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发于 笔阵图
写意画的出现是中国美术衰落倒退的开始吗?

写意画的出现是中国美术衰落倒退的开始吗?

作者: 筱顽咚

(本文经作者同意,根据他的一篇回复“ 写意画的出现是中国美术衰落倒退的开始吗? ”整理,在此表示感谢!)


写意画的出现是中国美术衰落倒退的开始吗?

先看一个关于日本岩彩画大师东山魁夷作品视频,从这个视频可以看到一个艺术家敢于打破陈规,不断超越自我,避免自己陷入舒适区的过程。


顺便贴两张宋范宽的《溪山行旅图》局部图,请大家看一看教科书小图里展示不到的细节。刻画之精微实在是令人咂舌、震惊!
什么是真正的中国艺术?这就是!




很明显这些作品都是写生出来的东西,因为毫无套路感,细节极度丰富。画面由内而外散发着一种精气神,一种给人感觉非常“真”、“淳朴”的精气神。反观后期那些玩套路的人画得所谓画,那真的没法看!毫无气质。

同样是文人山水画为什么我只欣赏北宋的文人山水画?原因很明确:一群有绘画天赋的人用心画出来的东西当然要备至推崇!不崇拜这些人崇拜谁?

中国美术史认为 中国画巅峰时期是宋代 ,这是官方认定。凡是了解中国美术史的人应该都知道这个事实。所以,宋代以后的中国绘画基本呈衰落趋势。而所谓的“大写意”正是出现于此后的明朝。


首先简单谈一下宋代及其之前的绘画。像《韩熙载夜宴图》这样的名画我就不谈了,说一些其他的。

这是宋人的《出水芙蓉图》,这张画真正做到了艳而不俗。
可贵的是这种雅致可不是一般个案,这是宋代画家的常态。很多作品极尽繁琐富丽,但就是不艳俗。极耐看,着实见功力。

细节丰富,造型设色全然没有任何瑕疵。更加难得的是这些画无一例外都是写生的。
怎样判断这是写生的?原因很简单,不写生很难能刻画如此多的细节,而很多细节又都非常符合客观事实,造型生动。所以都是写生佳作。

有人可能纳闷,写不写生很了不起吗?
相当了不起!

其实对于美术生来说,默写是一个画家必备的素养,不能凭空描物的画家多少是缺少一些才思的。小弟虽然不才,但基本的默写能力自认尚可,想必大多数画者也都不会比小弟差。
但是,默写出来的东西往往缺乏灵性,不生动,不感人。因为这些都是你头脑原本就有的东西,已知的东西是不可能打动自己的。你连自己都打动不了又如何打动别人?
所以,很多有追求的画家往往不愿意默写,他们为了追求更好的艺术必须写生。这就是写生的可贵难得之处。

可惜啊,宋代之后中国绘画界就很难看到愿意写生的画家了。大多数所谓的“画家”基本都是背几个程式化的套路,然后用几个万能的构图形式,拼凑出一张画来。
试问,这是艺术吗?不!这是“工业感”很强的制造业。
试问这是画吗?不!这是裁缝!
(别以为只有当代音乐界才有李袁杰之流的裁缝,这种套路中国古代绘画界早就玩烂了!)

这种所谓的“画”就是著名的 文人画
文人画一开始其实也是写生的,也出了很多耳熟能详的大家。例如画《溪山行旅图》的范宽等等。
但是这事架不住中国人太聪明了,文人画刚刚见了一点眉目,谁知就被聪明的人总结出了套路。以至于这种题材的画很快成为了文人骚客附庸风雅的滥觞。
只是可惜了发展没多久的文人画起步就到了巅峰,以至于之后再也没出范宽其右者。

文人画之后很少有令人惊艳的佳作,大部分都是文人官老爷东拼西凑的东施效颦。如此一来试问还有谁愿意下苦功去写生?还有谁愿意画精细的作品?社会上充斥着一批外行人的东西,而这批人还是占据社会流量的文人官老爷,这就活生生的挤死了具有绘画天赋之人的活路!

