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戏剧

湖北的戏剧
收藏
0 有用+1
0
湖北 戏剧 [1] ,源远流长,剧种丰富,特色鲜明,成就辉煌,拥有 汉剧 楚剧 荆州花鼓戏 黄梅戏 等大量具有浓郁特色的地方戏曲。湖北 汉剧 具有原创性,是对中国戏曲有整体性贡献的一个重要地方 剧种 ,它是 湖北 地区乃至全国皮黄剧种和南北京剧风格形成的特殊见证。 楚剧 主要流行于 武汉 孝感 鄂州 黄冈 荆州 咸宁 荆门 宜昌 黄石 随州 十地市五十余区县。是湖北地区具有广泛影响的地方剧种。2006年,入选国务院颁布的首批 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名录。 荆州花鼓戏 起源于湖北 沔阳 (今 仙桃市 ),充满浓郁的 江汉平原 地方情调,其唱腔悠扬、甜美、悦耳;表演既展现了丰富多彩的湖乡生活和湖乡风貌,又具有浓郁的 汉族 民间生活气息。黄梅戏起源地为湖北 黄梅县 多云山区,黄梅人常自豪地说,一去二三里,村村湾湾都唱戏。
中文名
湖北戏剧
分    类
戏曲
地    区
湖北
特    点
剧种丰富,特色鲜明,成就辉煌
拥    有
汉剧 楚剧 荆州花鼓戏 黄梅戏
起    源
战国
特    色
汉派文化

溯源

荆州花鼓戏
公元前十四世纪末战国时代的 楚国 九歌 》里,可以窥见扮神进行歌舞表演的影子。《九歌》中共有迎送八位神灵的歌词,这八位神灵是天神、太阳神、云神、命运神、生育神、河神、湘水神、山神。从歌词中得知,表演场面宏大,上场人物众多,各自身着艳丽服装,手持香花瑶草,使用众多乐器,表演精彩热烈,表演过程展示了戏剧情节。这是王国维《宋元戏曲考》写到的中国戏剧之起源时所描述的情景。然而,打开湖北地方戏曲艺术的首页,就翻开了新中国成立以来 汉剧 楚剧 黄梅戏 荆州花鼓戏 等具有浓郁湖北特色地方戏曲的辉煌发展史,也触摸到湖北文化艺术推动中国戏剧,以及在全国举足轻重的座座闪光丰碑。

汉剧

荆州花鼓戏
湖北 汉剧 具有原创性,是对中国戏曲有整体性贡献的一个重要地方剧种,它是武汉及湖北地区乃至全国皮黄剧种和南北京剧风格形成的特殊见证,同时也是"汉派文化"的代表性载体和典型性标牌,凸现了汉派文化的物质特色和创造活力。大量史料证实,起源于湖北的汉剧影响全国几十个剧种,曾独领风骚成果辉煌,而且汉剧直接孕育了中国最大戏曲剧种京剧的诞生。汉剧剧目素有八百出之称,京剧的剧目大多从汉剧里移植。

楚剧

站花墙
是湖北的主要地方戏曲剧种之一,发源于 黄陂 、孝感一带。湖北楚剧之名源于汉剧前身"楚调",剧目与表演吸收汉剧成份较多。楚剧旧称哦呵腔、黄孝花鼓戏、 西路花鼓戏 ,清代 道光 年间鄂东流行的哦呵腔与武汉市 黄陂 区、 孝感 市一带的 山歌 道情 竹马 高跷 民间说唱 等融合,形成一个独立的地方声腔 剧种 ,1926年改称楚剧,距今已有一百五十余年的历史。楚剧主要流行于 武汉 孝感 鄂州 黄冈 荆州 咸宁 荆门 宜昌 黄石 随州 十地市五十余区县。是湖北地区具有广泛影响的地方剧种。2006年,入选国务院颁布的首批 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名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楚剧得到了空前的繁荣和发展。先后成立了 湖北省 楚剧团、 武汉市楚剧团 和一批县级专业剧团。全省尚有湖北省楚剧团、 武汉市 楚剧团、 大悟县 楚剧团、 广水市 楚剧团、 云梦县 楚剧团、 孝南区 楚剧团、 黄陂区 楚剧团等15个楚剧专业 艺术表演团体
《葛麻》一剧在1952年举行的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上获,1956年 上海电影制片厂 还将该剧摄制成黑白影片。此外,《赶会》、《吴天寿观书》、《打豆腐》、《白扇记》、《杨绊讨亲》等一批剧目被拍成资料片。创作、改编了现代题材和历史题材剧目《刘介梅》、《夺佃》、《双教子》、《追报记》、《桃花扇》、《太平天国》、《甲午海战》;移植了一批现代题材的剧目,如《白毛女》、《 刘胡兰 》、《罗汉钱》、《李双双》、《夺印》、《两兄弟》、《 江姐 》、《沙家浜》等。其中《刘介梅》于1958年被上海天马电影制片厂拍摄成黑白影片;《双教子》于1965年由 珠江电影制片厂 摄制成黑白影片,《追报记》于1977年由 长春电影制片厂 摄制成 彩色影片

