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赋
其主要特点是铺陈写物,不歌而诵,是中国古代特有的一种
文学体裁
。汉赋代表作家在汉初主要有贾谊、
枚乘
。贾谊(前201~前169),
洛阳
人。代表作有《
鵩鸟赋
》《
吊屈原赋
》。贾谊继承了屈原骚体赋风格。他的《吊屈原赋》即是拿屈原的遭遇来比自己。《鵩鸟赋》抒发了他怀才不遇的不平情绪和不妥协精神。他的赋趋向散体化,大量使用了
四字句
,体现出楚辞向
新体赋
过渡的痕迹。汉初赋家,除贾谊外数枚乘最重要。枚乘主要活动时期是
汉文帝
和
景帝
两代。《
汉书·艺文志
》有枚乘赋九篇,今传赋三篇,《
七发
》是他的代表作。《七发》借楚太子和吴客的问答构成八段文字。作品假设楚太子有病,吴客往问谈话,指出楚太子病根在生活腐化、贪图安逸,此病非药能治。吴客巧妙地叙说音乐、饮食、车马、
宫苑
、田猎、观涛等事,目的在用“要言妙道”转移楚太子的兴趣。枚乘是宫廷文人,对宫廷生活很熟悉,所以能把事实道理说得很明白中肯。《七发》在艺术上善用形象比况,铺张特色鲜明。如写涛的形状一节:“其始起也,洪淋淋焉,若白鹭之下翔;其少进也,浩浩 ,如素车白马帷盖之张;其波涌而云乱,扰扰焉如三军之腾装;其旁作而奔起也,飘飘焉如轻车之勒兵。”这一段屡用行军作战来比况,把涛的声势写得淋漓尽致。《七发》标志着汉赋的正式形成。后代许多作者模仿《七发》形式,在赋中形成一种主客问答形式的文体,称“七体”,但未有超过《七发》者。
汉武帝
和
汉成帝
时代,是汉赋的全盛时期,代表作家有
司马相如
、
扬雄
等。司马相如(前179~前118),成都人。代表作有《
子虚赋
》《
上林赋
》《
长门赋
》《
美人赋
》《
大人赋
》等。《子虚赋》《上林赋》堆积了许多名词和形容词,很少变化。但有些句子着重在描绘,读起来也浑朴自然。李白读了《子虚赋》,羡慕其中描写的
云梦
的景色,曾居于
安陆
(今湖北
安陆县
北),显然是被司马相如的一些描写所吸引。扬雄(前53~后18),成都人。他生活在
汉成帝
时代,有人评价他的赋像司马相如。代表作有《
甘泉赋
》《
羽猎赋
》《
长杨赋
》《
逐贫赋
》等。东汉末年,赋逐渐衰落,有代表性的作品是
张衡
的《
二京赋
》《
归田赋
》。《归田赋》是一篇
抒情小赋
,一扫汉赋载道,模仿、颂谀旧习,创造出一种淡泊、浪漫、清新的风格,表现了作者在朝政日下的情况下归隐田园的乐趣,对
魏晋
时期抒情赋的产生有重要影响。
东汉
末年的
黄巾起义
摧垮了东汉王朝,代表中小地主利益的
曹操
、
刘备
、
孙权
三分天下。曹操力量最强,在文学方面成就也最大。以“
三曹
”和“
建安七子
”为代表的“
建安文学
”在古代
文学史
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所谓“三曹”即指曹操与其子
曹丕
、
曹植
;“
七子
”即指汉末作家
孔融
、
陈琳
、
王粲
,
徐干
、
阮瑀
、
应玚
、
刘桢
。他们均能文善诗,且与
曹氏
父子关系密切。
建安
时期,是我国文学史上一个“俊才云蒸”的时代,大量作家和作品涌现出来,使各种文体都得到了发展,尤其是诗歌方面打破了汉代四百年沉寂的局面。五言诗从这时开始兴盛,七言诗在这时也奠定了基础。历代文学评论家都把建安时期看作文学的黄金时代。
曹操(155~220),字
孟德
,沛国谯(今
安徽省亳州市
)人,作为杰出政治家、诗人的曹操,开创了建安文学的新局面。曹操的诗大都沿用汉
乐府
古题,但并不因袭古意,而是继承了汉乐府“
缘事而发
”的精神,用“乐府题目自作诗”。他的诗歌内容大致可分两大类。一类是抒情诗。抒发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抱负,表现他统一中国的雄心壮志。代表作有《
短歌行
》《龟虽寿》《
观沧海
