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时期的猪文化景观
*
[
摘要
]
秦汉时期官民养猪现象极为普遍,官方场域包括京师宫苑、郡县乡亭到边关烽燧等。这是《仓律》条目秦汉相沿制度使然,满足了各级官府祭祀、食用、娱乐和手工业之需等用途。因此之故,秦汉时人每见以猪为名者,又在时俗禁忌、符瑞厌胜等方面创造出许多独特的文化景观。《汉书·王莽传》所载“洿其宫而猪焉”事件,即是王莽比照《礼记》邾娄定公故事,听取建议参照秦汉猪圈格局荡平、污涂刘崇宫室,这一方案既满足尊经需要,又满足报复泄愤快感,因此成为汉唐之间处理重大反叛的经典参照。
[
关键词
]
汉承秦制;官方养猪;猪文化;洿其宫而猪焉
秦汉养猪是否具有时代个性?已有的研究,很难回答这个问题。当前的论著,通常集中在汉代圈厕一体的养猪模式,和牧猪相猪、阉猪增肥、猪粪积肥等具体技术问题的讨论上。 [1][2][3][4] 秦汉官方养猪原因和与猪相关的社会文化现象,尚似无人专门讨论。有鉴于此,笔者不揣鄙陋,梳理文献简牍的养猪史料,检视文物、图像资料,略抒己见,以期对相关问题的讨论有所推进。
《孔丛子·小尔雅·广兽》云“豕,彘也。彘,猪也。其子曰豚。豕之大者谓之
𤜵
;小者,谓之豵”。
[5]P214
扬雄《方言·第八》云“
猪
,北燕朝鲜之间谓之豭,关东西或谓之彘,或谓之豕。南楚谓之豨。其子或谓之豚,或谓之貕,吴扬之间谓之
猪
子。其槛及蓐曰橧。”
[6]P545
其中《方言》“北燕朝鲜之间谓之豭”或似不确,秦始皇会稽石刻云“防隔内外,禁止淫泆,男女絜诚。夫为
寄豭
,杀之无罪,男秉义程。妻为逃嫁,子不得母,咸化廉清。”
[7]P262
观前后文,寄豭是以种猪比喻骗婚入赘等无行男子。史游《急就篇》有句“六畜蕃息豚豕猪。豭豮狡犬野鸡雏。”
[8]P19
“豮”按《说文》,是去势之猪,
[9]P196[10]P455
①
又《说文》释“豭:牡猪也”。
[9]P197
准此,汉代养猪遍布北燕朝鲜、关东关西、南楚吴扬,文献中的“猪”“豭”“彘”“豕”“豨”“豚”“豯”“豮”“豜”“豵”都是指猪。
在此基础上,我们对传世文献作一考察,发现至少春秋时期,宫苑养猪即已有之。《越绝书·外传记吴地传》载“桑里东今舍西者,故吴所畜牛、羊、豕、鸡也,名为牛宫。今以为园。”
[11]P41
吴王夫差所畜牛羊猪鸡,便有专园。按《史记·儒林列传》:
窦太后好老子书,召辕固生问老子书。固曰:“此是家人言耳。”太后怒曰:“安得司空城旦书乎?”乃使固入圈刺豕。景帝知太后怒而固直言无罪,乃假固利兵,下圈刺豕,
正中其心
,一刺,豕应手而倒。太后默然,无以复罪,罢之。 [7]P3123
汉景帝时辕固廷对失言,窦太后马上可以斗豕惩罚,说明养猪之所密迩宫禁,这是西汉宫中养猪之例。
《三辅黄图·秦宫》:“长杨宫在今盩厔县东南三十里,本秦旧宫,至汉修饰之以备行幸。宫中有垂杨数亩,因为宫名;门曰射熊观。秦汉游猎之所。”
[12]P37
《史记·司马相如》载司马相如从武帝猎长杨宫,“是时天子方好自击熊彘,驰逐野兽。”
[7]P3053
《后汉书·逸民列传》载梁鸿:
受业太学,家贫而尚节介,博览无不通,而不为章句。学毕,
乃牧豕于上林苑中
。曾误遗火延及它舍,鸿乃寻访烧者,问所去失,悉以豕偿之。 [13]P2765
引文所述梁鸿牧猪,虽是东汉上林苑弛禁时事,据此推测两汉上林苑也有畜猪,殆近情实。
