虢国(前9世纪-前7世纪),是周朝初期重要姬姓诸侯国,前后有五个。东虢在河南荥阳,西虢在今陕西
宝鸡
,西周末年迁至河南三门峡及山西平陆一带。留下了
假虞灭虢
,唇亡齿寒的的千古遗训。
前1046年,
周武王
灭商,
周文王
的两个弟弟
虢仲
封于制邑,建立
东虢国
。
[1]
,
虢叔
封于雍邑,建立
西虢国
。虢国国君世代为周天子的卿士,替周天子东征西讨,南征北战,起着周王室东西两面屏障的作用,在屏藩周室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由于后来的国君骄奢淫逸,最后走上了亡国的道路。
周厉王
三年西虢国讨伐
淮夷
。厉、宣之际,西虢东迁三门峡,史称
南虢国
。前655年,
晋献公
采用
假道伐虢
之计,灭亡了
南虢国
,末代国君
虢公丑
携
贵族
逃往
东周
京师
洛邑
,晋军回师途中顺便灭亡了借道给
晋国
的
虞国
。
[2]
西周晚期
周宣王
初年,西虢东迁,形成所谓南虢。原地留有一个小虢国,前687年被
秦武公
所灭,后裔不见记载。
[3]
前767年东虢国被
郑武公
所灭
[8]
。其后裔
虢序
被
周平王
复封于夏阳,西迁至山西平陆,子爵,建立
北虢国
,
[4]
因实力弱小依附南虢(“南北虢实为一虢”说法由来)。前658年,
晋献公
借道
虞国
灭亡了
北虢国
(晋献公
假道伐虢
借了虞国两次道,此为第一次)
[5]
。
南虢
于前655年被
晋国
所灭。
虢国经济、文化发达,族人能征善战。国君多在周王朝中担任重要官职,倍受周天子的赏识和器重,参与了西周至春秋初期所发生的许多重大历史事件,对周王朝的兴起、发展和衰落都有重大影响。
凡
方国
部族皆有各自的名号,以便称道。“虢”便是虢仲、虢叔的封国之号。不同的方国名号,各有不同的含义。虢国得名《尚书·君》 “惟有若虢叔”,《伪孔传》曰 “虢,国名。”《
左传
》隐公元年 “虢叔死焉。”《经典释文》“虢,国名”,这是说虢为
国族
之号。《说文·虎部》“虢,虎所攫画明文也。从虎、孚声。”
段玉裁
注“攫者又所执者,画者叉所画也,故有明文也。虢字本义久废,罕有用者”。
许慎
对虢字本义的解释,可谓望文生义,不着边际。因“虢字本义久废,罕有用者”,故后人对其本义感陌生。因此,要想弄清虢国的名义,只有对“虢”字的构形作深入分析,才能窥见其一斑。
虢字最早见于
殷墟甲骨
一期
卜辞
。甲骨
金文
虢字大体有三种写法:
《合》 18187正 郑虢仲簋。此形从双手、从虎,作两手搏虎状。李孝定《
甲骨文字集释
》卷五引
丁山
说:“当是象两手搏虎之形,虢之初文也。”甚是。
昭录伯簋。此形从攴,从虎,作持械击虎状。
班簋
虢叔 虢叔尊。此形从手、从攴、从虎,作一手按虎,一手持械,奋力击虎状。
这三种形体中,一、二两种较罕见,惟有第三种最为流行。《说文·虎部》所收虢字,为“从虎、声”的
形声字
,实由第一种形体演变而来。虎本猛兽,其义甚明。孚,《说文· 部》谓“五指也,从,一声。”它的构形本为双手持物之状。为在
上之
手,寸…由又滋乳而来,本为在
下之
手;中间的“—”实为所持物体之象形。由此可见,虢字的本义当为双手奋力搏(或持械击)虎的
会意兼形声字
。
随着岁月的推移,虢国的面目及其迁徙状况已模糊不清,致使先秦两汉的文献中先后出现了五个虢国。《汉书·地理志·弘农郡·
陕县
下》
班固
自注云:“陕,故虢国。有焦城,故
焦国
。北虢在大阳,
东虢
在
荥阳
,
西虢
在
雍州
。”这是最早记录四个虢国的文献。《
水经注·河水
》卷四:“昔周、邵分伯,以此(陕)城为东西之别,
东城
即虢邑之上阳也。
虢仲
之所都为
南虢
,三虢此其一焉。其大城中有小城,故焦国也。”这里又把班固所讲的“陕县之虢”称之为南虢。《史记·秦本纪》载:武公十一年(前678年) “灭小虢”。这是说西周春秋时期有东、西、南、北和小虢等五个虢国。自东汉以来,史学界围绕着它们的分封、地望、迁徙及其相关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