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推荐
帅气的面包  ·  int、long、long ...·  2 年前    · 
:
twitter line
研究生: 黃紋芳
研究生(外文): Huang-Wen Fang
論文名稱: 蔡文姬文學形象與「歸漢」故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 Lady Wenji''s Captivity and Return (Wenji Gui Han) and Her Images in Chinese Literature
指導教授: 林仁昱 林仁昱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 碩士
校院名稱: 國立中興大學
系所名稱: 中國文學系所
學門: 人文學門
學類: 中國語文學類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 2011
畢業學年度: 99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10
中文關鍵詞: 文姬歸漢 蔡琰 蔡文姬 胡笳十八拍 悲憤詩 曹操 昭君
外文關鍵詞: Cai-Yen’s captivity and return Cai-Yen Cai-Wenji Eighteen Songs of a Nomad Flute Bei Fen Poem Cao Cao Wang Zhao-jun
相關次數:
  • 被引用 被引用: 2
  • 點閱 點閱:1517
  • 評分 評分:
  • 下載 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 書目收藏:6
摘要
本論文研究重點在於探討蔡琰在文學作品中的形象及以「文姬歸漢」為主題的作品所融入創作者的時代意識與價值取向。從而發現蔡文姬之評價反覆在為人女、為人妻、為人母三種不同的身分與其責任義務中被檢視,而這三者身分的難以調和,也是蔡文姬自身難以排遣的焦慮的來源。
第一部分藉由史書、傳記及涉及「蔡琰」或「文姬歸漢」相關主題的筆記叢談,探討形塑蔡琰形象的依據及變化因素,指出後世詩、文、戲曲等文學作品中對蔡琰「才、德、色、命」的反覆操作之根據,並將蔡琰的文學形象定調於:重其才而哀其遇、譏其才而批其失節。
第二部份藉由歷代詩文作品(包含擬代詩、題詠詩、詠懷詩、詠史詩等)與明清戲曲,探討文人對蔡琰及其歸漢抉擇的褒貶或同情,歸納出這些作品集中於表現:以夷夏之辨抒發對家國前途、個人氣節的看法,或藉紅顏薄命抒發士人對才、命、德的感悟,可以看到「文姬歸漢」此一歷史事件已然超越了史事意義,表現了歷代知識份子對時代的感受與價值的取向。而在兵馬倥傯的時代,遭劫受擄、流落異鄉的女性,在面對失身失節的窘境,她們如何藉由對「文姬歸漢」的書寫作為其靈魂的救贖。
第三部份近代以來中國仍處於內憂外患的窘境,「文姬歸漢」的故事同樣置入了國仇家恨的元素,時至當代,國情民俗丕變,邊緣與中心的界限趨於消失的同時,以「文姬歸漢」為主題的戲劇破除胡漢對立,展現多元的風貌。而大陸以文姬故事為主題的傳記小說,則頗受通俗小說娛樂取向的影響,多形塑文姬為才貌雙全的美人形象,並以其勇敢追求愛情的婚戀故事及其渴望愛情的細膩心情,投射了當代言情小說樂於關注的主題,除了寄託作者對文姬紅顏薄命的同情,也投射了新時代對於女性主動追求幸福的價值肯定。至於台灣的兒童文學則藉文姬故事形塑兒童之國家認同、表現愛與人性的光明與溫暖。
本文同時針對「文姬歸漢」的相關文學作品中,三大主要配角:一是作為知音的昭君,二是擔任拯救者的曹操,三是文姬的夫婿左賢王,他們各自有不同的作用或演變加以分析。


目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前人研究成果 3
第三節 研究方法及研究範圍 5
第二章 形塑蔡琰文學形象的依據及變化因素 8
第一節 正史別傳中的蔡琰 8
一、 《後漢書》 8
二、 〈蔡琰别傳〉 10
第二節 自傳體式的詩作 12
一、 《悲憤詩》與《胡笳十八拍》真偽問題 12
二、 《悲憤詩》與《胡笳十八拍》形塑蔡琰形象 20
(一) 彼蒼者何辜,乃遭此戹禍──漢家女的生死抉擇 25
(二) 薄志節兮念死難,雖苟活兮無形顏──士族女的文化認同 27
(三) 骨肉來迎己,當復棄兒子──為人女與為人母的情感拉鋸 29
(四) 流離成鄙賤,竭心自勗厲──漢家女的回歸、胡人妻身分的移轉 31
第三節 歷代文人筆記叢談中的蔡琰 33
一、 重其才而哀其遇 34
二、 譏其才而批其失節 36
(一) 責其不辨夷夏 37
(二) 批其失節再醮 40
小結 43
第三章 詩歌作品中的蔡琰 46
第一節  擬代《胡笳十八拍》中的蔡琰形象 47
一、 紅顏薄命──蔡邕女的嗟嘆 52
二、 委身下嫁──漢家女的悲憤 53
三、 努力前程是帝鄉──家國的護佑 57
第二節 觀照蔡琰獨特的天賦、身世與遭遇的詩情 60
第三節 士不遇之悲的類比與抒發 65
第四節 紅顏薄命之悲的類比與抒發 69
第五節 標舉氣節之貴與寄寓黍離之悲 78
第六節 文姬相關詩歌中的曹操 86
小結 88
第四章 明清戲曲中的文姬歸漢故事 90
第一節 借他人酒杯澆自己心中塊壘的文學傳統 90
一、 政事荒怠,士子憂心 90
二、 黍離麥秀,家國之思 93
三、 懷才不遇,知音世稀 96
四、 宣揚忠孝,緩和衝突 100
第二節 文姬與昭君故事的並陳意義 104