荆州花鼓戏

荆州花鼓戏
荆州花鼓戏 汉剧 楚剧 齐名,是湖北三大剧种之一,国家级 非物质文化遗产
荆州花鼓戏 原称 沔阳花鼓戏 ,1954年命名为天沔花鼓戏,1981年改称“荆州花鼓戏”,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发源于湖北 沔阳州 一带,是湖北省 江汉平原 地区备受观众喜爱的 汉族戏曲 剧种之一。 它是明末以后在江汉平原 三棒鼓 踩高跷 采莲船 渔鼓 、道情等汉族民间演唱形式上不断吸收其他剧种的剧目、声腔和表演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乡土戏曲,流行于 沔阳 (今 仙桃 市)、 洪湖 、潜江、天门、监利、汉川、 京山 等县市,并逐渐推进临近的 钟祥 荆门 、江陵、应城、 云梦 、汉阳及湖南的岳阳、华容、南县、澧县、常德和鄂东南的 崇阳 、通城、 赤壁 等县市。
荆州花鼓戏 经历了尚未成“戏”的“田园时期”,有情节故事且行当分明的“萌芽时期”,“一唱众和,锣鼓伴奏”的“草台时期”,引入弦乐整合声腔的“弦乐时期”,文革十年的“消退时期”,20世纪80年代至20世纪末的“鼎盛时期”和进入21世纪面临的兴衰起伏的“濒危期”。
荆州花鼓戏的剧目据统计有197出,包括《抽门闩》、《掐菜苔》、《告老爷》、《站花墙》、《双撇笋》、《打莲湘》、《江汉图》、《贺端阳》、《打补钉》、《戏蟾》、《三官堂》、《辞店》、《阴审》、《告经承》等。荆州花鼓戏早期的脚色行当主要为小生、小丑、小旦。后来随着剧目的变化,形成小生、生脚、正旦、花旦、丑5个行当。其表演自由灵动,轻松活泼,充满浓郁的地方情调和民间生活气息,有“摘花”、“带彩”、“咬碗”等特技。
荆州花鼓戏 音乐属打锣腔系,其唱腔分主腔和小调两大类,主腔属于板腔体,包括高腔、打锣腔、四平腔、圻水腔等;小调分单篇牌子、专用曲调、插曲三类,乐曲短小,旋律优美,节奏轻快,色彩丰富。荆州花鼓戏传统的演唱形式为“一唱众和,锣鼓伴奏”,唱腔高亢朴实,曲调音域宽阔,旋律进行中大跳较多,男女唱腔都以本音结合假嗓演唱,“唱、帮、打”三者紧密配合,形成独特的演唱风格。主要伴奏乐器包括边鼓、竹梆、钹、大锣、马锣、小锣、唢呐等,打击乐器的曲牌约有二十多种。
荆州花鼓戏

黄梅戏

黄梅戏
史料记载,黄梅戏起源地为湖北 黄梅县 多云山区,发展壮大于安徽安庆地区 [2] ,黄梅人常自豪地说,"一去二三里,村村湾湾都唱戏"。经省文物局专家考证,新近在黄梅县发现保存完好的乾隆年间古戏楼,再次证实黄梅戏起源于湖北黄梅。黄梅戏发源于湖北发展于安徽进而蜚声中外。在国内戏剧市场普遍低迷的情况下,黄梅戏却显示出勃勃生机。一项统计显示,黄梅戏作为国内五大戏剧之一,在全国的观众拥有量已经位居首位。为了打好黄梅牌唱响湖北黄梅戏,黄梅县政府斥资2000万元在黄梅建设了中国黄梅戏大剧院。

