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原始聚落空间结构
距今约6000年前的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中期,陕西已进入定居的农业社会,逐渐产生了固定的原始聚落。至今发掘的遗址主要有西安半坡、临潼姜寨、宝鸡北首岭、长武下孟村、渭南史家村、西乡向家湾、安康柏树岭、洛南焦村等,其中以临潼姜寨和西安半坡村保留的较为完整。这时候,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聚落的建筑水平也很低下。但在规划上已有了初步的功能分区布局,有的还比较合理,开创了中国城市规划的先河。
(一)姜寨遗址
姜寨遗址在临潼县城北约0.5公里处,位于临河东岸二级阶地上。遗址范围东西长310米,南北宽180米,总面积约5.5公顷。
姜寨遗址第一期文化遗存是一个较小的部落村遗迹,占地总面积约2.3公顷。整个村落被两条濠沟划分为居住区和墓地两部分:沟处为墓地,沟内为居住区。濠沟对村落起防御作用。居住区中央有面积约4000平方米的广场,周围高中间低。广场周围分布着几组建筑,分别由一座大型房子和约20座中小型房子组成,所有房子的门均朝向中央广场。广场和建筑之间有土路面连接,西部有用红烧土渣或料姜石铺垫的路面,是村落内的通道。居住区周围的两条濠沟,一条呈东北——西南走向,已发掘部分长约140米。一条呈东南——西北走向,已发掘部分长约150米。北边一段沟中发现3根炭化木柱,推测沟内侧设有木桩和栅栏。濠沟正中、东南、东北缺口处有小房子,可能为寨门哨所。


图4-1 姜寨遗址总平面图
(二)半坡遗址
半坡遗址位于西安城东约6公里处的浐河东岸二级阶地上。这里土质肥美,适宜种植,距水源近,生活方便,且地势较高,无水患之害,遗址范围约5公顷。


图4-2 半坡遗址总平面图
整个聚落布局合理:房屋和储藏窖穴、饲养圈栏等集中分布在聚落中心,约占3万平方米,围绕着居住区有一条深、宽各约5—6米的大围沟。在遗址北部的大围沟外,主要是氏族的公共墓地,也有少量的窑穴。陶窖设在东边。
遗址西部已发掘的是存留下来的墓地和约l/5的居住区。在此范围内,可以看出同期或稍有先后的房屋46座。如果其他未发掘部分的房屋分布也以这个密度计算,便有200多座房子。房屋分布的方向一致,在同期房屋之间保持着约3—4米的间距。在已发掘的遗址北部,小房子的门都向南朝着大房子。
二、夏、商雏形城市空间结构
夏商时期(前21世纪至前ll世纪),在今陕西地区先后形成了许多方国。主要有扈国(今户县一带)、崇国(今户县、长安县及西安市一带)、商国(今商州市)、邰国、姜螈国(今武功县一带)、囫国(今彬县)、周国(今岐山周原)、犬戎国(今岐山县北)、戏戌国(今白水县)、骊戌国(先在今渭南一带,后定居今临潼)、莘国(今合阳县)、杜伯国(今长安县)、申国、吕国(今周至、眉县一带)、芮国(今韩城)等。
国以城为基础,从同一时期其他地区的城市遗址来推断,这个时期陕西的城堡已初具规模,城市物质要素开始发育,但仍处于雏形时期。其主要表现为:城市空间结构尚很松散,城市范围内有相当的空白地带;城垣围护的面积也主要是以王宫、宗庙为核心的宫城性质的地区。一般的住宅、作坊和墓葬等大都在城垣外呈散片状分布;绝大多数居民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大的商业市场尚未形成。
三、西周至春秋战国城市空间结构
西周至春秋战国时期(前11世纪一前2世纪末),陕西境内的城市遗址主要有丰镐遗址、雍城遗址和栎阳城遗址。这一时期的城市规划,在总体形态上形成了比较稳定的大小城郭制,城与郭职能分区明显。在城市主体结构上,宫城居中或独居一隅,建有高大夯土台,具有礼制特征。在城市要素布局上,郭内出现大型市场和作坊,仕、商、工、耕者居住地域出现一定分化。


