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魂断威尼斯》由意大利导演维斯康蒂执导,改编自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德国作家托玛斯•曼的同名小说,荣获1971年法国戛纳影展25周年纪念奖。导演维斯康蒂勇敢地做出了自己的判断:马斯曼写于1912年的小说《魂断威尼斯》中的那位作家奥申巴赫的原型其实是逝世于1911年的音乐家马勒,于是导演让影片中的主人公奥申巴赫变成了一名作曲家。
影片讲述:一战之前几年,主人公德国作曲家奥申巴赫(映射作曲家马勒)带着丧女之痛来到了威尼斯养息,邂逅到波兰美少年塔奇奥。少年那希腊塑像般的容貌惊为天人,激发了作曲家内心对美的强烈向往,令他暂时忘却了这座城市的肮乱、谄媚和欺骗,也忘记了自己的衰老、病痛和体弱,浑然忘我地陷入生命最后阶段的柏拉图式同性恋情。
这份单恋跨越了年龄、性别、物质、以及身份,没有缠绵悱恻的浪漫情节,没有慑人心魄的对话,有的是那般情窦初开的纯真,刻骨铭心的向往,沉醉无悔的眼波,渴望在生命的黄昏里,抓住最后那一抹迷人的晚霞。奥申巴赫就这样无可救药地追随着塔吉奥,欣赏着他纯洁无邪的美,不顾瘟疫的临近,直至魂归威尼斯。
影片中的塔奇奥
当然作曲家马勒并非是同性恋者,在其未完成的遗作第十交响曲的手稿上,马勒还在对自己的妻子表情达意。在电影里,维斯康蒂则放大了自己于马勒的“模仿”。他把作家改成了作曲家和指挥家,说的是他心情抑郁的情况下来到威尼斯“散心”。而且还大量使用了马勒第五交响乐中的第四乐章,来烘托这种悲情、爱意,以及阴郁的氛围。
虽然说马勒在写第五交响乐的时候,并没有丧女,但是他一生也没有逃离过“阴郁”二字。首先,他总说自己是一个异乡人。在捷克和维也纳的时候,他是一个犹太人;而在美国,他又是一个奥利地人。也许是19世纪的欧洲排犹运动促生马勒忧郁的性格。马勒的一生都笼罩在了死亡的阴影当中。尽管1909年由于奥地利的反犹太形势逼迫使他不得不前往美国,并在美国获得了极大的成功,其处境明显比小说和电影中迁移是焦虑的作家或指挥家要好,但马勒本身的悲剧情怀和影片中的一直如有重负的指挥家奥申巴赫还是有一定的可比性的。 影片中的每一个镜头都是一幅画,与马勒的第五号交响曲的柔板乐章互为衬托,最后随着主人公奥申巴赫闭上的双眼而淡出。
影片中的塔奇奥
马勒第五交响曲第四乐章在影片中一共出现了4次,伴随着每一次的出现,奥申巴赫的心境都会发生变化。初到威尼斯,看到塔奇奥,“爱上”塔奇奥,最后和塔奇奥告别,都有这一支柔板的伴随。在原曲中,这一支柔板地位相当特殊。首先它没有其余四个乐章那么磅礴的气势,在完全放弃管乐之后,该乐章是专为弦乐和竖琴而作。马勒的本意,是用7到8分钟来演奏这个乐章,但是在影片以及后续的大量指挥家的版本里,这个乐章被演绎到了10倒14分钟。虽然这并不是马勒的本意,但是由于时间的延长,该乐章的“歌唱性”被激发了出来。在被拉长之后,这一个乐章成为了一首吕克特式的“无词歌”。更为有趣的是,错误的节拍和缓慢的演绎,似乎更能达到马勒当初想要的效果。
第四乐章在影片中4次场景
滑
动浏览
在片头,承受着丧女之痛的阿申巴赫驾船来到威尼斯,他几乎是逃着来到这里的,对生活不再有期望——只到他遇见了少年塔其奥,在海滨旅馆中勒哈尔美妙的弦乐曲调下,他的纯粹的美与青春又再激起奥申巴赫的热情,他开始体味到爱情一般的甜蜜与苦涩:嫉妒、窃喜、畏惧、自责,但这不是一般的爱,而是一种对不可企及的美的拜慕,而且从一开始就注定了它的无果。