剧种

楚剧《葛麻》
湖北戏剧对推动中国戏剧有着突出的贡献和极深的发展渊源。湖北素有戏剧大省美称,全省戏剧剧种达20多种。省会武汉以 汉剧 、楚剧、京剧、话剧为主;江汉平原以 荆州花鼓戏 为主;孝感以 楚剧 为主;黄冈以黄梅戏为主;咸宁以 采茶戏 为主;襄阳、十堰等鄂西北地区以豫剧为主;恩施以 南剧 和花灯剧为主;宜昌地区以京剧和民族歌舞为主。
湖北的戏体现着湖北文化多元的特征,是湖北文化"博"的缩影。 湖北省京剧院 因突出成就引领全国京剧界,被文化部命名为国家京剧院。为了进一步推动和发展湖北戏剧,湖北省委、省政府于2000年批准联合组建湖北省地方戏曲艺术剧院,制定出"发展 楚剧 、保留 汉剧 、振兴 黄梅戏 "的战略格局。
湖北沔阳皮影
湖北皮影主要分“门神谱”(大皮影)和“魏谱”(小皮影)两大类:“门神谱”主要集中在江汉平原的 沔阳 (今 仙桃 市)、天门、云梦、应城等地以及 黄陂 、孝感、汉川的部分地区;“魏谱”皮影分布在鄂北和鄂西北的竹溪、竹山、谷城、保康、远安、南漳、襄阳、 随州 一带,其形制及风格与陕豫皮影相似,是陕豫鄂三地民间文化交流融合的结果。
江汉平原“门神谱”(大皮影)则代表了鄂地皮影的主流。江汉平原属于荆楚腹地,楚文化底蕴丰厚,古代的青铜、竹木硬雕和皮革、 沔阳雕花剪纸 等软雕工艺为皮影的诞生准备了良好的前提条件。据说在明成化年间,在竹溪丰坝乡和中峰镇就有皮影戏班。鄂西北一带有“西革”、“汉革”两种影戏班。“西革”影偶小巧,唱“山二黄”腔,属陕西影系;"汉革"影偶较大,唱本地高腔,应属江汉平原影系。

名剧

汉剧
歌剧《洪湖赤卫队》是湖北歌剧舞剧院在1959年10月作为湖北省向国庆十周年献礼剧目进京演出,从此成为中国民族歌剧瑰宝,家喻户晓风靡华夏。《洪湖赤卫队》获得过党的几代领导人高度赞誉。1999年江泽民总书记在访问奥地利期间,曾亲自弹奏一曲优美的钢琴曲《洪湖水,浪打浪》,在世界音乐圣地萨尔茨堡上空奏响了中外友谊的新乐章。《洪湖赤卫队》40多年在全国上演了1000多场创造艺坛奇迹,《洪湖赤卫队》是20世纪中国乃至世界最为著名的歌剧之一,《洪湖赤卫队》让人们看到了中国民族歌剧的希望。

剧目

黄梅戏戏院
亲近一片沃土,育出一园奇葩。有着"戏剧大省"美誉的湖北始终继续和发展着好戏连台人才竞出的局面,早在建国初期,汉剧《宇宙锋》、楚剧《葛麻》就在全国首届戏曲会演中获奖;改革开放以来先后有京剧《徐九经升官记》、《药王庙传奇》、《膏药章》、《法门众生相》、《岳飞夫人》;话剧《五(二)班日志》、《寻找山泉》、《春夏秋冬》; 荆州花鼓戏 《家庭公案》、《原野情仇》、《闹龙舟》;楚剧《虎将军》、《中原突围》、《狱卒平冤》、《养命的儿子》、《穆桂英休夫》;汉剧《弹吉它的姑娘》;豫剧《风流女人》、《丑嫂》;曲剧《刘秀还乡》;黄梅戏《未了情》;舞剧《土里巴人》等,在全国产生重大影响,纷纷荣获"五个一工程奖"、"文华奖"、"金狮奖"等国家级大奖,为湖北赢得了"戏剧大省"的美誉。先后又有儿童剧《希望》、《春雨沙沙》;舞剧《荷花赋》、《山水谣》;京剧《小凤》;楚剧《穆桂英休夫》、《三峡魂》、《母亲》、《樱花》、《荷花赋》、《娘娘千岁》、《三寸金莲》、话剧《临时病房》、《十二月等郎》、《大别山人》、《柠檬黄的味道》、《好听的都是伤心的歌》曲曲百花齐放争奇斗艳创下全国奖牌。许多剧目走出国门先后赴日本、法国、美国、加拿大、乌克兰、罗马尼亚、马来西亚、西班牙、瑞士、朝鲜等国家参加盛大国际活动演出和巡演,湖北戏剧弥足珍贵响满苍穹……

