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 魏国 第3任国君(前370年 - 前319年在位)。 魏武侯 之子。
魏文侯 二十五年(前400年),魏罃生于魏国 安邑 (今 山西 夏县 )。 魏武侯二十六年(前370年),魏武侯去世,魏罃与兄弟 魏缓 争夺王位。韩、赵趁机带兵干涉魏国内政,几乎二分魏国,但因意见不合而退兵。 国内局势安定后,魏国又与齐、秦、韩、赵接连发生战争,在 石门之战 少梁之战 中大败。 惠王九年(前361年),魏惠王从安邑迁都 大梁 (今 河南 开封 ),修复与诸侯关系,开展一系列改革,使魏国复强。十七年(前353年),在 桂陵之战 被齐国击败;次年,联合韩军在襄陵击败齐、宋、卫联军。二十六年(前344年),召集 逢泽之会 ,开始称王。二十九年(前341年),在 马陵之战 惨败,国势从此衰落。 魏惠王 后元 元年(前334年),魏惠王与 齐威王 徐州 相会,互尊为王,史称“ 徐州相王 ”,同年改元。后元二年(前333年)起,屡遭 秦国 进攻,先后失去 河西 上郡 。其后,魏惠王在外交上交替使用 惠施 公孙衍 合纵 策略,以及 张仪 连横 策略,来保全魏国。 后元十六年(前319年)魏惠王去世,享年八十一岁,谥“惠成”。 子魏嗣继位,即 魏襄王
魏惠王在位时,迁都大梁, 招贤纳士 ;开凿 鸿沟 ,发展农业;选拔 武卒 、修筑 魏长城 ,一度使魏国复强。 但外交上的四面树敌和军事上的接连失利,还是让魏国由盛转衰。 [239]
魏罃是 魏武侯 之子。 魏文侯 二十五年(前400年),魏罃生于 安邑 (今 山西 夏县 ), 四年后其父魏武侯继承君位。 魏武侯在位时,并未册立太子。魏武侯二十六年(前370年),魏武侯去世,其子魏罃与 魏缓 (公仲缓)因争夺君位而爆发魏国内乱。
这时,魏罃据有 邺城 上党 (今山西东南部地区),占据上风,遂自立为君 ,是为魏惠王 公孙颀先后游说 赵成侯 韩懿侯 ,希望他们攻打魏国,借机除掉魏罃。 魏惠王元年(前369年), 赵、韩两国组成联军攻打魏国,攻克了魏国城邑葵。 魏罃派兵迎击赵军,结果魏军在 浊泽 (今河南 白沙水库 东)大败,魏罃也被围困。 然而这时,赵成侯想要杀死魏君、扶持魏缓、割取魏地,韩懿侯却想要让魏国一分为二,双方意见出现了分歧,不欢而散。魏罃也因此脱困。 七月,魏缓出走到 邯郸 ,准备继续作乱。 于是 魏罃出兵伐赵,在平阳击败了赵军 杀死了魏缓,从而保住了君位。
同年(前369年) 魏军又先后在 马陵 与怀分别打败韩军与赵军。 [8-9]
魏惠王自从取得君位后,就面临着齐、秦两面的威胁。
魏惠王二年(前368年),齐国派田寿伐魏包围观城,魏不得已献观求和。 [11-14] 同年,魏大夫 王错 出奔到韩国。
魏惠王四年(前366年),魏惠王与韩懿侯在宅阳会盟,并在武堵(又名武都,今陕西 华县 东)筑城,共同抗击秦国,结果为秦所败。接着秦又打败韩魏联军于洛阴(今陕西 大荔 东南),秦开始战胜魏于河西一带。 [16-18]
魏惠王五年(前365年),魏惠王攻打 宋国 ,夺取仪台。
魏惠王六年(前364年), 秦献公 发兵攻打魏国,攻入河东,在石门(今山西 运城 西南)大败魏军,斩首六万。 由于赵国出师救魏,秦国才退兵。 是为 石门之战
魏惠王七年(前363年),秦国又攻打魏国的 少梁 (今陕西 韩城 西南),赵国又出兵来救。魏国依靠赵国的救援才挡住秦国的攻势。
魏惠王八年(前362年),魏和韩、赵之间因利害冲突而发生大战。魏相公叔痤曾大败韩、赵联军于 浍水 北岸,生擒赵将乐祚,取得赵的皮牢(今山西 翼城 东北)。 就在这年,秦国乘机派庶长国伐魏的少梁(今陕西韩城西南),大败魏军,俘虏了魏将公孙痤,攻取了庞城(即繁庞,今韩城东南)。 这年魏国虽然战胜了韩、赵两国,却被秦打得大败。 [23-24]

魏惠王 迁都兴国

在秦、齐东西两方的进逼下,魏惠王采取了三项措施来应付时局:一是迁都 大梁 (今河南 开封市 );二是重新与诸侯结成友好关系;三是推行改革增强国力。
迁都大梁
魏国领土主要为今 山西省 西南部的 河东 和今 河南省 北部的 河内 国都原在安邑,地处河东,受秦、赵、韩三国包围,只有上党山区有一线地可以和河内交通,如果赵、韩联合攻魏,切断上党的交通线,再加上秦的进攻,形势就岌岌可危。因此, 在魏惠王九年(前361年)魏惠王就迁都大梁了。
魏在迁都大梁前后,曾极力图谋在中原开拓土地。 魏惠王八年(前362年)魏国攻取了赵的列人(今河北 肥乡 东北)和肥(今肥乡西)。 这两地就在赵都邯郸东面,造成对赵的严重威胁。 次年(前361年)魏又送给赵榆次(今山西 榆次 )和阳邑(今山西 太谷 东北)两邑 同时又取得赵的泫氏(今山西 高平 )、濩泽(今山西 沁水 东南)。 大概也在这个时候,赵把突入魏国境内的旧都中牟(今河南 鹤壁 西)送给魏国,而魏把繁阳(今河南 内黄 西北)、浮水一带给了赵国。 [67-68] 魏惠王十一年(前359年),赵、韩、魏瓜分了 晋国 公室仅剩的领土。 [119] 魏惠王十三年(前357年),韩派使者把突入到魏国境内的平丘(今河南 封丘 东)、户牖(今河南 兰考 北)、首垣(今河南 长垣 东北)送给魏国,要求交换土地。等到魏以土地与韩交换时,魏又从韩取得了通过 太行山 的交通要道 轵道 (在今河南 济源 西北)和郑鹿(即白马口,今河南 浚县 东南)。 这是在魏的压力下,三晋之间调整交换了土地,使得魏在中原的大片土地连成一块,造成十分有利的形势。
交好诸侯
自从魏国迁都到了大梁,战国的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各国间拉拢与国的活动空前活跃起来,魏国也不例外。 魏惠王九年(前361年),魏惠王和 韩昭侯 在巫沙(今河南 荥阳 北)相会。 魏惠王十年(前360年),赵助魏攻齐。 魏惠王十二年(前358年),魏惠王和 赵成侯 在葛孽(今河北 肥乡 西南)相会。 魏惠王十三年(前357年),又在 (今河北高邑东)相会。 同年魏国攻取韩国的朱 ,并包围韩国的宅阳(今河南 原阳 西南),迫使韩昭侯和魏惠王在巫沙结盟,随后归还釐(在宅阳西南)于韩。 由于魏国对于韩、宋、鲁、卫等国加施压力, 到魏惠王十四年(前356年)鲁共侯( 鲁共公 )、 宋桓侯 卫成侯 、韩昭侯都入魏朝见魏惠王。 [80-82] 魏惠王十五年(前355年),魏惠王入齐和 齐威王 会见,并曾一同到郊外田猎 同年又和 秦孝公 在杜平(今陕西 澄城 东)相会 ;还攻打宋国的 黄池 并赠送赵国建造宫室的木材。 各大国国君的会见如此频繁,就说明了这时期形势的紧张。大国国君相互会见,目的在于争取与国;大国迫使小国入朝,则是为了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
推行改革
魏惠王进一步实行改革,主要有下列三点举措:
(一)兴修水利,开发川泽。 开始开凿 鸿沟 ,从黄河开凿运河通向 圃田泽 ,再从圃田泽开沟渠引水灌溉,接着又从大梁城外开凿大沟从圃田泽引水灌溉。 同时,开放逢泽“以赐民”。
(二)实行选拔“武卒”的制度。 采用按一定标准考选的办法来选拔“武卒”,并给以优待,免除全户赋役和田宅的赋税,军队的战斗力因此得到加强。 所以《 汉书 · 刑法志 》说“魏惠以武卒奋”。
(三)加强防备和控制交通。 魏惠王十二年(前358年)魏派“龙贾帅师筑长城于西边”, 三年后(前355年)又派其筑城阳池 ,这是在大梁以西建筑长城和城池,用来防备秦国进攻中原的。 [74-75] 魏惠王十三年(前357年),魏与韩交换部分土地,魏取得了轵道(今河南济源一带)的要道,控制了通过太行山的交通线。
魏惠王所实行的这些改革,使魏国国力进一步强大起来。
当初, 孙膑 因为曾与魏国大将 庞涓 一同学习兵法,也投奔过魏国。然而,庞涓却因为嫉妒孙膑的才能而设计残害孙膑,迫使孙膑以残疾之身逃往齐国。 此外, 魏惠王九年(前361年) 魏相 公叔痤 去世前,曾劝魏惠王任用或杀了卫鞅( 商鞅 ),不要让他逃走,魏惠王却没有听从,放任卫鞅前往秦国。 卫鞅仕秦后两年(前359年) ,便开始了 商鞅变法 [83-84] 这两件事给魏国埋下了隐患。
而赵则向齐求救,齐以 田忌 为将,孙膑为军师,率军前往救援。 [100-101] 宋、卫在这时反水投靠齐国,三国联军先包围了魏的襄陵。 [97-99] 此时孙膑认为,魏攻赵,精锐在外,内部空虚,如果“引兵疾走大梁”,魏军必回救本国,这样可以“一举解赵之围而收弊于魏”。田忌采纳了这个作战计划。 [102]
当时魏将庞涓带兵八万, 一说将要围攻邯郸 [102] [104] 一说已经攻陷邯郸 [98-99] [101] ,到达茌丘。田忌也带了八万齐军,依照孙膑的意见,一方面向南进攻处于宋卫之间的 东阳 地区战略要地平陵,另一方面准备直趋大梁城郊,迫使庞涓不得不回师自救。孙膑就派轻快战车西向直趋大梁城郊,“以怒其气”(使敌人震怒);又把队伍分散,“示之寡”(给人以兵力单薄的感觉)。这样,就诱使庞涓震怒而轻敌,放弃辎重,用急行军兼程赶来。等到庞涓进抵 桂陵 (今河南 长垣 西北),孙膑率军加以邀击,取得大胜,“擒庞涓”。这个战役,孙膑采用了避实击虚、“攻其所必救”等办法,大败魏军,创造了“围魏救赵”的著名战例。 [104] 这一战役,魏因主将被擒而失败,但是实力损失不大。
魏惠王十六年(前354年),秦乘魏进围赵邯郸的时机,在 元里 大败魏师,并取得少梁(今陕西韩城西南) [93-94] 同时秦派公子壮率师伐韩,将势力插入了韩魏两国的交界地区。 [105]
在齐军大败魏军于桂陵的同时, 楚宣王 也派 景舍 救赵,攻取了魏的睢水、濊水间地。 [103] 但是后来魏国逐步扭转战局,还是占领了赵都邯郸。 魏惠王十八年(前352年),魏惠王调用了韩国军队,在襄陵打败了齐、宋、卫的联军,齐国不得已请楚将景舍出来向魏求和。 [106-107] 次年(前351年),魏国便迫使赵国在 漳水 之上结盟,并把邯郸归还赵国。 [110-112] 《吕氏春秋·不屈篇》评论说:“围邯郸三年而弗能取,士民罢(疲)潞,国家空虚,众庶诽谤,诸侯不誉,魏国从此衰矣。”
这时秦孝公正奋发图强,由于卫鞅的变法,秦国日益强大。 魏惠王十八年(前352年)又攻入魏的河东,一度攻取了安邑 [109] 魏不得不在固阳建造长城防御。 [106] 次年(前351年)秦又包围固阳,迫使归降。 [113] 秦国因此越过 洛水 ,收复了一部分过去被魏国夺去的河西地。后来魏国和齐、赵两国先后结盟讲和, 到魏惠王二十年(前350年),魏就回头向秦反攻,围攻 上郡 的定阳(今陕西 延安 东) [114] 结果秦孝公在彤(今陕西 华县 西南)和魏惠王相会修好。 [120]
魏惠王二十一年(前349年),赵、韩驱逐杀害了末代晋国君主,魏国默许了这件事。 [115-117] 魏惠王二十二年(前348年),魏惠王又和 赵肃侯 阴晋 (今陕西 华阴 东)相会修好。 [118] 至此魏国勉强挽回了战败的局势。