》等。《短歌行》中的“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四句,表达了他求贤若渴的心情,历来为人传诵。《龟虽寿》中的“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四句,也是千古传唱。全诗充满了乐观进取精神,虽然他明知人的寿命有限,但他毫不因此而颓丧,他还深信“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颐之福,可得永年”。《观沧海》写出了大海的雄浑壮阔,象征着他自己那叱咤风云的气概,也是写景的传世之作。曹操诗作的思想内容,决定了他作品的艺术特色。他的诗基本上脱胎于
汉乐府
,但又颇具自己的风格,宋代
敖陶孙
《诗评》里说他“如幽燕老将,气韵沈雄”。确实,他的诗语言质朴,绝少华美词藻,但却形象鲜明,常具有一种激昂慷慨的悲壮情调,给人以震撼的鼓舞。但他也有思想艺术上不足取的作品。曹操的诗作对
建安文学
有开风气之先的作用。对后来的新
乐府诗
也大有启示。
曹丕
(187~226),字子桓,曹操次子,公元220年代汉自立。他虽想效法汉文帝做一个贤明君主,却放弃了抑制豪强的进步政策,他即位的当年,就采用了
陈群
制定的“
九品中正
法”,放弃了曹操兼容并包的用人政策。曹丕的
政治态度
对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很大影响。他的诗作中,比较出色的是一些描写男女爱情和离愁别恨之作。如《
杂诗
》《于清河见挽船士新婚与妻别》《燕歌行》等,都能生动和真实地描摹出游子、思妇们那种缠绵悱恻的感情。其中《燕歌行》尤其著名。诗道:“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鹄南翔,念君客游思断肠。慊慊思归恋故乡,君何淹留寄他方。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诗中写一个妇女在不眠秋夜思念远出丈夫的心情。诗的音韵很美,是现存较早的完整的七言诗。对七言诗的创作,曹丕有较大贡献。曹丕还写了一部学术性的文学理论著作——《
典论
》。《
典论·论文
》开了文学批评的风气,他强调“
文以气为主
,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对后来文论有很大影响。
曹植
(192~232),字子建。在建安作家中,历来最受推崇的是曹植。从现存的当时作品看,也以他的为最多,共有诗八十多首及完整和较完整的散文、辞赋约四十余篇。曹植从小就以才华而为父亲曹操赏识,并曾考虑过立他为太子,曹操死后,曹植遭其兄迫害,终于在忧愤中死去。曹植由于出生于战乱年代,又深受曹操影响,所以从青少年时代起,就抱着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同时,他又深受时代风气熏陶,养成了一种放纵不羁的性格,对世俗礼教采取蔑视态度,这种救世济物的理想和恃才傲物的性格贯穿他一生,并成为他作品的基本精神。
曹植前期作品多数是吐露自己志趣与抱负之作,代表作有《
白马篇
》《
名都篇
》《鰕
鱼旦篇
》《
赠白马王彪
》等。《白马篇》中“幽并游侠儿”的形象,正是曹植本人政治理想的体现。他把诗中主人公描写成一个怀有高超武艺和忧国忘家的英雄。诗末尾赞扬他:“寄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鰕鱼旦篇》中更是直接抒写自己的抱负:“抚剑而雷音,猛气纵横浮。泛泊徒嗷嗷,谁知壮士忧!”这些豪迈的诗句,都表现了作者积极进取精神。这种开朗乐观的情调,是他前期的诗的特色。
曹植
后期诗作由于生活发生了剧变,曹操死后,他在曹丕的迫害下颠沛流离,
生活经验
也随之丰富起来了。因此,他这一时期的作品反映生活的深度和广度都比以前大大进步,在艺术上也更为成熟,写出了许多佳作。如《
赠白马王彪
》《杂诗六首》《泰山梁甫吟》《
野田黄雀行
》《
七哀诗