名家

曹禺
地灵人杰,荆楚大地燎原着戏剧艺术的希望火种,那些希望的火种在全国蔓延着、燎原着,那些荆楚巨龙谱写着时代的华彰并在全国领唱。祖籍湖北潜江的中国现代最杰出的剧作家、戏剧教育家原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 中国戏剧家协会 主席曹禺,他创作的主要剧作《雷雨》、《日出》、《原野》、《蜕变》、《北京人》、《家》、《明朗的天》、《胆剑篇》、《王昭君》,每部剧作都以巨大艺术力量打动和感染国内外读者和观众,曹禺也因此以其独有的成就受到国内外瞩目。以戏剧大师曹禺命名的中国 曹禺戏剧文学奖 ,是针对全国优秀的剧本创作所进行的全国性评奖,代表中国戏剧创作最高水准。 20多年来这项国家级戏剧文学大奖,对当代戏剧文学创作和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和推动作用,历届曹禺戏剧文学奖获奖者遍布全国,"曹禺戏剧文学奖"推涌着几代戏剧人的进步和国家的戏剧繁荣。曹禺是湖北的骄傲和光荣!
余笑予
原湖北省戏剧家协会名誉主席、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余笑予,被誉为中国现代戏曲四大"怪杰"之一,"不模仿别人,不重复自己",他的创作和导演横跨十多个剧种,编导了数十台剧目。他执导的京剧《法门众生相》、黄梅戏《未了情》、《徐九经升官记》等十多个剧目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文化部"文华奖",大师余笑予执导的作品成为时代和国家戏剧的经典,他的名字也成为了中国当代戏剧界的一面旗帜,余笑予也成为湖北的光荣!

成就

崇阳提琴戏《双合莲》
湖北的戏剧艺术家们也因此在全国受到瞩目和拥戴,余笑予、陈伯华、沈虹光、朱世慧、肖慧芳、李春芳、杨至芳、胡新中、 张巧珍 张慧芳 、刘丹丽等一批知名戏剧艺术家在国内外享有声誉并受到膜拜。自1986年以来湖北先后已有21位艺术家获中国戏剧"梅花奖", 74 位艺术家获"牡丹花戏剧奖",其中朱世慧等获"二度梅"。这些优秀的艺术家们几乎都成为了湖北各剧种及院团的艺术带头人,引领和推动着湖北戏剧事业的发展和繁荣。 而且湖北戏剧的春天呈现多元。湖北有民营戏剧团体近920家,从业人员23000,许多民间戏剧团体在全国开花璀璨夺目。福星科技是湖北一家上市公司,被中宣部、文化部评为全国双服务先进单位。湖北福星科技董事长、总裁谭功炎尤其对戏剧重视和痴迷,由此福星楚剧团的《人在福中》,三年在全国演出1400多场。《人在福中》在第八届中国"映山红"民间戏剧节,夺得优秀演出奖、优秀乐手奖、优秀音乐设计奖、优秀表演奖所有奖项。湖北一批有识之士正向湖北戏剧激情走来。三峡、宜昌京剧票友电视大赛,三峡总公司总经理李永安满怀激情以一曲娴熟的京胡伴奏和京剧表演艺术家李春芳连袂登台……湖北戏剧的春天已由专业呈现多元,荆楚大地正激情荡漾歌舞平升。

