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人教版数学教材丑上热搜!人教社回应,后续怎么样了?
这两天,
“人教版数学教材”爬上了微博热搜榜单第一名,
但被人搜索讨论的原因,却是2012、2013年出版的人教版数学教材,其中的插画着实是太丑了!让人直呼“辣眼睛”,不仅不符合普通大众的审美,更不符合小朋友的认知。
更有不少网友翻出以前的教材插图,表示画作跟精美,画里的人物朝气蓬勃,更具有性格特色。
缺乏美感引争议
人教社回应已着手重新绘制
其实,这套教材已经使用了多年,一直被不少家长和老师吐槽,只是最近才突然在自媒体平台真正受到了重视。
2021年3月,就有网友在知乎提问——“如何看待人教版小学数学教科书中的插画风格”。截至5月26日,该话题有上万人参与讨论,很多网友认为教材人物
“宽眼距眉毛远”“发际线过高”“看起来别扭”
。
同时,有自媒体账号发文,称2012、2013年出版的人教版教科书的插画效果很差。
在人教版数学教材当中,
动物个个“膘肥体壮”
,全然没有儿童画的可爱倒是其次,但教材中对于人物的描绘,才是引发热议的真正的关键。
在2012人教版数学教材里,无论一年级还是到六年级,里面的人物形象无一不是宽阔的眼距、极远的眉毛、耷拉的眼皮、低矮的山根......不仅缺乏美感,更令人感到一种不和谐。
而且,插画中的人物,除了特殊面容,还总是嘴歪眼斜,吐着舌头,
整体姿态站没有站相,坐没有坐相
。
更有家长发现,在介绍钝角的单元,插图里的小男孩甚至直接暴露隐私部位,令人难以接受。
疑似隐私暴露
里面的排版,也非常拥挤杂乱,
大人看起来都有点头昏脑胀,更何况是刚开始学习新知识且阅读能力有限的孩子。
比如,同样是认识时钟的练习页,北师大版(左侧)只有3道题,文字较少。
但人教版(右侧)则是4道题,还多了一个单元小结,文字也更多。
左为北师大版,右为人教版
团长联系了几位成都家长,都表示自己孩子学校没有使用这版教材,看到报道后,也觉得很难接受。即使画风可能是每个人欣赏问题不同,但一些细节的处理,却着实令家长感到气愤和无法理解。
5月26日,人民教育出版社通过微博和官方公众号公开回应争议,
表示“已着手重新绘制有关册次数学教材封面和部分插图”,教育部教材局工作人员也对媒体表示已介入调查。
成都未用该版教材
小小插画为何如此重要
目前全国小学生的教材分为了人教版、北师大版、浙教版、西师大版等多个版本,每个地方都有不同,教材中的重点也有很多区别。
比如成都地区使用了十多年的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的封面主角是各种小动物,比较童趣,画风活泼:
再比如2002年出版的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下册封面,追蝴蝶、欣赏花、跟小鸟打招呼,青春活泼的气息扑面而来。
苏教版的小学语文课本,则是画风清新,用国画手法展现人物,画面充满欢乐和童趣,而且风格也随着孩子们的成长而逐渐变化。
锦江区一公办学校数学王老师告诉团长,自己也注意到了今天这场网络大讨论。“抛开艺术性,插画至少也要给学生提供阳光、积极和正能量的暗示,人教版教材的插画确实在审美上有些容易引发争议。”在王老师看来,
目前也在倡导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在提倡素质教育,美育本身也是教育重点。
而小学时期的孩子,正处在建立审美的关键时期,虽说审美具有主观性,但是在培养孩子审美的阶段,应该做好基础性引导,作为教材尤其更应该注重。
在成都某公立小学校长看来,教材的封面和插图确实会吸引学生们的关注,毕竟“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不管是从字体,还是到内容,甚至再到插图都应该起到一个正向作用,让学生有良好的收获,对学习产生兴趣。
“自己也非常理解家长重视学生的教育,毕竟教材是孩子每天都会看的,能够对孩子起到重要的作用。”
不过,这波热搜也让不少家长回忆起了自己儿时的教材,纷纷表示,老教材里的插画才是真的充满记忆又好看。瓜田刺猹的少年闰土、饭桌上的鲁迅一家、泛舟湖上的,这些配图符合大众审美且紧贴课本内容,再加上浓郁的时代气息,真实反映了生活,因而能轻易勾起共鸣,让人印象深刻,深深地影响了一代人。
为什么老教材有这么多经典插图?其实在当时,这些教材上的插图基本上都是著名画家殚精竭虑设计的。比如被很多代学生恶搞过的《杜甫像》,其作者是水墨人物画一代宗师蒋兆和。
作为教科书中的插画,不是用作艺术先锋的展示场地。因为这些插画,不仅仅是增加页面趣味性的作用,特别是低龄段的书籍,插画与文字是相辅相成的,
插画可以帮助孩子更好地理解内容,并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孩子的审美和认知。
比如,
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池上》的配图,
国风满满,一个孩童撑着小舟,在荷花池中采摘莲蓬,和诗句相得益彰,孩子一下子就被画面吸引,并通过画面,很好地理解到诗人想要表达的意境和情绪。
老师在授课时,也可以让学生观察画面,大胆想象,激发学生的观察力创造力,感受自然的神奇。
教育部最新明确教材责任问题
教材监管工作将越来越规范严格
书里的内容,是让孩子去认知世界的一个方式,
不恰当的画面,不仅是“美丑”之争这么简单。青少年学生处于早期认知阶段,特别是低龄的孩子,更加关注具象的插画、实物,诡异的画风、不雅的举止,这些看似不起眼的细节,都将对孩子们造成潜在又深远的影响。
5月23日,
教育部等五部门印发《关于教材工作责任追究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
,针对大中小学教材编写、审核、出版、印制发行、选用使用等各环节存在的主要责任问题,明确追责情形和处理方式,实行全覆盖、全链条、规范化责任管理。
《指导意见》共包括六方面内容:
一是强化责任意识,
要求各地区各部门各学校树牢责任意识,将教材工作责任压实到单位、落实到人。
二是把握基本原则,
提出教材工作责任追究要坚持依法依规、全面覆盖、客观公正、惩建结合的基本原则。
三是明确追责情形,
细化大中小学教材编写(修订)、审核、出版、印制发行、选用使用及发布涉教材信息等方面的追责情形。
四是严肃追究问责,
明确教材工作责任承担主体和追责处理方式,强调建立分工负责、协调配合的工作机制。
五是规范追责程序,
明确教材工作责任追究要按照受理、核实、处理的基本程序进行。
六是提出数字教材和作为教材使用的讲义、教案、教参,以及民族语言文字教材翻译、编译等工作责任追究,
参照《指导意见》及有关规定执行。
对此,中国教科院研究员、综合研究部副主任张家勇还谈到,2019年教育部成立教材局,承担拟订全国教材建设规划、研制课程设置方案和课程标准、制定完善教材建设基本制度规范等职责,未来教材监管工作必将越来越规范严格,教材使用问题处理必将更及时更高效。
那么,在你心中,
记忆最深的教材里的插画是哪一张呢?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发布于:
四川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