》等。他通过这些诗篇,控诉了曹丕、
曹睿
等残酷迫害骨肉的罪行,也写出了自己渴望自由和建功立业的信心。最足以代表
曹植
这个时期的作品是《赠白马王彪》,这首诗是写给他兄弟
曹彪
的。诗中对曹丕加于他的迫害愤怒抗议:“鸱枭鸣衡軏,豺狼当路衢。苍蝇见白黑,谗巧令亲疏”等佳句是感情愤懑的大声疾呼。诗中不但成功抒发了自己的感情,也生动描绘了路上景色:“踟蹰亦何留,相思无终极。秋风发微凉,
寒蝉
鸣我侧。原野何萧条,白日忽西匿。
归鸟
赴乔林,翩翩厉羽翼。孤兽走索群,衔草不遑食。感物伤我怀,抚心长太息!”这段写了他和曹彪分手时四周的景物,呈现出一副秋天原野萧瑟悲凉的情景,抒发了自己悲怆忧愤的心情,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能深深打动读者,成为传世佳作。曹植后半生尽管处于恶劣环境,但雄心并未衰减,《杂诗六首》等就表现了他渴望献身统一大业的心情:“愿欲一轻舟,惜哉无方舟。闲居非吾志,甘心赴国忧。”
曹植
诗歌在艺术手法上也富于
独创性
,历来为评论者推崇。他的诗讲究
艺术形式
,注意辞藻和对仗,诗中警句常放在篇中或篇末,使全诗生色。他很少用典故和
奇字
,更没有靠一堆辞藻去掩饰内容的贫乏,他的诗富有生活气息和真情实感。
钟嵘
说他的诗“骨气奇高,词采华茂”,就是指他的诗具有雄健的笔力,能够在使用美丽的词藻时,保持着浑厚的气象。
曹植的主要贡献虽在诗歌方面,但他的散文和辞赋也不乏佳作。他的《与杨祖德书》《
与吴季重书
》都很富于形象,颇能表现自己的性格。《
求自试表
》和《求通亲亲表》字里行间都流露出愤愤不平和渴望自由的心情。曹植的辞赋抛充了汉赋那种堆砌奇字的积习,用华美而不艰涩的文字抒发真情实感,名篇有《
洛神赋
》《
鹞雀赋
》等。
建安七子
中,以
王粲
的文学成就最高。王粲(177~217),字
仲宣
。代表作有《七哀诗》、《从军诗》。《七哀诗》真实描写了
关中
遭受战乱的情形:“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顾闻号泣声,挥涕独不还。未知身死处,何能两相完。”这样动人心魄的诗句,表达了诗人对人民的深切同情。《从军诗》表现了诗人建功立业的理想,历来为人传诵。除了诗以外,王粲还善于作赋,代表作有《
登楼赋
》等。和王粲齐名的刘桢(170?~217),字公干,也以诗歌见长,他的代表作《赠从弟》三首,主要抒写了个人抱负及志趣,尤以二首突出:“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冰霜正惨凄,岁暮常端正。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诗中语言简洁,长于比兴。诗中松树形象,正是作者志趣和性格的写照。
王粲
、刘桢以外的四位作家,
应玚
和徐干现存作品不多,成就也较差。陈琳和阮瑀则历来以文章著名。
孔融
在七子中有自己的特色,曹丕评论他的作品“及其所善,扬班俦也”。散文代表作有《
荐祢衡表
》等。
魏末多数作品,由于政治上的高压和知识分子逃避现实的倾向,已经不如建安作家那样富有
现实性
。所以《
文心雕龙·明诗
》中说:“正始明道,诗杂仙心。
何晏
之徒,率多浮浅。”但突出的文学家也还是有。
嵇康
、
阮籍
即是代表人物。嵇康散文代表作有《
与山巨源绝交书
》,诗作有《四言十八首赠兄秀才入军》等。阮籍以诗歌见长,代表作为历来传诵的82首《
咏怀诗
》。
从
西晋
建立到
东晋
灭亡的一百多年间,产生了
左思
、
刘琨
、
郭璞
、
陶渊明
等一批杰出和优秀的诗人。其中以陶渊明成就最高。
陶渊明
(365~427),字元亮。
浔阳
柴桑
(今江西
九江
西南)人。青年时代家境贫寒。29岁出任江州祭酒,不久就辞官归隐。十多年后再次出仕,做了80多天
彭泽令