图4-3 王城基本规划结构示意图

1-宫城 2-外朝 3-宗庙 4-社稷 5-府库6-厩 7-官署 8-市 9-国宅 l0-闾里11-廪仓
(一)丰镐遗址
周人在岐山的周原建都后,由于政治、经济、军事上的需要,从岐山周原迁至沣河流域,在今长安县马王镇、斗门镇一带的沣河以西建立丰京。后因扩都受到地理条件限制,又在沣河以东建立镐京,但丰京仍然保留。两京隔河相望,一桥相通,实际上是联系在一起的整体。周代城市的规划,《周礼·考工记》对其曾有描述:“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反映了周代的城市布局概况。


图4-4 宫城规划设想图

1.应门 2.冶朝 3.九卿九室 4.宫正及宫伯等官舍5.路门 6.燕朝 7.路寝 8.王燕寝 9.北宫之朝10.九嫔九室 ll.女祝及女史等官舍 l2.后正寝13.后小寝

14.世子宫 15. 王子宫区 l6.官舍区17.府库区 l8.膳房区 19.“典妇功”之属作坊区20.“内司服”、“缝人”及“服人、之属坊区21.服饰库

考古勘探和发掘至今尚未查明周丰镐的确切位置。结合散见于各种历史文献记载和考古调查发掘资料,有关专家经长期研究,绘制出周丰镐基本规划结构示意图。其规划结构的主要特征为:①城为重城环套形制,规模为方九里;②据井田规划概念,将全城划分为面积相等的九份,按方位主次,分别布置不同性质的分区;③宫城是全城规划结构的重心,位于城中央,以宫城之南北中轴线作为全盘规划结构的主轴线;④宫城前方为外朝,后面为市。宗庙、社稷主轴线对称设置在外朝之左右两侧。宫城与由外朝、祖、社所构成的宫廷区,是全城的中心区和全盘规划结构的核心;⑤全城道路网及其他各区均环绕宫廷区,沿主轴线对称罗列,以突出宫廷区的核心地位和主轴线之主导作用;⑥宫城是按前朝后寝之制规划,宫城内还有内外宫治事处所。

(二)雍城遗址
雍城遣址位于今凤翔县城南、雍水河之北,为春秋时秦国都城。自德公元年至献公二年(前677至前383)的294年间,这里一直是秦国的政治中心。雍城周围土地肥沃,宜于耕种,城南约20公里有渭河东流,可得舟楫之利。
调查钻探已发现雍城西垣大部,南垣、东垣和北垣一部。整体城的平面呈不规则方形,方位北偏西14 ,东垣东西长约3300米,西垣南北长约3200米。
城门仅在西垣发现1处,宽1 0米,路土一直向东伸入姚家岗宫殿区,此门可能是出入宫殿必经之地。面积相等的九份,按方位主次,分别布置不同性质的分区;③宫城是全城规划结构的重心,位于城中央,以宫城之南北中轴线作为全盘规划结构的主轴线;④宫城前方为外朝,后面为市。宗庙、社稷主轴线对称设置在外朝之左右两侧。宫城与由外朝、祖、社所构成的宫廷区,是全城的中心区和全盘规划结构的核心;⑤全城道路网及其他各区均环绕宫廷区,沿主轴线对称罗列,以突出宫廷区的核心地位和主轴线之主导作用;⑥宫城是按前朝后寝之制规划,宫城内还有内外宫治事处所。