一、 文學想像的共構 104
二、 用以表現民族衝突的議題 105
三、 女性個別主體的模糊現象 107
第三節 因文姬歸漢而轉變的曹操形象 109
一、 寄託對國君宰輔的期待 110
二、 痌瘝在抱、君國為念的思想 113
小結 115
第五章 近代以來「文姬歸漢」戲劇的新詮角度 117
第一節 凝聚民族意識──以民初粵劇與程派京劇為例 118
一、 強調愛情至上──千里駒《蔡文姬》 118
二、 表現抗日的民族情感──程硯秋《文姬歸漢》 120
三、 編劇中心形成對文姬歸漢戲劇之影響 123
第二節 展現古為今用、以古頌今的精神──郭沫若《蔡文姬》 125
一、 憂以天下,樂以天下的劇作精神 125
二、 文姬經歷投射個人亂離之情 127
三、 古為今用,以古頌今 129
(一) 為曹操翻案,寄寓政治期許 129
(二) 遵循民族發展之政策 132
第三節 宣揚民族融合友好──姜朝皋之《胡風漢月》 134
一、 跨越種族的愛情 134
二、 破除鄙視與偏見,重塑胡夫形象 135
三、 倡言民族的友好,提供不歸漢的奇想 137
第四節 在傳統戲曲裏體認中華──王仁杰《蔡文姬》 140
第五節 被書寫者的反擊──王安祈《青塚前的對話》 145
第六節 鉤掘人際處遇的普遍問題──陳亞先《胡笳》 155
小結 160
第六章 當代傳記小說中的蔡琰形象 162
第一節 依循「紅顏薄命」概念的兩種發展──顧銘新《無情歲月才情女──蔡文姬全傳》、馬冠林《東漢才女蔡文姬》 163
一、 自古紅顏多薄命 163
二、 主動追求愛情的勇氣 169
第二節 反抗「紅顏薄命」概念的設想──武斐《曹操與蔡文姬 》 173
一、 重情講義,紅顏非禍水 173
二、 對紅顏薄命觀的妥協與反抗──文姬與貂蟬 176
三、 嚴拒不義而富且貴──文姬與曹操 179
第三節 展現國家民族認同與人性光輝──樸月《亂世孤臣父女淚》 181
小結 186
結論 188
餘論 197
參考文獻 199
一、古籍 199
二、專著 203
三、學位論文 206
四、論文集論文 206
五、期刊 208
六、網路資源 210



一、 古籍
《十三經注疏:儀禮》,據《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藍燈出版社
孫希旦:《禮記集解》,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0年
程樹德著:《論語集釋》卷二十八,台北:藝文印書館,1965年
史次耘註譯:《孟子今註今譯》,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2009年
(漢)司馬遷:《史記》,北京:中華書局,1978年
(漢)班固:《漢書》,台北:鼎文書局,1990年
(漢)董仲舒:《春秋繁露》,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漢)蔡邕:〈女訓〉,收錄於(清)陳弘謀輯:《五種遺規》,台北:中華書局
(晉)陳壽:《三國志》,台北:鼎文書局,1990年
(南朝宋)范曄:《後漢書》,(台北:鼎文書局,1990年
(南朝梁)劉勰撰,王更生注譯:《文心雕龍讀本》,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7年
(北齊)魏收:《魏書》,台北:鼎文書局,1986年
(唐)李白撰,閻琦、房日昕等編:《李白全集編年注釋》,四川:巴蜀書局,1990年
(唐)韋莊撰,李誼校注:《韋莊集校注》,四川:四川省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86年
(唐)韋莊撰,齊濤箋注:《韋莊詩詞箋注》,山東:山東教育出版社,2002年
(唐)劉知幾撰,(清)浦起龍釋:《史通通釋》,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年
(唐)歐陽詢:《藝文類聚》,台北:文光出版社,1974年
(宋)王安石:《臨川文集》,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年
(宋)王安石:《王安石全集──王安石詩集》,台北:河洛出版社,1973年
(宋)王堯臣:《唐會要》,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宋)王楙:《野客叢書》,台北:學生書局,1971年
(宋)朱熹:《楚辭集注》,台北:華正書局,1974年
(宋)牟巘:《牟氏陵陽集》,據《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宋)吕本中:《東萊詩集》,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宋)何薳:《春渚紀聞》,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宋)李昉等編纂:《太平御覽》,據《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年
(宋)汪元量撰,孔凡禮輯校:《增訂湖山類稿》,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
(宋)耐庵輯:《靖康稗史七種》,臺北:文海出版社