,因“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再次辞职归隐,从此“躬耕自资”,直到去世。古代思想家,特别是儒、道两家思想,对陶渊明都有很大影响。但他并不局限于儒、道两家。在学者以《庄》、《老》为宗而黜《六经》的两晋时代,他不仅像一般的士大夫那样学了《
老子
》、《
庄子
》,而且还学了
儒家
的《六经》和文、史以及神话之类的“异书”。时代思潮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使他接受了儒家和
道家
两种不同的思想,培养了“猛志逸四海”和“
性本爱丘山
”的两种不同的志趣。
中国古典文学
唐诗
初唐诗歌
这是唐诗繁荣的准备时期,重要诗人有被称为“
初唐四杰
”的
王勃
、
杨炯
、
卢照邻
、
骆宾王
,此外还有
陈子昂
、
沈佺期
、
宋之问
等。唐代建国初的诗歌仍沿着
南朝诗歌
的惯性发展,柔靡纤弱,毫无生气。“
四杰
”的出现开始转变了这种风气。他们才气横溢,不满现状,通过自己的诗作抒发愤激不平之情和壮烈的怀抱,拓宽了诗歌题材。如杨炯的《
从军行
》: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雕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这种激扬豪迈的格调,为唐初诗坛吹进一股新风。诗中表现了青年人不甘寂寞,想投笔从戎,到边疆建功立业的热望。宁可做个低级军官(
百夫长
),也不想作书生老死窗下。继“四杰”而起的是陈子昂,他从理论上对南朝以来衰弱的诗风提出批评,认为这类诗专门玩弄华丽的辞藻,内容空虚,抛弃了《
诗经
》重视
思想性
的传统。对此他耿耿于心,提倡学习“
汉魏风骨
”,恢复建安时代的诗风。他的38首《感遇》诗实践了自己的主张,影响很大。他的《
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苍凉辽阔,哀而不伤,被认为是
怀古诗
的绝唱。
韩愈
曾说:“国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评价了他在唐诗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沈佺期、宋之问的贡献主要在诗歌格律方面。他们总结了“
永明体
”以来诗人们探索诗歌格律的成果,以自己的诗作,促进“
近体诗
”最后定型。
鉴赏唐诗,首先要对“近体诗”和“
古体诗
”的分别有个概要的了解,掌握它们各自的特点,就能更好地领略其妙处。
唐诗鼎盛
唐代(公元618-907年)是我国
古典诗歌
发展的全盛时期。唐诗是我国优秀的文学遗产之一, 也是全世界
文学宝库
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尽管已有一千多年了,但许多诗篇还是为我们所广为流传。
唐代的诗人特别多。李白、
杜甫
、白居易固然是世界闻名的伟大诗人,除他们之外,还有其他无数诗人,象满天的
星斗
一样。这些诗人,今天知名的就还有二千三百多人。他们的作品,保存在《
全唐诗
》中的也还有四万八千九百多首。唐诗的题材非常广泛。有是从侧面反映当时社会的阶级状况和阶级矛盾,揭露了
封建社会
的黑暗;有的歌颂
正义战争
,抒发爱国思想;有的描绘祖国河山的秀丽多娇;此外,还有抒写个人抱负和遭遇的,有表达儿女爱慕之情的,有诉说朋友交情、人生悲欢的等等。总之从
自然现象
、政治动态、劳动生活、社会风习,直到个人感受,都逃不过诗人敏锐的目光,成为他们写作是题材。在创作方法上,既有现实主义的流派,也有浪漫主义的流派,而许多伟大的作品,则又是这两种创作方法相结合的典范,形成了我国古典诗歌的优秀传统。
唐诗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唐代的古体诗,基本上有五言和七言两种。近体诗也有两种,一种叫做绝句,一种叫做律诗。绝句和律诗又各有五言和七言之不同。所以唐诗的基本形式基本上有这样六种:
五言古体诗