城门仅在西垣发现1处,宽10米,路土一直向东伸入姚家岗宫殿区,此门可能是出入宫殿必经之地。

城址北面和西北面有高山环绕,北有凤凰泉,东依纸坊河,南面和西面有雍水河流过,城内白起河由西北流向东南,为城内宫廷生活用水提供了方便。
雍城除以河流作为天然屏障外,还在西垣外建有城壕。城壕长约1000米,宽12.6—25米。
在雍城遗址内发现姚家岗宫殿遗址。在雍水河南岸的高庄、东社、八旗屯等地10多平方公里内,分布着秦国小墓群。

图4-5 凤翔雍城遗址平面图

(三)栎阳城遗址
栎阳城从秦献公二年(前383)至秦孝公十二年(前350)一直是秦国的都城。
栎阳城遗址在今西安市阎良区武屯乡,西南距今栎阳镇约12.5公里,南距渭水约7.5公里。遗址地处石川河东流折向南的湾道处,东西宽1801米,南北长2232米。这里渠道纵横,地势平坦,已探出3条街道、6个城门和500多米夯土城墙。城内街道10—20米宽,中央鼓起,两侧有明沟排水。


图4-6 秦都栎阳遗址示意图

四、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城市空间结构
秦汉、魏晋南北朝至隋唐,即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9世纪,陕西的城市主要有秦咸阳城、汉长安城、南北朝时西夏统万城和隋唐长安城。这一时期,陕西城市规划在空间结构上具有以下特征:①城市总体形态向套有子城的城垣制转化,城市结构更为紧凑。②城市主体结构(大型公共建筑布局)形成宫城居中、轴线对称、尊卑严别的礼制传统。③城市要素布局上扩大了集中市制,形成严整的里坊和市场体系。
(一)秦咸阳城
1、城市规模
秦孝公十二年(前350)秦都城自栎阳迁至咸阳,其范围从今咸阳市渭城区渭城乡冶家台向东,包括今窑店、正阳、韩家湾3个乡及底张乡的一部分,面积约100平方公里。秦惠文王时(前337—前310)咸阳城的规模随着宫室的增多而扩大。《汉书·五行志》记:“广大宫室,南临渭、北临泾”。范围由今渭城区塔尔坡向东,包括渭城、窑店、正阳、底张、韩家湾乡及泾阳县蒋刘、高庄两乡的泾河南岸,面积约200平方公里。秦昭王时(前306—前250),随着秦版图迅速扩大,都城也开始向渭河以南发展,先后在渭河南修建了兴乐宫、章台宫,并在渭河上架横桥,以连系咸阳宫与兴乐宫,整个城域总面积460平方公里。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大规模地扩展都城。其扩展步骤:(1)在渭北“因北陵营殿”,扩建宫室;破六国后,仿照其宫殿,建于咸阳北阪上。在渭河南,已有诸庙及章台、上林苑,又建信宫,扩建横桥,宫与宫之间“殿屋复道周阁相属”,增加了都城境内的建筑密度。(2)修建阿房宫。