劣币驱逐良币啊!
这也正是为什么宋代之后中国画急转之下的根本原因,这是外行逼死了内行的荒诞剧!

事情还没完!
文人画一般很少设色,即便设色也只是淡淡的涂一层赭石色或者是青绿色等等,以表示山是绿色,土是灰色。很少有人会像宋代花鸟画那样尽量严谨的追求客观现实。
为啥会这样呢?
原因很简单。那帮人不会呗!你想啊,都是一帮文人官老爷,压根就不懂美术,你指望他们革新美术简直是痴人说梦。能有个颜色那都算良心的了,大多数都是用墨色区分点明暗,找一找层次感罢了。另外,上颜色还不能涂得太厚了,否则色遮盖了墨线这是犯了大忌。
这带来一个无法挽回的恶劣后果:中国在宋代及其之前普遍使用的 矿物质岩彩颜料以及厚涂法彻底失传 !!
这里就要讲到中国古代最不应该丢掉的东西, 岩彩画和厚涂法

说起岩彩画很多人想到敦煌壁画。没错!敦煌壁画是中国古代岩彩画艺术殿堂。


敦煌帛画




这简直就是艺术的洗礼啊。
不知大家发现了没有,很多后世讲究的所谓“大忌”敦煌壁画基本上全占了。线条不流畅,颜色太厚“气滞”。
可是,这就是艺术。 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挥毫洒脱

这种唐代的岩彩画及其制作工艺绘画手法直接影响了日本绘画。以至于后来岩彩画在中国失传以后居然在日本大放异彩,工艺和绘画技法延续至今。并且人才辈出,影响力非常大。
日本当代著名的岩彩画家东山魁夷的作品:

美啊!

可以想见,如果岩彩画技法在中国不失传,如果没有外行扰乱宋代中国画的自然发展。给有天赋的画家以空间,中国画如今的面貌将大不一样!!
可惜啊!历史无法重来也无法假设。

不过,好在日本保留了中国唐代传下来的技法,当代中国的一些有识之士和留学生纷纷去日本学习岩彩画的工艺和绘制方法。近年来佳作频出,算是出口转内销吧!
以下是一些中国当代优秀岩彩画

算是对这种古代中国失落已久的技法的致敬和告慰吧!
说起岩彩,就不得不说厚涂法。
张大千曾经去敦煌临摹过敦煌壁画。可是张大千临摹的壁画总给人感觉缺少点什么东西。

其实张大千用的是重彩工笔的画法,画在纸上。而敦煌壁画用的是厚涂法,画在土墙上。感觉自然不同。

通过古代人和现代人的岩彩佳作我们可以看出厚涂法其实是一种特别美的技法。例如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尽管也是文人画,但是细看原作,王希孟颜料涂得很厚。可惜啊,这种技法不受后期薄涂法的人的待见。认为其气滞、呆板,不堪大用。实际上是那帮外行根本不会用!

这个就需要说到画画自身的 技术性和准入门槛 了。
画画是有门槛的 ,不仅有而且很高,不是谁都可以画画的。最起码你要有一定天赋,否则您最好离画画远点。

可是有一种画派的出现算是彻底打破外行和内行的次元壁。他就是“大写意”!

跟所有的画派刚刚出现一样,大写意的出现也有其创造性。现今公认的大写意画鼻祖是徐文长(徐渭)。就连强如齐白石这样的大家都明确表示对徐文长的崇敬之情,甘愿做其“走狗”。
徐文长的写意画别具一格,自成一派,确然有可堪开山立宗的本领。他的画都是闲来信手抒情的小品,可能其本人也没有野心和闲情开创新的流派。

但这事一旦开了先河就不是本人可以把控的事情了。这就跟西方的后印象主义一样,一旦有人这样“胡搞”了,那就刹不住车了,什么野兽派、抽象派、表现主义、未来派、达达主义全来了,一次次刷新美术造型能力的最底线,一次次降低美术准入门槛的最低标准。
以前文人画至少还讲究点程式化的造型,大气度,大画幅。现在好了,大写意的好坏评判完全不以客观对象为标准依据。相反,过分描摹客观对象是不及格的错误表现。

你说一张画不以接近客观对象的造型能力为依据,它还算画吗?!