,七言古体诗,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
七言律诗
。古体诗对音韵格律的要求比较宽:一首之中,句数可多可少,篇章可长可短,韵脚可以转换。近体诗对音韵格律的要求比较严:一首诗的句数有限定,即绝句四句,律诗八句,每句诗中用字的
平仄
声,有一定的规律,韵脚不能转换;律诗还要求中间四句成为
对仗
。古体诗的风格是
前代
流传下来的,所以又叫古风。近体诗有严整的格律,所以有人又称它为格律诗。
唐诗的形式和风格是
丰富多彩
、推陈出新的。它不仅继承了汉魏民歌、乐府的传统,并且大大发展了
歌行体
的样式;不仅继承了前代的五、七言古诗,并且发展为叙事言情的长篇巨制;不仅扩展了五言、七言形式的运用,还创造了风格特别优美整齐的近体诗。近体诗是当时的
新体诗
,它的创造和成熟,是唐代诗歌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它把我国
古曲
诗歌的音节和谐、文字精炼的艺术特色,推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为古代抒情诗找到一个最典型的形式,至今还特别为人民所喜闻乐见。但是近体诗中的律诗,由于它有严格的格律的限制,容易使诗的内容受到束缚,不能自由创造和发挥,这是它的长处带来的一个很大的缺陷。
中国古典文学
宋词
宋词,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它始于梁代,形成于唐代而极
盛于
宋代。据《
旧唐书
》上记载;“自开元(
唐玄宗
年号)以来,歌者杂用胡夷里巷之曲。”由于音乐的广泛流传;当时的都市里有很多以演唱为生的优伶乐师,根据唱词和音乐拍节配合的需要,创作或改编出一些
长短句
参差的
曲词
,这便是最早的词了。从敦煌
曲子词
中也能够看出,民间产生的词比出自文人之笔的词要早几十年。
唐代,民间的词大都是反映爱情相思之类的题材,所以它在文人眼里是不登大雅之堂的。被视为诗余小道。只有注重汲取民歌艺术长处的人,如
白居易
、
刘禹锡
等人才写一些词,具有朴素自然的风格,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以脂粉气浓烈的崇尚浓辞艳句而驰名的
温庭筠
和五代“
花间派
”,在词发展史上有一定的位置。而
南唐李后主
被俘虏之后的词作则开拓一个新的深沉的艺术境界,给后世词客以强烈的感染。
到了宋代,通过
柳永
和
苏轼
在创作上的重大突破,词在形式上和内容上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尽管词在语言上受到了文人诗作的影响,而典雅雕琢的风尚并没有取代其通俗的民间风格。而词的长短句形式更便于抒发感情,所以“
诗言志
,词抒情”的这种说法还是具有一定根据的。
宋词,大体上可分类为
婉约派
和
豪放派
。婉约派的词,其风格是典雅涪婉、曲尽情态;象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晏殊
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晏几道
的“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等名句,不愧是情景交融的抒情杰作,艺术上有可取之处。豪放词作是从苏轼开始的。他把词从娱宾遗兴的天地里解助出来,发展成独立的抒情艺术。山川胜迹、农舍风光、优游放怀、报国壮志,在他手里都成为词的题材,使词从花间月下走向了广阔的社会生活。从我们今天读者的情趣来看,象“大江东去”之类的豪放派的作品更易于接受。
词大致可分小令(58字以内)、
中调
(59一90字)和
长调
(91字以上,最长的词达240字)。一首词,有的只一段,称为单调;有的分两段,称双调;有的分三段或四段,称三叠或四叠。
词有
词牌