魏惠王 逢泽之会

这时魏国还保持着强盛的声势,准备以朝见周天子为名,召集许多小国举行会盟,图谋攻秦。就是 苏秦 齐湣王 :“昔者魏王拥土千里,带甲三十六万,其强北拔邯郸,西围定阳,又从十二诸侯朝天子,以西谋秦。”所谓“从十二诸侯”,具有合纵的性质, 也就是《 韩非子 ·说林上篇》所说“魏惠王为臼里之盟,将复立天子”。 [121] 因而秦孝公很是担心,加强防守。卫鞅分析了形势,认为“以一秦而敌大魏,恐不如”,建议用尊魏为王的办法来改变魏惠王的意图。秦孝公接受了这个主意,于是魏惠王二十六年(前344年),卫鞅去向魏惠王游说,谓“从十二诸侯”“不足以王天下”,劝说他除了号令宋、卫、邹、鲁等小国外,北面争取燕国,西面争取秦国,“先行王服,然后图齐楚”。魏惠王果然听从了,便“广公宫,制丹衣,旌建九斿,从七星之柱”,“乘夏车,称夏王,朝为天子”,俨然摆出天子的场面来。本来,在君主制度下,王是最高的等级称号,如今由于魏的“功大而令行于天下”,居然自称为王了。 [114]
同年(前344年),魏惠王就召集 逢泽之会 (逢泽在今河南开封南),有宋、卫、邹、鲁等国国君及秦公子少官来参加会盟,并率诸侯朝见周天子。 [122-124] 这次会盟由魏相 白圭 主持,魏惠王因而将白圭封于浍作为嘉奖。 [125-126] 卫鞅这个计谋,使得魏进攻的矛头,从秦转变为齐楚,“于是齐楚怒,诸侯奔齐”。 [114] 魏便以穰疵为将进攻韩的南梁 [132] ,韩向齐求救。齐威王根据田忌的建议,对韩表示救援之意,坚定韩的抵抗决心,但并不马上出兵。当魏韩打得筋疲力尽时, 齐威王派田忌、田朌为将,孙膑为军师,起兵伐魏救韩。 [133-134] [137]
魏惠王二十八年(前342年),魏惠王派太子申、庞涓为将,带了十万大军前来迎战。 [135-136] [140] 两军相持到 次年(前341年),孙膑采用“减灶诱敌”的计策,逐日减少营地军灶数目,三天内从十万灶减到五万灶,再减到二万灶,制造齐军大量逃亡的假象,迷惑敌人。魏军果然中计,只以少数精锐轻装部队兼程追赶,到了马陵(今山东 范县 西南)。这时正好天黑,马陵道路狭窄,两旁多阻隘,魏军正好进入齐国伏兵的包围圈,顿时“齐军万弩俱发,魏军大乱相失”, 结果魏军主力被全歼,太子申被俘,庞涓自杀。 [138-139] [141] [144] 孙膑兵法 ·陈忌问垒篇》,具体说明了把许多战车和武器作为障碍物,怎样在急迫中歼灭“窘处隘塞死地之中”的魏军,取得了“取庞涓而擒太子申”的战果。这是魏国从来未有的惨败。 [145]
魏惠王二十九年(前341年)五月,齐将田朌继续进攻魏的东鄙,围攻平阳(今河北 临漳 西南)。 [143] 这年九月秦派卫鞅伐魏西鄙,十月赵又伐魏北鄙,造成魏被三面围攻的局面。魏惠王亲自率师向秦军反攻,又失败了。 [142] 次年(前340年),秦、赵、齐继续围攻魏国。 [146] 魏国派 公子卬 和秦卫鞅交战,公子卬又受了卫鞅的欺骗,被俘虏了去,这是魏的又一次失败。 [147-149] 卫鞅因为此功被封于商,称商鞅。 [156] 同年,魏国在济阳筑城防备齐国。 [150]
惠王三十一至三十二年(前339-338年),秦又进攻魏的岸门(今山西 河津 南),俘虏了魏将魏错。 [151] [153] 是年(前338年)秦孝公去世,商鞅逃亡到魏国,魏国不接纳。 [154-155]

魏惠王 徐州相王

魏国在秦、齐等国的夹击中,不断地遭到惨败,因而到魏惠王三十四年(前336年),魏惠王不得不采用相国 惠施 “以魏合于齐楚以按兵”的建议。惠施还认为,若要报复齐国,“不如变服折节而朝齐”,这样“楚王必怒”,“楚必伐齐”,得到魏王同意,于是就通过齐相 田婴 的关系,带同韩国国君和其他小国国君朝见齐威王。 [140]
魏惠王三十四年(前336年),魏韩二君会见 齐威王 东阿 (今山东 阳谷 东北)南,次年(前335年)又会见于甄(今山东 鄄城 北),魏韩二君都戴着布冠,变服折节朝见齐威王。 [157-159] 到魏惠王后元元年(前334年)魏惠王就率领韩昭侯等,到齐的徐州(今山东 滕县 东南)朝见齐威王,并且尊齐威王为王,同时齐威王也承认魏惠王的王号,即所谓“会 徐州相王 ”。 [114] [133] [160-162] 同年魏惠王改元正式称王号 [163] 又将魏女嫁给 秦惠文王 为后(即 惠文后 [164] 还暗中交结楚国 [165-166] ,试图改善外交处境。
齐、魏两大国在“徐州相王”,这是楚、赵等国所不能容忍的,所以在 魏惠王后元二年(前333年)赵肃侯派兵围攻魏的黄城(今河南 内黄 西),并在 漳水 、滏水之间筑了长城,防止齐、魏两国的进攻 [167] 同时楚威王为了表示对“徐州相王”的愤怒,亲率大军进围徐州,打败了齐军。 [140] 同年(前332年)齐魏伐赵,不利而去。 [173-175]
魏惠王后元四年(前331年),秦遣公孙衍大举攻魏,首尾经历两年,攻取魏 上郡 雕阴,俘魏将 龙贾 ,斩首八万(《 秦本纪 》,《 魏世家 》作“四万五千”)。 [176-178] 龙贾是魏防守西边、抵抗秦兵的主将,魏的中原长城即为龙贾率师所建。这是三晋抗秦战斗中首次大失败。 《战国策·燕策二》载 苏代 说:“龙贾之战、 岸门之战 、封陵之战、高商之战、 赵庄之战 ,秦之所杀三晋之民数百万,其生者皆死秦之孤也。” [179] 这一役使得魏防守上郡、河西郡的主力,被秦一举歼灭, 因而魏惠王后元五年(前330年)魏即以河西郡与秦。 [181] 同时秦又派 樗里疾 为主将,从函谷关沿黄河南岸向东出击,先后攻取曲沃和焦(都在今河南 三门峡 以西),并在曲沃“尽出其人”,作为秦进攻中原的据点。 [182] 同年(前330年),魏又伐韩遭遇失败。 [180]
魏惠王后元六年(前329年),秦又从河西渡过黄河,攻取汾阴(今山西 万荣 西南)和皮氏(今山西 河津 东)。 [183-184]

魏惠王 合纵连横

张仪初为连横
魏惠王后元六年(前329年), 楚威王 也攻打魏国。适逢 纵横家 张仪 入秦,张仪便游说秦惠文王出兵帮助魏国,于是以新得皮氏的“卒万人、车百乘”支持魏作战,因而魏楚大战,魏打败楚于 陉山 ,秦因而得以顺利地接收河西地区。 [184-187]
魏惠王后元七年(前328年),秦使公子华( 一作公子桑 [189] )与张仪围攻魏的蒲阳(今山西 隰县 ),攻取了,却请秦王归还给魏,又请秦王使公子繇作为“质子”送到魏国,这是张仪推行他的 连横 策略。张仪前往魏国劝说魏惠王“不可以无礼”, 魏因而把 上郡 十五县连同少梁在内献给秦国,秦惠文君因以张仪为“相邦”,把少梁改称为夏阳。 [188] [190-191] 次年(前327年)秦又把焦、曲沃及皮氏归还魏国 [192] ,这是张仪进一步推行他的连横策略,并准备下年秦惠文君称王。
魏惠王后元九年(前326年),韩、赵围攻魏的襄陵,未能攻克。 [193]
魏惠王后元十年(前325年),秦惠文君举行称“王”的仪式,邀请魏、韩之君入秦朝见,推尊秦君为王,同时秦王也承认魏、韩二君的王号 [194] 而且魏韩二君还当场为秦王驾御作为称王标识的坐车,如同魏惠王在逢泽之会称王那样的“乘夏车,称夏王”。 [195] 张仪此举具有巩固秦与魏、韩连横的作用。
公孙衍、惠施的合纵
当张仪入秦推行连横策略不久,公孙衍就离开秦国而入魏为将,因为魏的国力衰退,公孙衍就图谋拉拢别国,联合出击取胜。 魏惠王后元十年(前325年),“犀首、田朌欲得齐、魏之兵以伐赵”,就是公孙衍拉拢齐国名将田朌一起伐赵,大败赵兵。 [196-199] 同年,魏惠王和 韩威侯 相会于巫沙,并尊韩威侯为王 (即 韩宣惠王 )。 同年,他又与韩宣惠王并带太子入朝于赵。 而当时魏相惠施也主张“以魏合齐楚以按兵”,便在不久后使魏太子嗣入质于齐,使魏公子高入质于楚,开展和齐、楚 合纵 的活动。 [200]
魏惠王后元十一年(前324年),魏、齐在平阿会盟。 [199] [201] 同年, 张仪亲自率兵出 函谷关 ,再度攻取魏的陕,“出其人与魏”,作为进攻中原的基地,同时筑上郡塞,巩固上郡的防守。 [202-203] 次年(前323年)张仪又和齐、楚大臣在 齧桑 (今江苏 沛县 西南)相会,来破坏魏国和齐、楚的合纵。 [204]
在这样的形势下,公孙衍为了合纵,于魏惠王后元十二年(前323年)发起“ 五国相王 ”。 [205-206] 参加“五国相王”的是魏、韩、赵、燕、中山,从这年起,赵、燕、中山三国也开始称王了。公孙衍发起“五国相王”,是想用这来和秦国对抗的,但结果没有什么成就。 就在这年(前323年),楚国为了迫使魏国投入楚的怀抱,要废立魏的太子嗣,送立流亡在楚的魏公子高为太子,派柱国 昭阳 打败魏军于襄陵,取得了八个邑。 [207-208] 韩也趁机攻魏,公孙衍说服其退兵。 [209]
张仪相魏连横
魏惠王后元十三年(前322年),魏、齐在鄄会盟 [210] 这时魏惠王因为襄陵之败,对惠施“以魏合于齐、楚以按兵”的方针失去信任 [219] ,因此不得不改用秦相张仪“以秦、韩与魏之势伐齐、荆(楚)”的策略,起用张仪为魏相, 张仪把惠施逐走。 [212-214] 同年,韩、魏太子朝见秦惠文王。 [215] 这年秦对外宣布免除张仪的相位,然后张仪为魏相 [216] 实际上“张仪欲并相秦、魏” [217] 从而进一步推行他的连横策略, “欲令魏先事秦而诸侯效之”。 但张仪既入魏为相、又兼领秦相后,魏惠王却不肯听张仪而专一“事秦”,反而兼用公孙衍为将,欲牵制平衡朝中的合纵连横势力。 [220-222] 秦王得知后,怒而攻取魏的曲沃(今山西 闻喜 东北)、平周(今山西 介休 西),迫使魏国屈服。 [211] [218]
魏惠王后元十四年(前321年),张仪曾策划韩魏换地以便攻取楚、赵之地,但未能成功。 [223-224] 同年,齐国约结燕赵楚孤立魏国,因公孙衍的离间而失败。 [222] [225]
魏惠王后元十五年(前320年),张仪实施“以秦韩与魏之势伐齐、楚”的行动, 秦假道韩、魏向齐进攻,齐威王使 匡章 为将应战,结果齐兵大胜,秦军大败。 [226] 这是匡章初次为将而大胜秦军,使张仪“以秦韩与魏之势伐齐”的行动受到挫折,使公孙衍合纵的策略得以开展。
公孙衍再行合纵
魏惠王后元十六年(前319年), 由于齐、楚两国要驱逐魏相张仪 [227-228] 魏惠王得以重新采用公孙衍合纵的策略 。他派出使者到楚、赵、燕等国,争取合纵,于是就把张仪赶回秦国,让公孙衍为魏相,并让惠施回到魏国。 [229-231]
魏国的都城原来在 安邑 (今山西 夏县 ),地处 河东 。魏惠王九年(前361年), 为了便于统治东部地区、加强对东方诸侯的控制 ,以及保证国都的安全,魏惠王迁都 大梁 (今河南 开封 )。 他苦心经营,把 大梁城 建造得宏大而坚固。 他所建造的大梁城周东西宽约5.8公里,南北长约6.4公里,有12个城门,城高七仞(17米) 人口众多,设有宫城、市场、手工业作坊、居民住宅区等分区。
魏惠王在迁都后,多次与韩、赵交换土地,使得魏在中原的大片土地连成一块, 并取得了 轵道 (今河南济源一带)来控制通过 太行山 的交通线 ,从而造成十分有利的形势。此外,他还对大梁地区开发建设,发展农业、兴办手工业、开发川泽,尤其是兴修水利,使大梁之地的社会经济很快得到发展,成为魏国最富裕的地区之一。
惠王称王
春秋 时期,周礼尚存,只有楚、吴、越等僻远国家称王。而魏惠王时,礼崩乐坏加剧,先是 三晋 瓜分晋公室剩余土地、杀害 晋静公 晋国 彻底灭亡;而后魏惠王又在 逢泽之会 时称王,成为了第一个称王的 中原 诸侯。这一切标志着周礼秩序进一步解体。
魏惠王注重水利工程的建设。魏国有个大湖泊叫 圃田 (在今河南 中牟 西)。魏惠王十年(前360年),魏国在 黄河 、圃田间开凿了一条大沟(运河),使黄河的水流入圃田,又从圃田开凿运河。 魏惠王三十一年(前339年),魏国迁都大梁后,又从大梁的北郭开凿大沟(运河)来引圃田的水,在大梁周围开始兴修水利,历经多年开凿完 鸿沟 [152] 鸿沟的主干,从今河南 荥阳 以北,和 济水 一起分黄河的水东流,经过魏都大梁折而向东南流,经过陈的旧都(今河南 淮阳 ),在今 沈丘 附近注入 颍水 ,而颍水下流注入 淮水 济、颖、淮、泗和黄河互相贯通,在黄淮平原形成以鸿沟为主干,以自然河流为分支的完整的运河网。这条运河不仅对当时的航运起了重要作用,还可以灌溉农田,使鸿沟流域成为重要的农业丰产区。
施惠于民
魏惠王大力鼓励垦殖,把大梁城南的逢忌泽薮让农民开发经营,改变了统治者独占山林川泽专利的局面。这既改善了民众的生活,促进了生产的发展,缓和了阶级矛盾,同时也增加了国家的税收。 此外,他还通过移粟、迁民的手段赈济灾民 ,并推行宽仁的经济政策。 白圭 为魏相时,为魏惠王制定过二十税一的 田税 政策,减轻了人民的负担。 惠施为魏相时, 关心民生,制定了“民人皆善之”的法令,得到了魏惠王的认可。 [55-56]
因为这些爱民的举措,魏惠王在当时有着“慈惠”的名声。但魏惠王对臣下过于宽纵,“有过不罪,无功受赏”,也招致了时人的诟病。
魏惠王在接连遭遇战败后,就折节下士、奉以重币,吸引各国人才前来魏国。一时间, 阴阳家 邹衍 儒家 孟轲 名家 惠施 道家 庄周 [248] ,以及 淳于髡 等,都来到大梁,使得魏国出现了思想文化繁荣的局面。 此外,魏国 天文 学家 石申 曾在魏惠王十年(前360年)观测了数百颗 恒星 并发表了《 石氏星经 》,在我国天文史上具有重大意义。 魏惠王沿用了这一制度,采用按一定标准考选的办法来选拔“武卒”,并给以免除全户赋役和田宅赋税的优待,军队的战斗力因此得到加强,即《 汉书 》所说“魏惠以武卒奋”。 但魏武卒退伍后仍然享有这些福利,给国家财政带来了很大负担。 魏国有西长城、南长城和北长城,都是在魏惠王年间修建的。其中,西长城修建时间最早。魏惠王十二年(前358年),魏惠王让 龙贾 开始建造西长城,来防御秦国。这条长城从郑(今陕西 华县 ),经 华阴 阴晋 ,跨过 渭水 ,再经过 朝邑 大荔 ,滨 洛水 ,再经过 澄城 合阳 少梁 (秦夺取少梁后,改为 夏阳 )、 韩城 ,一直到 黄河 岸边,呈弧状。截至魏惠王十八年(前348年),这条长城已修至固阳(一说今陕西 合阳 ,一说今内蒙古 固阳 )。
魏惠王十五年(前355年),魏惠王迁都大梁之后,在大梁以西、黄河以南又修筑了一道南长城。这条长城主要位于魏国西南边境,是用来防御韩国的。南长城从卷(今河南 原阳 西)开始,经阳武(今原阳县东南)直到密(今河南 新密 东北),又称卷长城。
此外有一些学者认为,魏国还有一条北长城,或为卷长城的延伸部分,建在魏、赵边境的从 太行山 支脉山脊上,是用来防御赵国的。
军事活动
魏国处于“ 四战之地 ”,魏惠王在位时期,对外战事较为频繁,败多胜少。今展示主要战役如下:
时间
战役名称/简介
结果
魏惠王元年(前369年)
魏与韩赵 浊泽之战
魏败。韩赵退兵,魏惠王保住君位。
魏惠王六年(前366年)
魏败。秦胜,攻入河东,斩首六万。
魏惠王七年至八年(前363-362年)
魏败,魏将公孙痤被俘。秦胜,攻取庞城。
魏惠王十六年(前354年)
魏败,魏国开始衰落。齐、秦、楚胜,秦取 少梁 ,楚取睢水、濊水间地。后年魏又胜齐,与齐议和。
魏惠王二十九年(前341年)
魏败,主力被全歼, 魏将 庞涓 太子申 皆被擒杀。 齐、秦、赵、韩胜。
魏惠王后元三年(前332年)
魏败,魏将 龙贾 被俘 。秦胜, 斩首八万, 迫使魏国允诺割让 河西 郡。
魏惠王后元六年(前329年)
陉山之战
魏、秦胜。楚败。秦国趁机接收魏国河西之地。
魏惠王后元十二年(前323年)
魏败。楚胜,夺取八邑,但未达到扶持魏公子高为太子的目的。 然而,由于魏国与韩、赵两国存在利益冲突,摩擦仍然时有发生。 而魏惠王举行 逢泽之会 ,号令十二小国,“称夏王,朝为天子”,也引起了列国的不满,使魏国陷入孤立。 少梁之战 桂陵之战 马陵之战 ,都是秦、齐两国趁魏与赵、韩两国发生冲突,借机大败魏军的。
马陵之战后,为改变与秦赵齐楚四面为敌的处境,魏惠王采纳了惠施“合齐楚以按兵”的建议,通过魏惠王后元元年(前334年)的 徐州相王 ,与齐国改善关系,并诱使齐楚交恶。但是,秦、楚两国仍在图谋攻伐魏国。为摆脱这一困境,魏惠王后元六年(前329年)起,魏惠王又在 张仪 、惠施、 公孙衍 等人的游说下,尝试了秦韩魏 连横 、魏齐楚 合纵 五国相王 合纵等多种外交策略,时纵时横,以求保全魏国。 战国 从此进入 合纵连横 的时代。
孟子 :梁惠王以土地之故,糜烂其民而战之,大败。将复之,恐不能胜,故驱其所爱子弟以殉之,是之谓以其所不爱及其所爱也。 [234]
卜皮:臣闻王之慈惠也……夫慈者不忍,而惠者好与也。不忍则不诛有过,好予则不待有功而赏。有过不罪,无功受赏,虽亡,不亦可乎?
吕氏春秋 》:①当惠王之时,五十战而二十败,所杀者不可胜数,大将、爱子有禽者也。②围 邯郸 三年而弗能取,士民罢潞,国家空虚,天下之兵四至,众庶诽谤,诸侯不誉。谢於翟翦,而更听其谋,社稷乃存。名宝散出,土地四削,魏国从此衰矣。
司马迁 :惠王数被於军旅,卑礼厚币以招贤者。 邹衍 淳于髡 孟轲 皆至梁。
班固 :魏惠以 武卒 奋。
宋杰 :(魏惠王时)魏国霸业跌落的原因大致有,魏武卒带来的财政负担、外交上树敌太多、作战指挥上有重大失误等。在地理方面,魏惠王即位之初对 河西 战场缺乏足够的重视,过早向中原扩张和迁都,也是战略失误之一。 [239]
李玉洁 :战国时期魏国的灭亡,不是因为 大梁 无关塞险恶的地理环境造成的。造成魏国由盛转衰的原因有三:人才的流失,同盟国关系的破坏,梁惠王的张扬和狂妄。 [238]
王向辉 :客观而言,魏惠王也能够审时度势、兢兢业业,对魏国的变法事业有再续之功,但是惠王变革有自己无法克服的缺点,加之世易时移,魏国时运不济,因此惠王变革的效果也是要大打折扣的。 [237]