写意画程式化更是严重无比。以至于这个问题到今天都成为困扰用写意画来写生的人首要问题。很多人出去写生,面对着的山山水水,不知该画程式化的石头还是眼睛实实在在看到的石头。按照客观对象画吧,画出来的味不对!按照程式化的方法来吧,写生意义何在?这样一来就跟默写无异了。
真是愁愁愁,愁白了头!
明明石头上没有苔藓也要固执的点苔;明明那么大的太阳挂在天空可是不能画,也不敢画。真是手足无措,丑态百出!

这是艺术?必然不是啊!这是历史进步?在我看来至少没有宋朝先进。人家宋朝人再怎么也不至于不会写生吧!
呵呵!

总结一下:

我不反对写意画,相反我很喜欢写意。 我上学之时曾经一度也沉迷其中,到处写生。
我的意思很明确, 我反对的是没有造型能力和绘画天赋但又掌握社会大量话语权、流量的外行压缩内行的行业空间,致使内行无路可走,进而导致外行把持绘画界以至于绘画倒退的现象!
试问如果现在流量明星们也开始画画了,画家群体咋混?看到这段话的小伙伴们,如果你是一个画画的,你希望一群掌握社会话语权的外行把控绘画界领导你吗?这些人原本就有众多粉丝,他们一旦画画那极有可能扰乱绘画市场,进而使整个社会审美出现偏差。而你即便天赋再高,绘画造型能力再好,你的出头之日在哪呢?

所以,正是想到这点我才对宋极其以后一群官员士大夫把持绘画界而感到愤怒。也正是这些人拉低了整个绘画圈的审美,导致了中国绘画界的衰落。

举个例子:郑板桥
郑板桥的官职按照今天来说属于是 市委书记、市长、市委常委、市司法局局长、市公安局局长、市法院院长、市税务局局长 等多职于一身。他是一个市的最高长官,掌握着一个市的最高话语权和流量,他同时又是一个职业画家,画画、卖画。
这样看来,郑市长还是他们市的 美协主席 嘞。

郑燮的竹子

你说是不是整个市就他画画最好?必然不可能啊,为啥如今他最出名?居然还列入了 “扬州八怪” 之一?凭啥呢?是画的好吗?客观的说画得至少不算差的,但也不算顶级的。
是什么原因小伙伴们自己还不清楚吗? 他依靠自身官位把持了话语权和流量,他就等于成为标杆。你如果是一个底层画画的尽管你比他有天赋,但是不学市长的画风你能有出头之日吗?所谓“上有好着,下必甚焉者矣”这样一来中国绘画界还能好得了吗?
不是中国绘画界没人才,而是人才全被“郑市长们”给彻底压制住了!堵死了上升之阶!
(大家可以去品品“扬州八怪”每个人的身份,都特别值得玩味。这里面至少有三个市长级别的干部,有几个是世代官宦世家,还有几个是官宦联姻。这样的人放到今天也是二代三代了,大把的社会资源掌握手中,养尊处优的他们可能会创造出多么有深度的艺术作品吗?这里面真正职业画家只有金农以及他的徒弟等两三个人罢了。然而他们的名望也多半来自于结交社会名士,有市长级别的干部人士为其背书、赋权。)
我不反对写意或者工笔,一个画种、画派我反对他干嘛?客观的说无论写意还是工笔明清时期都一样的不行,一样的衰落。

同样是画竹子,咱们看看宋代的竹子

注意观察竹子的各种分叉形态,刻画的真的特别特别的到位,疏密有致,层次错落,刻画精微。虚实关系恰到好处。
这就是一个好画家对生活的观察、洞察力,能刻画精微深入下去是一个画家的本事,多棒的作品啊!多么细心的画家啊!
反观郑市长的所有作品,全是一个模子,千篇一律。而且郑市长的画存世量还特别大,说明他的画绘画周期极短。
这根本就不是画画!这是批量生产!