。词牌的产生大体有以下几种情况:沿用古代乐府诗题或乐曲名称;如《
六州歌头
》;取名人诗词句中几个字,如《
西江月
》;据某一历史人物或典故,如《
念奴娇
》;还有名家自制的词牌。词发展到后来逐渐和音乐分离,而成为一种独立的文体。
中国古典文学
唐宋八大家
明初
朱右
选韩、柳等人文为《八先生文集》,遂起用八家之名,实始于此。明中叶
唐顺之
所纂《
文编
》中,唐宋文也仅取八家。明末
茅坤
承二人之说,选辑了《
唐宋八大家文钞
》共164卷,此书在旧时流传甚广,“唐宋八大家”之名也随之流行。自明人标举唐宋八家后,治古文者皆以八家为宗。通行《唐宋八大家文钞》164卷,有
明万历
刻本及清代书坊刻本。清代
魏源
有《纂评唐宋八大家文读本》8卷。
八大家中苏家父子兄弟有三人,人称“
三苏
”,分别为
苏轼
、
苏洵
、
苏辙
,又有“一门
三学士
”之誉。故可用“唐有
韩柳
,宋为欧阳、三苏和曾王”概括。
中国古典文学
元曲
元曲又称夹心,是盛行于元代的一种文艺形式,包括杂剧和散曲,有时专指杂剧。 杂剧,宋代以滑稽搞笑为特点的一种表演形式。元代发展成戏曲形式,每本以四折为主,在开头或折间另加楔子。每折用同宫调同韵的北曲
套曲
和
宾白
组成。
元代创作的剧本,数量颇多。据统计,现存剧本名目,杂剧有五百三十多种,
南戏
有二百一十多种,可惜大部分
均已
散失。至于当时投身于
剧本创作
的作家,已无法准确统计。仅据《
录鬼簿
》和《
续录鬼簿
》所载,有名有姓者二百二十多人,而“无闻者不及录”,估计还有许多遗漏。剧作家们有很高的创作热情,有人专门为伶工写作演出的底本,有人“躬践排场”参加演出;一些名公才人还在大都组成“
玉京书会
”,相互切磋。许多剧作家具有高度的文化水平,像关汉卿、王实甫、
白朴
、
马致远
等人,既有丰富的人生阅历,又擅长诗词写作。当他们掌握了戏剧特性,驾奴了世俗喜闻乐见的叙事体裁,便腕挟风雷,笔底生花,写下了不朽的篇章,为文坛揭开了新的一页。当时,剧作家们适应观众的需要,或擅文采,或擅本色,争妍斗艳,使
剧坛
呈现出繁荣的局面。
元代的戏剧活动,实际上形成为两个戏剧圈。
北方戏剧圈以大都为中心,包括长江以北的大部分地区,流行杂剧。在大都, “南北二城,
行院
、社直、
杂戏
毕集”(刘祁《
析津志
》),涌现了大批杂剧艺人。许多杰出的剧作家像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
纪君祥
、
张国宾
、
杨显之
等,或是大都人,或在这里活动。这里“歌棚舞榭,星罗棋布”,杂剧演出频繁,为剧作家提供了施展才华的园地。在当时经济比较发达的城邑,
如东
平、汴梁、真定、平阳等地,也是作家云集。而生活于同一地域的作家,或接受地区风气的熏陶,或是旨趣相投,或是背景相近,自觉或不自觉地形成了不同的群体。观众的喜好,也作为一种市场需要,对作家产生一定影响,使不同地区的创作呈现出不同的特色,一般说来,北方戏剧圈的剧作,较多以水浒故事、公案故事、历史传说为题材,有较多作家敢于直面现实的黑暗,渴望有清官廉吏或英雄豪杰为被压迫者撑腰。
南方戏剧圈以杭州为中心,包括
温州
、
扬州
、建康、
平江
,松江乃至江西、福建等
东南地区
。和北方情况不同,这里城乡舞台,既流行南戏,也演出北方传来的杂剧,呈现出两个剧种相互辉映的局面。南戏产生于浙江永嘉(温州)一带,所以又被称为“
永嘉杂剧
”。它形成于
南宋
初年,在东南地区广泛流传,并渐渐进入杭州。据刘一清说,“
戊辰
(1268)、
己巳
(1269)间,《王焕》
戏文
盛行于都下”(《
钱塘遗事
》)卷六《戏文诲淫》)。许多艺人在这里创作、演出、出版南戏,使这座繁华的城市成了南戏的中心。
中国古典文学
明清小说
明清是中国
小说史
上的繁荣时期。这个时代的小说从思想内涵和题材表现上来说,最大限度地包容了
传统文化
的精华,而且经过世俗化的图解后,传统文化竟以可感的形象和动人的故事而走进了千家万户。时期简介明清是中国小说史上的繁荣时期。
