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是蒙古族所建立的政權,初稱為蒙古國,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八年(南宋鹹淳七年,公元1271年),稱國號大元。

我國元朝時期,是一個幅員廣闊的多民族國家,統治集團以蒙古貴族為核心,被統治的人民以漢族為主體。在經濟上,北方草原的蒙古族以畜牧業、漁獵業為主;西北各族也經營畜牧業和農業;雅魯藏布江流域的吐蕃藏族,也有自己的農業、手工業和商業;雲南大理白族等各族人民,以從事農業為主。元世祖忽必烈是一個很有作為的統治者,他懂得只有保持漢民族原有的經濟制度,才能成為統治全國的皇帝,只有恢復和發展經濟,才能安定社會秩序,保證國庫充實,使元王朝得以鞏固。他當政後在詔書中説,國家以人民為本,人民以衣食為本,衣食以農桑為本,因此採取一系列發展經濟的措施。

首先是發展農業,建立管理農業的政府機構,由勸農司指導、督促全國各地的農業生産,並以“戶口增,田野辟”,作為考核、選用官吏的標準。政府還編輯出版《農桑輯要》,推廣農業生産先進技術,保護農業勞力和農民耕地,禁止佔民田為牧地,招集逃亡,鼓勵墾荒,儲備種子,興修水利,使全國農業生産得到了恢復和發展。到了元世祖時,關中小麥已盛于天下,産量年年增加。元至元二十六年(公元1289年),在浙東、江東、江西、湖廣、福建等地,大种經濟作物棉花,設木棉提舉司,歲輸木棉布10萬匹。

然後是發展手工業,元朝時期有官辦手工業,官辦手工業分屬工部、武備寺、大都留守司、地方政府等部門;私營手工業經營紡織、陶瓷、釀酒等。官私手工業主要有絲織業、棉織業和氈紡業等,元泰定元年(公元1324年),一次送納入庫的白厚氈2772尺、青氈8112尺,品種主要有剪絨花氈、脫羅氈、雀白氈、半青紅芽氈、紅氈、染青氈、等等。絲織業主要産地在建康、平江、杭州、慶元、泉州等地,産量很高,比如鎮江府一年造緞5901匹,建康4527匹,花色也很多,有 暗花、絲綢、胸背花等。棉織業在元朝中期已有攪車、彈弓、紡車、拔車、線架、織機等工具,黃道婆還傳授錯紗、配色、綜錢等方法,産品很多,印染技術也有很大的發展。其餘像麻織業、兵器業、制鹽業、制瓷業都有很大發展。

元朝在商業的發展上也很重視,元朝的商業主要控制在政府和貴族、官僚、色目商人手裏。政府對許多商品進行壟斷,壟斷形式不同,部分金、銀、銅、鐵、鹽由政府直接經營;茶、鉛、錫由政府賣給商人經營;酒、醋、農具、竹木等,由商人、手工業主經營,政府抽分。貴族、官吏和寺院依靠手中的特權,也從事經商活動。色目商人資金雄厚,善於經營,出現了許多大商賈。政府直接控制對外貿易,元至元十四年(公元1277年),在泉州、上海、溫州、杭州、廣州設立市舶司,外國商船返航,由市舶司發給公驗、公憑。出口的物資有生絲、花絹、緞絹、金錦、麻布、棉布、花瓶、漆盤、陶瓷器、金、銀、鐵器、漆器、藥材;進口的商品有珍寶、象牙、犀、鑽石、木材等等。總的看,整個城市商業活動比較繁榮。大都(北京)是全國最大的城市,馬可·波羅當時有這樣一段精彩記敘:“汗八里(即大都)城內外人口繁多,有若干城門,還有不少附郭。居住在這些附郭中的有不少來自世界各地的外國人,他們或是來進貢方物的,或是來售貨給宮中的,所以城內外都有華屋巨室,有的是貴族居住的,有的是供商人居住的,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專門住宅。國外運來的價錢昂貴的珍品和各種商品之多,世界上沒有一個地方可以與之相比。來自各地的貨物,川流不息。僅絲一項,每天進城的有成千車。還有不少絲織品。”除了大都(北京)外,全國各地還有杭州、蘇州、廣州、泉州、揚州、鎮江、開封等地。元朝的商業操縱在政府、貴族、官僚、大商人手中,政府規定,金、銀、銅、鐵、鹽、茶、水銀、礬、鉛、錫、酒、醋、農具,實行專賣,政府抽利。寺院、道觀也經營商業,從中取利。諸王、后妃、公主、駙馬、大臣,通過其奴僕進行商業活動。民間大商人非常富有,有人説:“人生不願萬戶候,但願鹽利淮西頭。”講的就是當時鹽業商人的情況。當時國內南北物資交流暢通,從南運北的商品有米、麥、綢緞、棉布、陶瓷。從北運南的商品有北方土産和來自西域的商品。由於蒙古族當時統治的地域幅員遼闊,也就造成元朝經濟的發展尤其是對外貿易的交往,是繼唐朝之後又一個比較頻繁的時期,對當時整個當時亞洲的經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元朝是我國領土面積最大的時期,這都是我國任何一個朝代不可比擬的。和唐朝一樣,我國元朝的貨幣也隨著經濟的交往,大量流出到海外各國。