我估计肯定有小伙伴会这样说:
“你拿工笔画和写意画比较,这根本没法比,不公平。”
那好,我今天不比较两幅画造型刻画的差异,咱们一起来看看构图以及用心程度的差异。
首先是郑市长的画,郑市长大概是太追求画的数量却忽略了一幅画最重要的质量问题,画面太多重复性的东西,缺少变化。

太多一个方向的叶子,缺乏推敲,可看性太低,构图中规中矩,没有亮点

郑市长这幅竹兰图太多一个方向的叶子,缺乏推敲,可看性太低。且构图中规中矩,毫无亮点可言。
咱们再来看看宋人的那幅作品:

这幅作品作者在构图上匠心巧思、十分大胆。
首先作者画了一些平行线的竹子斜插画面中央。平行线可是绘画大忌,由于很少有人能处理好平行线,因此鲜有人敢用。然而作者就大胆的用了平行线。
随后作者用一株梅花交错于平行线之上,破了平行线的走势,这一做法十分契合现代平面构成设计理论(特异性原则)。作者最绝的就是破形的梅花枝既不画多、也不画粗,就细细的一枝,特别巧妙,独居匠心。
梅花之上落两只小鸟在吸引了观众的注意力的同时平衡了画面重心,把画面由竹子斜出的“气”一下子拐了过来。足见作者对构图的巧思和对形式美感的领悟已经到了很高的程度,相当厉害!

整体构图的“气”的走势呈“S”形,自然而协调,独具美感。
所以,这是什么工笔画和写意画的问题吗?不是!
这是工笔和写意孰好孰坏之争吗??更不是!!
这分明是后期的从业人员根本就没把心思用在画上,根本就是一群外行把控画坛的问题!所以衰落就衰落在这群外行手中!

可惜的是这个宋代画家我们现在已经不知道他的名字了。原因有二,一是这个画家当时很有名,所以他一般不用署名人人看画便皆知其名。二是职业画家在古代社会地位是很低的。所以一般也没人知道他们是谁。

后来的画家就彻底变了一批人,这些人既是诗人、又是官员、公务员、又是文化名流、又是画家。你说这批人把持的中国绘画界能有好吗?

不过,好在绘画界的陋习在近现代彻底改观了,一批拥有现代造型能力的真画家重新夺回了话语权,绘画界又重新焕发了活力和生机。出现了大批优秀人才。黄宾虹、李可染、潘天寿、傅抱石、关山月、徐悲鸿、陆俨少、齐白石、张大千、李苦禅、林风眠、蒋兆和、黄胄、叶浅予、郭味蕖、黄永玉、张仃、吴冠中等等一大批写意或国画大师重新解构诠释写意画,涌现出大量写意精品。

中国工笔、写意画之所以衰落,是某一时期外行的扰乱。属于中国绘画人才的黑暗时期。无论写意还是工笔都属于优秀画种,人才也自始至终都不缺,唯一缺的就是给予有天赋、有能力的人才施展才华的空间和时间。


————————————————

原回复下有许多评论,下面摘录一些作者的话,是对上面内容的补充说明(由于条目比较零散,我加了黑体字的标题):


前排强调几个认知误区:

一,写意画是抽象画。

错了,写意不是抽象。写意画的本质是画“骨”,这个骨不是事物解剖学物理属性的骨,而是一种感觉,一种给观众感觉仿佛画出骨的感觉。所以从这个角度讲,写意画跟书法本质上是一个体系的东西,根据每个人性格的不同,可以有多重表现“骨”的方式,这样就形成了风格派别。所以,不了解写意画的小伙伴可以想象一下书法里的“骨”,进而去类比写意画的“骨”,你就明白了。