传承

播报
编辑
抢救专题片
戏剧已越来越受到中国乃至世界的关注和瞩目,1972年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注意到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越来越受到破坏的威胁便在巴黎举行会议,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制定建立根据现代科学方法制定的永久性的有效制度,集体保护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文化和自然遗产,使全人类的世界遗产得以留存。2006年国务院批准并于6月公布了文化部确定的第一批国家 非物质文化遗产 ,湖北的汉剧、 楚剧 、黄梅戏被列入了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人们深深地认识发现保护民族文化是保护民族的精神家园。 中央电视台CCTV"空中剧院"是中央领导倡导,在中宣部、文化部、国家广电总局的支持和指导下,由中央电视台第11套台节目创办的专业戏曲栏目。CCTV"空中剧院"戏剧栏目曾在湖北摄制了专题片《江上大音--汉剧》,向全国全面追溯回顾湖北汉剧发展历史并推介,同时对其生存现状深入思考和呼吁。湖北汉剧正申报联合国"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让世界了解和保护湖北汉剧。"CCTV空中剧院"栏目还曾到湖北现场直播和录播剧目《膏约章》、《樊姬夫人》、《法门寺》、《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三寸金连》等,在全国推介和展示湖北优秀剧目和湖北领军人物。湖北戏剧在全国倍受关注大放异彩。
荆楚大地,一桌一椅也许就是厅堂屋舍,一门一窗也许看见"西岭千秋雪"、"东吴万里船"。湖北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楚文化之乡,三国文化之乡,古人类和华夏文明重要发祥地和中国近现代革命的重要策源地。以炎帝神农、 曾侯乙编钟 、三国史迹为代表的历史文化资源传承久远、底蕴深厚;以三峡、武当、神农架为代表的山水文化资源奇秀多姿、品位隽永;以巴土风情、江汉风情为代表的民族民俗文化资源缤纷奇异、特色鲜明;以屈原、宋玉、王昭君、陆羽、李时珍、闻一多为代表的名人文化资源浪漫奇幻、可歌可泣。 湖北戏剧因此有着无穷绚丽的史迹供人们吟唱,湖北戏剧艺术在全国有着辉煌的历史与成就,更为乐见其成的是,如今有一股弥漫在整个荆楚大地的令人感奋的情愫,那就是在这个"知识经济"、"信息时代"、"网络社会"充斥于耳的当代,在这个所谓戏剧不景气而少不了有人满眼悲观和喋喋不休的当代,湖北党政领导、湖北戏剧业内人士和八千万湖北人民,仍怀着将湖北戏剧大省建设成为湖北戏剧强省的"同一个梦想".
为了湖北戏剧更大繁荣发展,成功举办了"第八届中国艺术节"。 湖北省文化厅 领导和推动着全省范围艺术资源的优化组合,举全省之力进行艺术创作,大胆聘请许多国家级一流专家全力打造20多台剧目,涉及舞剧、音乐剧、京剧、话剧、歌舞剧、楚剧、豫剧、黄梅戏、花鼓戏等几乎所有艺术门类,这些剧目无论是艺术价值还是市场效益都取得了丰硕成果。话剧《母亲》获文化部第十届"文华新剧目奖",楚剧《娘娘千岁》、京剧《三寸金莲》获文化部第十一届"文华新剧目奖"并参加七艺节演出。话剧《临时病房》获第八届中国戏剧节优秀剧目奖,优秀编剧奖等7项奖励。儿童剧《柠檬黄的味道》获得第五届全国儿童剧优秀剧目展演一等奖。音乐剧《大三峡》和京剧《曾侯乙》入选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优秀剧本,花鼓戏《十二月等郎》入选2005-2006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30台初选剧目,大型地方风情舞蹈诗《家住长江边》、《临时病房》等10个剧目入选"八艺节"湖北重点剧目。《贵妇还乡》等6个剧目入选"八艺节"参演剧目。《膏药章》入选全国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楚剧《三月茶香》、豫剧《山野秀才》黄梅戏《和氏壁》、花鼓戏《宋玉》、话剧《情罹扶桑》等正在进一步精心创作和加工排演。 湖北省25台剧目获文化部"文华奖"、13台剧目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21人次获中国剧协"梅花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