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在渭河南上林苑中营建最大的宫殿——朝宫,“先作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坐万人,下可建五丈旗”,约合今87万平方米。其遗址在今西安市三桥镇南,东起巨家村,西至古城村,夯土断续长1300米、南北宽约500米。基址高出地面10米左右,遗存总面积约65万平方米。(3)将咸阳周围二百里内的270个宫观,用“复道”和“甬道”互相沟通,形成了以咸阳宫为中心,“北至九嵕、甘泉,南至户杜,东至河,西至 渭之交,东西八百里,南北四百里,离宫别馆相望联属”的大都会区。其范围南起今户县,北到淳化约100公里,西起 水东至黄河约250公里。
2、城市规划设计的指导思想
秦都咸阳的规划设计以太空的星座为象征,使都城主要建筑布局与星象分布相对应。《史记》和《三辅黄图》对此已有记述:
“渭水贯都,以象天汉”。渭河横穿咸阳城,两岸宫苑殿观错落有序,与天上银河及其星座相对应。
“因北陵营殿,端门四达,以则紫宫,象帝居”。天文上,紫宫星群以北极星为中心,在银河北部,为天之中央,“大帝之座也”(《晋书·天文志》)。咸阳宫为皇帝常居之地,在渭河北部,与天上的紫宫遥相对应。
横桥“自阿房渡渭属之咸阳,以象天极阁道绝汉抵营室也”。天上仙后星座内的阁道六星,横跨银河连接紫宫与营室。位于咸阳宫南部渭河上的横桥像天上的阁道连接紫宫与营室一样,把地面上的咸阳宫与阿房宫连接起来。
“横桥南渡,以法牵牛”。天上牵牛六星在摩羯星座内,与阁道星呈60度角。秦人对牵牛星特别重视,在建造横桥时使桥的走向与日影最长时的牵牛星直线相对。
与星象位置对应的建筑实体还有咸阳宫西郊的市井、手工业区、商业区,分别与紫宫西部的织女、扶筐、辇道、天厨等星座相对;咸阳宫东郊的兰池宫,与紫宫东部的咸池(五车)星相对;阿房宫西部的章台宫与营室的渐台星相对;横桥东南的武库与阁道东南的奎宿(天之府库)相对;武库东的信宫(天子祭祀之地)与奎宿东的娄宿相对;渭河南之上林苑与银河南之天苑星相对。
3、城市功能
从秦昭王开始,咸阳城的经济功能逐渐加强,市域不断扩大。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以咸阳周围的山、水,作为象征性的城池门阙。并修筑了以咸阳为中心,以“驰道”、“直道”为干线,把首都与全国连为一体的交通网络。交通发达带来首都的经济繁荣,市域范围不断扩大,市场数量不断增加。从文献记载和近年来出土的陶器印文可知,秦咸阳的手工业作坊就有33处之多。周围还有繁市(今杨陵区)、槐里市(今兴平)、社市(今长安)、栎市(今西安市阎良区)、丽市(今临潼)、平市(今秦都区)、直市(《长乐志》云:在渭桥北)、芷阳市(今西安灞桥区)、美阳市(今扶风)。此外还有专业市场,“奴市”、“军市”等。在市场中心,设立“市亭”以加强管理。并制定了校正度量衡器的《效律》,货币拆算的《金布律》、商品交换的《关市律》等一系列经济管理法律。


