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勒在迈尔尼格湖岸背后林山之间的作曲小屋写了这首交响曲

一幅关于爱情的惟妙惟肖管弦乐肖像画,《第五交响曲》在马勒的作品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这是自作曲家第一部交响曲以来的首部纯器乐交响曲。 创作于1901至1902年之间,《第五交响曲》描绘了马勒与未来妻子阿尔玛·辛德勒(后来的阿尔玛·马勒)之间的爱情发展过程。

马勒《第五交响曲》与众不同地有着五个乐章而不是传统的四个乐章。整部作品分为第一部分:葬礼进行曲;强烈的感动、最强烈的激情。第二部分:谐谑曲。第三部分:柔板;回旋曲式结尾。

单只小号吹响了以葬礼音乐开始的第一乐章,并就此引出第一小提琴和第一大提琴上悲哀的旋律,随即改由木管乐器演绎。

汹涌骚动的第二乐章在主题上与第一乐章紧密相连。大提琴和低音提琴上反复出现的主题,被木管乐器的呼叫之声所打断。随后大提琴上引入了第二旋律,在被第一旋律分解之前自行发展,最终在一阵暴风雨般的爆发中达到高潮并逐渐消失。

卡拉扬曾经说过,当一个人在聆听马勒《第五交响曲》时,“你会忘记时间已悄然流逝。 一场伟大的《第五交响曲》演出是经历了某种转变。 精彩的终乐章几乎迫使你屏住呼吸。

第三乐章即谐谑曲,是最长的一个乐章如同整部交响曲的核心。大体上它包括两个三重奏部分及一个终曲。与之前形成鲜明对比的地方在于:比之前两个乐章更为开朗与乐观。

著名的柔板乐章即第四乐章是马勒写给新娘阿尔玛的情书。正是这一乐章在意大利导演卢基诺·维斯康蒂1971年电影《魂断威尼斯》中一举成名。乐谱上标注着“非常缓慢”和“深情”,这是一种无法用“美丽”二字形容的音乐,管弦乐队也简化为仅有竖琴和弦乐演奏组。

回旋曲式的结尾紧接之前的柔板乐章,但却要生动得多。它运用了交响曲中其他地方出现过的主题,包括柔板乐章以及第二乐章结束时的合奏主题。人们已经注意到,这是马勒笔下关乎纯真快乐的最后一个交响曲乐章——后来的交响曲都不可避免地与压倒马勒生命的强烈悲痛感联系在了一起。

梵志登/纽约爱乐

关于这部交响曲,还有以下鲜为人知的花絮:

· 柔板乐章——马勒写给新娘阿尔玛的情书——由伦纳德·伯恩斯坦在1968年罗伯特·肯尼迪的葬礼上作为一部独立作品演出。

· 《卫报》将回旋曲式的结尾称为“所有末乐章的终曲”。

· 当指挥完《第五交响曲》的首演之后,据报道马勒曾说了下面这段话:“没人理解这部作品。我希望能在自己死后五十年时指挥第一场演出。”

· 根据Naxos的说法,《第五交响曲》是马勒所有交响曲中录音最多的一部。

· 由于疾病原因,阿尔玛没能参加《第五交响曲》的首演,马勒为此深感失望。

阿巴多/琉森音乐节管弦乐团/2004

因剧烈肠出血导致了一场与死亡的擦肩而过,一年之后与阿尔玛·辛德勒缔结良缘。通常情况下这些带有传记色彩的因素被认为是马勒创作《第五交响曲》的动力源泉,它激发了第一部分中死神出没的骚动、温柔热情的柔板乐章以及热情洋溢的终曲。这两起事件均有影响,正如作曲家沉浸在巴赫的对位法中。但必须指出的是,《第五交响曲》是第一部马勒本人没有提供详细的节目单注释、也没有就如何诠释作出额外音乐辅助的交响曲。第二至四交响曲中如此突出的人声在这部交响曲中也弃之未用(言词已无必要——一切都在纯粹的音乐中得以表达)。

显而易见,马勒旨在将《第五交响曲》作为一个崭新的开始,正如他所说“一个全新的要旨需要一种新技术”。这样的推陈出新丰富了作曲家的创作风格,作品中乐观对待死而复生的叙事技巧,至今依然吸引了无数听众。

以下是我们认为马勒传奇式《第五交响曲》最了不起的唱片:

德国西南广播交响乐团/ 米歇尔·吉伦 (奥地利)

SWR Symphony Orchestra/Michael Gielen (2003)

Hänssler Classic CD 93.101

吉伦之于马勒就像君特·旺德之于布鲁克纳:作曲家笔下交响曲的毕生学生。德国西南广播交响乐团完全沉浸在指挥的诠释之中,统帅这样一支乐团,吉伦明察善断到可以推迟录音,直到所有相关人员都进入状态。当他所指挥的马勒交响曲系列最终发行时,举世皆惊,尤其是这张《第五交响曲》。

