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石窟的宾阳中洞是北魏南迁后皇家主持修建的最大石窟,其造像风格上承北魏,下启隋唐,开一代新风,对佛教造像中国化具有划时代意义。据《魏书·释老志》记载,
“景明初,世宗诏大长秋卿白整准代京灵严寺石窟,于洛南伊阙山,为高祖、文昭皇太后营石窟二所”
。可见石窟修建之初是欲仿云冈石窟建造的,但建成的造像却完成了由北魏“秀骨清像”向“褒衣博带”的中原风格转向。
▲
宾阳中洞。来源:河南省文旅厅官网
宾阳中洞内的雕塑体现了《妙法莲华经》的说法情形。窟内穹隆形窟顶中央雕刻大莲花宝盖,莲花周围是8个伎乐飞天和两个供养天人,伎乐飞天分别持奏笙、笛、阮、筝、箫、罄6件中国传统乐器。飞天呈男子相,其形容壮美,衣袂飘逸,跃然壁上,呈现出
“诸天伎乐,百千万神,于虚空中一时俱作,雨众天华”
的场景。窟内共有11尊大像,其中正壁主像一组5尊,包括一佛、二弟子、二菩萨;南、北壁各一组3尊,包括一立佛和二胁侍菩萨,这三组造像分别表示佛教的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佛”。“三世佛”是北魏石窟造像常用的主题,龙门“三世佛”与云冈“昙曜五窟”一脉相承,承载尽孝祈福的功用,展现了北魏皇家吸收儒家孝文化的取向。
窟内正壁主佛为“现在佛”释迦牟尼,像高6.45米,结跏趺坐,露右足立于覆莲座上。佛顶为波状纹的高肉髻,面颊长圆清秀,直眉高鼻,薄嘴含笑,与云冈石窟峻毅威严的造像风格不同,造像显得温和疏朗。主佛体形修长,左手下屈三指,右手向前仰伸,呈“说法印”。由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实行了一系列汉化政策,所以主佛的服饰已不是云冈石窟那种偏袒右肩式袈裟,而是宽袍大袖,也就是“褒衣博带”式的汉风袈裟。长袍衣纹层叠垂于座下,轻盈飘逸,极具南风。主佛左右两侧分别是弟子迦叶和阿难,其中大弟子迦叶是智慧持重的老人形象,小弟子阿难是聪慧俊丽的少年形象,他们以圆雕的形式隆重登场,奠定了龙门石窟一佛、二弟子、二菩萨的基本样式。
▲拼版照片:上图:现收藏于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魏孝文帝礼佛图》(资料照片)(龙门石窟研究院提供);下图:演员在洛阳龙门石窟景区礼佛台演绎真人版《魏孝文帝礼佛图》(2021年4月25日摄),新华社记者李安摄。新华社发
洞中前壁南北两侧,自上而下有四层精美浮雕,分别是维摩诘经变相、两则佛本生故事、帝后礼佛图、“十神王”像。最上一层取材自《维摩诘经》,因主人公维摩诘居士身处红尘却能自在无碍,“亦出世亦入世”的处世风格特别契合中土人士的喜好。前壁第三层的“帝后礼佛图”反映了宫廷的佛事活动,刻画出佛教徒虔诚、严肃、宁静的心境,其雕造精美,代表了当时生活风俗画的水平。“帝后礼佛图”体现了北魏政权对外来佛教文化从接受到利用再到信仰崇奉的转变,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佛教中国化的发展历程。可惜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帝后礼佛图”部分被盗往海外,部分现在龙门石窟研究院保存,窟内只剩下印记。所幸距龙门石窟东70公里处的巩义石窟寺还保留有完整且精美的北魏雕刻“帝后礼佛图”孤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