图4-7 秦都咸阳平面示意图

秦都咸阳的功能分区,在秦孝公至惠文王时,咸阳只踞渭北,大体以今窑店镇为界,东部为营殿区,西南部为工商居民区,西北部为陵墓区。秦昭王将咸阳扩展到渭河南之后,在渭河南以兴乐宫为界,兴乐宫以东至芷阳、丽邑(今灞桥、临潼)为陵墓区,以西为宫殿区,以南为游猎区。
秦都咸阳的建筑布局,以渭河为纬向轴线,以咸阳宫为经向轴线,以两线交点横桥为中心向四周扩展。建筑物分布大体可分为中心区与外围区。中心区:在南北轴线及其附近,由北向南有望夷宫、咸阳宫、横桥、兴乐宫、阿房宫。在东西轴线及其周围,由西向东,渭北有六国宫殿、居民区、咸阳宫、直市、兰池宫;渭河南有章台宫、阿房宫、武库、兴乐宫等。外围区:即中心区之外的辐射区,其范围大体相当秦内史的辖域。建筑物也是沿经纬两条轴线及其周围分布的。在渭河两岸由西向东,有位于今宝鸡县的羽阳宫、虢宫,凤翔县的橐泉宫、蕲年宫、棫阳宫,扶风县的高泉宫,周至县的长杨宫、五柞宫,乾县的梁山宫,灞桥区的芷阳宫,临潼县的步寿宫、步高宫,渭南市的平阳宫等。沿咸阳宫南北轴线及其旁周围分布的,由北向南,有今淳化境内的林光宫,泾阳境内的池阳宫,户县境内的萯阳宫,长安境内的宜春宫等。
(二)汉长安城
西汉长安是在秦咸阳原有的离宫——渭河以南上林苑中的兴乐宫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其后汉高祖又建造了未央宫,作为西汉长安的主要宫殿,由兴乐宫改成的长乐宫则供太后居住。长安城墙到汉惠帝五年才修筑起来。汉武帝时在长安大兴土木,扩建宫殿、苑囿、明堂、坛庙等建筑,使长安的建设达到极盛时期。位于今西安城西北约10公里的渭水南岸台地上。
由于长安是利用原有基础逐步扩建的,因此城市布局不规则。长安城平面略呈方形,而缺西北角。城的方位为正南北,城墙长度以两个城角之间经、纬距计算,东墙长5940米,西墙长4550米,北墙长5950米。主要宫殿未央宫偏于西侧,正门北阙向北,直对横门、横桥、形成一条轴线。大臣的甲第区以及公车司马等衙署在北阙外。未央宫的东阙外是武库(藏兵器)和长乐宫。这两座宫殿都位于龙首原上,是长安城中地势最高之处,向北靠近渭水地势渐低,布置着北宫、桂宫、明光宫以及市场和居民的闾里。由于几座宫殿是陆续建造的,因此比较分散。每座宫殿都有宫城环绕,宫城内又是一组组的殿宇,是在大宫中有小宫和林木池沼的布局方式。考古发掘及文献记载表明,长安城内用地绝大部分被五座宫城所占,而记载有闾里160个,但宫殿以外所剩地面已有限,不可能容纳这么多居住闾里,所以多数闾里应在外郭中。
据记载,城内向北出横门有外郭,向东出三座城门外也都有外郭,向东南去下杜城(汉宣帝的陵邑)则有大街。这几个方面都有可能是长安居民丛聚之处。按照汉以前内城外郭和“造郭以守民”的传统观点,长安城有外郭也是可以想象的。也只有这样,才能容纳160个闾里和8万户居民。
长安城每面都有三座门,其中东面靠北的宣平门是通往东都洛阳的必经之口,所以这一带居民稠密,向北经横桥去渭北的横门,正对未央宫正门,又是去渭北各地的咽喉,所以这一带街市特别热闹。


图4-8 汉长安城遗址探测平面图


汉长安城的另一个特点是在东南与北面郊区设置了七座城市——陵邑(长陵、安陵、霸陵、阳陵、茂陵、平陵、杜陵),这些陵邑都从各地强制迁移富豪之家来此居住,用以削弱地方豪强势力,加强中央政权的控制。陵邑的富户常勾结官吏,囤积居奇,飞扬跋扈。他们的子弟是些喜在长安闹事的纨袴公子,被称为“五陵少年”。陵邑的规模也相当大,如长陵(汉高祖陵邑)有5万户,茂陵(汉武帝陵邑)有6万户(一说为27万户),而平时长安城人口有8万户。因此,这一组以长安为中心的城市群,其总人数当不下于一百万。
长安城西面有武帝建造的建章宫,遗址周围达7公里多。据记载建章宫里有许多门阙、殿阁、楼台,还在其中开池堆山,号称千门万户,为了便于和未央宫联系,又跨城墙建造了阁道。城的南面安门外则有明堂、辟雍和祖庙、社稷坛等祭祀用建筑物。再南和建章宫以西,则是范围广阔的上林苑,原是秦始皇所建,汉武帝予以修复。苑中有离宫三十多处,武帝元狩四年(前119),在长安西南上林苑中开挖了周围四十里的昆明池,以蓄南山之水,作为城市供水和漕运用的水源,还可在池中训练水军船战。池水一方面由西南入城经未央宫中的沧池后再经明渠屈曲向东出城;一方面分支注入沿城的漕渠而再向东注入郑渠,和黄河相通,即便漕运,又可供农业灌溉。这是一举数得的城市蓄水、引水工程。
长安城内的南北方向的街道八条,称为“八街”,东西方向九条,称为“九陌”。现在八街已经考古探明。通向城门的主干道分为三股道,中间一道是皇帝专用的御道,其他人即使是太子也不能使用。街两旁植槐、榆、松、柏等树木。街道都是土路,无路面,但路下设陶质排水管或砖砌排水阴沟,以便排泄雨水之用。
(三)统万城
统万城是北朝十六国时期夏国的都城,建于公元413年。故址在今靖边县无定河北岸原上。无定河傍城南向东北流去,然后折向东南,经横山、米脂、绥<正文>德、清涧汇入黄河。史载,统万城于公元413年为匈奴王赫连勃勃所建。至994年,宋朝以夏州“深在沙漠”,为防止羌族据城自雄而下令毁城,从此统万城遂沦为废墟。



