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经典文献之一。
那么,《诗经》当中,承载了商周以来的先民对于历史怎样的记忆呢?
早期的中国先民圣贤又有着怎样的理想?近日,“市民学堂”特邀央视《百家讲坛》主讲人、南京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武黎嵩讲述《〈诗经〉中的早期中国》。
《诗经》提供了四千年左右的历史线索
《诗经》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经典之一,是中国有文字以来诗歌的第一次总结集,是儒家学派最基本的经典文献。《诗经》当中,承载了商周以来的先民圣贤对于历史的记忆。早在春秋末年,孔子就用《诗经》来教育他的学生,后来在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当中,《诗经》都是中国古代社会教育和儒学教育的一部经典之作。武黎嵩说,孔子在《论语》当中曾经说过“不学诗无以言”,“也就是说,不学《诗经》,你连话都不会说。”
《诗经》承载了历史上许多重大事件的记录和记述。武黎嵩介绍,《诗经》中《大雅》《周颂》等作品历史价值极高,记录了商周易代、公刘迁豳、太王迁周、文王治岐、武王伐纣等历史事件,可以与《尚书》《史记》等历史文献对照看。“我们可以发现很多的考古学上的一些现象,也能在《诗经》当中得到印证。比如断虞芮之讼、伐密伐崇等都可以得到考古发现的印证。了解《诗经》,了解《诗经》当中的早期中国的历史记述,是我们认识本民族文化的一个很好切入点。”
中国的历史要从什么时候开始算?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议题。“我们知道,《尚书》是从尧舜开始。而《诗经》追溯的最早的中国是什么?我告诉大家,《诗经》追溯的最早的中国是从大禹治水开始。”武黎嵩说,《诗经》其实从最初开始计算,向读者提供了四千年左右的历史线索。“诗歌是伴随着中华文明,尤其是有文字以来的文明,对于历史,对于人生,对于一些重要的事件的一些看法而逐渐在人们的生活环境当中发展和传播,所以我认为《诗经》的价值是非常高的。”
周文王在《诗经》中的地位非常高
《诗经》中对周朝初年的历史有着较多的描绘和记述。武黎嵩说,周朝人对于今天的中国人影响极大,因为大家会发现《论语》里面孔子曾经说,“郁郁乎文哉!吾从周”——“我要向周学习”。周朝人的传统、周朝人的生活方式、周朝人的德行观念一直影响着今天的中国。
武黎嵩举例说:“周朝人重亲缘,中国人特别在意亲缘伦理,这已经刻在了我们这个民族的基因当中。周人重礼仪,所以我们又被称为礼仪之邦。周人重德行,礼仪是外在的,而德行是内在的。我们这个民族重德行,孔子说‘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德行的表现就是仁和义。所以周代对于后代的影响极大。”
有意思的是,大家都知道,是周武王消灭了殷商,但《诗经》中,周文王的地位非常高,远远高过周武王。“按照《诗经》中《大雅·文王》的描述,周文王是得了天命的,而周武王只是完成和实现了这个天命。这个天命是什么时候到周人家族当中的呢?在周文王时期就已经到了周人的手上。所以文王的地位更高。”武黎嵩说,《诗经》当中写武王伐纣,没有很详细地描写,远远不如描绘周文王德行的诗歌多。这在《史记》中也有所佐证——里面记载着文王笃仁、敬老、慈少、礼下贤者。
《诗经》中有诗歌展示周朝礼乐制度
“周人用礼乐制度来加强统治。”武黎嵩说。
《诗经》里《周颂》中《有瞽》《执竞》等几篇诗歌都展示了周朝的礼乐制度。
比如《有瞽》里提到“有瞽有瞽,在周之庭。设业设虡,崇牙树羽。应田县鼓,鞉磬柷圉。既备乃奏,箫管备举。喤喤厥声,肃雍和鸣,先祖是听。我客戾止,永观厥成”。这显示周朝有盲人乐师演奏。
《执竞》里则提到“钟鼓喤喤,磬筦将将,降福穰穰”,仅这几句就至少展示了四种乐器:钟、鼓、磬、管。“我们知道宫、商、角、徵、羽是五音,而周代的编钟一般是16个为一组,这样就能够演奏出更多的音节。然后又出现了编磬,也能根据大小不同做出不同的音色音节来。”武黎嵩说。
《诗经》当中为什么有这么多诗歌?周朝人为什么这么喜欢写诗?写了诗为什么要配上音乐唱?武黎嵩表示:“其实,这些诗是有文艺的功能。一部好的文艺作品,可以影响人至深,让人久久不能忘怀,让人沉浸在这种情绪当中。然后产生共鸣,形成共识。所以礼乐文化的重要性就体现在这儿。”
讲座最后,武黎嵩说,读汉字就要去追溯汉字的文化源流,读了《诗经》《论语》就会去深究这背后的历史渊源。“《诗经》尽管写的是周朝的历史,但《诗经》的背后,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是滋养我们的深厚的文化土壤。希望大家能够带着一种对于古典文化的脉脉温情去读一读《诗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