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观潮】

作者:文卫华(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北京交通大学语言与传播学院副教授)

《2022中国诗词大会》的“诗词小剧场”或以情景剧形式带领观众穿越回历史现场,让观众沉浸式体验经典诗词的创作背景和诗人心境,或让何尊、利簋等文物“开口说话”,让观众从“史诗互证”的视角理解诗词、了解历史;随着短视频崛起,依托于短视频形式进行传播的微综艺涌现出来,凭借轻快的节奏和适合碎片化消费的特点,成功吸引受众注意……近期,“融合”成了综艺创作的关键词,为创作打开了更广阔的想象空间。

综艺节目《舞千年》剧照 资料图片

不同艺术门类联动,为观众带来多重观赏体验

近年来,综艺、电视剧、电影、戏剧等艺术门类之间频繁互动,呈现出跨界联动、形态交融的全新发展态势。其中,综艺节目的融合探索最为活跃。从业者突破了门类间的固有界限,通过与电影、电视剧、戏剧的交流融合,拓宽自身的艺术维度、审美维度,满足新时代受众的审美需求。

从职业角度切入,介绍影视、戏剧行业不同工种的工作内容,是常规的融合模式。如《导演请指教》《开拍吧》等将影视导演这一观众眼中颇具神秘感的职业从幕后推至台前,以综艺的形式呈现导演的工作方式以及影视产业的运作流程。首档聚焦戏剧人工作状态的《戏剧新生活》则以来自导演、编剧、演员、舞美等不同工种的戏剧人共同创作演出、经营剧团,模拟行业真实生态,拓宽大众对戏剧行业的认知。这些节目将影视戏剧行业发展相关内容浓缩性地展示出来,表达影视人、戏剧人对艺术的热爱与执着,赋予了真人秀节目形态更多文化内涵和社会价值。

近年来,随着观众欣赏水平不断提高,“沉浸感”成为他们观看节目的重要诉求。很多创作者意识到了这个市场需求,纷纷在综艺节目中融入影视剧创作手法,打开了剧综融合的新空间。比如,《国家宝藏》《故事里的中国》《典籍里的中国》在演播室空间内搭建剧场,再现历史或时代场景,以短剧演绎的方式讲述历史故事、塑造英模人物,探索出一条运用“剧式表达”传递优秀传统文化、彰显时代精神的发展路径。还有一种节目汲取影视剧和综艺二者所长,强调剧情的连续性和剧集品质的视听体验,使“剧式综艺”的概念进入观众视野。河南卫视和B站联合出品的《舞千年》设计了跨越时空的故事背景,搭建完整叙事线,以综艺展现中国舞的经典作品,以影视剧的标准制作综艺。《同一屋檐下》则使用电影级别的摄影机和镜头,和主攻纪录片方向的拍摄团队,全景记录六位素人嘉宾105天内在同一屋檐下的生活,并通过实时预判和精准抓拍嘉宾真实反应的电视剧化创作、在尊重真情实感基础上精心设计的场景架构、强调极致故事性的后期剪辑,使观众获得“追剧”般的乐趣。这种尝试进一步拓宽了综艺节目的形态与表达形式,带来多重的观赏体验。

媒体融合实现多屏联动传播,提升节目影响力

综艺节目的融合创新还表现在传播领域。近年来,媒体融合成为大势所趋,信息传播渠道越来越广,传播速度越来越快,影响范围越来越大,为综艺节目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广电媒体在转型过程中一边打造自有的新媒体客户端,一边加强与第三方新媒体平台的深度合作。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的视听新媒体平台“央视频”是电视融媒体转型的代表性成果。央视频打造的“央young”IP系列节目《央young之夏》《冬日暖央young》《开工喜央young》,充分挖掘总台的资源优势,采用以总台主持人为核心主体的模式,青春化的语态,网感化的内容呈现,多屏互动的传播方式不断输出热点话题,引发观众的热议与参与。自2020年起,SMG举全台之力推动BesTV+流媒体战略,为百视TV定制了《金曲青春》《完美的夏天》《打卡吧!吃货团》等一批高质量综艺节目,助推其用户的迅速增长。东方卫视的品牌综艺《我们的歌》开通了百视TV专属的选歌选人、加分加码、听歌分享等功能,音乐综艺《一路唱响》也由百视TV独家播出,形成了SMG内容台网联动的生态闭环。

