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电影《盛夏光年》

前段时间看完了《盛夏光年》 ,可以说是一次意外的收获。怎么说呢?最开始我并不知道这是一部同性题材的电影,只是因为在好几年以前就念叨着要看五月天《盛夏光年》的同名电影却因为各种原因一直没有看,前几天因为心情不好,突然想起还有这样一部电影很想看,以为是文艺清新却又青春叛逆的,想着看看释放一下。结果找资源的时候发现标签是同性,有点惊讶,但是带着点好奇也去看了。

看完已经是凌晨两点,当时的感觉是很悲伤甚至压抑,直到第二天醒来心里还无法平静,思考一番又去翻了各种影评,发现微博里几乎看不到有跟我相似理解的,那时候我的理解还不够全面。直到后来在知乎找到了些相似的理解,我便又去看了一遍电影,还有王纪尧版小说《盛夏光年》,其实这是电影的先行概念小说,而我当时还不知道,所以疯狂地找到了实体书秒秒钟下单,在这段穷到晚餐只能吃玉米或者馒头的日子,我又小疯狂了一把(笑哭)。由于等不及便提前把《盛夏光年》电子书看完了,小说的序里面有说明这是跟电影完全不同的两个故事,所以带着心理准备看完后的我还是更喜欢电影。之后得知原型是许正平的短篇小说《光年》,看完后发现电影有改编,而且电影本身也有被删减的部分。有些读者可能偏爱原著《光年》,我在贴吧也有找到各种不同的理解,于是我又把电影刷了两三遍。的确,《光年》对于故事情节的掌握和发展都是很严谨的,我很喜欢。可是我更被电影吸引,排除不了先入为主的因素,但我认为导演会有他要想表达和刻画的,这也是一种创作。所以,在这里,写下这篇也许废话很多的拙文,有我个人的一些理解,也结合并总结了来自知乎和贴吧等的我比较赞同的理解,同时记录我这一周的心路历程。

⒈电影《盛夏光年》 的高潮背景是在1999年左右的台湾。当时台湾的社会风气是非常保守的,大家对同志也是敬而远之。(到今年的5月24号台湾省才会将同性合法化。)我觉得这一点对电影人物的刻画起到了最为关键的作用。

⒉电影里穿插了两首五月天的歌。

第一首是在余守恒的家里,守恒邀请正行和他一起复习功课,我们都知道守恒就是不爱学习的那种,他一打开音乐放的就是五月天的《拥抱》。《拥抱》是五月天为角头音乐一张同志专辑《拥抱》创作的主打,并于1999年收录于五月天的的首张专辑。


在整个电影里面,余守恒一直都是主动的那一方。应该是在读国小的时候,在他做不到让正行这个所谓老师安插在他旁边的“假朋友”受到老师惩罚受到伤害的时候,他对正行的感情就已经比较特别了,他都知道但这是他的秘密。守恒跑到正行跟前说,“你是我最好的朋友。”守恒很依赖正行,他干什么都会拉着正行,正行也都会陪着他。之后九年的相处,更让这种感情悄悄地变质,只是守恒他不敢面对自己的内心,不敢让这份不被一般人所认可的感情被世俗扼杀。这首歌正是余守恒这个角色的写照。我看了一段对陈正道导演的幕后采访,谈到电影人物的设定,他说守恒是一个外放、知道自己魅力在哪、内心会有他的一些阴暗面跟他自己思考的地方的人。他爱正行,可是他对这样同性爱情的期许和它被世俗接受的渴望只能放在心底,可是他无论如何都会让他的爱别走。

第二首是五月天阿信、1976大麻、浊水溪公社罗伯、自然卷奇哥联合为此电影创作的主题曲《盛夏光年》。守恒和慧嘉考上公立大学而正行却意外失利只得边上私立大学边备考复读。那时候守恒和慧嘉已经在一起了,可是他们都没有告诉正行。在正行家里,守恒一打开正行的音乐就是五月天《盛夏光年》放到的“而现在,放弃规则,放纵去爱,放肆自己”。

