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参加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河南省民委、河南省文化厅、河南歌舞演艺集团联合打造了歌剧《蔡文姬》。该剧以东汉末年的历史变迁为时代背景,围绕“文姬归汉”这一历史事件展开叙述,通过一代才女蔡文姬与匈奴左贤王的爱情演绎,反映了东汉末年中原汉族与北方匈奴民族从相互为敌、攻伐杀戮到相互了解、交流交融的过程,体现了中国各民族渴望和平、和睦相处、守望相助的迫切愿望。是一部赞美民族团结、展示中华优秀文化的民族歌剧。
六幕歌剧《蔡文姬》(以下简称“蔡剧”)是国家艺术基金2015年度舞台艺术创作的资助项目,是河南省委宣传部2015中原人文精神重点创作项目和河南省文化厅2015重点剧目。
4月29、30日,歌剧《蔡文姬》,在河南省艺术中心大剧院隆重首演。这次首演,不仅展现了河南省歌舞剧院在民族歌剧创作方面的新成就,同时也是我国原创歌剧事业中的一件大事。
近两年来,为了创作这部凝聚着浓郁中原文化的民族歌剧,河南歌舞演艺集团在周虹董事长(著名作曲家)的领导下,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作品的创演工作中。如今作品终于现出雏形,实在是一件可喜可贺之事。这部歌剧由刘麟编剧,关峡作曲,王湖泉导演。孙莹指挥。主演:王庆爽、卢小川、李冬冬、宋沣润、朱昌铭、陈晓辉等。受河南歌舞演艺集团之邀,我于4月29日赶往郑州,观看了29、30日的两场演出,并参加了30日上午举行的专家研讨会。观看“蔡剧”是一件很有新鲜感的事情,这部歌剧从创作伊始就被“定性”为大型民族歌剧,即采用民族音乐语言作为主体而创作的歌剧。作曲家关峡依靠剧作家刘麟剧本中大量的中原文化色彩,以深厚的民族音乐功底进行全剧的整体架构,并以豫剧、京剧、越剧等地方戏曲的旋律动机为基础,加以变化、发展、处理,写出了这部具有浓郁文化气息和地方色彩的大型歌剧。
看过歌剧后,我首先对主创人员在作品定位方面的设想表示赞同,同时亦对剧作家及作曲家的创作思路表示由衷的欣赏。我认为,“蔡剧”是一部有创意、有品位、有特色的作品,它的个性与风格,反映出中华民族根本的文化特征,体现出中华文化伟大传统的精髓。
我观“蔡剧”,认为它有如下几个方面的优点。
一.题材优秀。文姬归汉,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可歌可泣的故事。一代才女蔡文姬,以其“颠簸流离”的一生和才华横溢的作为,为中国漫长的汉代历史提供了一个清晰的缩影。《胡笳十八拍》是中国文学史上传世的瑰宝,亦是蔡文姬饱含生活体验,凝聚质朴心声的真实写照。“蔡剧”以此为立意,从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出发,歌颂了伟大杰出的历史人物,展示了他们丰富的心灵世界,达到了继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目的。我认为,这部歌剧题材的选择是有意义、有眼光、有魄力的,它既有包含正能量的时代精神,又有情真意切的感人魅力,其主题是鲜明的,内涵是深刻的。
二.寓意深刻。“蔡剧”集中表现了对人性、对文化、对伦理的尊重,同时借助主人公“悲欢离合”的情节,深刻体现出汉匈和睦,联合发展,共同繁荣的和平思想。
三.构思新颖。“蔡剧”的编剧是一位有情感的剧作家。他写的剧本中,没有繁琐的史实叙述法和更多的政治倾向,而是将剧中几个带有人性色彩的细节集中在一起,利用情感的巨大感召力和渗透力,将人物间复杂的思想及关系连接起来,起到了以点带面的“点睛”效果。