随着台网融合的不断深化,综艺节目的融合传播之路也超越了以往仅在多平台播出的初级阶段,而是在节目研发、制作、播出和宣发的全流程中与不同媒体平台开展战略合作。这不仅有助于各平台在更大范围内整合资源,实现团队、经验、技术等方面的优势互补,也是应对多屏环境下受众分化,节目创制逻辑单一,传播范围受限等问题的有效举措。通过内容与平台的精准对接,在移动端与电视端进行双重导流,实现多屏交汇的传播联动,提升综艺节目的影响与价值。比如浙江卫视与抖音联合出品的跨屏互动音乐综艺《为歌而赞》,运用“大屏首唱,小屏二创”的融媒体联动创新理念,歌手在电视大屏上演唱歌曲,用户在手机小屏为歌曲点赞、打榜评论及二次创作,让好音乐跨屏端、跨圈层传播。

拓宽行业边界,实现综艺+产业协同发展

当下,从业者以融合思维不断拓展行业边界,使综艺节目的定位突破了单一的娱乐功能,成为促进文化、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综合性载体。其中,围绕综艺IP构建产业协同创新模式,不断升级产业链,不失为一种运用产业融合方式实现综合效益显著提升的有益尝试。

《全球旅游目的地分析报告》显示,综艺和影视剧对游客选择旅游目的地具有重要影响。24.5%的中国游客会在观看某部综艺节目后,对其中的取景地动心,从而想去亲身感受镜头中的风景,体验相同的游玩路线。这从一个侧面体现了文旅融合发展的大趋势。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城市和旅游目的地加入综艺节目制作,文旅主题的节目数量显著提升。《最美中轴线》《万里走单骑》《登场了!洛阳》《还有诗和远方·诗画浙江篇》《一路唱响》《宝藏般的乡村》《我的桃花源》,以及《极限挑战宝藏行·绿水青山公益季》《奔跑吧·黄河篇》等节目,充分挖掘我国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运用纪实真人秀的形式,带领观众走近历史文化遗产,领略壮丽河山,感受现代都市风情,体验诗意田园生活。这些节目的热播也带动了当地的旅游产业,为文旅融合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

用创意元素激活历史文化,并结合现代审美的国潮文创产品,已然成为年轻人的新潮流。《国家宝藏》《上新了·故宫》《唐宫夜宴》等节目与文创设计联动,助力文化遗产向文化资源转化,让传统融入现代,让经典走进生活,释放出了强大的社会影响力。节目推出的文创产品不仅具有传统文化气质,体现中式美学,也兼具日常实用价值。历史文物因此突破了时空的限制,飞入寻常百姓家。此外,随着综艺市场掀起“推理热”,在推理类综艺的助推下,新兴文创产业剧本杀一路蓬勃发展。比如芒果TV依托王牌节目《明星大侦探》开发了“线上内容+线下实体”的IP矩阵,开设主题实景探案店,组织“明侦城市行”等巡回式线下活动。爱奇艺则凭借“迷综季”的内容IP介入剧本杀行业,积极探索网络综艺与线下消费融合的更多可能性。

总而言之,在新媒介、新技术带来的环境变化以及文化产业发展新趋势下,国产综艺节目积极应对,强化文化内涵、探求模式创新、推动跨界合作、实现价值创造,产生一批涵盖不同类型的精品佳作。相信在融合理念的指导下,综艺节目创作之路将越走越宽广。

《光明日报》( 2022年04月20日 15版)

胡英 汪应洛 凌永顺 钟训正 刘守仁 陆元九 关兴亚 万哲先 毛江森 张友尚 卢强 李文华 龙驭球 顾真安 邱兆祥 张国成 赵伊君 汤鸿霄 赵梓森 黄克智 沈其韩 杨叔子 解思深 彭一刚 王琳芳 顾健人 朱英浩 王威琪 张兴钤 孟兆祯 徐叙瑢,院士 范海福 梁骏吾 於崇文 邹竞 周勤之 王哲荣 黄文虎 潘际銮 李三立; 余国琮 张子仪 陈敬熊 毛用泽 朱兆良 戴永年 潘自强 文圣常 徐性初 陈念念 追思 沈福存 郭汉城 陈文新 叶可明 李正名 张涵信 黄宏嘉 许厚泽 黄宗毅 郑哲敏 郭景坤 李前宽 刘秀荣 薛禹群 姜景山 黄熙龄 陈清如 吴孟超 刘兴土 闵桂荣 杜近芳 李京文 谢毓元 沈善炯 费振刚 彭士禄 追思 周又元 李济仁 冷成金 周毓麟 程镕时 沈忠厚 王绶琯 蔡美彪 他们,与星空同在 中国工程院院士 冯端 王玉普 李冠兴 潘鹤 侯锋 陈灏珠 汪应洛 凌永顺 钟训正 刘守仁 陆元九 关兴亚 万哲先 毛江森 卢强 张友尚 李文华 龙驭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