(宋)胡次焱:《梅巖文集》,據《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宋)曹勛:《松隱集》,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宋)郭茂倩:《樂府詩集》,台北:里仁出版社,1999年
(宋)蒲壽宬:《心泉學詩稿》,吳文治主編:《宋詩話全編》,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年
(宋)劉次莊:《法帖釋文》,據《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0年
(宋)劉克莊:《後村詩話續集》,吳文治主編:《宋詩話全編》,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年
(宋)歐陽修、宋祁:《新唐書》,台北:鼎文書局,1976年
(宋)蘇軾:《仇池筆記──外十八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
(宋)蘇軾撰,楊家駱主編:《蘇東坡全集》,台北:世界書局,1974年
[宋]林景熙撰,陳增杰校注:《林景熙詩集校注》,浙江:浙江古籍出版社,1995年
[宋]胡仔輯:《苕溪漁隱叢話》,台北:台灣商務出版社,1968年
(元)王惲:《秋澗集》,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1967年
(元)辛文房:《唐才子傳》,台北:廣文書局,1969年
(元)郝經:《郝氏續後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元)脫脫:《宋史》,臺北:鼎文書局,1978年
(元)許有壬:《至正集》,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元)鄭德輝:《虎牢關三戰呂布》,收錄於王實甫等撰:《孤本元明雜劇》(二),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7年
(明)祁彪佳:《遠山堂曲品》,收錄於《祁彪佳文稿》(二),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91年
(明)王世貞:《弇州山人四部稿》,台北:偉文出版社,1976年
(明)王濟:《連環記》,收錄於林侑蒔主編:《全明傳奇》,臺北:天一出版社,無年份
(明)石珤:《熊峰集》,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明)何良俊:《何氏語林》,收錄於《筆記小說叢談》三十七編,台北:新興書局,1985年
(明)李日華:《味水軒日記》,《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二十),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8年
(明)呂坤:《呂新吾閨範》,收錄於(清)陳弘謀輯:《五種遺規》,台北:中華書局
(明)孟稱舜:《二胥記》,收錄於林侑蒔主編:《全明傳奇》,臺北:天一出版社,無年份
(明)胡應麟:《詩藪》,台北:廣文書局,1973年
(明)孫太初撰:《太白山人漫稿》,臺北巿:臺灣商務出版社
(明)徐渭:《狂鼓史漁陽三弄》,收錄於楊家駱主編:《全明雜劇》(五),(台北:鼎文書局,1979年
(明)張溥編輯:《漢魏六朝百三名家集》,台北:文津出版社,1979年
(明)許學夷:《詩源辯體》,收錄於周維德集校:《全明詩話》,濟南:齊魯書社出版,2005年
(明)陳與郊:《文姬入塞》,收錄於梅初編:《明人雜劇選》,台北:順先出版社,民68年
(明)陳與郊:《昭君出塞》,收錄於梅初編:《明人雜劇選》,台北:順先出版社,民68年
(明)陶宗儀:《書史會要》,據《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0年
(明)鄒玉卿:《青虹嘯傳奇》,收錄於林侑蒔主編:《全明傳奇》,臺北:天一出版社,無年份
(明)楊慎:《升菴外集》,台北:學生書局,1971年
(清)丁宿章:《湖北詩徵傳略》,據《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民91
(清)尤侗:《弔琵琶》,收錄於(清)鄒式金編:《盛明雜劇三集》(上),據《民國三十年董氏誦芬室刻本》,台北:廣文書局,民68年
(清)尤侗:《西堂小草》,據《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清)尤侗:《西堂樂府》,據《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清)尤侗:《西堂雜組》,據《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清)毛先舒:《詩辯坻》,收錄丁福保編:《清詩話》,台北:明倫書局,1971年
(清)毛奇齡:《論語稽求篇》,據《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0年
(清)王士禎:《漁洋精華錄》,台北:世界書局,1966年
(清)史夢蘭:《爾爾書屋文鈔》,據《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民91年
(清)牟願相:《小澥草堂雜論詩》,收錄丁福保編:《清詩話》,台北:明倫書局,1971年