明代文人创作的小说主要有白话短篇小说和长篇小说两大类。
思想内容上也往往夹杂着鬼神迷信和封建说教。明代的短篇小说主要是白话短篇小说,白话短篇小说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明人创作的白话短篇小说是摹拟学习
宋元话本
的产物,故被称为“拟话本”。现存最早的明人辑印的话本集是《
清平山堂话本
》。收集白话短篇作品较多而且对后世影响较大的是明末
天启
年间
冯梦龙
编辑的“
三言
”(《
喻世明言
》、《
警世通言
》和《
醒世恒言
》)。三书都包括宋元话本和明人的拟话本两部分。其后,
凌蒙初
模仿“三言”创作了《
初刻拍案惊奇
》和《
二刻拍案惊奇
》,合称“二拍”。均为拟话本。“三言”、“二拍”是明代白话短篇小说的代表作品。明代白话短篇小说比长篇小说更直接更广泛地反映了社会生活。其中爱情婚姻题材作品占很大的分量,这类作品反映了
市民阶层
的进步的爱情婚姻观念,批判了
封建礼教
的不
合理性
,歌颂了青年男女争取婚姻自主和幸福生活的斗争。
部分作品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罪恶和黑暗政治,写出了人民的苦难。另有些
拟话本
描写了小商人和
手工业者
的生活和思想,带有明显的时代特点。拟话本承袭了宋元话本的传统,一般都具有较强的故事性,情节生动曲折,
感情色彩
鲜明。它艺术手法更加成熟,特别是
心理描写
和
细节描写
更加趋于丰富细腻。比较优秀的作品有《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玉堂春落难逢夫》等。除“三言”、“二拍”之外,明代的拟话本小说集还有《
石点头
》、 《醉醒石》、 《西湖二集》等。明代的
文言小说
,是沿着唐宋传奇的线索发展而来的。较著名的文言短篇小说集有:
瞿佑
的《
剪灯新话
》、
李昌祺
的《剪灯余话》、
邵景瞻
的《
觅灯因话
》等。明人的文言短篇小说在写法上模仿唐宋传奇,缺乏创作新意,因而成就不高,其影响远不及白话短篇小说。
清代的
阶级矛盾
﹑
民族矛盾
和思想文化领域里的斗争﹐给小说创作以深刻影响。清初至
乾隆
时期是清小说发展的全盛时期﹐数量和质量﹑
内容和形式
﹑风格和流派与前代相比都有较大发展。
清代小说
基本是文人的创作﹐虽有历史﹑传说等素材的借鉴﹐但作品多取材於现实生活﹐较充分地体现了作者个人的意愿﹐在结构﹑叙述和描写人物各方面也多臻於成熟的境界。乾隆年间产生的《聊斋志异》和《
红楼梦
》﹐分别把
文言小说
和白话小说的创作推向顶峰。
文言小说自
唐传奇
以後虽历代续有新作﹐如《
夷坚志
》﹑《
剪灯新话
》等﹐但多叙事简单﹐文采不足﹐至《聊斋志异》则如异峰突起。作者
蒲松龄
用文言如白话﹐颇有传神之笔﹐小说主人公多为狐鬼﹐但形像可爱﹐富於人间情趣。它代表了文言小说的最高成绩。
自宋迄清﹐产生长篇小说三百余部﹐短篇小说数以万计。这些作品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
人民群众
认识社会和文娱生活的主要文学样式。发迹于讲唱的中国白话小说形成了单线结构﹐重视情节﹐通过动态刻画人物﹐语言生动上口﹐风格独特﹐而大规模的文人和群众密切融和的
创作方法
也为
世界文学
提供了少见的范例。这些白话小说不仅对中国后世的文学﹑戏剧﹑电影有巨大影响﹐也对日本﹑朝鲜﹑
越南
等国的文学创作产生过巨大影响﹐其中的优秀作品被翻译成十几种文字﹐为世界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古典文学之最
《
诗经
》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相传是
孔子
所删、汉代毛亨所传。
《
山海经
》是我国最早富有神话传说的一部
地理志
,作者无法考究。
《
穆天子传
》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小说,作者无法考究。