先秦至西汉初期,月氏、匈奴等族游牧河西地区。《汉书·地理志》称雍州之地“畜宜牛、马,谷宜黍、稷。” [14]P1541 从植被和物产条件来看,汉代西北不宜养猪。但也不致不能养猪,据笔者访查,张掖酒泉敦煌等地俗称的大叶草、曲曲菜、扯扯秧、麻曲曲等草,猪都能吃。另外谷糠、麸皮、豆糠等农作物辅料,也在猪的食谱之内。
通检西北汉简,至少可获以下与猪相关的简例:
俱买猪其主不肯乃武令□
73EJT24:318
②
取介猪一青黍七斛 □其□□□
EPT59:108
③
339·10
④
脯一束直十
肉四斤直廿六……
豚一直六十……
73EJT23:294A
出粟小石二石为御史张卿置豚二鸡一只南北食
73EJT10:69
出粟小石三石为廷史田卿买豚二鸡一只南北食
73EJT10:70
谨与使者当宿稽落鸡豚且毋杀使善糒米·到使急送此□
□
骚除□□传舍关门急护素婢……
73EJT21:131A
愿长孙稚卿视可辨者各自辨也·岂使卒
鸡子六一器使人持米鸡豚之稽落告守候长益捕鱼七八十
73EJT21:131B
表明汉代西北边塞猪仔、猪肉也如普通商品可以交易,并不稀奇,价格也不十分高昂。339·10“出豚一”表明至少偶尔,这里也会养猪。
《汉书·翟方进传》载“北地浩商为义渠长所捕,亡,长取其母,与豭猪连系都亭下”。 [14]P3413 后文所引西汉黄霸为太守时“邮亭乡官皆畜鸡豚”等例表明,郡县乡亭养猪往往有之。
综上,秦汉官方养猪较为普遍,范围上及京师宫苑,下到郡县乡亭乃至边关烽燧。需要注意的是以上秦汉宫苑养猪的史例可能杂有野猪,但不妨碍推断秦汉宫苑养猪的事实存在。因为比如窦太后罚辕固斗豕,野猪出场或为临时,猪圈存在当是常态。汉武帝自击熊豕的例子中,野猪需要时时出场、长期豢养,性质、管理和家猪已无区别。另外长安宫苑是全国最大的猪肉消费场所,没有可靠保鲜技术的时代,除了就地饲养,恐怕也无其它办法。而且在秦汉魏晋时人的观念习惯中,野猪家猪的猎食本就没有太大区别。如在魏晋西北墓葬中,既发现黑白两种家猪(图1、图2),也出现野猪的屠宰场面(图3)。
图1.嘉峪关魏晋1号墓出土宰猪图壁画砖(笔者自摄)
图2.高台骆驼城苦水口1号墓出土宰猪图壁画砖(笔者自摄)
图3.嘉峪关魏晋12号墓出土宰猪图壁画砖(笔者自摄)
一、地方官署养猪的制度原因
秦汉宫苑肉食者众,营圈养猪不足为奇。西北边塞地广人稀,宜草宜牧,也常养猪。其中原因,固然有内郡编民戍边移民影响,除此之外恐怕还有制度因素。睡虎地秦简《仓律》云“畜鸡离仓。用犬者,畜犬期足。猪鸡之息子不用者,卖之,别计其钱。” [15]P89 可见秦时官仓所在的基层官署蓄养猪鸡是律令使然。里耶秦简中可以检获响应此律的簿书、考课记录有:
牝豚一 卅三年二月壬寅朔庚戌少内守履付仓是
[
说明]左侧刻齿为“一”。
8-561
⑤
小公猪仔由少内交付仓吏,足证官仓养猪,秦时《仓律》贯彻有力。
牡豕四(第一栏)
□(第二栏)
8-2491
此都乡畜“牡彘”“牡豕”即是县治所在之乡养猪实证。
徒隶牲畜死负彘卖课
徒隶牲畜=死不请课
马产子课(第一栏)
畜牛死亡课
畜羊产(第二栏)
8-490
畜彘雌狗产子课
畜彘雌狗死亡课
徒隶死亡课
徒隶产子课(第一栏)
作务产钱课
畜产子课(第二栏)
·凡(第三栏)
8-495
8-490
、8-495记载表明,秦代官畜的养殖范围有些场所扩至牛羊鸭鹅,仓官养猪的考核指标包括生育率、死亡率和销售情况等等。到了汉代,地方官署蓄猪有程也有据可查。出土文献所见例证有如:
