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松打虎》连环画是一部由施耐庵原著,刘洁彰、吴玉龄改编, 刘继卣 绘制的连环画。
《武松打虎》连环画讲述中国四大名著之一《水浒传》中的故事,再现“武松打虎”,体现了绘画者精谨的造型能力和设色技巧,尤其是在武松与老虎交战的几幅图中,人物的体态、动势的掌握都十分到位,突出了武松打虎的力量感与英雄气概。
《武松打虎》连环画讲述中国四大名著之一《水浒传》中的故事, 武松 告别了 柴进 ,在回清河县的路上,在店里连喝了十八碗酒。店主告诉他这酒喝三碗就醉得过不了景阳冈,何况前面景阳冈上有老虎,常出来伤人,劝他住一夜再走。
诗句描述:武松思兄赶路忙,欲人酒家饱饥肠。耳闻有虎常食人,戒酒三碗不过冈。武松十八碗喝光,执意夜奔景阳冈。庙前榜文明有虎,知虎不惧宿冈上。猛虎扑来惊梦香,酒醒七分斗虎狂。恶虎连扑吼如雷,武松无畏气势昂。勇猛折断木哨棒,赤手空拳战兽王。为民除害打死虎,英雄武松喜荣光。

武松打虎 创作花絮

在描绘动物上,刘继卣还使用了劈笔丝毛法,是由其父 刘奎龄 所创的一种特殊绘画技法发展而来,表现出细腻入微的质感,令人叫绝。

武松打虎 形象塑造

《武松打虎》连环画中的老虎,不仅是现实生活中动物的写照,而且还是经过画家的艺术再创造,赋予了思想感情的形象。在《武松打虎》组画中,刘继卣通过线描准确地表现衣服覆盖下的身体结构和肌肉起伏,以此塑造英雄的矫健人体,不仅地塑造了武松的形象,也形象描绘出老虎的形象。
画作中,这只老虎初现时威风十足,呼啸而出;与武松相遇时它暴躁地腾空跃起,猛扑而来;当它接连受挫后又警觉地估量对方,准备新的进攻。通过他们之间的一场惊心动魄的搏斗,使读者对武松从开始时的疑惑,到获胜后的敬慕,得到一次艺术上的享受和精神上的鼓舞。

武松打虎 笔触用法

在《武松打虎》连环画中,人物形象如写实派油画、如摄影;看线条、笔墨、技法,又是不折不扣的中国画,是切近生活,而比生活更优美、更具典型性的现代中国画。在近景石块中,大斧辟皴,草木的双勾夹叶,中远景草木的各种点叶、松干的鱼鳞皴,松针的松叶点和石间的点苔,无一不是传统技法,又无一不酷肖物象。尤其是打虎英雄武松画中形象的绘制,更是全面继承了传统的线描技巧,线条刚劲有力,流畅自然,起始分明,笔意大有可观。
  • 原著者
施耐庵(1296~1371),字肇瑞,号子安,别号耐庵。汉族,元末明初作家。与拜他为师的罗贯中一起研究《三国演义》《三遂平妖传》的创作,搜集、整理关于梁山泊宋江等英雄人物的故事,为撰写《江湖豪客传》准备素材,成书后,定为《水浒传》。
  • 绘画者
刘继卣(1918年10月3日—1983年11月5日) ,天津市人,父亲刘奎龄是善画翎毛走兽而闻名的大画家。刘继卣从小便深得家传。,把父亲的本事学到手。刘继卣十八岁已自立门户,先后画了《一封鸡毛信》《东郭先生》《穷棒子社》等连环画,成为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 连环画 的泰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