“蔡剧”的构思强调了细化的层次体现,它以诗意的表现手法,烘托出富有特色的戏剧发展。既表现出事件合理的逻辑变化(人物关系的衔接),又增添了人物浪漫的情感推理。两条主线交叉发展,反复“碰撞”,形成了主客观相结合的辩证思维与实际效果。
四.音乐强悍。关峡是一位富有创作激情和想象力的作曲家,他喜欢写戏剧性作品,数年前创作的《木兰诗篇》,使他成为中国原创歌剧创作中的一名尖兵。
“蔡剧”的创作,发挥了关峡超群的民族音乐写作功力,在全剧的整体布局中,他强调了“交响戏曲”的表现手法,很多唱段都自然地揉进了地方戏曲、民歌和西洋歌剧咏叹调的特点,一些重点唱段,如第一幕“烈火诗魂”,特别是第四幕“旧怨新愁”中的几段大型咏叹调(初次看,没记清咏叹调名字),其旋律、韵味、技巧、乐风,都配合得十分娴熟完整。而那些多种多样的戏曲因素,则在各个唱段中得到了自然而协调的运用。
我个人认为,这部歌剧中蔡文姬的全部唱腔和唱段都是精华式的杰作,这些唱段入心入髓,感人肺腑,听后大有刻骨铭心之感。
剧中对蔡文姬、左贤王、董祀、甚至曹操和单于的刻画,均显得合理而贴切。无论是当权者还是臣下才女,都被编剧戴上了恰当的人性顶冠,他们虽然性格地位不同,但都以“文姬归汉”这个故事为媒介,为汉史文化的流传及汉匈和睦的大业贡献了力量。而蔡文姬本人,则以她对续汉大业的执著以及饱含悲剧色彩的牺牲精神感染了观众,使人们对她产生了巨大的同情、怜爱和敬畏。
“蔡剧”是一部民族歌剧,他在创作中延续了《白毛女》《江姐》《洪湖赤卫队》的许多优点,即对民族音乐素材的深入挖掘和创造性运用。然而,“蔡剧”在整体形式和风格上又与以上三部歌剧大为不同,它是一部将戏曲性、戏剧性、交响性结合在一起的民族大歌剧,是有着巨大包容性和表现力的中国式原创歌剧。
“蔡剧”中没有宣叙调,对话的部分采用了道白处理,这种方法是中国歌剧的一贯传统,在以往的民族歌剧创作中应用广泛。需要指出的是,中国传统民族歌剧的道白是话剧式的,它的缺点是破坏了歌剧音乐的统一感,影响了音乐戏剧张力的展开。然而“蔡剧”此次采用的道白却并没有削弱剧中的戏剧性张力,反而起到了简单明了的连接作用。究其原因,我认为主要是“蔡剧”的道白中掺加了些许戏曲吟诵的特点,故而将音乐性与语言性较好地结合起来,收到了相对良好的实际效果。
“蔡剧”中有很多重唱,如第一幕“烈火诗魂”中蔡文姬、董祀、乳娘的三重唱,第二幕“情满霜天”中蔡文姬与董祀的二重唱等。这些重唱都写得很顺畅,但比起蔡文姬的音乐,它们似乎都偏弱了一些。
“蔡剧”中其他角色的唱段风格不一,左贤王的音乐有气质,表现出铮铮铁骨的男子汉形象。然民族化与音乐性的结合略显生硬,远不及蔡文姬的音乐听来自然。董祀的音乐分量不轻,作为全剧中唯一的男高音角色,它的唱段本应更有感染力。然实际中除了几个典型唱段外,他的音乐多少有些“怪异”,欠缺庄重,庄严和稳重的感觉。曹操和单于的音乐都很有气质,尤其是单于在第四幕“旧怨新愁”中的一段咏叹调,可以说是男低音歌唱家的“试金石”。
五.表演出色。 “蔡剧”的导演是中央歌剧院的名导演王湖泉。王湖泉原是男中音歌唱家,他熟悉音乐,熟悉演唱,熟悉表演,是一位具有全面优势的,实践经验丰富的,真正意义上的歌剧导演。
王湖泉导戏很会抓重要节点,“蔡剧”中他导出的蔡文姬形象,是一个胸怀大志且又历经苦难的女人(又是文人雅士),其与众不同,内在轩昂的气质,深令广大观众为之敬佩和感叹。执导中,王湖泉在蔡文姬这个角色上花费了很大心血,排练时,他对于王庆爽的表演提出了很多建议,使这位年轻歌唱家从各方面加深了对角色的认识与了解。后来的演出实践证明,王湖泉所提出的建议都是正确和有益的。名导演的敏锐功力,在此可见一斑。在处理人物方面,王湖泉并没有在蔡文姬身上蒙上太多的悲切色彩,反而在其歌唱和言谈举止中增添了一种坚定感。这种设计,使得观众很快就对蔡文姬这位非凡才女有了与众不同的了解,加强了整部歌剧的戏剧感染力。