□□曰收小畜息猪□
EPT10:13
443·34
□党□□ □ 息子□ 叩头
□起居□ [自处]□
465
·13+465·20
此三简虽然残断,但与养猪相关,是官畜簿书、考课报告应无可疑。《汉书·循吏·黄霸传》载黄霸为颖川太守,“使邮亭乡官皆畜鸡豚” [14]P3629 。三国魏初,杜畿任河东太守“渐课民畜牸牛、草马,下逮鸡豚犬豕,皆有章程。” [16]P496 杜畿事例是课民养猪,但若未受汉制基层官署养猪影响,恐怕也不可思议。
秦汉官民养猪普遍,也因此故,创造出许多独特的文化景观。
二、以猪
为
名
人名用字方面,即出现不嫌丑字、“猪”“狗”入名的现象。例如在《岳麓秦简(三)·芮盗卖公地列案》奏讞书著录“狱史猪曰”
[17]P136
的小吏名猪案例,汉初赵代边将有名“陈豨”。
⑥
[7]P553
、
[7]P387
汉人名“猪”载在字书,敦煌汉简《苍颉篇》残编两次出现相关片段:
曰书人名姓赵茝韩砀范鼠张猪翟如宝钱佣中冯鄹陈涓
敦煌
1462
⑦
曰书人名姓赵茝韩砀范鼠张猪翟如贱
敦煌
1463
边塞吏卒取名“猪”“彘”者时有所见:
诣张掖大守府
正月甲申鸡后鸣当曲隧卒猪受收降亭卒青
乙酉平旦五分付不侵卒放食时五分付执胡卒捐
EPT51:273
五月己丑餔时当曲卒猪受□
夜半临木卒周付卅井卒元□
定行六时不及程二时
EPT51:351
不责鱼廿头通所卅六
吴猪病卧武强隧仁使通持鱼廿头遗猪余鱼三百八十头仁
EPT52:80
觻得成汉里大夫彘建德年卌二长七尺五寸黑色弓一
37
·
32
卒彘长充三月食
219·49
更有甚者,王侯将相中,也不乏以猪称名之例。《史记·建元以来王子侯者年表》载武帝时长沙定王子洮阳靖侯取名“刘狗彘”,
[7]P1107
《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载元封二年(公元前
109
年)秋“楼船将军杨仆、左将军荀彘出辽东,击朝鲜。”
[7]P1140
这在后代,都难一见。
三、与猪相关的
风
俗禁忌
其次是产生许多独特的民俗禁忌,如在《里耶秦简》所录医方中:
以温酒一桮和
之┕到
服药时禁女食彘肉□
8-1397
某些疾病治疗期间需要禁绝房事禁食猪肉。考古发现中,我们看到许多秦汉养猪圈厕一体的实物证据。《说文解字》“圂:厕也。从囗,象豕在囗中也。会意。”
[9]P129
表明圈上营厕是秦汉常态。事实上这种传统可能还要早至先秦。《列女传·母仪·周室三母》记载如可信:
太任者,文王之母,挚任氏中女也。王季娶为妃。太任之性,端一诚庄,惟德之行。及其有娠,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口不出敖言,能以胎教。溲于豕牢,而生文王。文王生而明圣,太任教之,以一而识百。君子谓大任为能胎教。
[18]P14
周文王即是其母太任如厕时降生于猪圈之上。于是在《睡虎地秦简·日书甲种·相宅》篇中我们看到:
圂居西北
,利猪,不利人,反圂居正北,吉。圂居东北,妻善病。圂居南,宜犬,多恶言。
[15]P438
秦人营建宅院时,在其观念中,圈厕方位与人畜吉凶有莫大关系。汉代文献目前虽未发现直接记载,图像资料中,偶尔却见蛛丝马迹。沂南北寨汉墓中室南壁上横额西段壁画像中,庭院外墙厝置一厕(图
4
