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又称
楹联
、
对子
[16]
、楹帖等,是以两组形式相对,内容相关的语句为表现形式的应用性文学样式,具有上下联字数相等、平仄相对、对仗工整等文学特色
[17]
。对联切合了中国古已有之的对偶观念和对称审美,顺应了汉语言的结构特征及中国古代文化审美原则,符合中国简短表达和诗性表达传统,雅俗共赏
[18]
。
对联可分为春联、风景名胜联、书斋联、门联、堂联、灯联、格言联、谐趣联、寿联、婚联、行业联、应制联、集联、课联和文艺作品联等
[5]
。对联以精炼的文字和独特的艺术形式表达人们博大精深的思想感情和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内容,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和审美价值
[16]
。
周朝时有了用桃木来镇鬼驱邪的风俗,形成对联的前身
[1]
。西晋时期出现合律讲究的对句
[2]
,并在五代时期出现最早的春联
[1]
。宋朝、元朝时,桃符向着对联转变,直至明朝开始普及
[12]
,并在清朝乾隆、嘉庆、道光年间达到兴盛时期
[2]
。
在中国多个民族中存在着丰富有趣的对联文化
[5]
。随着世界各国文化交流的发展,对联传入
越南
、
朝鲜
、
日本
、
新加坡
等国,并保留着贴对联的风俗
[2]
,在中国,已有《
对联
》等多个学术期刊,以及多篇学术著作
[11]
[14]
,
楹联习俗
于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6]
。
对联是诗词形式的演变,是中国文化遗产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中国各阶层的一种文化生活习俗。它可以精炼的文字和独特的艺术形式表达人们博大精深的思想感情和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内容,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和审美价值。有陶情恰性、美化环境、增添情趣的功效
[16]
周朝,有了用桃木来镇鬼驱邪的风俗。先秦文学著作中,对偶手法运用还不算普遍
[1]
。秦汉以前,中国民间每逢过年,有在大门的左右悬挂桃符的习俗。桃符是用桃木做的两块大板,上面分别书写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荼”和“郁垒”的名字,用以驱鬼压邪
[2]
。这两块桃木板名词对名词;右边“垒”字是仄声,左边“荼”字是平声,正好和对联的读法、写法一样,即桃符就是最早的“春联
[3]
两汉时期,一种叫做“赋”的半诗半文的文学形式发股起来。这种文体讲究文采和韵律,兼具诗歌与散文的特点,在汉代颇为盛行,以致形成了一种特定的文体。在赋体作品中,对偶的修辞手法得到了广泛、自觉的运用
[1]
西晋时期(290年左右),出现合律讲究的对句,可视为其形成的重要标志。五代,人们才开始把联语题在桃木板上代替了降鬼大神的名字
[2]
。乾德二年(964年),后蜀之主孟昶在除夕题于卧室门上的对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两句对偶工整、含义明确,而且首尾二字连起来便是“新春”,很适应春节的气氛。又由于次年正月(964年)后蜀被灭亡,宋朝派吕余庆任成都知府,宋太祖赵匡胤的诞生日又称为长春,这与孟昶联中的“纳余庆”“号长春”的奇异巧合,被世人视为“卜语”、“预言”。因为被认为是中国最早的一幅春联
[1]
宋朝,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经相当普遍,所以王安石的《元日》诗中写的“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就是当时春联盛况的真实写照。由于春联的出现和桃符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古人又称春联为“桃符
[2]
”。宋代以后,对联文化逐步发展形成,可是并没有达到相对繁盛的状态。目前流传下来一些署名为宋代、元代著名文人如
苏轼
、
王安石
、秦观、朱熹、陆游、赵孟颊等人的对联,其中不少是从他们的诗文中摘抄而来,算不得真正对联;也有不少已经经过专家考证,是后代人杜撰的作品。真正可以确信是宋代原作的,少之又少
[12]
[1] 杨景亮,陈在东编. 民间楹联[M]. 东营:石油大学出版社, 1996.01:2-10.
[2] 郑宏尖主编,身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M],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6.07,314-317.
[3] 陈平,楹联文化小识 修订本[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08,3+20-26+51-53.
[4]
楹联习俗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非遗
[引用日期2025-01-17]
[5]
【道中华】辞旧迎新说春联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
[引用日期2025-01-17]
[6]
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
.中国政府网
[引用日期2025-01-18]
[7]
非遗过大年 文化进万家丨于新旧交替中寄宏愿,于热闹红火中筑根魂——我们的春节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非遗
[引用日期2025-01-18]
[8] 宫泉激著,家园[M],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20.04,289
[9] 陈国才主编. 楹联教育启蒙[M]. 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 2018.12:314.
[10]
2020年度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报告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
[引用日期2025-01-18]
[11]
中国楹联学会会刊《对联》出版邵东楹联文化专刊
.新湖南
[引用日期2025-01-18]
[12]
对联艺术概说:对联的历史脉络
.舟曲县人民政府
[引用日期2025-01-18]
[13]
让楹联“飞入寻常百姓家”
.百家号 华声在线
[引用日期2025-01-18]
[14] 徐琳.跨文化语境中的中国春联及其应用推广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1.
[15] THAO(范氏草) T P . 越南對聯及相關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20.
[16] 余承林.对联:中国文化的一朵奇葩[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02):48-49.
[17] 张小华.中国楹联史[D].南京师范大学,2012.
[18]
听楹联里的中国气派 学作新时代的春联
.百家号 湖南日报
[引用日期2025-01-18]
[19] 李麟主编. 对联文化常识[M]. 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 2010.01:8-9.
[20]
追寻赵朴初在浙江的足迹
.中国民主促进会安徽省委员会
[引用日期2025-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