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农武装割据”是毛泽东提出的关于中国革命新道路理论的一个
科学概念
。
它是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以土地革命为中心内容,以
农村革命根据地
为战略阵地的三者密切结合。
武装斗争是中国
民主革命
的主要斗争形式,是进行土地革命,巩固和发展革命根据地的最有力的工具;土地革命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中心内容,农民是民主革命的
主力军
,满足了农民的土地要求,才能最广泛的动员和组织农民群众参加武装斗争,巩固和扩大革命根据地;农村革命根据地是中国民主革命的战略阵地,是开展土地革命,进行武装斗争的基础和依托。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是有机的统一体。
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经历了土地革命战争的实践孕育和检验。它产生和形成于井冈山斗争中。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开始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同年10月,
工农革命军
在湘赣边界的秋收起义中严重受挫,毛泽东毅然放弃原定攻打长沙的计划,改向反动统治力量薄弱的农村进军,转至井冈山地区创建了
农村革命根据地
。
1928年10~11月,毛泽东总结井冈山斗争的实践经验,先后撰写了《中国的
红色政权
为什么能够存在?》和《井冈山的斗争》两篇著作,深入阐述了红色政权在中国农村建立和发展的原因与条件,将实行工农武装割据的经验上升为理论。毛泽东认为,在四周白色政权的包围下,有一小块或若干小块红色政权的区域长期地存在,主要是因为:
①中国是一个被
帝国主义
间接统治的经济落后的
半殖民地
大国。
②中国若干省区曾在大革命中受过影响,这就为红色政权首先在这些地方发生并长期存在提供了群众条件。
③
中国社会
的各种矛盾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和国民党反动统治的加强日趋激化,全国革命形势是向前发展的,所以小块红色区域不但能长期存在,而且将随之继续发展。
④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
⑤共产党组织的有力量和政策的正确。
在《井冈山的斗争》一文中,毛泽东又系统总结了湘赣边界一年多来斗争的经验教训,强调在反动统治政权暂时稳定时期和破裂时期,红色区域的斗争必须采取不同的战略与策略,强调割据必须是武装的,党和群众须一齐军事化。作战时军队以集中使用为原则,
地方武装
以分散袭扰为原则。
在分析土地问题时,毛泽东着重阐述了对中间阶级的
土地政策
。在论述中国革命现阶段的性质问题时,毛泽东指出,中国现时还是处在
资产阶级
民权革命的阶段,必定要经过这样的
民权主义
革命,才能造成过渡到
社会主义革命
的真正基础。
随着各农村革命根据地和红军的巩固和发展,毛泽东在1930年1月撰写的《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一文中,进一步阐述了工农武装割据在中国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指出,红军、
游击队
和红色区域的建立与发展,是
半封建
半殖民地的中国在共产党领导之下的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
红军长征到达
陕北
后,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
战争和战略问题
》《〈共产党人〉发刊词》和《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等著作中,进一步阐述了中国革命道路的理论。
[1] 中国军事百科全书编审室.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中国大百科出版社,2007年
[2]
“工农武装割据”思想首次提出
.中国青年报.2021-10-05
[引用日期2021-12-23]
[3] 金太阳教育研究院编.金太阳导学案 历史 必修 上册.江西高校出版社,2019年:第8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