左侧),后室过梁北隔墙东面画像刻绘同一样式的厕所一间(图
5
),厕外一名女子正在清洗便盆、虎子。秦汉宫殿官寺、民居阴宅如非地形限制,一般南向。照此,图
4
厕所即居正北,秦人圂居正北趋吉的观念也应得到汉人继承。
图
5
北寨汉墓后室过梁北隔墙东面画像(笔者自摄)
《睡虎地秦简·日书乙种·良日》篇有“猪良日,庚申、庚辰、壬辰、壬申、甲申、甲辰、己辰、己丑、己酉、己巳。·其忌乙亥、乙巳、乙未、丁巳、丁未”。
[15]P527-528
篇中此“猪良日”条目与“祠父母良日”“祠行良日”“人良日”并举,表明秦人日常生活中除了关心父母自身吉凶推占,最在意的就是六畜安善。
《放马滩秦简·日书甲种·地支占盗》篇有“亥,豕殹。盗者中人殹,爯(侧)在屏圂方及矢(屎),其为人长面、折鞮、赤目、长发,得。”
[19]P78
占得此条可以推知盗者似是宦者,藏身厕屏之中,近于粪坑,相貌特征长脸方额,
⑧
红眼长发,可以捕得。
《史记·儒林列传》载董仲舒“以春秋灾异之变推阴阳所以错行,故求雨闭诸阳,纵诸阴,其止雨反是。行之一国,未尝不得所欲”。
[7]P3128
《春秋繁露·求雨》备述机要,仪式包括:
取三岁雄鸡与三岁豭猪,皆燔之于四通神宇,令民阖邑里南门,置水其外。开邑里北门,具老豭猪一,置之于里北门之外。市中亦置豭猪一,闻鼓声,皆烧豭猪尾。取死人骨埋之,开山渊,积薪而燔之。通道桥之壅塞不行者,决渎之。幸而得雨,报以豚一,酒、盐、黍财足,以茅为席,毋断。
[20]P429-430
这是禁遏公猪阳气,以求得雨。
图
6
大街汉墓孔子见老子图像中的子路
先秦两汉,猪的形象经常还与勇武气质关联。《史记
·
仲尼弟子列传》载孔子弟子“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鸡,佩豭豚”。
[7]P2191
有汉一代儒学昌炽,与《论语》广泛传播相因应,子路形象深入人心。山东博物馆藏大街汉墓孔子见老子画像石中,即出现子路雄鸡冠、豭豚佩的形象(图
6
)。
新莽晚期,匈奴入侵,《汉书·王莽传》称“莽乃大募天下丁男及死罪囚、吏民奴,名曰猪突豨勇,以为锐卒。”
[14]P4155
《后汉书·刘陶传》载刘陶上疏表奏羌人“已攻河东,恐遂转更豕突上京。”
[13]P1849
据此可知秦汉时人以猪为勇,盖因其勇猛善突之故。
四、与猪相关的妖祥符瑞
猪在秦汉又常与厌胜符瑞有关。《汉书·五行志》载“景帝三年二月,邯郸狗与彘交。”
[14]P1398
汉成帝时“鸿嘉中,狗与彘交。”
[14]P1399
《五行志》引京房《易传》曰:“夫妇不严,厥妖狗与豕交。兹谓反德,国有兵革。”
[14]P1398
报人云“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
⑨
这种说法被西方媒体人作为选择新闻重要标准的形象比喻一直延续至今。一言以蔽之:“奇”就是新闻。而在汉代,这个标准或可拟照为:物反常为妖,反常、无害则称祥瑞。《五行志》两个狗彘交配的事例因为悖乱伦常故成妖祥,《后汉书·朱浮传》所载的一个与猪相关的奇闻则因人畜无害险些成为轰动天下的一代徵祥:“往时辽东有豕,生子白头,异而献之,行至河东,见群豕皆白,怀惭而还。”
[13]P1139
五、从养猪
环
境看“洿其
宫
而猪焉”事件
《说文解字》释“瀦”云:“水所亭也”,
[9]P238