(清)何焯:《義門讀書記》,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清)吳任臣:《十國春秋》,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清)沈季友:《檇李詩繫》,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清)沈德潛:《說詩睟語》,收錄丁福保編:《清詩話》,台北:明倫書局,1971年
(清)青心才人:《金雲翹傳》,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清)周春撰:《遼詩話》,收錄於丁福保編:《清詩話》,台北:明倫出版社,1971年
(清)南山逸史撰:《中郎女》,曾永義編:《中國古典戲劇論集》,台北:聯經出版社,1975年
(清)紀昀《閲微草堂筆記》,台北:利大書店,民74年
(清)紀昀、永瑢等撰:《欽定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據《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清)袁枚:《隨園詩話》,台北:廣文書局,民60年
(清)袁枚:《袁枚全集(貳)──小倉山房(續)文集》,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1993年
(清)孫岳頒等撰:《御定佩文齋書畫譜》,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
(清)納蘭性德:《通志堂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
(清)張玉穀:《古詩賞析》,收錄於《漢文大系》第十八卷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78年
(清)張廷玉:《明史》,台北:鼎文書局,1975年
(清)張其淦:《元代八百遺民詩詠(一)》,收錄於周駿富輯:《明代傳記叢刊》,台北:明文書局,1991年
(清)張問陶:《船山詩草》,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清)曹寅:《續琵琶》,《古本戲曲叢刊》第五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清)清高宗撰,國立故宮博物院編:《御製詩文全集──御製詩集》,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出版,1976年
(清)清聖祖御製:《全唐詩》,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78年
(清)陳元龍編:《御定歷代賦彙》,臺北巿:台灣商務印書館
(清)陳衍輯《元詩記事》,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年
(清)陳鼎:《留溪外傳》,收錄於周駿富輯:《明代傳記叢刊》,台北:明文書局,1991年
(清)馮武:《書法正傳》,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0年
(清)黃宗羲:《明文海》,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清)賀貽孫:《水田居文集》,收錄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濟南:齊魯書社,1997年
(清)董誥等輯:《全唐文》,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
(清)趙執信:《因園集》,據《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清)趙爾巽等:《清史稿》,台北:洪氏出版社,民70年
(清)趙翼:《甌北集》,據《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清)劉廷璣:《在園雜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清)薛敬孟:《擊鐵集》,據《中國基本古籍庫》,合肥市:黃山書社,2009年
(清)閻若璩:《尚書古文疏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清)藍鼎元:《女學》,臺北:文海出版社,1977年
(清)鐵保等修纂:《欽定八旗通志》,台北:學生書局,民57年
徐世昌編,聞石點校:《晚晴簃詩匯》,台北:中華書局,1990年
王雲五主編:《御定歷代題畫詩類一──十四》,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2001年
(朝鮮)《燕行錄全集》,韓國:東國大學出版社,2001年
(朝鮮)申晸:《汾厓先生文集》(一),漢城:景仁文化社,1999年
(朝鮮)朴思浩:《燕薊紀程》,收錄於《燕行錄全集》,韓國:東國大學出版社,2001年
(朝鮮)朴趾源:《熱河日記》,台北:國立編譯館中華叢書編審委員會,1982年
(朝鮮)金錫胄:《擣椒錄》,收錄於《息庵先生文集》(一),漢城:景仁文化社,1999年
(朝鮮)南九萬:《藥泉先生文集》(一),漢城:景仁文化社,1999年
二、 專著
