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仙也要过日子,广府南音的世俗化创作
这一课讲讲广府说唱里的老式粤语,认真盏鬼、认真抵死。
广府说唱保留了很多老城面貌、民风民俗、民间文学,以及粤语方言的精髓,尤其是发音和语义有不可替代性的那一部分传统粤语。
课堂上分享了杜焕瞽师演唱的板眼《两老契嗌交》(《烂大鼓》)。此曲是杜焕代表作之一,讲述一个破落公子去找昔日相好的妓女借钱的故事。杜焕的演唱分饰几个角色,一人唱出一台戏,曲词充满浓郁的清末民初广州风情,有大量粤语歇后语和俚语,十分幽默、生鬼。此曲与南音说唱《陈二叔》,都是旧时瞽师的“救命曲”,当中有“洁本”和“加肉紧”版本,后者有淫词艳曲,卖唱生意不好的时候演唱加料版本,听曲的人就会多起来。杜焕录音时,强调说救命曲不能给良家妇女听到,不吉利。所以我们现在听到的录音,都是洁本的曲词。
课堂上还分享了龙舟说唱《孝顺歌》,歌词絮絮叨叨,如孤独老人的自言自语,淡淡的凄凉,但没有怨气,只是唱出一种“老窦养仔仔养仔”的人之常情,令人动容。
我们曾多次提到廖恩焘的粤讴。他的作品充满对社会底层“碎片”的关注,有着深刻的思想性——不能操之过急地打破旧秩序而建立新世界。而他的粤讴作品中的隐语,时过境迁再回味,也可窥见风云时代社会话语权改变的痕迹。
广府说唱作品中这些行将消失的记忆,如今听来又熟悉又新奇。我们今天看粤剧听粤曲,有时觉得不是那个味,又说不出哪里不对,其实是因为一些新创的作品,虽然使用的是粤语,但是作者在创作的时候,思维还是普通话。
南音、龙舟、粤讴作品中,有着大量粤语俗语、熟语、俚语、歇后语,这些词语随着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旧时物件的消失,已经失去其语境与语义。广府说唱艺术作为民间文学与艺术的结晶,是粤语方言的词语库。
一个地方语言中字义、词义的消减和增加,是地区文化变迁的缩影。
我们现在普遍意识到方言的可贵,但值得注意的是,方言的淡化是现代城市发展和流通的必然趋势,于文化的保存和发展各有利弊,应具体分析。这种变化大多数是自然发生的,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没必要对这些变化太过紧张。尤其粤语,是大户人家,不必有弱者心态。
钟哲平,岭南文化学者,广州文学艺术创作研究院作家,星海音乐学院“教育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粤剧)基地”兼职研究员,广州大学岭南音乐舞蹈发展研究智库特聘研究员。著有《粤韵清音——广府说唱文学》《粤人情歌——百年粤剧文化札记》《读曲心解——广府南音文学探微》《近水楼丛书》等专著。
谢谢聆听,谢谢分享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