林,但是因为穿了太多次,某些表皮都有些皲裂。好友看到后总是让我扔了,让我以后不要穿了。

但我很难做到,哪怕后来花了更高的价格入手了一双样式类似的新鞋,出门散步或者买菜时还是会下意识选择穿这双旧的。

我想过,如果我哪一天把它丢了,我当然可以去同一个品牌买一双相似样式的皮鞋。但是,它们经年累月跟随着我,陪伴着我,给我的安全感、幸福感是很难用语言形容的。

再想想,我无法舍弃的,还有更多。

譬如童年时期朋友送我的各色小弹珠以及游戏王卡片,甚至上课传的小纸条各种涂鸦的小漫画,我都把它们收纳到一个大盒子里。

再譬如从小学到大学的各种作文本和笔记本,也被我悉心放置到一大抽屉里。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已经用完的护肤品,也算是特别没用的东西,但是因为感觉那些瓶瓶罐罐非常好看,也一直被我整齐的码在置物台上;

我的文具盒也还是大一时候在Muji买的普通透明笔盒。里面的笔,有好几只还是高考那年,学霸好友说要把好运分享给我的孔庙祈福中性笔。它们几乎已经完全不出水了,但我还是舍不得丢。(后来,好友考研了,我又收获了一批新的好运笔,哈哈)。

最不好意思拿出来说的是,疫情期间,我用去年无意间留下的南瓜籽种出了南瓜,导致我现在碰到什么种子都会留着,晒干然后放土里随便种一种,想着会不会收获点什么——但神奇的是,在南瓜之后,我接连种出了辣椒,茴香、蒜苗以及香菜……(您的农民小李已上线!!)

种的南瓜
蒜苗


这么看来,我真的是一个没有出息的人——断不了,舍不下,理不清。

我妈也常常和亲戚朋友无情吐槽:“也不知道这小丫头像谁,我和她爸都不这样啊!什么都要留,什么都舍不得扔,家里就她的破烂货最多。”

鉴于“抠抠搜搜”这个屎盆子是已经很完美的扣在我的头上,家里一众亲戚都拒不承认在这一点上和我有相似之处。

于是,九十岁高龄并且非常耳背的爷爷就完美的被拉下水。

“这孩子,就和她爷爷一个样!”

虽然被周围人数落了这么多回,但很多时候,我这个习惯真的很难改变。

关于断舍离,关于所谓“极简生活”,道理我其实都懂。但很多时候吧,我感觉我很难过断舍离的生活。

舍,还好理解,但断和离,我是真心做不到。并且也不理解为什么要做到?


03

我读过很多关于“断舍离”的文章。

甚至在断舍离最流行的那几年,我认真研究过它的理论,和观察过拥趸们的生活。日本著名断舍离大师山下英子对它的解释是:

断:不买、不收取不需要的东西;
舍:处理掉堆放家里的无用之物;
离:舍弃对物质的迷恋,脱离物欲。

这个理论发展到后来,被简单粗暴地总结为:不买、全扔、禁(物)欲。

断,据说是要断了购买欲,只买必需的东西。

但真实情况是,我们的生活其实是由“想要”构成的,而不是“必要”。如果只满足必要,那是生存。

如果生活只是必需的话,我们活在世界上,只需要一张床一双筷子一个碗就够了,其他所有的物品都是无用的装饰。

但生活不止这些。

生活是铺在床上的好看柔软的棉床单、是筷子之外的黄油刀水果叉甜品匙咖啡盏、是碗口的烫金烧蓝雕花。

也许是我比较庸俗,但很多时候,我总是因为“想要”某件具体的东西,才会进一步想象未来生活的模样,才会更加努力的过好现在的生活。

此外,我并不感觉物欲可耻,人生在世,总是要有些寄托。

我总会因为买到一件漂亮而合身的衣服高兴很久;也会因为在家整理时,发现了某件旧物而心生感慨和怀念。

至于克服物欲,脱离对物品的执着,单纯爱自己——恕我直言,要是真能做得到,这世上怕是没有宗教或爱情这回事了。

我的每件舍不得丢的物品,似乎都寄托了我某段时期的情感——我当时最喜欢的朋友,最爱的动漫,最珍惜的回忆等等。

甚至第一次给喜欢的男生买礼物的小票,我当时都夹在了我的字典里,希望自己记住,第一次给喜欢的人买礼物是一种怎么样的感受。

所以,比起容易走偏的、舍弃一切的断舍离,我觉得断舍离的真正意思应该是: 挑剔地买、认真地用

如果不买、不更新,则断舍离无意义。

扔东西当然爽,但如果我们买东西的时候挑剔一点,也不会有那么多需要扔的东西。

而且,认真买的东西,最后才都可以不被嫌弃地转赠、捐助出去。


04

同时,“断舍离”也不能一概而论。

每个人对于物品的舒适点不一样,只要我们没有被物品拖累的感觉,就说明已经到达自己的舒适点。

有的人就喜欢那种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感觉,也有的人就喜欢那种黑白灰回归本质的极简生活——这本身就只是一种自我选择的生活方式。

而我嘛,就是喜欢那种每段回忆都有迹可循的状态。总是要存在一些物件证明着,我经历过那些——不管好的坏的。

但是现在,断舍离好像被吹乎的过于极端了。似乎一个连物品都做不到舍弃的人也无法经营好自己的生活和感情,也经常看到一些文章说:“断舍离,是一个人最高级的自律。”

今天整理东西的时候仔细想想,断舍离的开端,只不过是因为日益增加的物品和不变的空间和人产生了矛盾,我们开始嫌弃物品太多,所以才会想着去舍弃。

所以,我们去做的,应该去定期清理生活中那些我们再也用不上的东西。 比如再也不喜欢也不会穿的旧衣服,被更新换代的没有意义的电子产品,而不是盲目放弃那些给我们带来幸福快乐以及怀念和追忆的东西。

这才是“断舍离”的真正意义吧!

对啦,忘记自我介绍了,我叫三吨,95后留德女孩,不入流德语选手,十八线公众号博主,平时爱写写段子吐吐槽拍拍可以入垃圾桶的狗屁视频~

可以关注一下么?啾咪?

都看到这里了,可以给我点个赞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