Cris Evatt撰,吳傑民譯:《了解親密愛人──兩性之間的60個重要差異》,台北:聯經出版社,民86年
L.Perelomov,A‧Martynov原著,林毅夫,林健一譯:《霸權的華夏帝國朝貢制度下中國的世界觀和外交策略》,臺北:前衛出版社,2006年
丁平:《中國文學史》,台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4年
于迎春:《秦漢士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
毛家華編著:《京劇二百年史話》上卷,台北市:文建會出版,1995年
毛澤東:《毛澤東選集》,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1991年
《文學遺產》編輯部編:《胡笳十八拍討論集》,北京:中華書局出版,1959年
王大敏:《郭沫若史劇論》,湖北:武漢出版社,1992年
王安祈:《明代傳奇之劇場及其藝術》,台北:學生書局,民75年
王安祈:《絳唇珠袖兩寂寞》,台北:印刻出版社,2008年
王安祈:《當代戲曲》,台北:三民書局出版,2002年
王淑俐:《人際關係與溝通》,台北:三民書局,民89年
王訓昭等編:《郭沫若研究資料》,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6年
方念仁、龔濟民:《郭沫若傳》,北京: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1988年
王璦玲:《晚明清初戲曲之審美構思與其藝術呈現》,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5年
北京大學中國文學史教研室選注:《魏晉南北朝文學史參考資料》,台北:里仁書局,1992年
史仲文,胡曉林主編:《中國明代政治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
朱傳譽編:《溫庭筠傳記資料》,台北:天一出版社,民71年
麥可.尼可斯撰,邱珍琬譯:《傾聽──人際關係中溝通的藝術》,台北:遠流出版社,1999年
何冠彪:《生與死:明季士大夫的抉擇》,台北:聯經出版社,1997年
李勝利、肖驚鴻:《歷史題材電視劇研究》,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6年
何錦階:《曹寅與清代社會》,香港:青文書屋,1989
余冠英:《中古文學概論等五書──漢魏六朝詩論叢》,台北:鼎文書局,1977年
余從、王安葵主編:《中國當代戲曲史》,北京:學苑出版社,2005年
余培林編纂:《詩經正詁》,台北:三民書局,1999年
冷成金:《中國文學的歷史與審美》,上海: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年
亞瑟.喬拉米卡利、凱薩琳.柯茜撰,陳豐偉、張家銘譯:《同理心的力量》,台北:麥田出版社,2005年
吳小如:《吳小如戲曲文錄》,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年
吳祖光:《吳祖光選集》,河北:河北人民出版社,1995年
吳梅:《中國戲曲概論》,台北:學海出版社,1979年
呂慧鵑、劉波等編:《中國歷代著名文學家評傳》第一卷,山東:山東教育出版社,1985年
孟瑤:《中國文學史》,台北:大中國圖書公司,1974年
易君左編著:《中國文學史》,台北:華聯出版社,1973年
尚秉和:《歷代社會風俗事物考》,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5年
周志雄:《中國當代小說情愛敘事研究》,濟南:齊魯書社,2006年
周嘯天主編:《詩經鑑賞》,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3年
柯慶明:《文學美綜論》,台北:長安出版社,1986年
徐子方:《明雜劇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8年
高戈平:《粉墨登場【壹】國劇臉譜藝術.論述篇》,台北:書泉出版社,1993年
徐海榮:《中國飲食史》,北京:華夏出版社,1999年
袁行霈編著:《中國文學史綱要──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文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0年
馬冠林:《東漢才女蔡文姬》,台北:廣達文化事業出版,2003年。原名為:《蔡文姬傳奇》,北京:新華出版社,1998年
馬積高、黃鈞主編:《中國古代文學史》,湖南:湖南文藝出版社,1994年
張宏生、張雁編著:《古代女詩人研究》,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
張高評主編:《宋代文學研究叢刊》第五期,台北:麗文文化出版社,1999年
張清榮:《兒童文學創作論》,台北:富春文化事業,1991年
張景明:《中國北方游牧民族飲食文化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2008年
梁啟超:《中國之美文及其歷史》,北京:東方出版社,1996年
郭沫若:《屈原、蔡文姬》,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7年