我國元朝的貨幣主要借助於經濟和文化的聯絡往東流出到高麗和日本。在經濟上,元朝與高麗可通過互市進行物資交流和錢幣交換。韓國曾發現沉沒在海底的裝有大批元代的貨物中國船隻,這艘沉船有12個船艙,裝有上千件瓷器,7萬枚錢幣。元朝時期,日本商人經常到閩浙海口來做生意,中國的海船也常常去日本,帶去一批財物和錢幣。

貨幣往南主要流出到東南亞各國。《島夷志略》記載,元朝商人從海路到安南、佔城(今越南)經商,帶出一批財物和錢幣;元代旅行家周達觀寫的《真臘(柬埔寨)風土記》寫道,元朝的錢幣、金銀、銅器、錫器、漆盤、青瓷、麻布、雨傘、鐵鍋等等,在真臘到處可見;公元1294年暹國王來元朝訪問,從此,元朝的商品、錢幣,不斷流出到現今的泰國。摩洛哥旅行家伊本·白圖泰和意大利人馬可·波羅,都看到元朝商人帶著商品和錢幣,到印度南部的俱蘭、獅子國、馬爾代夫去做生意,

貨幣流出到西北的欽察、伊利汗國。這兩個汗國都是成吉思汗的後裔在統治,與我國元朝在經濟上、文化上聯絡十分密切,元朝錢幣流出到這兩個汗國的比較多。元世祖至元三十年(公元1293年),元朝派到伊利汗國的丞相孛羅,幫助汗國採用元朝的鈔法,發行了紙幣,通行全國,在汗國各地還設有鈔庫,負責發行及緡鈔倒換事務。整個紙幣的發行制度和鈔票的形狀,都是從中國元朝照搬去的。

此外貨幣還流出到中非和中歐的一些國家,公元1253年,元朝憲宗年間,曾派親王旭烈兀帶兵到達敘利亞、埃及等地,後來元世祖忽必烈又派大臣到達馬達加斯加、層搖羅國(坦桑尼亞桑給巴爾),中國的財物、錢幣,從此流人非洲。摩洛哥的《伊本·白圖泰遊記》裏寫道,中國元朝通用鈔幣,紙幣大如手掌,—面印著皇帝的玉璽。元世祖至元十二年(公元1275年),元朝派景教徒帶著書信、禮品、錢幣,去耶路撒冷朝拜聖地,途中又受伊利汗國國王之托,首先到達君士坦丁堡、那不勒斯、羅馬,後又見到法王腓力四世和英王愛德華一世。元世祖至元二十七年(公元1290年),意大利人馬可·波羅和他的父親、叔父來到元朝,回國後由他口述、作家魯思蒂謙寫的《東方見聞錄》中,還專門講述了中國元朝印刷、發行、市場流通使用紙幣的情況,使歐洲人為之大開眼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