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子(约前370—约前310)
[6]
,惠氏,名施,即惠子,战国中期
宋国
(今
河南商丘
)人。著名的
政治家
、
思想家
、哲学家,
名家学派
的开山鼻祖和主要代表人物,也是
庄子
的至交好友。
[1]
[2]
惠子是战国时期六国
合纵
抗秦的最主要的组织人和支持者,主张魏国、
齐国
和
楚国
联合起来对抗秦国,并建议齐、魏互尊为王。
惠施是
宋国
人,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哲学家,
名家
思想的开山
鼻祖
和主要代表人物。他是六国
合纵
抗秦的最主要的组织人和支持者。
惠施的政治生涯主要在魏国。他在魏期间的突出政绩,一是“为魏惠王为法”,即为魏国制订法律;二是主谋齐、魏相王,即曾随同魏惠王到齐的徐州,朝见
齐威王
,并建议齐、魏互尊为王;三是主张齐、楚“偃兵”,倡言魏与齐、楚
联合
抗秦。其时张仪在魏,由此与惠施发生争论,惠施被逐至楚,不久转宋,并在宋国国都商丘与老乡庄子相晤论学。惠、庄二人友善,交游甚密,曾发生过著名的“濠梁之辩”。
公元前319年魏惠王去世后,由于东方各国的支持,魏国改用
公孙衍
为相国,张仪失宠离去,惠施重回魏国。为魏使楚,与南方奇人黄缭论天地风雨雷霆之故。公元前314年,又为伐齐存燕使赵。
[5]
惠施
的
学问
很渊博,
魏王
经常听惠施讲学,十分赞赏惠施的博学。惠施对魏王也很忠诚。
那一年,魏国的宰相死了,魏王急召惠施。惠施接到诏令,立即起身,日夜兼程直奔魏国都城大梁,准备接替宰相的职务。惠施一个随从也不曾带上,他走了一程又一程,途中,一条大河挡住去路。惠施心里记挂着魏王和魏国的国事,心急火燎。结果,过河时,他一失脚跌落水中。由于惠施水性不好,他一个劲地在水里扑腾着,眼看就要沉入水底,情况十分危急。正在这时,幸亏有个船家赶来,将惠施从水中救起,才保住了惠施的性命。船家请惠施上了船,问道:“既然你不会水,为什么不等船来呢?”
惠施回答说:“时间紧迫,我等不及!”船家又问:“什么事这么急,让你连安全也来不及考虑呀?”
惠施说:“我要去做魏国的宰相。”
船家一听,觉得十分好笑,再瞧瞧惠施落汤鸡似的失魂落魄的样子,脸上露出了鄙视的神情。他耻笑惠施说:“看你刚才落水的样子,可怜巴巴的只会喊救命,如果不是我赶来,恐怕连性命都保不住。像你这样连凫水都不会的人,还能去做宰相吗?真是太可笑了!”
惠施听了船家这番话,十分气恼,他很不客气地对船家说:“要说划船、凫水,我当然比不上你;可是要论治理国家、安定社会,你同我比起来,大概只能算个连眼睛都没睁开的小狗。凫水能与治国相提并论吗?”
一番话,说得船家目瞪口呆。
船家哪里懂得,这世间万事万物各有各的规律,各有各的办法与学问,这凫水与治国之间也没有必然的联系,怎么可以用不会凫水就判断人家不会治国呢?文中惠子与船夫互相讥讽是不可取的,应该以欣赏的眼光看待他人。
后来
西汉
文学家
刘向
的作品《
说苑
》中记载
惠子之梁
:“梁相死,惠子欲之梁,渡河而遽,堕水中,船人救之。船人曰:“子欲何之而遽也?”曰:“梁无相,吾欲往相之。”船人曰:“子居船楫之间而困,无我则子死矣,子何能相梁乎?”惠子曰:子居船楫之间,则我不如子;至于安国家,全社稷,子之比我,蒙蒙如未视之狗耳。”
[1] 《商丘县志》 :“惠施(公元前390年~公元前317年),即惠子,战国时宋国商丘人,政治家、哲学家,名家“合同异”派代表人物。曾担任魏国宰相长达十二年,主张合纵抗秦,尊齐为王,是魏国联合齐国和楚国共同对抗秦国的主要组织者和支持者。惠施和庄子是至交,经常一起辩论,可谓棋逢对手,庄子曾评价惠施很有学问,道术很多,写的书能装五车。成语“学富五车”就是由此而来,通常形容学问大、读书多。”
[2]
历史·沿革-商丘市政府网
.商丘人民政府
[引用日期2018-12-14]
[3] 庞朴.白马非马——中国名辩思想.新华出版社出版发行1991年12月北京第一次印刷 :新华出版社,1991年12月第一版:33—33
[4] 杨宽.《战国史料编年辑证》.台湾商务,2002:516
[5]
《战国策·赵三·齐破燕赵欲存之》
.古诗文网
[引用日期2021-04-25]
[6]
惠施
.辞海官方网站
[引用日期2021-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