《新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
政论文
总集,作者是西汉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
贾谊
。
《
搜神记
》是我国第一部最早的
志怪小说
,作者是东晋文学家、史学家干宝。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
纪传体通史
,作者是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司马迁
。
《燕歌行》是第一首完整的七言诗,作者是
三国
著名的诗人魏文帝
曹丕
。
《孔雀东南飞》是我国第一首优秀的长篇
叙事诗
,作者无法考究。
《
离骚
》是我国第一首优秀的长篇抒情诗,作者是战国时
楚国
的伟大诗人
屈原
。
《
论语
》是我国第一部
语录体
散文,作者是
孔丘
的弟子及再传弟子。
《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私人编撰的史书,作者是春秋时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丘。
《
文心雕龙
》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文学批评专著,作者是南北朝梁代文学理论批评家
刘勰
。
《
诗品
》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品评诗歌的专著,作者是南北朝梁代文学理论批评家
钟嵘
。
《文选》(《
昭明文选
》)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文章总集,作者是南北朝梁代的
萧统
。
《老子》(《
大乘起信论
》)是我国最早的典籍外文译本,译者是唐代僧人、佛教学家、翻译家、
旅行家
玄奘(法号),原名陈祎。
《西厢记》是我国艺术成就最高的杂剧,号称“天下夺魁”,作者是元代著名
戏剧家
王实甫
。
《
原君
》是我国最早的一篇具有民主思想的政论文,作者是
明末清初
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
黄宗羲
。
《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优秀的长篇历史小说,作者是明代著名的通俗小说家罗贯中。
《水浒传》是我国第一部优秀的描写农民革命斗争的小说,作者是明代著名的小说家施耐庵。
《
西游记
》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神话小说,作者是明代小说家吴承恩。
《金瓶梅》是我国第一部以家庭为写作题材的小说,作者是明代小说家笑笑生(笔名)。
《梦溪笔谈》是我国第一部用笔记文体写成的综合性学术专著,作者是北宋科学家、政治家
沈括
。
《聊斋志异》是我国第一部优秀的文言短篇小说集,作者是清代著名小说家
蒲松龄
。
《儒林外史》是我国第一部优秀的长篇
讽刺小说
,作者是清代伟大的小说家吴敬梓。
《红楼梦》是我国艺术成就最高的早期
白话小说
,作者是清代伟大的小说家曹雪芹。
《官场现形记》是我国第一部
谴责小说
,作者是清代的谴责小说家
李宝嘉
。
屈原
是我国第一个伟大的诗人,作品收在《
楚辞
》里。
许穆夫人是我国第一个女诗人,作品有《载驰》、《泉水》、《竹竿》。
班昭
是我国第一个女史学家,将其兄班固的《
汉书
》续成。
杨万里
是我国历史上写诗最多的诗人,一生写诗两万多首,作品收在《
诚斋集
》里。
关汉卿
是我国最伟大的戏剧家,代表作是杂剧《窦娥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