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 名
- 晏殊
- 别 名
- 晏元献 、 晏同叔
- 字
- 同叔
- 谥 号
- 元献
- 封 号
- 临淄公
- 所处时代
- 北宋 中期
- 民族族群
- 汉族
- 出生日期
- 991年
- 逝世日期
- 1055年2月27日
- 主要成就
-
诗词创作
扶持应天府书院,培养大批人才
人物生平
早而夙慧
慎密得器
获罪外贬
再入中枢
晚年生活
主要影响
政治
文学
-
词
-
诗文
教育
历史评价
-
①由王官宫臣,卒登宰相。凡所以辅道圣德,忧勤国家,有旧有劳,自始至卒,五十余年。 [1]
-
②自少笃学,至其病亟,犹手不释卷。……其为政敏,而务以简便其民。其于家严,子弟之见有时,事寡姊孝谨,未尝为子弟求恩泽。 [1]
-
②殊、籍、随、得象皆起孤生,致位宰相。籍通晓法令,随练习民事,皆能用其所长。然籍终至绌免,随数遭谴斥,何其才之难得也。得象浑厚有容,殊喜荐拔人物,乐善不倦,方之诸人,殊其最优乎! [35]
轶事典故
不敢越职
质朴不拘
为人刚简
人际关系
亲属
关系
|
姓名及生卒年
|
简介
|
---|---|---|
高祖父
|
晏墉
(835-891)
|
唐懿宗
咸通十年(869年)进士,官终江南西道观察判院,并定居高安。
|
高祖母
|
王氏(839-895)
|
生平不详。
|
曾祖父
|
晏延昌
(861-926)
|
举家徙居临川。后赠开府仪同三司、太师、中书令兼尚书令。
|
曾祖母
|
张氏(861-930)
|
后赠陈国太夫人。
|
祖父
|
晏郜
(891-971)
|
后赠开府仪同三司、太师、中书令兼尚书令、英国公。
|
祖母
|
傅氏(894-963)
|
后赠许国太夫人。
|
父亲
|
晏固
(944-1013)
|
后赠开府仪同三司、太师、中书令兼尚书令、秦国公。
|
母亲
|
吴氏(946-?)
|
封唐国太夫人。
|
兄长
|
||
弟弟
|
宋真宗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赐进士出身,早逝。
|
|
元配
|
李氏
|
|
继室
|
孟氏
|
屯田员外郎孟虚舟之女,封钜鹿郡夫人。
|
王氏
|
||
长子
|
晏居厚
|
官至大理评事,早逝。
|
次子
|
晏承裕
|
一作晏成裕,曾任尚书屯田员外郎。
|
三子
|
晏宣礼
|
曾任赞善大夫。
|
四子
|
晏崇让
|
|
五子
|
晏明远
|
曾任大理评事。
|
六子
|
晏祗德
|
曾任大理评事。
|
七子
|
晏几道
(1038-1110)
|
|
八子
|
一说为晏殊第九子。曾任太常寺太祝。
|
|
长女
|
晏氏(?-1087)
|
|
次女
|
晏氏
|
|
据欧阳修《赠司空兼侍中晏公神道碑铭》载,晏殊共有六女、十二孙。
|
交游
姓名
|
与晏殊的关系
|
---|---|
张知白
(961-1028)
|
安抚江西时发现晏殊的才华,以“神童”名向朝廷举荐他。
|
陈彭年
(961-1017)
|
|
王钦若
(962-1025)
|
晏殊常“以文翰游于”王钦若馆舍中。
|
钱惟演
(962-1034)
|
晏殊任三司使时曾求牡丹于时任洛阳留守的钱惟演,钱惟演以诗附花赠予晏殊。
|
杨亿
(974-1020)
|
|
吕夷简
(979-1044)
|
二人长年为同僚,互有诗文唱和。宋仁宗亲政后,吕夷简曾进言营救晏殊。
|
范仲淹
(989-1052)
|
晏殊知应天府时,延请范仲淹兴办府学。范仲淹守边有难时,晏殊加以援助。二人终生为友,范仲淹始终“以门生事之”。
|
张先
(990-1078)
|
曾为晏殊幕宾,并为其《珠玉集》作序。
|
宋庠
(996-1066)
|
宋庠及第时晏殊为编排等第者。曾学习晏殊诗法,与他有诗文及书信往来。
|
宋祁
(998-1061)
|
宋祁及第时晏殊为编排等第者。曾学习晏殊诗法,并颇得其器重,关系十分亲近。
|
梅尧臣
(1002-1060)
|
在陈州与晏殊有多首唱和诗,此期间创作的拟古诗也可能受到晏殊的影响。
|
文彦博
(1006-1097)
|
文彦博曾为晏殊幕宾,晏殊为其父撰墓志铭。
|
欧阳修
(1007-1072)
|
晏殊对欧阳修有提携之恩,欧阳修深为感激。二人有诗文及书信往来,但晏殊不喜欧阳修
[58]
。
|
韩琦
(1008-1075)
|
得到晏殊不少的帮助。
|
邵亢
(1014-1075)
|
在颍州团练推官任上深受颍州守臣晏殊器重。
|
韩维
(1017-1098)
|
韩、晏两家渊源颇深。韩维曾为晏殊在颍州、河南的幕宾,二人有诗文唱和。晏殊死后,韩维撰文痛悼。
|
王珪
(1019-1085)
|
王珪曾为晏殊幕宾。
|
苏颂
(1020-1101)
|
苏颂曾为晏殊幕宾。
|
王安石
(1021-1086)
|
在王安石及第时晏殊对其极其赏识。
|
傅尧俞
(1024-1091)
|
晏殊任西京留守时称赞时监西京税院的傅尧俞为宰相之才。
|
主要作品
©2025 Baidu
使用百度前必读
|
百科协议
|
隐私政策
|
百度百科合作平台
|
京ICP证03017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