郭沫若撰,王錦厚、伍加倫編著:《郭沫若舊體詩詞賞析》,四川:巴蜀出版社,1988年
郭英德:《明清文人傳奇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民80年
陳芳:《清初雜劇研究》,台北:學海出版社,1991年
陳建華:《汪元亮與其詩詞研究》,台北:秀威資訊科技,2003年
陳家璡主編:《全唐文全唐詩吐蕃史料》,西藏:西藏人民出版社,1988年
曾永義編:《中國古典戲劇論集》,台北:聯經出版社,民75年
費修珊、勞德瑞撰,劉裘蒂譯:《見證的危機:文學歷史與心理分析》,台北:麥田出版社,1997年
傅林統:《兒童文學的思想與技巧》,台北:富春文化事業,1995年
黃愛玲:《女性心理學》,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08年
黃嫣梨:《漢代婦女文學五家研究》,河南:河南大學出版社,1993年
黃寬重,李孝悌,吳政上主編:《俗文學叢刊》(一二七),臺北:新文豐出版社,民99年
逯欽立輯校:《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台北:木鐸出版社,1983年
葉慶炳:《中國文學史》,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7年
董乃斌、錢理群主編:《彩色插圖本中國文學史》,貴州:貴州人民出版社,2004年
詹瑛編著:《李白詩文繫年》,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4年
臺靜農:《中國文學史》,台北:台大出版中心,2004年
劉大杰:《中國文學發展史》,台北:華正書局,1994年
劉文忠:《中古文學與文論研究》,北京:學苑出版社,2000年
劉詠聰:《德才色權:論中國古代女性》,台北:麥田出版社,1998年
劉章春主編:《〈蔡文姬〉的舞台藝術》,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07年
鄧蜀生:《世代悲歡美國夢》,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年
鄭振鐸:《插圖本中國文學史》,台北:莊嚴出版社,1991年
鄭毓瑜:《文本空間:自我與空間的相互定義》,台北:麥田出版社,2005年
樸月:《亂世孤臣父女淚》,台北:台灣書店,1995年
盧建榮:《中國新文化史──性別、政治與集體心態》,台北:麥田出版社,民90
蕭啟慶:《元朝史新論》,台北:允晨文化出版社,民88
賴伯疆、黃鏡明:《粵劇史》,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8年
錢仲聯主編:《清詩紀事》,上海:江蘇古籍出版社,1989年
錢穆:《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六),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80年
錢鍾書:《管錐篇》,北京:中華書局,1984 年
羅聯添主編《中國文學史論文選集》,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6年
譚正璧:《中國女性文學史話》,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84年
嚴耕望先生紀念集編輯委員會編著:《嚴耕望先生紀念論文集》,台北:稻鄉出版社,1998年
顧銘新:《無情歲月才情女──蔡文姬全傳》,吉林:長春出版社,1997年
三、 學位論文
方定君《〈悲憤詩〉與〈孔雀東南飛〉之研究》,台北:玄奘人文社會學院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民92年
文淑菁:《昭君戲曲之演變及其舞台藝術》,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民93年
邵彥:《《文姬歸漢》圖像新探》,北京:中央美術學院研究所博士論文,2004年
李雅雯:《胡笳十八拍研究》,台北: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論文,民95年
林世芬:《戲劇中曹操形象的嬗變──以現、當代的劇作為核心》,台北:國立清華大學碩士論文,民88年
林淑薰:《郭沫若劇作研究》,台北:政治大學碩士論文,民88年
唐翠蓉:《琴歌胡笳十八拍音樂之研究》,台北: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傳統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陳佳音:《尤侗及其五種雜劇研究》,台北: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論文,民90年
黃秀蘭:《宮素然《明妃出塞圖》與張瑀《文姬歸漢圖》析辨-金元時期昭君故事畫研究》,台北:國立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
黃瓊玟:《「中華兒童叢書」與國家認同形塑(1965-2002)》,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民96年