魏惠王 魏国选相

公叔痤 是魏国之相,他手下的 中庶子 相国 的侍从之臣) 卫鞅 很有才能,公叔痤欲将卫鞅推荐给魏惠王,但未及推荐他就病卧床榻了。公叔痤病重时,魏惠王前去看望,他问公叔痤说:“万一相国一病不起,我将把国政托付给谁呢?”公叔痤回答说:“我的中庶子卫鞅,年纪虽轻,却有奇才,希望君上把国事全托于他。”见惠王默然无言,公叔痤遣退侍臣,单独对惠王说:“君上倘不任用卫鞅,就一定要杀掉他,不要让他出境,为别国所用。”惠王许诺离去。公叔痤又召来卫鞅,抱歉地说道:“君上询问国相的继任人,我推荐了你,看君上的神色并不同意。我先君而后臣,当时对君上说如果不能用你,就应把你杀掉,君上答应了我。你应该赶快离开,免遭擒杀。”卫鞅回答说:“君上既然不能采纳您的意见任用我,又怎么能采纳您的意见杀掉我呢?”于是没有离开。惠王离开公叔痤病榻后对身边人说:“公叔痤的病情很重,他竟然要我把国政交给卫鞅,后又劝我杀掉卫鞅,真是太糊涂啦!”果然没有考虑公叔痤的意见。公叔痤死后,卫鞅听说 秦孝公 下令招贤,于是西入 栎阳 (秦国旧都),被秦国任用,封于商地,是为 商鞅

魏惠王 惠王问宝

魏惠王十五年(前355年), 齐威王 与魏惠王一起打猎。魏惠王问齐威王:“大王有何宝物?”齐威王说:“我没有。”于是魏惠王不无自豪地说:“魏国虽小,尚有能照亮十二辆车子、径长一寸的 夜明珠 十颗。像齐国这样的大国,难道连这样的宝贝也没有吗?”齐威王听了他的话,很不以为然地说:“我的珍宝与你的大不一样。我有大臣檀子,镇守下陲,强楚不敢犯境,泗上诸小国来朝。我有能臣朌子,镇守高唐,赵人不敢东到黄河捕鱼。我有贤臣黔夫,镇守徐州,吓得燕人北门祈祷,赵西门祈祷,祈求神灵保佑,并且有千余户归顺了齐国。我有良吏种首,负责国内治安,人民 夜不闭户,路不拾遗 。我有这四位能臣贤相,他们就是我的宝物,岂止照亮十二辆车子!”一席话使魏惠王惭羞难容,自认失败。 还周济他粮食。 [252] 据《 吕氏春秋 》记载,魏惠王认为惠施比自己贤能,就尊惠施为 仲父 ,并几次表示要 禅让 王位给惠施,称这样做可以制止民众的贪争之心。而惠施坚辞不受,说自己拒绝魏惠王的让国更能教化民众。 后来张仪为魏相而行 连横 后,准备逮捕主张 合纵 的惠施 ;惠施易冠变服,乘车逃跑,差点没能逃出魏国。

魏惠王 问政孟子

魏惠王自称治国尽心竭力, 河内 发生灾荒,就将那里的灾民安置到 河东 ,将河东的粮食运送到河内;当河东发生灾荒时,也是这样做的。可是魏国的人口不见增多,魏惠王因此感到困惑,向 孟子 闻询。孟子回答,魏惠王所做的只是“ 以五十步笑百步 ”罢了,与诸侯没有本质区别;要治理好国家,就要遵循农时的自然规律,让人民衣食无忧,就可以得到人民的拥戴。 魏惠王又谈到自己继位以来,被秦、齐、楚等国多次打败,向孟子询问报仇雪耻的方法。孟子认为,魏惠王行“ 王道 ”,施行仁政、轻赋薄罚、发展农业,用忠信孝悌教化百姓,就可以战胜秦楚。 孟子还说,作为一国之君,要讲仁义道德,而不应该讲究利益得失。

魏惠王 惠王认错

淳于髡 博闻强识,有人把他推荐给魏惠王。魏惠王单独两次单独接见他,淳于髡都一句话也不说。魏惠王感到很奇怪,就问推荐他的那个人:“你说淳于先生才艺出众,超过 管仲 晏婴 ,可为什么见到我连一句话也不说,难道是我不值得和他谈话吗?”那个人把惠王的话转达给淳于髡,淳于髡说:“这里有原因。我前一次见大王时,大王的心思全用在相马上;后一次再见大王,大王的心思却用在了声色上。因此我沉默不语。”
魏惠王听闻了淳于髡的话,惊讶地说:“确实如此,淳于先生真是圣人啊。他前次来,正好有人献好马,第二次来,又有人献歌伎。当时我虽然让身边的人退下,表示对他的尊敬,但心思还是集中在好马和歌伎身上。”魏惠王诚恳道歉后,淳于髡又来见惠王,两人专注交谈一连三天三夜毫无倦意。淳于髡临走时,惠王赠给他一辆四匹马驾的精致车子、五匹帛和璧玉以及百镒黄金。

魏惠王 继位年份

史记 》认为前371年 魏武侯 魏击去世,魏惠王继位,次年(前370年)为魏惠王元年。但是,史学家 杨宽 结合 魏文侯 、魏武侯及魏惠王等魏国历代君主的史料记载,发现《史记》中魏惠王改元以前三十五年的大事年份与《古本 竹书纪年 》中的大事年份存在有一到两年的误差,并且经过考订认为魏武侯在前370年去世,同年魏惠王继位,次年(前369年)为魏惠王元年。 [243]