表明“瀦”指低洼聚水之处。然因先秦秦汉官民养猪圈厕一体,通常屎尿停聚,故“瀦”又每作“猪圈”之义,或者直接写作“猪”字。《礼记·檀弓下》云:
邾娄定公之时,有弒其父者。有司以告,公瞿然失席曰:“是寡人之罪也。”曰:“寡人尝学断斯狱矣:臣弒君,凡在官者,杀无赦;子弒父,凡在宫者杀无赦。杀其人,坏其室,洿其宫而猪焉。盖君逾月而后举爵。”
[21]P1314
即是指邾娄定公夷平弑父者宫室,灌注粪水比之猪圈。西汉末年,王莽居摄,孤危汉室,将有所图,宗室刘崇起兵反莽。平定之后,刘崇族父刘嘉建议:
王莽报请批准。“猪崇宫室”的处置方案和《礼记·檀弓》如出一辙,可见王莽对此事件的处理既是泄愤,也是一场尊经崇古的“精彩”演出。
总之,秦汉时期官方养猪现象极为普遍,这是《仓律》要求等前后相沿的制度使然。官署养猪不仅满足了肉食者的口腹之欲,也在祭祀、娱乐、官营手工业等方面大有用处。较之后代,猪与人的关系一方面要亲密很多、质朴很多;另一方面,又因权力扭曲,有时也会有趣很多。
先秦秦汉官民养猪,一般都是猪圈上方营建厕所,以便人和猪的粪便集中清理,或者积肥。猪圈的卫生条件常常是肮脏湿洼,为人所恶。唯其如此,王莽时期处理刘崇反叛,借用了《礼记》邾娄定公故事,仿照猪圈将其宫室荡平掘坑,灌注屎尿,是所谓“洿其宫而猪焉”。此举既有经典可依,又满足了报复快感,因而取悦王莽,才有了提议者刘嘉封侯,时人“力战斗不如巧为奏”的风评。也因此故,“洿其宫而猪焉”成为汉唐之间处理重大反叛案件的经典参照。这是考察官方养猪,为我们揭示秦汉汉唐政治文化的一个独特面相。
①
《说文》云:豮,“羠猪也”;羠,騬羊也;騬,“犗马也”;段玉裁注云豮、羠、騬“皆去势之谓也”,又引虞翻说云“㓺豕称豮。”是知豮是去势之猪。
②
此类简号见甘肃简牍保护研究中心等编:《肩水金关汉简》(一)至(五),上海:中西书局,
2011-2016
年。
③
此类简号见张德芳主编:《居延新简集释》,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
2016
年。
④
此类简号见史语所简牍整理小组编:《居延汉简》(一)至(四),台北:史语所,
2014-2017
年。
⑤
此类简号见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里耶秦简》(一)、(二),北京:文物出版社,
2017
年。
⑥
《史记集解》邓展曰:“东海人名猪曰豨。”
⑦
此类简号见白军鹏:《敦煌汉简校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8
年。
⑧
“鞮”通“题”,《说文》云:“题,頟也。”许慎:《说文解字》,第
181
页。
⑨
美国《纽约太阳报》
19
世纪
70
年代编辑主任约翰·博加特语。
⑩
“洿其宫而猪焉”郑玄注云:“其大逆,不欲人复处之。猪,都也。南方谓都为猪。”是不知“潴”省为“猪”之故。《尚书·夏书·禹贡》篇有“彭蠡既猪,阳鸟攸居。”《论衡·书虚》引作“彭蠡既潴,阳鸟攸居。”《禹贡》又有“大野既猪,东原厎平”。“伊、洛、瀍、涧既入于河,荥波既猪。导菏泽,被孟猪。”都是“瀦”通为“猪”之例。史籍中“瀦”“猪”通用的例证还有《北史·马燧传》“燧以晋阳王业所起,度都城东面平易受敌,时天下骚动,北边数有警急,乃引音水架汾而注城之东,瀦以为池”。《旧唐书·东夷传·百济传》“固可瀦宫污宅,作诫来裔。”《旧唐书·秦宗权传》“夫谋危社稷,将害君亲,轘裂瀦宫,未塞其罪,故不俟于多谈也。”以上分见: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第
