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应对需求收缩压力,必须采取有效措施积极扩大内需,不断增强稳增长的内生动力和基础。扩大有效投资是扩大内需的有效途径,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是扩大有效投资的重要着力点,既关系当前成功应对经济下行压力、扎实稳住经济,又关系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长远目标。

从短期看,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大量资金投入,既能直接带动企业扩大生产,又能促进增加就业、居民收入增长和消费需求回暖,繁荣和稳定宏观经济。从长期看,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加强关系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生产力布局、国家重大战略、产业高质量发展和维护国家安全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有利于保障国家安全,为我国经济长远发展和高质量发展打下坚实基础。近年来,我国基础设施体系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在重大科技设施、水利工程、交通枢纽、信息基础设施、国家战略储备等方面取得了一批世界领先的成果,基础设施整体水平实现跨越式提升。但总体来看,我国基础设施发展不平衡问题仍较为突出,在交通运输、水安全风险防控、城市地下空间布局和管网建设、城镇生活垃圾分类和处理设施等方面仍然存在一些短板,制约着产业高质量发展、新型城镇化建设和民生保障水平提升。

今年4月26日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对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作出战略部署,提出“要统筹发展和安全,优化基础设施布局、结构、功能和发展模式,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打下坚实基础”。4月29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再次强调,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这为我们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发挥有效投资的关键作用,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指明了方向。

当前,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具有多方面有利条件。我国政府信用好、财政税收长期增长潜力大,能够通过多种方式为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筹措资金。我国社会资金规模庞大且对政府投资项目有很高的参与热情,依靠政府投资动员社会资金参加基础设施建设的潜力很大。我国是全球唯一一个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目录中所有工业门类的国家,220多种工业产品产量位居世界第一,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具有充足物资和技术保障。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具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能够办成很多大事难事。面对新的形势和挑战,我们要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用好各方面有利条件,大力优化基础设施布局、结构、功能和发展模式,调动全社会力量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构建好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在促进宏观经济稳定的同时,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打下坚实基础。

(作者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 人民日报 》( 2022年06月23日 10 版)

(责编:代晓灵、万鹏)

人民日报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263    举报邮箱: jubao@people.cn

人民网服务邮箱: kf@people.cn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636    举报邮箱: rmwjubao@people.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1-20060139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7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65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京网文[2020]5494-1075号 |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京)字121号 | 京ICP证000006号 | 京公网安备1100000200000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