图4-9 统万城遗址平面图

城址在一块平地上,西北略高,分为外郭城、东城和西城。外郭城依无定河北岸原边地势,呈西南—东北走向,然后西折,趋向东城北垣。东、西两城呈长方形,由中间一道墙垣分为东西两部分。东城周长2566米,东垣长737米,西垣774米,南垣551米,北垣504米;西城周长2470米,东垣长692米,西垣721米,南垣500米,北垣557米。西城四面各有城门一道,西门瓮城宛然尚存,门道宽3米。东城北垣无门,东垣有一门首,南垣情况不明。
城址四垣外面加筑马面。西城北垣有马面10座,南垣有马面8座。东城北垣有马面7座。在西城南部正中有台基址,平面呈长方形,旁有一井,似为宫殿建筑遗迹。
(四)隋唐长安城
隋统一全国后,鉴于长安旧城“水皆咸卤”,而且水量不足,加之原宫殿破坏严重,决定在汉长安城的东南另建新城。新都由宇文恺主持编制规划,于开皇二年(582)六月动工,先筑城墙,后辟街道坊里,到次年三月初步完成,定名大兴城。公元618年,唐朝取代隋朝,大兴城更名为长安城。又经过九次大规模的修建,人口逐渐增加,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
1.地形与规模
长安城南对终南山及子午谷,北临 渭水,东有浐、灞二水,城西一片平原。东北部及南部较高,东北称龙首原,东南有乐游原、少陵原,其间有曲江池以及较大起伏的丘塬。
隋初建城时的规模,“外廓城东西十八里一百一五步,周围六十七里。”建国后探明长安城东西长9721米,南北长8651米,周围36公里,与文献记载基本相符。城墙范围内用地8300公顷,加上后建的大明宫共达8700公顷。城北尚有广阔的禁苑,总面积达25000公顷左右。城市人口,根据《长安志》记载,长安、万年二县共有8万户,推算城郊人口约在50—60万之间,加上常驻军10万人和皇族、佛道僧尼、教坊舞伎乐工、外国客人等,总人口可能达到100万左右。
2.总体布局
长安城的规划继承了古代都城规划布局的传统手法,采用了轴线对称的布局,宫城居中偏北,宫城之南为皇城,正对皇城及宫城大门的南北中轴线为朱雀大街,城内道路、坊里也按对称布局。城的东南西各开三门,突出了城市主要建筑群宫城和宫殿。但唐太宗以后修建了大明宫,拓宽了丹凤门大街,扩建了兴庆宫,使对称布局略有变化。