当内心矛盾的奥申巴赫在犹豫不决中决定离开威尼斯,却在门廊与塔其奥相遇,柔板乐章在这里又一次响起,他自语地念着:“噢!塔其奥,我们的相遇太短暂,愿上帝保佑你。” 车站里,当旅馆人员告知他行李错运时,他借此要求返回旅馆,尽管必须表达他的抱怨,他却暗自小心翼翼地得意着,并且如释重负:既然天意让他无法离开,他便可顺理成章地留在威尼斯——即使他隐隐感到病疾的威胁。
奥申巴赫决定让自己变得年轻,于是去到理发店,整理自己并不美丽的面容,柔板乐章第三次响起,理发师奉承地说着:“先生,你现在随时可以去恋爱了。” 他仍然偷偷尾随着塔其奥一家在迷宫似的威尼斯四处奔走,在乐曲的最高潮,奥申巴赫因身体和心理的不适而几近崩溃,倚在泉台痛苦地抽泣。
最后一幕是在海边,与玩伴争执过后的塔其奥任性地走入海水,回过头望向沙滩,用手指着东方,柔板乐章最后一次响起,心力交瘁的奥申巴赫伸出双臂,似乎想抓住眼前的完美,然后静静地死在了躺椅中——此时的远景宏大而唯美,画面被天、海与沙分作三段,塔其奥矗在水中,近处架着一台被帏布遮盖着的照相机。
导演:维斯康蒂
对于这个乐章的使用,维斯康蒂显现出了大师级的掌控能力。这部交响曲是马勒献给自己妻子的作品。在影片中,它被描述成了一个中年男性对遥不可及的爱情和美的追忆。一个闪回的片段,说明了奥申巴赫之前的一次失败的演出经历。于是乎,他对所谓的“理性产生美”起了疑。而且,影片刻意加强了美少年的青春活力和奥申巴赫日薄西山皑皑老去的对比,这就更加凸显了“美”的可遇而不可求。生理上的冲动,最终败给了心理的悸动。在这一个“关于爱”、“关于纯理性之美”的乐章的烘托下,奥申巴赫不由自主地走向了死亡。
作曲家:马勒
马勒《第五交响曲》之《浪漫曲的小柔版,弦乐和竖琴演奏》(第四乐章)也是马勒最著名的篇章,音乐美轮美奂,因而成为很多电影音乐的配乐。乐曲除了清澈无比的旋律线,流畅平滑到了极点的演奏,整个乐章都笼罩在银色的缎子般的冷艳光辉之中,它的凝练之处,是在本乐章的高潮之前,当浪漫的主旋律发展到极致的时候,最后一个收尾的乐音在悠长的延音上陡然做了一个上扬的摇曳,恰似攀登到绝顶时的一声叹息,在间不容发的停顿之后,高潮迸发出来,此刻,你将尽享人生的美丽风景,接受上帝赐予的美妙礼物。
乐章的启奏异常轻捷,晶莹剔透,显露出来的是澄澹悠远的气氛;转而游衍,渐入浑涵,随着浪漫主题的大旋律沉潜往复,划然间秀艳无比,撼人心旌;待到高潮,直入卷雪轰雷,来自天上;闪耀着清光的演奏给人以澄鲜宇宙,摇荡乾坤之感;曲终之前,复归于静谧。
第五交响曲
阿巴多 芝加哥交响乐团
Mahler Symphony No.5 Claudio Abbado CSO
索尔蒂爵士 芝加哥交响乐团 Mahler Symphony No.5 Sir Georg Solti CSO
滕斯泰特 伦敦爱乐乐团 现场录音 Mahler S5 Klaus Tennstedt LPO 1988 Live
布列兹 维也纳爱乐乐团Mahler Symphony No.5 Pierre Boulez WPO
史上最美的小提琴柔板 | 乐在途中
素材来源网络,特此感谢!
(本刊重编)
shangyinaiyue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