魏惠王 去世年份

据《史记· 魏世家 》所载,魏惠王三十六年(前334年),魏惠王去世,他的儿子 魏襄王 继位。但是,按照《古本 竹书纪年 》的说法,前334年时魏惠王并没有去世,而是将年号改元重新纪年而已,后面又经过了十六年才去世。 杜预 荀勗 和峤 司马贞 司马光 等古代史学家均认可《古本 竹书纪年 》之说,认为 司马迁 误以为魏惠王改元的那一年去世,从而把惠王改元后的十六年错误地当作是他儿子魏襄王的在位年份; 陈梦家 钱穆 、杨宽等近现代学者亦从此说。因此,结合继位年份,魏惠王实际上在第三十六年改元后又在位了十六年,于魏惠王后元十六年(前319年)去世。 [243]
魏惠王将魏国都城从安邑迁往大梁,但是关于其迁都的具体年份,不同的史料记载不一。 其中,《史记·魏世家》记载是在魏惠王三十一年(前339年)。 [242] 《商君列传·索隐》根据秦伐魏战役的记载,推测魏国在魏惠王二十九年(前341年)迁都大梁避秦。 [246] 《魏世家· 集解 》《魏世家· 索隐 》引《竹书纪年》称魏惠王九年(前361年)迁都大梁;《水经·渠水注》《 汉书 ·高帝纪·注》引《竹书纪年》作魏惠王六年(前364年)迁都大梁 雷学淇 、钱穆、杨宽等学者比对其他史事,排除了时间较晚的两种说法。 [244] 目前,学界均采纳《竹书纪年》的二说,对魏惠王在前364年还是前361年迁都大梁尚有争议。 [245]
疑似墓址
河南 辉县 固围村区魏国墓,是一座有着3座并列大墓的陵园,出土了陶礼器、马车、玉简册、玉圭、金银器、铁器、梁正币等文物。学界普遍认为其是魏国国君墓,比如 李学勤 先生在《 东周与秦代文明 》一书中认为其“从规模、年代来看,有可能是魏惠王或 魏襄王 的陵墓”。其他学者如 杨宽 王仲殊 王世民 等也持类似观点。一些权威的考古学著作如《 新中国的考古发现与研究 》也持有相同的见解,认为固围村战国墓“在已知的魏国墓葬中级别最高,应是魏国王室的异穴合葬墓”。 [249] 《史记·魏世家》:[魏]惠王元年,初武侯卒也,子䓨与公中缓争为太子,公孙颀自宋入赵,自赵入韩,谓韩懿侯曰:“魏䓨与公中缓争为太子,君亦闻之乎?今魏䓨得王错,挟上党,固半国也,因而除之,破魏必矣,不可失也。”懿侯说,乃与赵成侯合军并兵以伐魏,战于浊泽,魏氏大败。魏君围。赵谓韩曰:“除魏君,立公中缓,割地而退,我且利。”韩曰:“不可。杀魏君,人必曰暴,割地而退,人必曰贪,不如两分之。魏分为两,不强于宋、卫,则我终无魏之患矣。”赵不听。韩不说,以其少卒夜去。惠王之所以身不死,国不分者,二家谋不和也。若从一家之谋,则魏必分矣。故曰:“君终无適子,其国可破也。” 《水经·沁水注》引《纪年》:梁惠成王元年赵成侯偃、韩懿侯若伐我葵。 《魏世家·索隐》引《纪年》:赵侯种、韩懿侯伐我取葵(杨宽按:“葵”原误作“蔡”,今据《水经·沁水注》引《纪年》改正),而惠成王伐赵,围浊泽(杨宽按:“泽”原误作“阳”,今据日本南化本、伊佐早谦藏本所据古钞校记改正)。七月(杨宽按:原误作“七年”,从雷学淇改正),公子缓如邯郸以作难。 《资治通鉴·卷一》:(周烈王七年)魏大夫王错出奔韩。公孙颀谓韩懿侯曰:“魏乱,可取也。”懿侯乃与赵成侯合兵伐魏,战于浊泽,大破之,遂围魏。成侯曰:“杀䓨,立公中缓,割地而退,我二国之利也。”懿侯曰:“不可。杀魏君,暴也。割地而退,贪也。不如两分之。魏分为两,不强于宋、卫,则我终无魏患矣。”赵人不听。懿侯不悦,以其兵夜去。赵成侯亦去。䓨遂杀公中缓而立,是为惠王。太史公曰:“魏惠王所以身不死,国不分者,二国之谋不和也。若从一家之谋,魏必分矣。故曰:君终,无适子,其国可破也。” 《史记·魏世家》:[魏惠王]二年魏败韩于马陵,败赵于怀。(《六国表》作“败韩马陵”)杨宽按:《赵世家》及《六国表》又系“魏败赵于怀”于上年。 《史记·韩世家》:[韩]懿侯二年(杨宽按:当作六年)魏败我马陵。(《六国表》同) 杨宽 .战国史料编年辑证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1 :259-260 《史记·六国年表》:齐威王十一年(杨宽按:当作田桓公七年)伐魏取观。 《史记·田世家》:赵侵我长城。[魏]惠王请献观以和解,赵人归我长城。 《史记·魏世家》:[魏惠王]三年(杨宽按:当作二年)齐败我观。(《六国表》作“齐伐我观”) 《水经·河水注》引《纪年》:梁惠成王二年齐田寿率师伐我,围观,观降。 《魏世家·集解》徐广引《纪年》:[魏]惠王二年魏大夫王错出奔韩也。 《史记·魏世家》:[魏惠王]五年(当作四年)与韩会宅阳。城武堵,为秦所败。(《六国年表》同,惟“武堵”作“武都”,无“为秦所败”四字) 《史记·韩世家》:韩懿侯五年(当作九年)与魏惠王会宅阳。(《六国年表》同) 《史记·六国年表》:秦献公十九年败韩、魏洛阴。 《史记·六国年表》:魏惠王六年(杨宽按:当作五年)伐宋取仪台。(《魏世家》同) 《史记·秦本纪》:[秦献公]二十一年,与晋战于石门,斩首六万,天子贺以黼黻。 《史记·赵世家》:[赵成侯]十一年秦攻魏,赵救之石阿。 《史记·赵世家》:[赵成侯]十二年秦攻魏少梁,赵救之。 《史记·魏世家》:[魏惠王]九年(杨宽按:当作八年)伐败韩于浍。与秦战少梁,虏我将公孙痤,取庞。……十年,伐取赵皮牢。 《史记·赵世家》:[赵成侯]十三年秦献公使庶长国伐魏少梁,虏其太子痤。魏败我浍,取皮牢。成侯与韩昭侯遇上党。 《史记·秦本纪》:[秦献公]二十三年与魏、晋战少梁,虏其将公孙痤。 《史记·六国年表》:[秦献公二十三年]与魏战少梁,虏其太子。[魏惠王九年(杨宽按:当作八年)]与秦战少梁,虏我太子。[韩庄侯九年(杨宽按:当作昭侯元年)]魏败我于浍。[赵成侯十三年]魏败我于浍。 《战国策·魏策一·魏公叔痤为魏将》:魏公叔痤为魏将,而与韩、赵战浍北,禽乐祚。魏王说,迎郊,以赏田百万禄之。公叔痤反走,再拜辞曰:“夫使士卒不崩,直而不倚,挠拣而不避者,此吴起之余教也,臣不能为也。前脉地形之险,阻决利害之备(金正炜云:“阻”疑本作“阴”),使三军之士不迷惑者,巴宁、爨襄之力也。县赏罚于前,使民昭然信之于后者,王之明法也。见敌之可也,鼓之不敢怠倦者,臣也。王特为臣之右手不倦赏臣何也。若以臣之有功,臣何力之有乎?”王曰:“善。”于是索吴起之后,赐之田二十万,巴宁、爨襄田各十万。王曰:“公叔岂非长者哉!既为寡人胜强敌矣,又不遗贤者之后,不掩能士之迹,公叔何可无益乎?”故又与田四十万,加之百万之上,使百四十万。故《老子》曰:“圣人无积,尽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公叔当之矣。 杨宽 .战国史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3 :280 杨宽 .战国史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3 :301-303 杨宽 .战国史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3 :341-353 三家注史记-卷六十五 孙子吴起列传第五 .国学导航网 [引用日期2023-07-23]
  • 三家注史记-卷六十八 商君列传第八 .国学导航网 [引用日期2023-07-23]
  • 《韩世家·索隐》引《纪年》:[韩威侯八年]五月,梁惠王会威侯于巫沙,十月郑宣王朝梁。 《史记·赵世家》:[赵]武灵王元年阳文君赵豹相,梁襄王与太子嗣(杨宽按:“梁襄王”当作“梁惠王”),韩宣王与太子仓来朝信宫。武灵王少,未能听政,博闻师三人,左右司过三人。及听政,先问先王贵臣肥义,加其秩;国三老年八十,月致其礼。 《史记·魏世家》:是岁,惠王卒,子襄王立。 《说苑·奉使》:太子曰:“君侯赐击衣,不以为寒也。欲召击,无谁与谋,故敕子以鸡鸣时至。《诗》曰:东方未明,颠倒衣裳,颠之倒之,自公召之。”遂西至谒文侯,文侯大喜,乃置酒而称曰:“夫远贤而近所爱,非社稷之长策也。”乃出少子挚,封中山,而复太子击。 《孟子·梁惠王上》: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如之何则可?”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 《战国策·魏策二·齐魏战于马陵》:齐、魏战于马陵,齐大胜魏,杀太子申,覆十万之军。 《战国策·魏策二·魏惠王起境内众》:魏惠王起境内众,将太子申而攻齐,客谓公子理之傅曰:“何不令公子泣王太后,止太子之行,事成则树德,不成则为王矣。太子年少,不习于兵,田朌宿将也,而孙子善用兵,战必不胜,不胜必禽。公子争之于王,王听公子,公子必封,不听公子,太子必败。败,公子必立,立必为王也。” 《史记·魏世家》:[魏惠王]三十一年(杨宽按:当作三十年)秦、赵、齐共伐我。秦将商君,诈我将军公子卬而袭夺其军,破之。……以公子赫为太子。 《史记·赵世家》:[赵]武灵王元年阳文君赵豹相,梁襄王与太子嗣(杨宽按:“梁襄王”当作“梁惠王”),韩宣王与太子仓来朝信宫。 《战国策·韩策二·襄陵之役》:襄陵之役,毕长谓公叔曰:“请毋用兵,而楚、魏皆德公之国矣。夫楚欲置公子高,必以兵临魏。公何不令人说昭子曰:‘战未必胜,请为子起兵以之魏’,子有辞以毋战,于是以太子扁(嗣)、昭扬、梁王皆德公矣。” 杨秋梅 .魏国史话 .太原 :山西出版集团·山西春秋电子音像出版社 ,2007 :28 李玉洁 .魏国史 :科学出版社 ,2017 :131 李娟娟. 魏都大梁历史地理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8,30,34,42. 杨秋梅 .魏国史话 .太原 :山西出版集团·山西春秋电子音像出版社 ,2007 :32-33 杨宽 .战国史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3 :60 《孟子·梁惠王上》: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孟子·告子下》:白圭曰:“吾欲二十而取一,何如?” 孟子曰:“子之道,貉道也。万室之国,一人陶,则可乎?” 曰:“不可,器不足用也。” 曰:“夫貉,五谷不生,惟黍生之。无城郭、宫室、宗庙、祭祀之礼,无诸侯币帛饔飧,无百官有司,故二十取一而足也。今居中国,去人伦,无君子,如之何其可也?陶以寡,且不可以为国,况无君子乎?欲轻之于尧舜之道者,大貉小貉也;欲重之于尧舜之道者,大桀小桀也。” 田昭林 .中国战争史 第1卷 上古至秦汉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9-02 :219-220 《史记·魏世家》:惠王数被於军旅,卑礼厚币以招贤者。邹衍、淳于髡、孟轲皆至梁。 李玉洁 .魏国史 :科学出版社 ,2017 :344, 350 李玉洁 .魏国史 :科学出版社 ,2017 :203-213 杨宽 .战国史料编年辑证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3 :373-375 《吕氏春秋·览·审应览》:惠子为魏惠王为法。为法已成,以示诸民人,民人皆善之。献之惠王,惠王善之,以示翟翦,翟翦曰:“善也。”惠王曰:“可行邪?”翟翦曰:“不可。”惠王曰:“善而不可行,何故?”翟翦对曰:“今举大木者,前乎舆謣,后亦应之,此其於举大木者善矣。岂无郑、卫之音哉?然不若此其宜也。夫国亦木之大者也。” 《吕氏春秋·论·开春论》:匡章谓惠子曰:“公之学去尊,今又王齐王,何其到也?”惠子曰:“今有人於此,欲必击其爱子之头,石可以代之。”匡章曰:“公取之代乎?其不与?”“施取代之。子头,所重也;石,所轻也。击其所轻以免其所重,岂不可哉!”