3.道路系统
长安城的道路系统形成严整的方格网形,犹如棋盘。南北大街11条,东西街14条,均呈直角相交,通向城门的大街为主要干道。道路宽度大致如下:宫城前的横街,文献记载300步,实测220米,实际上是一个广场;丹凤门大街,宽120步,实测是180米;朱雀大街为南北主干道,文献记载100步,实测150米;金光门至春明门大街为东西主干道,实测120米;东西向其他街道,宽度约在40—75米之间;南北向其他街道,宽度约在47—68米之间。
居住坊里内的十字形及一字形的道路,宽约15米。东、西市内的井字道路,宽度约在16—30米。北城东段和东城,与城墙平行筑有夹城,把大明宫、兴庆宫及曲江池连接起来,是皇帝专用的道路。
4.坊里和市肆
全城分为108个坊,朱雀大街以西的万年县有54个坊,东面的长安县有54个坊。大小不同,靠近朱雀大街两侧的四列坊最小,南北长500米至590米,东西宽1020米至1125米。皇城两侧的六列坊最大,南北长660米至838米,东西宽1020米至1125米。坊有坊墙,朱雀大街两侧的坊开两个门,其他坊开四个坊门。坊内还有府第、寺庙。在皇城东南和西南设东、西两个市,对称布置,面积各为1000×927米、1031×927米。东市集中的商品多为贵族官僚服务,西市颇多外国商人的店铺,以波斯、阿拉伯商人居多。管理市场的机构位于井字街的中央。
5.水系及绿化
隋初开凿有从城南引洨水入城的永安渠,引潏水入城的清明渠,从城东南引浐水入城的龙首渠。永安渠在今香积寺西南,引洨水西北流,在安化门西入城,北流至景耀门以东出城入苑,北注入渭。清明渠在今黄子坡引潏水西北流,在安化门紧西入城,折东流入皇城,又北流入宫城注入南海、西海和北海。龙首渠是从今马腾空附近引浐水北流,到长乐坡附近分为二渠:东渠从通化门附近入苑;西渠从通化门入城,再北流入宫城,这也是解决城北隅用水的主要渠道。
唐代开元年中,又有引义峪水入曲江的黄渠,及天宝元年(742)引水以作运输的漕河。黄渠流入曲江后,又从曲江分出二渠:一渠向西北流往慈恩寺;一渠向东北流入曲升道坊龙华尼寺。两渠也是解决城东南用水的渠道。漕河从金光门折东入城,在西市东北角汇入水池;永泰二年(766)又对漕河重新疏凿,从西市引河东流至皇城东南角折向北流,绕皇城、宫城东墙北流入苑。另外,唐代还从浐水西渠引出一渠至兴庆宫注入龙池;又引出另一渠,汇为东市放生池。
城东南的曲江池芙蓉园,御苑内的离宫别院、大府第及寺庙广植花木,街道两旁栽有中槐,皇城宫城多种梧桐。


图4-10 唐长安城周围河流渠道示意图

6.规划特点
隋唐长安城的规划继承了古代城市规划的传统,直接受曹魏邺城规划及北魏洛阳规划的影响,平面布置方正规矩,每面各开三门,宫城居中偏北,皇城左右有祖庙及社稷坛,与《考工记》中记载的布局接近。
长安城是平地新建的都城,先制定规划,然后筑城墙、开辟道路,再逐渐修造坊里,说明了严密的施工计划。道路、城墙正南正北,道路直角相交,表现了当时的先进测量技术。
精心选择城址,使都城的建筑艺术与当地的地理特征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了地理上的优势,显然是宇文恺谙熟地利,缜密选择的结果。
长安城的规划非常重视城市的地面供水,所有渠道的选线,基本上都是顺应自然地形由南向北供水,沿岗原之间的低地布设。利用低平之地开渠引水,利用凹地开凿湖泊,克服地形上的不利因素,也是唐长安城巧用地形的一个特点。唐长安城的湖泊泉池,处处皆是。诸如:曲江池、永崇坊放生池、永定坊池、宣义坊池、安业坊池、大荐福寺放生池、兴化坊修德坊万花池、东西市放生池、东内苑龙首池、兴庆宫龙池、大明宫太液池、太极宫东、西、南、北四大海和山水池等,大大改善了城市的生态环境。



图4-11 唐长安城复原平面 (实线表示已勘部分,虚线表示末探部分)