至于蔡文姬弃子离夫的悲剧情节,王湖泉则通过对戏中母子分离时的惨景处理(尤其是两个孩子与母亲的对话),恰到好处地揭示出蔡文姬女性及母性的本质,很好地表现出蔡文姬内心深处的复杂矛盾。
在执导“蔡剧”中,王湖泉对整体场面的掌控与把握非常老到,剧中无论是主要人物的对手戏,还是大场面的群舞及合唱,他都调配的严整有序,不忙不乱,给人们带来了细腻、诗意、成熟、大气的印象。
青年指挥家孙莹敏感而聪慧,指挥如此庞大的歌剧的首演,他的表现是胸有成竹,毫无惧色。孙莹感觉好,反应快,对抒情段落的处理富有分寸感。当王庆爽演唱蔡文姬的几段抒情咏叹调时,孙莹控制的乐团“徐徐而动”,以流动而清晰的音型为之衬托,表现出虽浓且淡,虽静且动的柔美意境。孙莹对歌剧大场面的控制与调配富有激情,他是当今一位有基础,有能力,有灵感的指挥新秀。
孙莹的弱点在于经验,特别是指挥歌剧时的临场经验。“蔡剧”中乐团与角色间,乐团与自身间,乐团与指挥间,都存在着很多有机性的联系。一个指挥家在指挥歌剧时若不能发现和做好这一点,那整部歌剧音乐就很难形成一个整体。我说这些是为了帮助孙莹做一番总结,希望这位年轻有为的指挥家,能够通过这次指挥“蔡剧”以及今后的广泛实践,多多积累歌剧指挥方面的经验,争取尽快提高自己的指挥能力和技艺。
“蔡剧”的演出阵容完全是以河南歌舞剧院为主的,除主要角色,蔡文姬的扮演者王庆爽和匈奴单于的扮演者宋沣润外,其余角色均由本土青年演员担纲,如卢小川扮演的左贤王,李冬冬扮演的董祀,朱昌铭扮演的曹操,陈晓辉扮演的乳娘等。
王庆爽是现今颇为“走红”的女高音歌唱家,她的声音圆润清脆,气息坚定沉稳。演唱中技巧的运用和音乐的表现十分自如。她饰演的蔡文姬温文尔雅,气度非凡,集美貌与才华为一身,聚胆略与豪情为一体。人们看到她,马上就会联想到一个端庄得体,智慧娴淑的才女形象。
王庆爽的唱演俱佳,舞台表现老到。本剧中,作曲家为她写了大约十首咏叹调,且每首都有着强烈的情感,别致的风味和艰难的技巧。然而这位功力深厚的歌唱家完全没有被任何困难所阻碍,全场戏下来,她的唱演大获成功,其鲜活流畅,如泣如诉的歌声,令现场的所有观众为之感动而潸然泪下。
王庆爽还是一位成熟的表演人才,她在台上的一举一动,都能显现出训练有素的“影子”,而举手投足间的细微表现,又无不浸透着中国传统戏曲的神秘精髓。
其他本土年轻演员都很有实力,他们在剧中表现得都很好,很尽力,很投入,为此应该深深地鼓励和表扬他们。然若非要我向他们进一言的话,我希望这些年轻演员今后要抓紧机会大量观摩、学习和实践。要不怕失败,反复进取,如此才能学到本领,获得经验,继而成为真正的优秀歌剧演员。
“蔡剧”演出的其余方面也颇有亮点,剧中的舞蹈场面富有个性,风格上针对性强,与全剧的情节较为融合,没有过多的晚会色彩。河南省歌舞剧院合唱团在剧中扮演群众角色,他们的演唱和表演都很投入,很有激情。两场演出下来,他们给人们留下了积极敬业的良好印象。
河南省交响乐团是近年来国内进步最快的乐团之一,在此次歌剧演出中,他们的表现与发挥有目共睹,赢得人们的掌声与称赞,应该是一件十分自然的事。
“蔡剧”的舞美、灯光、服装设计都很有特色,并非大制作,却显现出了不俗的效果,这就是他们最为成功的地方。
一切艺术精品的形成都是需要长期打磨的,在人们看来,形成精品的过程也许十分漫长,但它却是一条必经的道路。“蔡剧”要想成为真正的艺术精品,也同样要走一条艰苦的漫长之路。然而,我坚信河南歌舞剧院的全体艺术家,他们一定会抖擞精神,锲而不舍,将该剧打造成一部具有鲜明中国气派、赞颂民族团结进步的优秀作品。为“蔡剧”最终成为民族歌剧的精品而努力奋斗。
腾飞吧!《蔡文姬》,愿你不断地提高和完善,早日成为中国民族大歌剧的出色代表,继而为中国的原创民族歌剧揭开新的一页。
作者:景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