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淄博博山菜被认定为中国鲁菜发源地?
15 个回答
食文化协会应邀去博山评定的时候参观了聚乐村饮食文化博物馆也参观了博山的其他历史博物馆,如果结合赵荣光的《中华饮食文化史》一书中把鲁菜发源追溯到西周齐国的观点,博山被评定为鲁菜发源地并不是毫无根据,但博山到底是鲁菜单一发源地还是发源地之一,这里先打一个大大的问号,原因文末会讲。至于比博山更早的临淄为什么没有评上,只能说大概是临淄后世没有发展出地方特色菜系吧,不具备代表性。
说起鲁菜,历史上主要就是两大流派,济南帮跟福山帮,后面建国后整理了孔府家宴并加以改进出现了孔府菜这个第三大流派,在博山被定为鲁菜发源地以及隔年正式被列入鲁菜第四大流派之前,互联网上关于博山菜一直被讨论的就是为什么博山菜不被鲁菜认可为一个流派,其实这事也很简单,因为以前博山菜是整体划入到淄潍菜这个小系里的,而受益于历史上济南府的辖地广泛,又身为省会,鲁中淄潍派、济南历下派、泰素(属地方特色)等鲁中鲁西北流派又被统归为济南派,毕竟从明清至近代鲁菜的大发展中,博山(颜神镇)虽然有矿有窑,人口跟经济都具备一定的鲁菜发展条件,但终归只是一个既不靠近青州府治所也不靠近济南府治所的小镇,各方面都无法抗衡山东省会历下菜系的发展规模影响以及早在清朝就在北京创办八大楼打出响当当名号的福山帮。
与博山被定为鲁菜发源地的第一印象不同,现代的博山菜其实是一个非常典型的融合菜系,当然,不是说烟台福山派济南历下派等没有融合其它派系的鲁菜,而是现代博山菜的融合时间并不久远并且脉络非常清晰,甚至可以说大部分是一家饭馆的功劳,这家改变了现代博山菜的饭馆就是博山聚乐村饭庄。
如今博山已经将聚乐村饭庄的历史设为代表博山菜的饮食文化博物馆,博物馆介绍里也没有避讳聚乐村饭庄联合创办者兼博山四四席的开创者王广镛自小在济南菜馆学徒,通晓济南菜制作工艺以及后来学艺于济南御厨袁发的一系列经历,所以认真追溯起来王广墉的鲁菜技艺其实是济南菜的底子,王广墉不仅创造了博山四四席,其一生也融合改良过几百道鲁菜,如果再算上聚乐村另一位创办者栾玉琢,那么现代博山菜其实是融合了博山菜系、济南菜系、京派鲁菜等一系列鲁菜派系的集大成者。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博山菜融合了济南菜以后济南的九转大肠、芙蓉鸡片、糖醋黄河鲤鱼、历下双脆(油爆、汤爆双脆)等名菜也变成了博山名菜。济南菜精于制汤的特点也被王广镛运用到了其开创的博山四四席的菜式里面。(聚乐村饭庄饮食博物馆文字介绍)
最后,如果参考一下赵建民的《中国鲁菜文脉》一书,鲁菜其实一共有六大风味:济南风味、胶东风味、济宁风味、博山菜、孔府菜以及其他风味,济宁风味是跟孔府菜并列的,代表了鲁国的传承,这也是在文章开头我对博山为单一鲁菜发源地的说法存疑的原因,因为济宁风味完全有资格代表鲁国历史申请鲁菜发源地,并成为鲁菜第五大流派。
——————————————
相关文献参考:
《中华饮食文化史》———赵荣光 著
《中国鲁菜文脉—中国鲁菜文化大系》———赵建民 著
博山聚乐村饮食文化博物馆
——————
至于下面那个说济南菜都是博山菜济南全是博山大厨甚至扯出鲁菜起源于河北之类的其实不值一驳,首先第一件事就没有任何资料记载,能查到的就一句建国后大批博山大厨下济南,这句话后面还加了一句待考证,且不说建国那会儿济南历下派成型已久,博山大厨也贡献不了什么,你要说历史上这些派系相互影响过还说得过去,而且说到当今鲁菜的六大泰斗:崔义清(济南人)、颜景祥(济南人)、王义均(烟台福山人)、张文海(北京人)、崔长清(德州人,德州扒鸡传人)、王兴兰(济南人,专攻孔府菜)也没有一个博山人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