唐长安城规划不仅在当时影响到日本的平城京、平安京及唐渤海上京龙泉府等,而且对新中国成立后的西安市总体规划,也起到很大的借鉴作用。
五、元、明、清城市空间结构
从五代至鸦片战争时期,即公元10世纪至公元19世纪中期,陕西地区的城市随着全国政治中心东移、经济重心的南移而逐渐衰落。只是到了元、明、清时期,随着政局的稳定和长安城在中国西部重镇地位的确立,陕西的城市才有所发展。这一时期,有代表性的城市是西安城和榆林城。在城市规划上,城市主体结构上的礼制传统风格在继承中有了进一步发展;城市要素布局上出现了较为自由的街市巷里体系。
(一)西安城
唐末都城迁洛阳后,长安城从此结束了作为国都的历史。失掉国都地位以后的长安城,由于城大人少难于防守,唐昭宗天祐元年(904),佑国军节度使韩建为了军事上的需要,将长安城范围缩小,放弃了外廓城和宫城,重修了皇城,形成新城,为今西安城的范围奠定了基础。五代到元朝,城内建置变化较多,但城垣却始终未变。长安城的名称到元至元十六年(1279)改为安西路城,到皇庆元年(1312)改为奉天路城,成为元朝统治西北、西南的大本营。


图4-12 元奉天路城图


明洪武二年(1369),改奉元路为西安府,今西安的名称起源于此。明初扩建城垣,除西、南两面仍依韩建时的新城位置外,北、东两面向外扩展了约四分之一。仍开了四个城门,南为永宁门、东为长乐门,西为安定门,北为永安门。隆庆二年(1568),又在土城墙外包砌一层青砖。原来的韩建新城四门并不对称,四面对称的布局也是明代改建的。崇祯末年(1643)又修筑四个关厢,今西安旧城关区就是明时形成的。到了清朝,西安城内最大的布局变化是满城的建立,即将北大街以东、东大街以北约占全城1/3的城区筑墙设防,将明秦王府改作八旗教场,这样就将城市的人口和经济重心压到了城区的西半部。


图4-13 明西安府城图(明嘉靖《陕西通志》原图)
(二)榆林城
榆林城始建于明正统初年(1436)。现存古城大体为明代所形成,是陕西省保存较完整的古城。因城建在长城边驼峰山下,故名“驼城”。驼峰山自东而西渐低,落向榆溪河谷。城南有泥沟河围绕,城北有鸳鸯湖,明长城著名关隘“镇北台”即雄峙于城北偏东位置。可以看出,榆林城的选址,西、南面有河水护卫,北面有长城,东部占据驼峰山高地,体现了边城要塞的防卫需要。
城市总体规划呈不规则的矩形,南北较长,近3公里多;东西略窄,约1公里;周长约7公里。城墙走向顺地形高下,东、西两面受河水和山势所限,所以明代三拓榆林城〔成化二十二年(1486)扩北城,弘治五年(1492)扩南城,正德十年(1515)建南关外城〕均向南、北两面发展,因而形成南北狭长的布局。
城四周有五座城门,东、南、北三面各一门,西面有二门,称前、后西门。城内仅有一条大街,贯通南、北二门,为榆林城商业和交通中心。横跨南、北大街,前后屹立数座城楼、牌坊,原有文昌楼、万佛楼、新明楼、钟楼、凯歌楼、鼓楼及四座木牌坊,构成主要街景。现尚存新明楼、万佛楼和钟楼三座。城内重要建筑,如衙署、文庙(府庙、县庙)、粮仓等均分布在市街两侧,今已不存。城东部地处驼峰山山梁,地势高,自南至北密布佛寺、道观、宗祠,形成东山古建筑群。城内居住区也分布在市街两侧,有30多条东西巷道与市街相通。面发展,因而形成南北狭长的布局。


图4-14 榆林城总平面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