匡章曰:“齐王之所以用兵而不休,攻击人而不止者,其故何也?”惠子曰:“大者可以王,其次可以霸也。今可以王齐王而寿黔首之命,免民之死,是以石代爱子头也,何为不为?” 《韩非子·内储说上·七术》:魏惠王谓卜皮曰:“子闻寡人之声闻亦何如焉?“对曰:“臣闻王之慈惠也。“王欣然喜曰:“然则功且安至?“对曰:“王之功至于亡。“王曰:“慈惠,行善也。行之而亡,何也?“卜皮对曰:“夫慈者不忍,而惠者好与也。不忍则不诛有过,好予则不待有功而赏。有过不罪,无功受赏,虽亡,不亦可乎?“ 《史记·田敬仲完世家》:[威王]二十四年(杨宽按:当作二年),与魏王会田于郊。魏王问曰:“王亦有宝乎?”威王曰:“无有。”梁王曰:“若寡人国小也,尚有径寸之珠照车前后各十二乘者十枚,奈何以万乘之国而无宝乎?”威王曰:“寡人之所以为宝与王异。吾臣有檀子者,使守南城,则楚人不敢为寇东取,泗上十二诸侯皆来朝。吾臣有朌子者,使守高唐,则赵人不敢东渔于河。吾吏有黔夫者,使守徐州,则燕人祭北门,赵人祭西门,徙而从者七千余家。吾臣有种首者,使备盗贼,则道不十遗。将以照千里,岂特十二乘哉!”梁惠王惭,不怿而去。 《史记·魏世家》:梁惠王曰:“寡人不佞,兵三折於外,太子虏,上将死,国以空虚,以羞先君宗庙社稷,寡人甚丑之,叟不远千里,辱幸至弊邑之廷,将何利吾国?”孟轲曰:“君不可以言利若是。夫君欲利则大夫欲利,大夫欲利则庶人欲利,上下争利,国则危矣。为人君,仁义而已矣,何以利为!”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淳于髡,齐人也。博闻彊记,学无所主。其谏说,慕晏婴之为人也,然而承意观色为务。客有见髡於梁惠王,惠王屏左右,独坐而再见之,终无言也。惠王怪之,以让客曰:“子之称淳于先生,管、晏不及,及见寡人,寡人未有得也。岂寡人不足为言邪?何故哉?”客以谓髡。髡曰:“固也。吾前见王,王志在驱逐;後复见王,王志在音声:吾是以默然。”客具以报王,王大骇,曰:“嗟乎,淳于先生诚圣人也!前淳于先生之来,人有献善马者,寡人未及视,会先生至。後先生之来,人有献讴者,未及试,亦会先生来。寡人虽屏人,然私心在彼,有之。”後淳于髡见,壹语连三日三夜无倦。惠王欲以卿相位待之,髡因谢去。於是送以安车驾驷,束帛加璧,黄金槽镒。终身不仕。 李玉洁 .魏国史 :科学出版社 ,2017 :307-308 《吕氏春秋·览·审应览》:①魏惠王谓惠子曰:“上世之有国,必贤者也。今寡人实不若先生,愿得传国。”惠子辞。王又固请曰:“寡人莫有之国於此者也,而传之贤者,民之贪争之心止矣。欲先生之以此听寡人也。”惠子曰:“若王之言,则施不可而听矣。王固万乘之主也,以国与人犹尚可。今施,布衣也,可以有万乘之国而辞之,此其止贪争之心愈甚也。”惠王谓惠子曰:古之有国者,必贤者也。夫受而贤者,舜也,是欲惠子之为舜也;夫辞而贤者,许由也,是惠子欲为许由也;传而贤者,尧也,是惠王欲为尧也。尧、舜、许由之作,非独传舜而由辞也,他行称此。今无其他,而欲为尧、舜、许由,故惠王布冠而拘于鄄,齐威王几弗受;惠子易衣变冠,乘舆而走,几不出乎魏境。凡自行不可以幸为,必诚。②惠子之治魏为本,其治不治。当惠王之时,五十战而二十败,所杀者不可胜数,大将、爱子有禽者也。大术之愚,为天下笑,得举其讳。乃请令周太史更著其名。围邯郸三年而弗能取,士民罢潞,国家空虚,天下之兵四至,众庶诽谤,诸侯不誉。谢於翟翦,而更听其谋,社稷乃存。名宝散出,土地四削,魏国从此衰矣。仲父,大名也;让国,大实也。说以不听不信。听而若此,不可谓工矣。不工而治,贼天下莫大焉。幸而独听於魏也。以贼天下为实,以治之为名,匡章之非,不亦可乎!③白圭之论自悖,其少魏王大甚。以惠子之言蝺焉美,无所可用,是魏王以言无所可用者为仲父也,是以言无所用者为美也。 《水经·洞过水注》引《纪年》:梁惠成王九年与邯郸榆次、阳邑。 《水经·浊漳水注》引《纪年》:梁惠成王八年惠成王伐邯郸,取列人。伐邯郸取肥。 《水经·济水注》引《纪年》:梁惠成王九年王会郑釐侯于巫沙。 《魏世家·集解》引《纪年》:梁惠成王九年四月甲寅徙都大梁也。(《魏世家·索隐》引《纪年》亦“以为魏惠王九年”。《孟子·梁惠王上·正义》引《纪年》同。《水经·渠水注》引作“六年四月甲寅徙邦于大梁”。《汉书·高帝纪·注》臣瓒引《纪年》作“六年自安邑迁于大梁”) 《水经·河水注》:昔魏徙大梁,赵以中牟易魏,故《志》曰:赵南至浮水繁阳。 《水经·渠水注》:自魏徙大梁,赵以中牟易魏,故赵之南界,极于浮水,匪直专漳也。 《史记·魏世家》:[魏惠王]十四年(杨宽按:当作十三年)与赵会鄗。(《六国年表》同) 《水经·渠水注》引《纪年》:梁惠成王十年入河水于甫田,又为大沟而引甫水。(《太平御览》七十二引《水经注》作“梁惠成王十五年”) 《史记·赵世家》[赵成侯]十五年助魏攻齐。 《汉书·地理志》注引臣瓒转引《汲郡古文》:梁惠王发逢忌之薮以赐民。 《水经·沁水注》引《纪年》:梁惠成王十九年晋取玄武、濩泽。(杨宽按:“玄武”当作“泫氏”。陈逢衡《竹书纪年集证》与雷学淇《竹书纪年义证》皆谓“玄武”乃“泫氏”之误。《太平御览》一百六十三与《太平寰宇记》卷四十四泽州高平县下引《纪年》,“梁惠王九年晋取泫氏”,与此为一事,盖脱去“十”字,其说是也。朱右曾《汲冢纪年存真》释“梁惠成王九年晋取泫氏”条云:“晋即魏也。”盖泫氏在今山西高平县,正当长平东南,原为赵地。濩泽在今沁水县东南,亦为赵地,是年为魏所攻取。 《水经·济水注》引《纪年》:梁惠成王十二年龙贾率师筑长城于西边。 《淮南子·说林训》:秦通崤塞而魏筑城也。 《史记·赵世家》:[赵成侯]十七年成侯与魏惠王遇葛孽。 《水经·河水注》引《纪年》:梁惠成王十三年郑釐侯使许息来致地:平丘、户牖、首垣诸邑。及郑驰地(杨宽注:“驰”读作“弛”,弛地谓易地),我取枳道与郑鹿。 《史记·六国年表》:韩昭侯二年宋取我黄池,魏取我朱。(《韩世家》同) 《水经·济水注》引《纪年》:[梁]惠成王十三年王及郑釐侯盟于巫沙,以释宅阳之围,归釐于郑。 《史记·魏世家》:[魏惠王]十五年(杨宽按:当作十四年)鲁、卫、宋、郑君来朝。(《六国年表》同) 《魏世家·索隐》引《纪年》:[魏惠王十四年]鲁恭侯、宋桓侯、卫成侯、郑釐侯来朝。(索隐云:“皆在十四年。”《六国表·集解》徐广引《纪年》作“鲁共侯来朝”) 《战国策·魏策二·梁王魏婴觞诸侯于范台》:梁王魏婴(鲍本作“罃”)觞诸侯于范台,酒酣,请鲁君举觞。 《史记·秦本纪》:[秦孝公]三年,卫鞅说孝公变法修刑,内务耕稼,外劝战死之赏罚,孝公善之。甘龙、杜挚等弗然,相与争之。卒用鞅法,百姓苦之;居三年,百姓便之。乃拜鞅为左庶长。 《史记·商君列传》:[秦孝公]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元和郡县图志》八郑州原武县下、《太平寰宇记》十郑州原武县下引《纪年》:梁惠王十五年遣将龙贾筑阳池以备秦。 《史记·魏世家》:[魏惠王]十六年(杨宽按:当作十五年)与秦孝公会杜平。侵宋黄池,宋复取之。(《六国年表》同) 《史记·秦本纪》:[秦孝公]七年与魏惠王会杜平。(《六国年表》同) 《史记·赵世家》:[赵成侯]二十年魏献荣椽,因以为檀台。 《史记·秦本纪》:[孝公元年] 卫鞅闻是令下,西入秦,因景监求见孝公。 《荀子·议兵》:魏氏之武卒,以度取之,衣三属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负服矢五十个,置戈其上,冠胄带剑,赢三日之粮,日中而趋百里,中试则复其户,利其田宅,是数年而衰,而未可夺也,改造则不易周也,是故地虽大,其税必寡,是危国之兵也。 《汉书·志·刑法志》:齐愍以技击强,魏惠以武卒奋,秦昭以锐士胜。 《水经·济水注》引《纪年》:梁惠成王十六年邯郸伐卫,取漆、富丘城之。 《史记·六国年表》:秦孝公八年与魏战元里,斩首七千,取少梁。 《史记·魏世家》:[魏惠王]十七年(杨宽按:当作十六年)与秦战元里,秦取我少梁。围赵邯郸。(《六国年表》同。《赵世家》亦云“(成侯)二十一年魏围我邯郸”) 《战国策·秦策四·或为六国说秦王》:赵氏亦尝强矣。举左案齐,举右案魏,厌案万乘之国,二国,千乘之宋也。筑刚平,卫无东野,刍牧薪采,莫敢窥东门。当是时,卫危于累卵,天下之士相从谋曰:“吾将还其委质而朝于邯郸之君乎?”于是天下有称伐邯郸者,莫令朝行(杨宽注:“莫”读作“暮”)。魏伐邯郸。 《水经·渠水注》引《纪年》:梁惠成王十七年郑釐侯来朝中阳。 《水经·淮水注》引《纪年》:梁惠成王十七年宋景「善攴」、卫公孙仓会齐师围我襄陵。 《史记·田世家》:[齐威王]二十六年(杨宽按:当作四年)魏惠王围邯郸,赵求救于齐。齐威王召大臣而谋曰:“救赵孰与勿救?”邹忌子曰:“不如勿救。”段干朋曰:“不救则不义,且不利。”威王曰:“何也?”对曰:“夫魏氏并邯郸,其于齐何利哉?且夫救赵而军其郊,是赵不伐而魏全也。故不如南攻襄陵以弊魏,邯郸拔而乘魏之弊。”威王从其计。其后成侯驺忌与田忌不合,公孙阅谓成侯忌曰:“公何不谋伐魏,田忌必将,战胜有功,则公之谋中也;战不胜,非前死则后北,而命在公矣。”于是成侯言威王使田忌南攻襄陵。十月邯郸拔,齐因起兵击魏,大败之桂陵。 《战国策·齐策一·邯郸之难》:邯郸之难,赵求救于齐,田侯召大臣而谋曰:“救赵孰与勿救?”邹子曰:“不如勿救。”段干纶曰:“弗救则我不利。”田侯曰:“何哉?”“夫魏氏兼邯郸,其于齐何利哉?”田侯曰:“善。”乃起兵,曰:“军于邯郸之郊。”段干纶曰:“臣之求利且不利者,非此也。夫救邯郸,军于其郊,是赵不拔而魏全也,故不如南攻襄陵以弊魏,邯郸拔而承魏之弊,是赵破而魏弱也。”田侯曰:“善。”乃起兵南攻襄陵。七月邯郸拔,齐因承魏之弊,大破之桂陵。 《水经·济水注》引《纪年》:梁惠成王十七年齐田期伐我东鄙,战于桂阳,我师败逋。(并云:“亦曰桂陵。”《孙子吴起列传·索隐》王劭案语引《纪年》作“梁惠王十七年齐田忌败我桂陵”) 《史记·魏世家》:[魏惠王]十八年(杨宽按:当作十七年)拔邯郸,赵请救于齐,齐使田忌、孙膑救赵,败魏桂陵。(《六国表》云:“邯郸降,齐败我桂陵。”《赵世家》亦云:“成侯二十二年魏惠王拔我邯郸,齐亦败魏于桂陵。”)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魏伐赵,赵急,请救于齐。齐威王欲将孙膑,膑辞谢曰:“刑余之人不可。”于是乃以田忌为将,而孙子为师,居辎车中,坐为计谋。田忌欲引兵之赵,孙子曰:“夫解杂乱纷纠者不控卷,救斗者不搏撠,批亢捣虚,形格势禁,则自为解耳。今梁、赵相攻,轻兵锐卒,必竭于外,老弱罢于内,君不若引兵疾走大梁,据其街路,冲其方虚,彼必释赵而自救,是我一举解赵之围而收弊于魏也。”田忌从之,魏果去邯郸,与齐战于桂陵,大破梁军。 《战国策·楚策一·邯郸之难》:邯郸之难,昭奚恤谓楚王曰:“王不如无救赵,而以强魏,魏强,其割赵必深矣。赵不能听,则必坚守,是两弊也。”景舍曰:“不然。昭奚恤不知也。夫魏之攻赵也,恐楚之攻其后。今不救赵,赵有亡形,而魏无楚忧,是楚、魏共赵也,害必深矣,何以两弊也?且魏全兵以深割赵(“全”原作“令”,从金正炜改正),赵见亡形而知楚之不救己也(“知”,原作“有”,姚注“刘作知”,今据改),必与魏合而以谋楚,故王不如少出兵以为赵援。赵恃楚劲,必与魏战,魏怒于赵之劲,而见楚救之不足畏也,必不释赵。赵、魏相弊,而齐、秦应楚,则魏可破也。”楚因使景舍起兵救赵,邯郸拔,楚取睢、濊之间。 《孙膑兵法·擒庞涓》:梁君将攻邯郸,使将军庞涓带甲八万至于茬丘,齐君闻之,使将军忌子带甲八万至……竟(境)。庞子攻卫,北□□,将军忌[子]……卫……救与……曰:“若不救卫,将何为?”孙子曰:“请南攻平陵,平陵,其城小而县大,人众甲兵盛,东阳战邑,难攻也。吾将示之疑。吾攻平陵,南有宋,北有卫,当涂(通作“途”)有市丘,是吾粮涂(途)绝也。吾将示之不智(通作“知”)事。”