蔡明玲:《文姬歸漢之離散精神原型的跨藝術論述》,台北:輔仁大學比較文學研究所,2007年
四、 論文集論文
丁碧雲:〈兒童教養與中華文化復興〉,《中華文化復興論叢》(二),台北: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民59年
王安祈:〈一個京劇編劇的自學經歷〉,《兩岸戲曲編劇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臺大戲劇系出版,2004年
余冠英:〈論蔡琰悲憤詩〉,《中古文學概論等五書──漢魏六朝詩論叢》,台北:鼎文書局,1977年
宋鐵錚、顧旦平:〈曹寅《續琵琶》傳奇初探〉,《紅樓夢研究集刊第二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李曰剛:〈蔡琰悲憤詩之考實辨惑與評價〉,《師大學報》第十二期,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出版,1967年
李鍌:〈蔡琰悲憤詩釋疑〉,《中央研究院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文學組》,台北:中央研究院編印,1981年
柯慶明:〈「哀」「弔」作為文學類型之美感特質〉,《清華中文學報》第3期,2009年
徐文琴:〈風格時代與意念──南宋文姬歸漢圖研究〉,《中國藝術討論會論文集》,台北:故宮博物院出版,民81年
陳立夫:〈中華文化復興運動之性質與中華文化的特質〉,《中華文化復興論叢》(三),台北: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民60年
張高評:〈唐宋昭君詩的文獻學意義〉,《新國學》第一卷,四川:巴蜀書社,2000年
梁啟超:〈中國韻文裏頭所表現的情感〉,羅聯添編:《中國文學史論文選集續編》,臺北:臺灣學生出版社,1985年
梅家玲:〈漢晉詩歌中「思婦文本」的形成及其相關問題〉,鮑家麟主編《中國婦女與文學論集第二集》,台北:稻鄉出版社,90年
楊海英:〈朝鮮士大夫的季文蘭情結和清初被擄婦女的命運〉,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清史研究室編:《清史論叢2007年號》,北京: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2007年
傅謹:〈影響當代中國戲曲編劇的理論與觀念〉,趙雪君編輯:《2004兩岸戲曲編劇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臺大戲劇系出版社,民93年
黃衛總:〈國難與士人的性別焦慮〉,王璦玲主編:《明清文學與思想中之主體意識與社會—文學篇》,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4年
葛兆光:〈想像異域悲情──朝鮮使者關於季文蘭題詩的兩百年遐想〉,《集體暴力及記述:1000-2000年間東亞的戰爭記憶、頌讚、和創傷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台北:國立台灣大學歷史學系,2005年
董家遵:〈從漢到宋寡婦再嫁習俗考〉,《中國婦女史論集》,台北:稻鄉出版社,民77年
蔡瑜:〈離亂經歷與身分認同-蔡琰的悲憤交響曲〉,《古典文學與性別研究》,台北︰里仁書局,1997年戴君仁:〈蔡琰悲憤詩考證〉,羅聯添主編《中國文學史論文選集》,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6年
嚴家淦:〈先總統蔣公與中華文化復興運動〉,《中華文化復興論叢》(十三),台北: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民70年
五、 期刊
王仁杰:〈梨園拾得舊時調,翻作新聲唱斷腸——習劇心得雜談〉,《劇本月刊》第12期,1997年
王仁杰:〈梨園戲新編歷史劇:蔡文姬〉,《福建藝術》第1期,2003年
王安祈:〈「演員劇場」向「編劇中心」的過渡──大陸戲曲改革效應與當代戲曲質性轉變之觀察〉,《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19期,2001年9月
王春華:《郭沫若寧折不彎的日本妻子安娜》,《檔案時空》第1期,2007年
王勛成:〈從敦煌唐卷看劉商《胡笳十八拍》的寫作年代〉,《敦煌研究》第4期,2003年。
王輝斌:〈關於蔡琰詩歌真偽的再討論〉,《重慶教育學院學報》第20卷第5期,2007年9月
左克厚:〈紅顏薄命論〉,《中國文化月刊》第230期,1999年5月
司馬耕:〈一曲民族團結的頌歌──談京劇《蔡文姬》的戲與史〉,《文化大世界》,第2期,1999年
石萬鵬、劉傳霞:〈《蔡文姬》:新中國知識份子的精神圖像〉,《郭沫若學刊》第68期,2004年
衣若芬:〈「出塞」或「歸漢」--王昭君與蔡文姬圖像的重疊與交錯〉,《婦研縱橫》第74期,94年4月
全展:〈論中國當代傳記文學的發展軌跡〉,《荆門職業技術學院》,第17卷第5期,2002年9月
何思玉、馬小寧:〈談《蔡文姬》、《王昭君》的現代生命〉,《郭沫若學刊》第3期,2003年
吳新斌:〈王仁杰進入傳統的另一种方式〉,《中國戲劇月刊》第12期,2008年
吳曉明:〈論中國當代傳記文學的創作〉,《上海師範大學學報》第1期,1997年
李兆忠:〈縱情的極限──郭沫若在日本〉,《上海文化月刊》第6期, 2009年