148
页、第
148
页、第
149
页。黄晖:《论衡校释》,北京:中华书局,
1990
年:第
179
页。李延寿:《北史》,北京:中华书局,
1974
年:第
1587
页。刘昫:《旧唐书》,北京:中华书局,
1975
年:第
5333
页。刘昫:《旧唐书》,第
5399
页。
[
参考文献
]
[1]
李超
,
范允明
,
卢颖
,
关琳
.
试论秦汉时期的养猪理念——以西安博物院入藏的一件汉代釉陶猪圈为例
[J].
农业考古
,2017,(6).
[2]
石敬东
.
从出土文物看汉代枣庄地区的养猪业
[J].
农业考古
,2001,(3).
[3]
许明纲
.
从出土文物看大连地区汉代以前养猪业
[J].
农业考古
,1984,(1).
[4]
训强
,
保亚
,
景涛
.
江苏沛县出土汉代陶猪圈
[J].
农业考古
,1984,(1).
[5]
傅亚庶
.
孔丛子校释
[M].
北京
:
中华书局
,2011.
[6]
华学诚
.
扬雄方言校释汇证
[M].
北京
:
中华书局
,2006.
[7]
司马迁
.
史记
[M].
北京
:
中华书局
,1959.
[8]
史游
.
急就篇
[M].
北京
:
中华书局
,1985.
[9]
许慎
.
说文解字
[M].
北京
:
中华书局
,1963.
[10]
段玉裁注
.
说文解字注
[M].
郑州
:
中州古籍出版社经韵楼影印本
,2006.
[11]
李步嘉
.
越绝书校释
[M].
北京
:
中华书局
,2013.
[12]
何清谷
.
三辅黄图校释
[M].
北京
:
中华书局
,2005.
[13]
范晔
.
后汉书
[M].
北京
:
中华书局
,1965.
[14]
班固
.
汉书
[M].
北京
:
中华书局
,1964.
[15]
陈伟主编
.
秦简牍合集》(一)
,
武汉
: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14.
[16]
陈寿
.
三国志
[M].
北京
:
中华书局
,1959.
[17]
朱汉民、陈松长主编
.
岳麓书院藏秦简(三)
[M].
上海
: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13.
[18]
王照圆
.
列女传补注
[M].
上海
: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19]
张德芳编
.
放马滩秦简集释
[M].
兰州
:
甘肃文化出版社
,2013.
[20]
苏舆
.
春秋繁露义证
[M].
北京
:
中华书局
,1992.
[21]
阮元校刻
.
十三经注疏
[M].
北京
:
中华书局
,1980.
*
李建雄,男,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博士(已毕业),主要研究方向为秦汉史、军事史。
出处:《农业考古》2020年第6期,引用请查核原文。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