于是徙舍而走平陵。……陵,忌子召孙子而问曰:“事将何为?”孙子曰:“都大夫孰为不识事?”曰:“齐城、高唐。”孙子曰:“请取所……二大夫□以□□□臧□□都横卷四达环涂(途)横卷所□陈(通“阵”)也。环涂(途)「车皮」甲之所处也。吾末甲劲,本甲不断。环涂(途)击被其后,二大夫可杀也。”于是段(通“断”)齐城、高唐为两,直将蚁傅(通“附”)平陵,挟「艹世」环涂(途)夹击其后,齐城、高唐当术而大败。将军忌子召孙子问曰:“吾攻平陵不得而亡齐城、高唐,当术而厥(通“蹶”),事将何为?”孙子曰:“请遣轻车西驰梁郊,以怒其气。分卒而从之,视(通“示”)之寡。”于是为之。庞子果弃其辎重,兼取(通“趣”)舍而至。孙子弗息而击之桂陵而禽(通“擒”)庞涓。故曰孙子之所以为者尽矣。 《水经·渠水注》引《纪年》:梁惠成王十六年秦公孙壮帅师伐郑,围焦城,不克。梁惠成王十六年秦公孙壮帅师城上枳、安陵、山氏。 《史记·魏世家》:[魏惠王]十九年(杨宽按:当作十八年)诸侯围我襄陵。筑长城,塞固阳。 《水经·淮水注》引《纪年》:[梁惠成王]十八年惠成王以韩师败诸侯师于襄陵。齐侯使楚景舍来求成。公会齐、宋之围。 《战国策·宋策·梁王伐邯郸》:梁王伐邯郸,而征师于宋。宋君使使者请于赵王曰:“夫梁兵劲而权重,今征师于弊邑。弊邑不从,则恐危社稷。若扶梁伐赵,以害赵国,则寡人不忍也。愿王之有以命弊邑。”赵王曰:“然。夫宋之不足如梁也(,寡人知之矣。弱赵以强梁,宋必不利也,则吾何以告子而可乎?”使者曰:“臣请受边城,徐其攻而留其日,以待下吏之有城而已。”赵王曰:“善。”宋人因遂举兵入赵境而围一城焉。梁王甚说,曰:“宋人助我攻矣。”赵王亦说,曰:“宋人止于此矣。”故兵退难解,德施于梁,而无怨于赵,故名有所加而实有所归。 《史记·秦本纪》:[秦孝公]十年卫鞅为大良造,将兵围魏安邑,降之。(《商君列传》同,《六国表》作“卫公孙鞅为大良造,伐安邑,降之”) 《史记·魏世家》:[魏惠王]二十年(当作十九年)归赵邯郸,与盟漳水上。(《六国年表》同) 《史记·赵世家》:[赵成侯]二十四年(当作二十三年)魏归我邯郸,与魏盟漳水上。秦攻我蔺。(《六国年表》同) 《战国策·魏策三·秦败魏于华走芒卯而围大梁》:惠王伐赵,战胜于三梁,十万之军拔邯郸,赵氏不割而邯郸复归。(《战国纵横家书》第十五章,《穰侯列传》同) 《史记·六国年表》:秦孝公十一年城商塞。卫鞅围固阳,降之。 《战国策·齐策五·苏代说齐闵王》:昔者魏王拥土千里,带甲三十六万,其强北拔邯郸(杨宽按:“北”原作“西”,从金正炜改正),西围定阳,又从十二诸侯朝天子,以西谋秦,秦王恐之,寝不安席,食不甘味,令于境内,尽堞中为战具,竟为守备,为死士置将,以待魏氏。卫鞅谋于秦王曰:“夫魏氏,其功大而令行于天下,有从十二诸侯而朝天子(杨宽按:“有”读为“又”,“从”字原脱,从王念孙据“又从十二诸侯朝天子”补正),其与必众,故以一秦而敌大魏,恐不如。王何不使臣见魏王,则臣请必北魏矣。”秦王许诺。卫鞅见魏王曰:“大王之功大矣,令行于天下矣,今大王之所从十二诸侯,非宋、卫也,则邹、鲁、陈、蔡,此固大王之所以鞭箠使也,不足以王天下。大王不若北取燕,东伐齐,则赵必从矣,西取秦,南伐楚,则韩必从矣。大王有伐齐、楚之心,而从天下之志,则王业见矣。大王不如先行王服,然后图齐、楚。”魏王说于卫鞅之言也,故身广公宫,制丹衣,旌建九斿(杨宽按:“旌”原作“柱”,从王念孙改正),从七星之柱,此天子之位也,而魏王处之,于是齐、楚怒。诸侯奔齐,齐人伐魏,杀其太子,覆其十万之军。魏王大恐,跣行按兵于国,而东次于齐,然后天下乃舍之。 《史记·赵世家》:[赵]肃侯元年夺晋君端氏,徙处屯留。 《史记·韩世家·索隐》:[韩昭侯]十年(当作十四年)韩姬弑其君悼公。 《吕氏春秋·览·审应览》:魏惠王使人谓韩昭侯曰:“夫郑乃韩氏亡之也,愿君之封其后也。此所谓存亡继绝之义,君若封之则大名。”昭侯患之,公子食我曰:“臣请往对之。”公子食我至于魏,见魏王曰:“大国命弊邑封郑之后,弊邑为大国所患,昔出公之后声氏为晋公,拘于铜鞮,大国弗怜也,而使弊邑存亡继绝,弊邑不敢当也。”魏王惭曰:“固非寡人之志也,客请勿复言。” 《史记·赵世家》:[赵肃侯]二年与魏惠王遇于阴晋。 《史记·赵世家》:[赵成侯]十六年与韩、魏分晋,封晋君以端氏。 《史记·魏世家》:魏惠王二十一年(杨宽按:当作二十年)与秦会彤。(《六国年表》同) 《韩非子·说林上》:魏惠王为臼里之盟,将复立于天子。彭喜谓郑君曰:"君勿听。大国恶有天子,小国利之。若君与大不听,魏焉能与小立之?" 《史记·秦本纪》:[秦孝公]二十年(当作十八年)秦使公子少官率师会诸侯逢泽,朝天子。 《战国策·秦策四·或为六国说秦王曰》:魏伐邯郸,因退为逢泽之遇,乘夏车,称夏王,朝为天子(杨宽按:“为”通“于”),天下皆从。齐太公闻之(杨宽按:“齐太公”当作“陈侯”),举兵伐魏,壤地两分,国家大危,梁王身抱质执璧,请为陈侯臣,天下乃释梁。 《战国策·秦策五·或谓秦王语》:梁君伐楚胜齐,制赵、韩之兵,驱十二诸侯以朝天子于孟津,后子死,身布冠而拘于秦。(杨宽按:“拘于秦”当作“拘于徐”) 《史记·六国年表》:魏惠王二十七年(杨宽按:当作二十六年)丹封名会,丹,魏大臣也。 杨宽 .战国史料编年辑证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3 :359-361 《史记·赵世家》:[赵肃侯]七年公子刻攻魏首垣。 《史记·魏世家》:[魏惠王]二十八年(杨宽按:当作二十七年)中山君相魏。(《六国表》系于次年) 杨宽 .战国史料编年辑证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3 :365-369 《孙子吴起列传·索隐》王劭引《纪年》:[梁惠成王]二十七年十二月齐田朌败梁马陵。(《田世家·索隐》引《纪年》作“[齐]威王十四年田朌伐梁,战马陵”。杨宽按:《纪年》为夏历,夏历十二月即周历次年二月。) 杨秋梅 .魏国史话 :山西出版集团·山西春秋电子音像出版社 ,2007 :37 《水经·渠水注》引《纪年》:梁惠成王二十八年穰疵率师及郑孔夜,战于梁、赫,郑师败逋。 《战国策·齐策一·南梁之难》:南梁之难,韩氏请救于齐,田侯召大臣而谋曰:“早救之孰与晚救之便?”张丏对曰(张丏,《田世家·索隐》引作“张田”):“晚救之,韩且折而入于魏,不如早救之。”田臣思曰:“不可。夫韩、魏之兵未弊,而我救之,我代韩而受魏之兵,顾反听命于韩也。且夫魏有破韩之志,韩见且亡,必东愬于齐。我因阴结韩之亲,而晚承魏之弊,则国可重,利可得,名可尊矣。”田侯曰:“善。”乃阴告韩使者而遣之,韩自以专有齐国,五战五不胜,东愬于齐,齐因起兵击魏,大破之马陵。魏破韩弱,韩、魏之君因田婴北面而朝田侯。 《史记·田世家》:[齐宣王]二年(杨宽按:当作“齐威王十六年”)魏伐赵。赵与韩亲,共击魏。赵不利,战于南梁。宣王召田忌复故位。韩氏请救于齐。宣王召大臣而谋曰:“蚤救孰与晚救?”驺忌子曰:“不如勿救。”田忌曰:“弗救,则韩且折而入于魏,不如蚤救之。”孙子曰:“夫韩、魏之兵未弊而救之,是吾代韩受魏之兵,顾反听命于韩也。且魏有破国之志,韩见亡,必东面而愬于齐矣。吾因深结韩之亲而晚承魏之弊,则可重利而尊名也。”宣王曰:“善。”乃阴告韩之使者而遣之。韩因恃齐,五战不胜,而东委国于齐。齐因起兵,使田忌、田婴将(《集解》徐广曰:“婴一作朌”)。孙子为师(杨宽按:“师”原误“帅”,今改正),救韩、赵以击魏,大败之马陵,杀其将庞涓,虏魏太子申。 《史记·魏世家》:[魏惠王]三十年(杨宽按:当作二十九年)魏伐赵,赵告急齐,齐宣王用孙子计,救赵击魏。魏遂大兴师,使庞涓将,而令太子申为上将军。 《魏世家·索隐》引《纪年》:梁惠成王二十八年与齐田朌战于马陵。 《史记·六国年表》:齐宣王二年(杨宽按:当作齐威王十六年)败魏马陵,田忌、田婴、田朌将,孙子为师。 《史记·魏世家》:[魏惠王]三十年(当作二十九年)太子果与齐人战,败于马陵,齐虏魏太子申,杀将军庞涓,军遂大破。(《六国年表》同) 《史记·田世家》:[齐宣王]二年(杨宽按:当作齐威王十六年)齐因起兵,使田忌、田婴将,孙子为师,救韩、赵以击魏,大败之马陵,杀其将庞涓,虏魏太子申。 《战国策·魏策二·齐、魏战于马陵》:齐、魏战于马陵,齐大胜魏,杀太子申,覆十万之军。魏王召惠施而告之曰:“夫齐,寡人之仇也,怨之至死不忘。国虽小,吾常欲悉起兵而攻之,何如?”对曰:“不可。臣闻之,王者得度,而霸者知计。今王所以告臣者,疏于度而远于计。王固先属怨于赵,而后与齐战。今战不胜,国无守战之备,王又欲悉起而攻齐,此非臣之所谓也。王若欲报齐乎,则不如因变服折节而朝齐,楚王必怒矣。王游人而合其斗,则楚必伐齐。以休楚而伐罢齐,则必为楚禽矣。是王以楚毁齐也。”魏王曰:“善。”乃使人报于齐,愿臣畜而朝。   田婴许诺。张丑曰:“不可。战不胜魏,而得朝礼,与魏和而下楚,此可以大胜也。今战胜魏,覆十万之军,而禽太子申;臣万乘之魏,而卑秦、楚,此其暴于戾定矣。且楚王之为人也,好用兵而甚务名,终为齐患者,必楚也。”田婴不听,遂内魏王,而与之并朝齐侯再三。   赵氏丑之。楚王怒,自将而伐齐,赵应之,大败齐于徐州。 《战国策·齐策一·田忌为齐将》:田忌为齐将,系梁太子申,禽庞涓。 《魏世家·索隐》引《纪年》:[梁惠成王]二十九年五月齐田朌伐我东鄙。九月秦卫鞅伐我西鄙,十月邯郸伐我北鄙。王攻卫鞅,我师败绩。(《商君列传·索隐》引《纪年》同) 《水经·泗水注》引《纪年》:梁惠成王二十九年齐田肹及宋人伐东鄙,围平阳。(杨宽按:“肹”与“朌”同。)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齐使田忌将而往,且走大梁,魏将庞涓闻之,去韩而归,齐军既已过而西矣。孙子谓田忌曰:“彼三晋之兵,素悍勇而轻齐,齐号为怯,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兵法》:‘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将,五十里而趣利者军半至。’”使齐军入魏地为十万灶,明日为五万灶,又明日为三万灶。庞涓行三日,大喜,曰:“我固知齐军怯,入吾地三日,士卒亡者过半矣。”乃弃其步军,与其轻锐倍日并行逐之,孙子度其行,暮当至马陵。马陵道狭,而旁多阻隘,可伏兵,乃斫大树,白而书之,曰:“庞涓死于此树之下。”于是令齐军善射者万弩夹道而伏,期曰:“暮见火举而俱发。”庞涓果夜至斫木下,见白书,乃钻火烛之,读其书未毕,齐军万弩俱发,魏军大乱,相失。庞涓自知智穷兵败,乃自刭曰:“遂成竖子之名!”齐因乘胜,尽破其军,虏魏太子申以归。孙膑以此名显天下,世传其兵法。 《孙膑兵法·陈忌问垒》:田忌问孙子曰:“吾卒……不禁,为之奈何?”孙子曰:“明将之问也。此者人之所过而不急也。此□之所以疾……志也。”田忌曰:“可得闻乎?”曰:“可。用此者,所以应猝窘处隘塞死地之中也。是吾所以取庞□(当脱“涓”字)而擒太子申也。”田忌曰:“善。事已往而形不见。”孙子曰:“蒺藜者,所以当沟池也。车者,所以当垒[也]。□□[者],所以当堞也。发者,所以当埤堄也。长兵次之,所以救其隋也。[插图]次之者,所以为长兵□也。短兵次之者,所以难其归而徼其哀也。弩次之者,所以当投机也。中央无人,故盈之以……卒已定,乃具其法。制曰:以弩次蒺藜,然后以其法射之。垒上弩戟分。法曰:见使枼来言而动……去守五里置候,令相见也。高则方之,下则圆之。夜则举鼓,昼则举旗。” 《田世家·集解》徐广引《六国表》:齐宣王三年(杨宽按:当作齐威王十七年)与赵会博望,伐魏。(今本《六国表》脱“博望”二字) 《史记·魏世家》:[魏惠王]三十一年(当作三十年)秦、赵、齐共伐我。秦将商君,诈我将军公子卬而袭夺其军,破之。……以公子赫为太子。