作品在很大程度上结合了强烈的情感,但却完全没有廉价的过分感伤与自我放纵,而这恰恰是许许多多的马勒作品诠释者,在试图表达明显情感时不可避免落入的俗套。吉伦与德国西南广播交响乐团的演奏既沉着稳健又清晰明确,没有其他任何一支管弦乐队录制的唱片具备如此丰富的马勒式音质,也没有对如何发挥这些音质有过如此透彻的理解力。

吉伦这张唱片的表达范围非常广阔。他让聆听者意识到了《第五交响曲》中更为阴暗、更加不妥协的元素,从开头两个乐章中的紧张与骚乱到终曲的凯旋,无一不是成功完成这部作品的艰难基础。吉伦指挥的柔板乐章属于最快速度之一,一段甜蜜而轻松的抒情插曲根植于更为宏大的生死问题辩论中。在这套不可思议的马勒交响曲集中,雄伟壮观的《第五交响曲》也因此刻上了均衡有力的夺目标签。

除此之外,还有三张很棒的唱片

维也纳爱乐乐团/ 伦纳德·伯恩斯坦 (美国)

Vienna Philharmonic/Leonard Bernstein (1987)

Deutsche Grammophon 477 6334

伯恩斯坦这张现场录制的马勒《第五交响曲》距今已逾三十年,无论当初还是现在都是一张非常好的唱片,可谓极富灵感的指挥家和壮丽宏伟管弦乐团之间永不过时的珠联璧合之作。

伯恩斯坦指挥的马勒以敏感著称,但在这张唱片中他对情感主义抱有的倾向性与对作品坚如磐石结构的欣赏紧密相连。这里有一些令人难忘的时刻——除了伦尼,谁能铸就第二乐章中那辉煌壮丽的铜管乐器高潮?

柔板乐章的速度很慢,其底色是伯恩斯坦柔韧的语感和销魂迷人的弦乐之声。就其扩展性和自发性而言,这张CD可以说是吉伦版本的完美补充。

伦敦交响乐团/ 瓦莱里·捷杰耶夫 (俄罗斯)

London Symphony Orchestra/Valery Gergiev (2010)

LSO Live LSO0664

捷杰耶夫的马勒可以视为粗线条的效果,但这张《第五交响曲》充满了显著生动的细节,和指挥家特征的不稳定性可谓是相得益彰。通过对开始乐章中“葬礼进行曲”的再现,强调了马勒的犹太传统对木管乐器创作所产生的影响。而柔板乐章,虽然也有缓慢的一面,但却通过使用大胆的动态轮廓来定义和强调音乐的情感轨迹。

在马勒称之为交响曲“第一部分”中(即第一、二乐章),捷杰耶夫在管弦乐队的薄弱环节捕捉到了阴森昏暗中透出的深沉与洪亮,并且得到了无所畏惧LSO所有声部自信而富有表现力的响应。利用SACD 的多通道效果,唱片的振幅也得到了增强,从而产生了非同一般的影响力。

爱乐乐团/ 本杰明·詹德 (英国)

Philharmonia Orchestra/Benjamin Zander (2000)

Telarc 2CD-80569

对于那些刚刚接触马勒《第五交响曲》的人来说,这是一张充满吸引力的唱片,在这张长达八十分钟的获奖碟片中,指挥家本杰明·詹德(也是马勒专家)按不同的类别划分(动机、结构等等)对此部交响曲进行了探讨。这是一个很有洞察力与艺术性的音乐再现,提升了人们的聆听体验。

詹德也是一位精明且充满激情的马勒作品指挥家,他的《第五交响曲》是一场令人兴奋的演出,与吉伦的大体轮廓相似,但也许尚不具备他最终的权威性。詹德麾下爱乐乐团的演奏丰富多彩、热情专注,尤其是传神再现了诙谐曲中木管乐器活泼的神韵。Telarc旗下发行的这张唱片将声音的清晰度与强大的冲击力完美结合在了一起,尤其是以SACD格式。一种博学与卓越管理之间的罕见结合。

一张需避免的唱片

古斯塔夫·杜达梅尔 已与年轻的西蒙·玻利瓦尔管弦乐团一起完成过非凡的作品,这部马勒《第五交响曲》也展现了管弦乐团演奏时的活力。但更为长远的观点却有点缺失:乐句之间的过渡及转换出现了松散,纹理趋于均匀化使得整场演出有点平铺直叙不具特色,就整部交响曲的意境而言,无论是在声音层面还是在内在含义上,都还没有能够透彻理解消化吸收。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