上图是五月天阿信为小说《盛夏光年》作的序。想必这和电影里的人物有联系。“青春的他们从不转弯,直到撞到头破血流,才心满意足地呼了一口气。”我认为这是更符合康正行这个角色的表达。正行就是那种带着书生气的乖孩子,他清楚地知道自己爱守恒,在自己的爱情上面他是“不乖”的,他几次想告诉正行他的心意,可是他都没有。他唯一害怕的只不过是守恒知道后他们连朋友都做不了。是的,他爱守恒,放肆不会转弯不会回头的那种爱,结局的时候他终究对守恒告白了。一路的跌跌撞撞已经让他头破血流,可他还是掂着自己的内心义无反顾。

陈正道导演说这是他第一次尝试把青春、成长和同志这几个题材混在一起拍成电影,他只是在拍他想拍的,呈现他想呈现的。谈到电影音乐他更是直言,1999年五月天的出现对社会有哪样的影响,他们的音乐有哪样的社会价值,可以放到电影中,放在哪个时空影响到这些主角,他都是考量过的,他的选择非常诚恳且坚定。

⒊ 如图,

对于上图的理解,有一个地方同我的理解不一样。舞会上的“二选一”后,正行慌乱跑回家,守恒去找的应该是正行。因为在电影未删减的版本里,正行从舞会离开后,守恒跟慧嘉提出了分手,他选择了正行。所以啊,正行和慧嘉各自在守恒心里的地位如何已经一目了然。我特别喜欢舞会那一段张睿家(饰康正行)和张孝全(饰余守恒)的表演,反复看了好几遍。导演还有一个细节处理的非常到位,舞会那天守恒右耳耳骨带了一个银色耳钉。如果电影前部分即正行和慧嘉在台北玩的那晚船g戏那里(即守恒突然停下,跑到浴室愤怒摘下自己右耳耳饰)也有这种表达,那这两者或许是一个呼应。因为“Left is right, right is wrong.”是外国对男孩穿耳的诠释,也有外国男孩以在右耳穿耳洞来宣示自己的性向。但这是否是导演故意地处理还是仅是巧合那就只有导演自己知道了(耳钉这条理解出自盛夏光年百度贴吧)。

⒋对于守恒和正行船g戏的理解。

从正行在舞会隐晦表露自己内心之后,守恒跟慧嘉提出了分手,同一天晚上,守恒才和正行发生关系。守恒对正行##之时,他是有醉意的,但从细节来看他应该是清醒的,意识还没有到分不清男女的混乱状态。可是守恒对正行的爱是藏在心底的啊,他不敢面对自己的内心。他也就只有借酒壮胆,加上自己当晚情绪的累积和情感的爆发,守恒才终于释放自己,他用身体向正行告白,同时也是想留住正行。而正行又怎样认为呢?他自然是在不明所以的情况下被守恒##,他以为守恒醉了,所以才有了那句经典的台词“余守恒,你是不是在耍我啊?!”。他甚至认为守恒看到他和慧嘉抱在一起生气跑掉(未删减版里的情节)只是因为他作为守恒的好兄弟,守恒居然得到了他的背叛,哪怕守恒刚和慧嘉提了分手。可是抗拒之后守恒还是接受了的,这一段其实可以从守恒在新公园里遇到一个中年男子那段戏看出铺垫。



遇到中年男子是在新公园的池畔(参考白先勇的《孽子》,五月天阿信在《拥抱》里写到的“晚风吻尽荷花叶,任我醉倒在池边”即出自此小说。台北新公园是同性恋聚集处是公开的秘密。但对于上面截图里的“正行和……第一次发生关系”这句,我不赞同。因为正行在跟慧嘉曾经一同待过的同一间旅舍的同一张床上(原著里)是同样地拒绝了这位中年男子。原著《光年》里的描写是正行极力挣脱的,而我认为电影里即便是简略的情节也是可以分析出来的。如果正行没有拒绝那男子,那事后正行不可能是什么事都没发生似的走出旅舍,因为在电影后部分即正行和守恒发生关系后的第二天正行是很不适的,甚至严重影响到了他考试。可见,正行在拒绝男子那里应该是明白了自己只想要守恒一个。所以在守恒要和他发生关系时,那难道不是他一直想要的吗?不是庸俗的对情爱的欲望,而是“我对你的感情是超乎友情的,是爱情的那种爱,包括我对你的情欲。”所以他是接受了。

原著《光年》里对这一段描写成了两个人的相互告白,这不冲突,毕竟原著和电影对人物的设定和刻画本就有区别。关键是这两种描写我都觉得很唯美。在微博里看到一个对电影中守恒亲正行时正行的样子的描写,说是“被爱的人第一次亲,心脏漏掉一拍的感觉。”