(杨宽按:《六国表》“公子赫为太子”系于次年,《赵世家》云:“[肃侯]十一年秦孝公使商君伐魏,虏其将公子卬,赵伐魏。”亦误后一年) 《史记·商君列传》:卫鞅说孝公曰:“秦之与魏,譬若人之有腹心疾,非魏并秦,秦即并魏,何者?魏居岭阨之西,都安邑,与秦界河,而独擅山东之利。利则西侵秦,病则东收地。今以君之贤圣,国赖以盛。而魏往年大破于齐,诸侯畔之,可因此时伐魏。魏不支秦,必东徙。东徙,秦据河山之固,东乡以制诸侯,此帝王之业也。”孝公以为然,使卫鞅将而攻魏,魏使公子卬将而击之,军既相距,卫鞅遗魏将公子卬书曰:“吾始与公子欢,今俱为两国将,不忍相攻,可与公子面相见,盟,乐饮而罢兵,以安秦、魏。”魏公子卬以为然。会盟已,饮,而卫鞅伏甲士而袭虏魏公子卬,因攻其军,尽破之。以归秦。 《吕氏春秋·无义》:公孙鞅之于秦,非父兄也,非有故也,以能用也。欲堙之责,非攻无以,于是为秦将而攻魏。魏使公子卬将而当之。公孙鞅之居魏也,固善公子卬,使人谓公子卬曰:“凡所为游而欲贵者,以公子之故也。今秦令鞅将,魏令公子当之,岂且忍相与战哉?公子言之公子之主,鞅亦请言之主而皆罢军。”于是,将归矣,使人谓公子曰:“归未有时相见,愿与公子坐而相去别也。”公子曰:“诺。”魏吏争之曰:“不可。”公子不听,遂相与坐。公孙鞅因伏卒与车骑,以取公子卬。 《水经·济水注》引《纪年》:梁惠成王三十年城济阳。杨宽按:《周季编略》云:“备齐也。” 《史记·六国年表》:秦孝公二十三年与晋战岸门。秦孝公二十四年秦、大荔围合阳。(杨宽按:《周季编略》作“秦与大荔围魏郃阳”。) 《水经·渠水注》引《纪年》:梁惠成王三十一年三月为大沟于北郛,以行圃田之水。(《舆地广记》五东京祥符县下引《纪年》作“惠王为大沟于北郛,以行圃田之水”) 《史记·秦本纪》:[秦孝公]二十四年,与晋战雁门(杨宽按:当作“岸门”),虏其将魏错。(《秦本纪·索隐》引《纪年》云:“与魏战岸门。”) 《史记·魏世家》:[魏惠王]三十三年(杨宽按:当作三十二年)秦孝公卒,商君亡秦归魏,魏怒,不入。(《六国年表》作“卫鞅亡归我,我恐,弗内”) 《吕氏春秋·无义》:公孙鞅因伏卒与车骑以取公子卬。秦孝公薨,惠王立,以此疑公孙鞅之行,欲加罪焉,公孙鞅以其私属与母归,魏襄庛不受,曰:“以君之反公子卬也,吾无道知君。” 《史记·秦本纪》:[秦孝公]二十二年卫鞅击魏,虏魏公子卬,封鞅为列侯,号商君。 《史记·孟尝君列传》:[齐]宣王七年(杨宽按:当作齐威王二十一年)田婴使于韩、魏,韩、魏服于齐,婴与韩昭侯、魏惠王会齐宣王(杨宽按:当作齐威王)东阿南,盟而去。明年复与梁惠王会甄。 《史记·田世家》:齐宣王七年,与魏会平阿南,八年与魏会于甄。(《六国年表》同) 《史记·魏世家》:[魏惠王]三十五年(杨宽按:当作三十四年)与齐宣王(杨宽按:当作齐威王)会平阿南。三十六年(杨宽按:当作三十五年)复与齐王会甄。 《史记·魏世家》:[魏]襄王元年(杨宽按:当作魏惠王后元元年)与诸侯会徐州,相王也。(《田世家》《六国年表》类同) 《史记·田世家》:其后三晋之王,皆因田婴朝齐王于博望,盟而去。 《战国策·秦策四·或为六国说秦王》:齐太公(杨宽按:当作齐威公)闻之,举兵伐魏,壤地两分,国家大危。梁王身抱质执璧,请为陈侯臣,天下乃释梁。 杜预《春秋经传集解·后序》引古书《纪年》:[魏]惠王三十六年改元,从一年始,至十六年而称惠成王卒。《田世家·索隐》于“魏惠王卒”下引《纪年》云:“此时梁惠王改元称一年,未卒也。”《孟尝君列传·索隐》于“败之马陵,虏魏太子申而杀魏将庞涓”下,云:“《纪年》当梁惠王二十八年,至三十六年改为后元也。”《魏世家·索隐》亦云:“按《纪年》,惠成王三十六年改元称一年,未卒也。”《通鉴外纪》卷二亦云:“《汲冢纪年》魏惠成王三十六年改元称一年。”惟《魏世家·集解》引荀勗曰:“今案古文,惠成王立三十六年改元称一年,改元后十七年卒。”《魏世家·索隐》又云:“《纪年》说惠成王三十六年,又称后元一,十七年卒。” 《史记·六国年表》秦惠文王四年天子致文武胙。魏夫人来。 徐州之役,犀首谓梁王曰:“何不阳与齐而阴结于楚?二国恃王必战。齐战胜楚而与乘之,必取方城之外。楚战胜齐败而与乘之,则太子之仇报矣。”(《战国策·魏策一·徐州之役》) 《战国策·魏策一·齐、魏约而伐楚》:齐、魏约而伐楚,魏以董庆为质于齐。楚攻齐,大败之,而魏弗救。田婴怒,将杀董庆。旰夷为董庆谓田婴曰:“楚攻齐,大败之,而不敢深入者,以魏为将内之于齐而击其后。今杀董庆,是示楚无魏也。魏怒,合于楚,齐必危矣。不如贵董庆以善魏,而疑之于楚也。” 《史记·赵世家》:[赵肃侯]十七年围魏黄,不克。筑长城。 《史记·六国年表》:秦惠文王五年阴晋人犀首为大良造。(《秦本纪》同) 《史记·张仪犀首列传》:犀首者,魏之阴晋人也,名衍,姓公孙氏。 《史记·秦本纪》:[秦惠文君]六年魏纳阴晋,阴晋更名宁秦。 《史记·六国年表》:秦惠文王六年魏以阴晋为和,命曰宁秦。 《史记·六国年表》:魏襄王二年(杨宽按:当作魏惠王后元二年)秦败我雕阴。 《史记·田世家》:[齐宣王]十一年(杨宽按:当作齐威王二十五年)与魏伐赵,赵决河水灌齐、魏,兵罢。(《六国表》作“与魏伐赵”) 《六国年表》:魏襄王三年(杨宽按:当作魏惠王后元三年)伐赵。 《史记·赵世家》:[赵肃侯]十八年齐魏伐我,我决河水灌之,兵去。(《六国年表》作“齐、魏伐我,我决河水浸之”) 《史记·秦本纪》:[秦惠文君]七年公子卬与魏战,虏其将龙贾,斩首八万。(杨宽按:《史记会注考证》以为“公子卬当公孙衍之讹”,是也。) 《史记·苏秦列传》:[秦]惠王使犀首攻魏,禽将龙贾,取魏之雕阴,且欲东兵。 《史记·魏世家》:[魏襄王]五年(杨宽按:当作魏惠王后元五年)秦败我龙贾军四万五千于雕阴,围焦、曲沃。予秦河西地。(《六国年表》作“与秦河西、少梁,秦围我焦、曲沃”) 《史记·苏秦列传》:龙贾之战,岸门之战,封陵之战,高商之战,赵庄之战,秦之所杀三晋之民数百万,今其生者皆死秦之孤也。(《战国策·燕策二》同) 《水经·济水注》引《纪年》:梁惠成王[后元]五年,公子景贾率师伐郑,韩明战于阳,我师败逋泽北。(“后元”二字原脱,从范祥雍《古本竹书纪年辑校订补》补正) 《史记·秦本纪》:[秦惠文君]八年,魏纳河西地。(《六国表》作“魏入少梁河西地于秦”。) 《史记·樗里子列传》:樗里子者,名疾,秦惠王之弟也,与惠王异母。母,韩女也。樗里子滑稽多智,秦人号曰智囊。秦惠王八年,爵樗里子右更,使将而伐曲沃,尽出其人,取其城,地入秦。 《史记·秦本纪》:[秦惠文王]九年,渡河,取汾阴、皮氏。与魏王会应。围焦,降之。(《六国年表》同) 《史记·魏世家》:[魏襄王]六年(杨宽按:当作魏惠王后元六年)与秦会应。秦取我汾阴、皮氏、焦。魏伐楚,败之陉山。(《六国表》作“与秦会应。秦取汾阴、皮氏”) 《战国策·秦策四·楚魏战于陉山》:楚魏战于陉山,魏许秦以上洛,以绝秦于楚。魏战胜,楚败于南阳,秦责赂于魏,魏不与。管浅谓秦王曰(“管”原作“营”,姚注“营或作管”):“王何不谓楚王曰:魏许寡人以地,今战胜,魏王倍寡人也。王何不与寡人遇?魏畏秦、楚之合,必与秦地矣。是魏胜楚而亡地于秦也;是王以魏地德寡人,秦之楚者多资矣。魏弱,若不出地,则王攻其南,寡人绝其西,魏必危。”秦王曰:“善。”以是告楚,楚王扬言与秦遇,魏王闻之恐,效上洛于秦。 《战国策·秦策一·楚攻魏》:楚攻魏,张仪谓秦王曰:“不如与魏以劲之。魏战胜,复听于秦,必入西河以外;不胜,魏不能守,王必取之。”王用仪言,取皮氏卒万人、车百乘以与魏。犀首战胜威王,魏兵罢弊,恐。畏秦,果献西河之外。 《史记·韩世家》:楚威王攻梁也,张仪谓秦王曰:“与楚攻魏,魏折而入于楚,韩固其与国也,是秦孤也。不如出兵以到之,魏楚大战,秦取西河之外以归。” 《史记·张仪列传》:秦惠王十年,使公子华与张仪围蒲阳,降之。仪因言秦复与魏,而使公子繇质于魏。仪因说魏王曰:“秦王之遇魏甚厚,魏不可以无礼。”魏因入上郡少梁,谢秦惠王。惠王乃以张仪为相,更名少梁曰夏阳。 《史记·六国年表》:秦惠文王十年张仪相。公子桑围蒲阳,降之。魏纳上郡。 《史记·秦本纪》:[秦惠文王]十年张仪相秦。魏纳上郡十五县。 《史记·魏世家》:[魏襄王]七年(杨宽按:当作魏惠王后元七年)魏尽入上郡于秦。秦降我蒲阳。(《六国年表》作“入上郡于秦”) 《史记·魏世家》:[魏襄王]八年(杨宽按:当作魏惠王后元八年)秦归我焦、曲沃。(《六国年表》《秦本纪》同) 《韩世家·索隐》引《纪年》:[郑]威侯七年与邯郸围襄陵。 《史记·秦本纪》:[秦惠文王]十三年四月戊午,秦君为王,魏君为王,韩亦为王。(杨宽按:应作“魏、韩亦为王”,据《周本纪·正义》引《秦本纪》及《六国表》改正) 《吕氏春秋·报更》:张仪所德于天下者,无若昭文君……令秦惠王师之。逢泽之会,魏王尝为御,韩王为右,名号至今不忘,此张仪之力也。 《战国策·魏策二·犀首田盼欲得齐魏之兵以伐赵》:犀首、田盼欲得齐、魏之兵以伐赵,梁君与田侯不欲。犀首曰:“请国出五万人,不过五月而赵破。”田盼曰:“夫轻用其兵者,其国易危;易用其计者,其身易穷。公今言破赵大易,恐有后咎。”犀首曰:“公之不慧也。夫二君者,固已不欲矣,今公又言有难以惧之,是赵不伐,而二士之谋困也。且公直言易,而事已去矣。夫难构而兵结,田侯、梁君见其危,又安敢释卒不我予乎?”田盼曰:“善。”遂劝两君听犀首。犀首、田盼遂得齐、魏之兵。兵未出境,梁君、田侯恐其至而战败也,悉起兵从之,大败赵氏。 《水经·河水注》引《纪年》:[梁惠成王后元]十年齐田肹及邯郸韩举战于平邑(按田肹即田朌),邯郸之师败逋,获韩举,取平邑、新城。(杨宽按:“梁惠成王后元”六字原脱,从朱右曾增补。) 《史记·赵世家》:[赵肃侯]二十三年(当作武灵王元年)韩举与齐、魏战,死于桑丘。 杨宽 .战国史料编年辑证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3 :433-435, 437 《战国策·魏策二·惠施为韩魏交》:惠施为韩、魏交(鲍本改“韩”为“齐”),太子鸣为质于齐(杨宽按:太子鸣为太子嗣之误)。王欲见之,朱仓谓王曰:“何不称病?臣请说婴子曰:魏王之年长矣,今有疾,公不如归太子以德之。不然,公子高在楚,楚将内而立之,是齐抢空质而行不义也。”(《太平御览》四百六十引,此下有“王从之,太子得还”七字) 《孟尝君列传》:宣王七年(杨宽按:当作齐威王二十一年)……(田)婴与韩昭侯、魏惠王会齐宣王(杨宽按:当作齐威王)东阿南,盟而去。《索隐》云:“《纪年》当惠王之后元十一年,彼文作平阿。”杨宽按:盖有两次平阿之会,分别在前336年和前324年。 《史记·秦本纪》:[秦惠文王]十三年……使张仪伐取陕,出其人与魏。 《史记·张仪列传》:[张]仪相秦四岁,立惠王为王。居一岁,为秦将,取陕。筑上郡塞。 《史记·秦本纪》:[秦惠文王更元]二年张仪与齐楚大臣会齧桑。 《战国策·中山策·犀首立五王》:犀首立五王而中山后持。 《史记·赵世家》:五国相王,赵独否,曰:“无其实,敢处其名乎?”令国人谓己曰“君”。 《史记·楚世家》:[楚怀王]六年楚使柱国昭阳将兵而攻魏,破之于襄陵,得八邑。 《战国策·韩策二·襄陵之役》:襄陵之役,毕长谓公叔曰:“请毋用兵,而楚、魏皆德公之国矣。夫楚欲置公子高,必以兵临魏。公何不令人说昭子曰:‘战未必胜,请为子起兵以之魏’,子有辞以毋战,于是以太子扁、昭扬、梁王皆德公矣。”(杨宽按:“太子扁”当是“太子嗣”,“扁”“嗣”形似而误。) 《战国策·魏策二·楚王攻梁南》:楚王攻梁南,韩氏因围薔。成恢为犀首谓韩王曰:“疾攻薔,楚师必进矣。魏不能友,交臂而听楚,韩氏必危。故王不如释薔。魏无韩患,必与楚战,战而不胜,大梁不能守,而又况存薔乎?若战而胜,兵罢敝,大王之攻薔易矣。” 《孟尝君列传·索隐》引《纪年》:[梁惠王后元]十三年会齐威王于鄄。 《史记·魏世家》:[魏襄王]十三年(杨宽按:当作魏惠王后元十三年)张仪相魏……秦取我曲沃平周。 