李佩倫:〈命運悲劇、文化喜劇──北京京劇院《蔡文姬》觀後〉,《中國戲劇月刊》第10期,2001年
李鼎文:〈劉商的胡笳十八拍〉(節錄),《敦煌語言文學研究通訊》198卷第2期,1986年。。
李德瑞撰,吳伏生譯:〈蔡琰藝術原型在詩畫中的轉換〉,《中外文學》第22卷第11期,1994年
李麗華:〈女性自傳文學的書寫意識與書寫特質──以李清照「金石錄後序」為剖析文本〉,《漢學論壇》第2輯,2003年6月
汪詩珮:〈文人傳統與女性意識的對話:《青塚前的對話》中的兩種聲音〉,《民俗曲藝季刊》第3期,2008年
周傳家:〈說長論短議《胡笳》〉,《中國戲劇》第1期,1997年
姜朝皋、張秀元:《胡風漢月》,《劇本月刊》第11期,2000年
胡海:〈從郭沫若的《蔡文姬》到評劇的《胡風漢月》〉,《大舞台藝術雙月刊》第5期,2003年
徐正英:〈蔡琰作品研究的世紀回顧〉,《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8卷第2期,2001年3月
桑逢康:〈郭沫若與安娜的最後幾次見面〉,《郭沫若學刊》第1期,2002年
張長弓:〈蔡琰悲憤詩辨〉,《東方雜誌》第41卷第7號,1945年
梅家玲:〈依違於婦德與才性之間:《世說新語.賢媛篇》的女性風貌〉,《婦女與兩性學刊》第8期,1997年4月
郭沫若:〈歷史.史劇.現實〉,《戲劇月刊》第1卷第4期,1943年4月
郭啟宏,〈我所理解的歷史劇〉,《劇本月刊》第1期,1997年。
傅謹:〈昭君怨,文姬恨:老戲新說之五〉,《博覽群書》第7期,2006年
閔澤平:〈詩與史的對話--昭君形象的豐富與轉換〉,《三峽學院學報》第4期,2000年
黃子云:〈絕代風流絕代癡──郭沫若與于立忱姐妹的情感故事〉,《文史春秋》,2004年9月
黃暄:〈鶯鶯傳之性別解讀(毒):女性身體、慾望與價值秩序〉,《婦女與兩性研究通訊》第55期, 2000年6月
葉慶炳:〈蔡琰悲憤詩兩首析論〉,《中外文學》卷1期2,1972年
賈振勇:〈蔡文姬:郭沫若隱曲心聲考釋〉,《郭沫若學刊》第2期,2007年
蔣煒瑋:〈隱藏於父權結構內的反叛力量──淺析近十年來大陸流行的言情小說,以席絹小說為例〉,《大眾文藝》第14期,2009年
曉英:〈性格不定的郭沫若〉,《文史天地》,2009年3月
賴毓芝:〈想像異國--傳陳居中〈文姬歸漢圖〉研究〉,《故宮學術季刊》第25期,2007年9月
歐麗娟:〈辨認“女兒”:從唐詩研究看女性形塑的過程與困境〉,《婦研縱橫》第74期,2005年4月
魏明:〈王仁杰劇作研討會備忘〉,《劇本月刊》第3期,2001年
龐彥強:〈胡風漢月的藝術得失與歷史劇問題〉,《大舞台藝術雙月刊》第5期,2002年
六、 網路資源
〈上海聖約翰大學人物誌〉,取自:聖約翰大學網站/校史室/上海聖約翰大學/「上海聖約翰大學人物誌」,http://www.lib.sju.edu.tw/school_history/stjohn5-1-5.asp(建置日期:2010.01.12,上網:2010.11.07)
江其虎、李海燕:《文姬歸漢》,取自:土豆網,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ZUCW8f3-xYQ/。(建置日期:2010.01.20,上網:2010.08.30)
李世濟:《文姬歸漢》,取自:土豆網,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OZrcU18QlQc/(建置日期:2010.07.28,上網:2010.10.20)
李佩紅:《文姬歸漢》,取自:土豆網,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sAaPLZHa39w/(建置日期:2008.04.27,上網:2010.10.20)
武斐:《曹操與蔡文姬》,取自:木子書屋網站/歷史/「古典文學」,
http://shuwu.com/library/ar/fanti/121679.shtml(建置日期:無標示,上網:2010.11.07)
程硯秋:《文姬歸漢》(1953年演出實況錄音),取自:中國京劇藝術網站/梨園經典/「名家名劇」http://www.jingjuok.com/cnliyuan/plays/htm4/wenjiguihan.htm(建置日期:無標示,上網:2010.11.07)
楊海英:〈朝鮮士大夫的季文蘭情結和清初被擄婦女的命運〉,取自:中國人民大學網站/「清代政治史研究」,http://www.iqh.net.cn/zhengzhi_ztyw_show.asp?column_id=8203(建置日期:2010.06.01,上網:2010.11.07)
〈誰是《四方報》〉,取自:越南四方網/誰是《四方報》,http://www.4way.tw/about/
(建置日期:無標示,上網:2011.01.04)
〈越界異鄉人,四方敘冷暖〉,取自:台灣立報/新移民/〈越界異鄉人,四方敘冷暖〉,http://www.lihpao.com/?action-viewnews-itemid-103155(建置日期:2010.12.29,上網:2011.01.04)
樸月:「樸月講古(兒童歷史故事)」,取自:奇摩部落格/月華清/「樸月講古(兒童歷史故事)」,http://tw.myblog.yahoo.com/teresea-mingyi/archive?l=f&id=47,(建置日期:2007.09.06,上網:2011.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