⒌事后正行给慧嘉打了电话让她来陪守恒,并且说不管发生什么事,他们都要好好在一起。正行在爱守恒的这条路上不会转弯,可他害怕守恒若真知道他的心意会不会连朋友都做不下去,他不想伤害守恒,他爱他,他也不想伤害慧嘉,只是他以为的伤害。所以正行选择继续隐忍,默默离开。

⒍守恒醒来后跟慧嘉说他真的不能失去他们两个任何一个。其实实在要二选一的话,守恒早就做出了选择,他选择正行。但慧嘉是一个什么样的存在?她被守恒当作过侵略他领地的敌人,被他当作过正行的替代品,他说他到现在还是很怕那种(没有朋友的)感觉,他畏惧寂寞。这里慧嘉哭了,她为什么哭?或许是她终于明白了她不过真的只是一颗彗星而已。她只是擦过了原本就很完整的守恒和正行的世界。与其说和慧嘉是恋人,不如说是朋友,守恒不想失去这个朋友。但慧嘉到底代替不了正行。

⒎电影台词还有一个细节,每次正行和者守恒谈到慧嘉时,用到的ta都不是女字旁的“她”,而是单人旁的“他”。如果这不是工作失误什么的,那是否也可以看成一种处理一种暗示?当然这得问编剧啊导演啊幕后啊什么的了。

⒏电影结尾。

导演是留白了的,第一次看完心都要碎了。等多次解读以后,我似乎有了完全不一样的感受,至少心里好受多了。结尾值得注意的是是女主慧嘉的表情和情绪变化。

海边,正行向守恒表白的时候,慧嘉坐在车里哭的很厉害。虽然坐在车里,却能听清他们说的一字一句。慧嘉是唯一一个明白守恒和正行之间感情和关系的人。他心里其实一直爱着正行,正行的这一番表白也是间接宣告慧嘉对正行单方面的彻底失恋。但是她可能更不愿看到两个她都在意的人一直活在痛苦里,或者最终落个形同陌路。在守恒回应正行的表白后,他们俩站在海边看着对方,两个人的表情和眼神都很有戏。正行哭的越来越让人心疼,而守恒没有逃避,这不同于舞会那天的他,他看着正行的眼神是带点委屈的又带点宠溺的。那正行的哭泣是因为他期望的落空吗?真的是落空的吗?会不会是感动自己这么多年的不易终于得到了一点回应?是不是讶异自己偷偷爱着的那个人原来也是那样在乎自己?这种哭泣的变化类似于被无助、压抑、委屈、挣扎、失望和难堪充斥的我们本还能强忍眼泪,可当最爱的那个人一来问起你,眼眶便瞬间决堤,好不容易筑起来的壁垒也刹那间倾塌。脱下了长日的假面,只有最真实的自己伫立于废墟中,停不下抽泣,小孩子一般,却终于能放肆地说,“你终于来啦,我还以为这个夏天就这样过去了。”

此时慧嘉从车里走出来,虽然还哭着,但眼睛和嘴角是带着笑意的。那天早上她能从守恒话语里解读到他的内心,那这一次是不是也可以?她是不是在替海边的两个朋友感到欣慰?她是不是也终于放下了自己藏了太多秘密的而小心翼翼的心?也有人怀疑慧嘉的存在根本没必要,我不赞同。慧嘉虽然整个扮演的是彗星的角色,可若是没有她这颗彗星来打破守恒和正行这个世界的平静,那还会有后来的故事吗?若是有,那会不会大概率是彻彻底底的悲剧?

太多人被现在这个结局伤透了心,太多人因为守恒那句“你真的是我最好的朋友”而以为这即使留了白也很清楚是悲剧收尾。第一次看完的我也不例外。可是在这么多次的推敲解读后,我更愿意相信这是一个被潜藏的happy ending。贴吧里有两位观众的理解我特别赞同,如下,





在这个盛夏,他们离对方最近,却是远在眼前。踽踽光年,终是久别重逢。怒赞电影美术的取景,花莲的海岸很美,天空也是,但会有乌云,刚好照映了主角们的心境。你看,乌云散开了,花莲的天空只有越来越清晰绮丽的朝霞,“康正行,你还要继续哭?不来我的怀里吗?”

爱一个人,无关乎性别。

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

编辑于 2019-08-29 1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