《韩非子·内储说上》:张仪欲以秦、韩与魏之势伐齐、荆,而惠施欲以齐、荆偃兵,二人争之,群臣左右皆为张子言,而以攻齐、荆为利,而莫为惠子言。王果听张子,而以惠子言为不可。攻齐、荆之事已定,惠子入见,王言曰:“先生毋言矣!攻齐、荆之事果利矣,一国尽以为然。”惠子因说:“不可不察也,夫齐、荆之事诚利,一国尽以为利,是何智者之众也?攻齐、荆之事诚不利,一国尽以为利,何愚者之众也?凡谋者疑也,疑也者诚疑,以为可者半,以为不可者半,今一国尽以为可,是王亡半也,劫主者固亡其半也。” 《战国策·魏策一·张仪欲以魏合于秦韩》:张仪欲以魏合于秦、韩而攻齐、楚,惠施欲以魏合于齐、楚以案兵,人多为张子于王所。惠子谓王曰:“小事也,谓可者谓不可者正半,况大事乎?以魏合于秦、韩而攻齐、楚,大事也。而王之群臣皆以为可,不知是其可也,如是其明耶?而群臣之知术也,如是其同耶?是其可也,未知是其明也,而群臣之知术也,又非皆同也,是有其半塞也(鲍本“有其”作“其有”),所谓劫主者,失其半者也。” 《战国策·楚策三·张仪逐惠施于魏》:张仪逐惠施于魏,惠子之楚,楚王受之。 《史记·秦本纪》:[秦惠文王]更元三年韩、魏太子来朝,张仪相魏。 《史记·六国年表》:秦惠文王更元三年张仪免相,相魏。 《战国策·魏策一·张仪欲并相秦魏》:张仪欲并相秦、魏,故谓魏王曰:“仪请以秦攻三川,王以其间约南阳,韩氏亡。”史厌谓昭献曰:“公何不以楚佐仪求相之于魏,韩恐亡,必南走楚,仪兼相秦、魏,则公亦并相楚、韩也。” 《史记·张仪列传》:东还而免相,相魏以为秦,欲令魏先事秦而诸侯效之。魏王不肯听仪。秦王怒,伐取魏之曲沃、平周,复阴厚张仪益甚。张仪惭,无以归报。 《战国策·齐策二·犀首以梁为齐战于承匡而不胜》:犀首以梁与楚战于承匡而不胜(杨宽按:“楚”原误作“齐”,今改正),张仪谓梁王不用臣言以危国。梁王因相张仪,仪以秦、梁之齐合横亲。犀首欲败之……齐王闻之,怒于仪曰:“衍也吾仇,而仪与之俱,是必鬻吾国矣。”遂不听。 《韩非子·说林上》:韩宣王谓樛留曰:“吾欲两用公仲公叔,其可乎?”对曰:“不可。晋用六卿而国分。简公两用田成、阚止而简公杀。魏两用犀首、张仪而西河之外亡。今王两用之,其多力者树其党,寡力者借外权。群臣有内树党以骄主,有外为交以削地(《战国策·韩策一》作“群臣或内树其党,以擅其主,或外为交,以裂其地”),则王之国危矣。” 《战国策·韩策一·张仪谓齐王曰》:谓张仪,臣谓齐王曰(杨宽按:原作“张仪谓齐王曰”,鲍本于“张”上补“谓”字,于“仪”下补“臣”字,今从之。):“王不如资韩朋与之逐张仪于魏,魏因相犀首,因以齐、魏废韩朋,而相公叔以伐秦。公仲闻之,必不入于齐,据公于魏,是公无患。” 杨宽 .战国史料编年辑证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3 :457, 460-461 《战国策·韩策二·公仲为韩魏易地》:公仲为韩、魏易地,公叔争之而不听,且亡。史惕谓公叔曰:“公亡,则易必可成矣。公无辞以后反,且示天下轻公。公不若顺之。夫韩地易于上,则害于赵;魏地易于下,则害于楚。公不如告楚、赵,楚、赵恶之,赵闻之,赵兵临羊肠;楚闻之,发兵临方城,而易必败矣。” 《战国策·西周策·韩魏易地》:韩、魏易地,西周弗利。樊馀为周谓楚王曰:“周必亡矣。韩、魏之易地,韩得二县,魏亡二县,所以为之者,尽包二周,多于二县,九鼎存焉。且魏有南阳、郑地、三川,而包二周,则楚方城之外危;韩兼两上党以临赵,则赵羊肠以上危。故易成之日(“日”原作“曰”,今从黄丕烈改正),楚、赵皆轻。”楚王恐,因赵以止易也(鲍本“赵”下有“兵”字,无“也”字)。 《战国策·魏策一·齐王将见燕赵楚之相于卫》:齐王将见燕、赵、楚之相于卫,约外魏。魏王惧,恐其谋伐魏也,告公孙衍。公孙衍曰:“王与臣百金,臣请贩之。”王为约车,载百金。犀首期齐王至之日(“日”原误作“曰”,今从鲍本改正),先以车五十乘至卫,间齐行以百金,以请先见齐王,乃得见,因久坐,安从容谈。三国之相怨,谓齐王曰:“王与三国约外魏,魏使公孙衍来,今久与之谈,是王谋三国也。”齐王曰:“魏王闻寡人来,使公孙衍劳寡人,寡人无与之语也。”三国之不相信齐王之遇,遇事遂败。 《战国策·齐策一·秦假道韩魏以攻齐》:秦假道韩、魏以攻齐,齐威王使章子将而应之,与秦交和而舍,使者数相往来,章子为变其徽章以杂秦军(金正炜曰:“为当读如伪”)。候者言章子以齐入秦,威王不应。顷之间,候者复言章子以齐兵降秦,威王不应,而此者三。有司请曰:“言章子之败者,异人而同辞,王何不发将而击之?”王曰:“此不叛寡人明矣,曷为击之?”顷间言齐兵大胜,秦军大败。于是秦王拜西藩之臣而谢于齐。左右曰:“何以知之?”曰:“章子之母启,得罪其父,其父杀之,而埋马栈之下,吾使章子将也,勉之曰:‘夫子之强,全兵而还,必更葬将军之母。’对曰:‘臣非不能葬先妾也,臣之母启得罪臣之父,臣之父未教而死,夫不得父之教而更葬母,是欺死父也,故不敢。’夫人子而不敢欺死父,岂为人臣欺生君哉?” 《战国策·魏策三·魏太子在楚》:以张子之强,有秦、韩之重,齐王恶之,而魏王不敢据也。 《战国策·楚策三·楚王逐张仪于魏》:楚王逐张仪于魏。陈轸曰:“王何逐张子?”曰:“为臣不忠不信。”曰:“不忠,王无以为臣;不信,王勿与为约。且魏臣不忠不信,于王何伤?忠且信,于王无益,逐而听则可,若不听,是王令困也,且使万乘之国免其相,是城下之事也。” 《战国策·魏策四·陈轸为秦使于齐》:陈轸为秦使于齐,过魏,求见犀首,犀首谢陈轸。陈轸曰:“轸之所以来者事也,公不见轸,轸且行,不得待异日矣。”犀首乃见之。陈轸曰:“公恶事乎?何为饮食而无事?”犀首曰:“衍不肖,不能得事焉,何敢恶事?”陈轸曰:“请移天下之事于公。”犀首曰:“奈何?”陈轸曰:“魏王使李从以车百乘使于楚,公可以居其中而疑之。公谓魏王曰:‘臣与燕、赵故矣,数令人召臣也,曰:无事必来,今臣无事,请谒而往,无久。’旬五之期,王必无辞以止公。公得行,因自言于廷曰:臣急使燕、赵,急约车为行具。”犀首曰:“诺。”谒魏王,王许之,即明言使燕、赵。诸侯客闻之皆使人告其王曰:“李从以车百乘使楚,犀首又以车三十乘使燕、赵。”齐王闻之,恐后天下得魏,以事属犀首,犀首受齐事。魏王止其行使,燕、赵闻之,亦以事属犀首。楚王闻之曰:“李从约寡人,今燕、齐、赵皆以事因犀首。犀首必欲寡人,寡人欲之。”乃信李从而以事因犀首,魏王曰:“所以不使犀首者,以为不可,今四国属以事,寡人亦以事因焉。”犀首遂主天下之事,复相魏。 《史记·张仪列传》:陈轸奔楚。楚未之重也,而使陈轸使于秦。过梁,欲见犀首,犀首谢弗见。轸曰:“吾为事来,公不见轸,轸将行,不得待异日。”犀首见之。陈轸曰:“公何好饮也?”犀首曰:“无事也。”曰:“吾请令公厌事可乎?”曰:“奈何?”曰:“田需约诸侯从亲,楚王疑之,未信也。公谓于王曰:‘臣与燕、赵之王有故,数使人来,曰:无事何不相见,愿谒行于王。’王虽许公,公请毋多车,以车三十乘,可陈之于庭,明言之燕、赵。”燕、赵客闻之,驰车告其王,使人仰犀首。楚王闻之大怒,曰:“田需与寡人约,而犀首之燕、赵,是欺我也。”怒而不听其事。齐闻犀首之北,使人以事委焉,犀首遂行,三国相事皆断于犀首。 《史记·张仪列传》:张仪为秦之魏,魏王相张仪。犀首弗利,故令人谓韩公叔曰:“张仪已合秦魏矣,其言曰‘魏攻南阳,秦攻三川’。魏王所以贵张子者,欲得韩地也。且韩之南阳已举矣,子何不少委焉以为衍功,则秦魏之交可错矣。然则魏必图秦而弃仪,收韩而相衍。”公叔以为便,因委之犀首以为功。果相魏。张仪去。(《战国策·魏策一·魏王相张仪》类) 《战国策·魏策二·魏惠王死》:魏惠王死,葬有日矣。天大雨雪,至于牛目,坏城郭,且为栈道而葬。群臣多谏太子者,曰;“雪甚如此而丧行,民必甚病之。官费又恐不给,请驰期更日。”太子曰:“为人子,而以民劳与官费用之故,而不行先生之丧,不义也。子勿复言。”群臣皆不敢言,而以告犀首。犀首曰:“吾未有以言之也,是其唯惠公乎!请告惠公。”惠公曰 :“诺。”驾而见太子曰:“葬有日矣。”太子曰 :“然。”惠公曰:“昔王季历葬于楚山之尾,灓水啮其墓,见棺之前和。文王曰:嘻!先君必欲一见群臣百姓也夫,故使灓水见之。’于是出而为之张于朝,百姓皆见之,三日而后更葬。此文王之义也。今葬有日矣,而雪甚,及牛目,难以行,太子为及日之故,得毋嫌于欲亟葬乎?愿太子更日。先王必欲少留而扶社稷、安黔首也,故使雪甚。因驰期而更为日,此文王之义也。若此而弗为,意者羞法文王乎?”太子曰:“甚善。敬驰期,更择日。”惠子非徒行其说也,又令魏太子未葬其先王而因又说文王之义。说文王之义以示天下,岂小功也哉!(《吕氏春秋·开春》,《论衡·死伪》同) 杜预《春秋经传集解》引古书《纪年篇》:魏惠王三十六年改元从一年始,至十六年而称惠王卒。 《孟子·卷十四·尽心下》:孟子曰:“不仁哉梁惠王也!仁者以其所爱及其所不爱,不仁者以其所不爱及其所爱。”公孙丑问曰:“何谓也?”“梁惠王以土地之故,糜烂其民而战之,大败。将复之,恐不能胜,故驱其所爱子弟以殉之,是之谓以其所不爱及其所爱也。” 古本竹书纪年辑证 魏纪 .国学导航网 [引用日期2023-08-14]
  • 三家注史记-卷四十四 魏世家第十四 .国学导航网 [引用日期2023-08-14]
  • 王向辉 .战国变法运动研究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2021 :77 李玉洁 .魏国史 :科学出版社 ,2017 :154 宋杰 .中国古代战争的地理枢纽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9 :125-129 《大秦帝国》第一部人物介绍 李立群饰魏惠王 .搜狐娱乐 .2009-10-27 [引用日期2023-08-15]
  • 电视剧《大秦帝国2》新浪专题 .新浪影音 [引用日期2023-08-15]
  • 《史记·魏世家》:[魏惠王]三十一年秦、赵、齐共伐我,秦将商君诈我将军公子卬而袭夺其军,破之。秦用商君,东地至河,而齐、赵数破我,安邑近秦,于是徙治大梁。 杨宽 .战国史料编年辑证·魏惠王年世之考订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1 :42-51 杨宽 .战国史料编年辑证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1 :281-284 李合群.战国魏都大梁考辨[J].太原大学学报,2001(03):9-11. 三家注史记-卷六十八 商君列传第八 .国学导航网 [引用日期2023-08-27]
  • 《庄子·则阳》:魏莹与田侯牟约,田侯牟背之,魏莹怒,将使人刺之,犀首问而耻之,曰:“……衍请受甲二十万为君攻之……忌也出走,然后扶其背,折其脊。”……惠子闻之而见戴晋人。 《庄子·山木》:庄子衣大布而补之,正緳系履而过魏王。魏王曰:“何先生之惫邪?” 葛奇峰. 魏国历史文化的考古学研究[D].河南大学,2013,81-82,90.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 编著 .中国战争史地图集 .北京 :星球地图出版社 ,2007 :22 《庄子·逍遥游》: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 《太平御览·卷四百八十六》:《苻子》曰:惠子家穷,饿数日不举火,乃见梁王。王曰:“夏麦方熟,请以割,子可乎?”惠子曰:“施方来,遇群川之水长,有一人溺,流而下,呼施救之。施应曰:‘吾不善游,方将为子告急於东越之王,简其善游者以救子,可乎?’溺人曰:‘我得一瓢之力则活矣。子方告急於东越之王,简其善游者以救我,是不如求我於重渊之下、鱼龙之腹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