二、写意画是写实画登峰造极之后的返璞归真,是升华。

这个观点有点想当然了,也是对美术史的不了解。上面我说了,写意画是书法一系的东西,脱胎于书法理论。所以,本质上它不是画,狭义地说不是以客观事物为造型依据标准的画。所以写意和写实不存在继承关系,也就不存在什么升华一说了。

三、写意画是绘画巅峰。

上面我说了,写意画的母体是书法,本质不是画。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当写意画成为一个独立画派后也渐渐的跟书法渐行渐远了,越来越强调画的意趣,近现代很多人开始加入造型的东西在里面,书法的“骨”开始渐渐的转变为解剖学上的骨。这是好现象,我个人提倡尝新求变。但是也要意识到其他画派也在发展,新画种也在崛起(岩彩画)。大家都在发展,野蛮生长,彼此竞争,这很好。讨论巅峰没意义,强行巅峰更无意义。

四、写意画影响西方绘画。

有是肯定有,不过很少,我印象中确乎有一些西方人在玩类似写意画的东西,早年间有人也在写意画相关的论坛中转载发表过,得到的基本是嘲笑和冷嘲热讽。大家都在说西方人玩的是皮毛。

历史上写意画没有对西方世界造成重大影响,东方画种里对西方影响最大的是日本浮世绘。

不过写意画在东亚汉文化圈一带影响还是很大的。最大的影响就是催生了日本“南画”的产生和发展。感兴趣的可以搜一搜日本南画

暂时就谈这些,最后我还是那句话:中国写意画要发展,要革新需要每个写意画从业者彻底脱离舒适区。只有这样写意画才会真正有所发展。


关于视觉艺术:

画画原本就是光照在自然景物之上,反射至视网膜,然后经由视觉神经传到大脑,大脑解析分析后作用于手臂之上,最后对客观景致描摹。大脑的解析力以及人手的执行力完美配合。人有主观能动性,所以视觉艺术不可能完全复刻自然景致,也就有了艺术来源生活高于生活。
这个理是原理,理论上你可以用它解释所有视觉艺术,但你忽略了绘画的人文积淀这一层[捂脸]
你说的莫奈,他是印象派画家,印象派画家这样解释很对。但是其他画派就不可以了。例如表现主义,例如野兽派,例如后印象主义。他们的颜色表现得不是自然景致,是完全脱离自然的景致。你提到的梵高就是反印象主义,可能在不了解美术的小伙伴眼中,梵高只不过就比莫奈更自我一些罢了,其实不是这样的。莫奈画得是自然光影,他的画无论老年青年你只要在他的画中提取一两个颜色都可以在自然界找到。他的颜色体系早已定型了,老年的最大变化就是笔触比早年间大一些罢了。
梵高不一样,梵高完全不需要出去写生,因为他画得不是自然光影,所以写生也没用,这是他跟莫奈最大区别。所以学界称其为“反印象主义”。他们这一派反对的是莫奈一派的印象主义过分抄自然光影的问题(西方美术史)。
另外梵高一派有意将画面作平面化处理,这是受了东方平面化美学,准确地讲是受了日本浮世绘的影响。(西方美术史)
所以,东方美术最大的特点就是平面化。因此,墨色黑白灰在东方美学的概念里,尤其是写意画的概念里基本不是西方绘画最看中的光影!
拿写意画举例,写意画用墨色画得是客观事的“骨”,这个“骨”不是客观事物物理属性的骨,而是一种感觉,一种给人感觉画出了“骨”的感觉。(参考宋朝梁楷的那幅写意人物画)。
所以 写意画一般将能画出这种感觉的能力称之为功力。你功力到不到就看你的画能否让观众感受到你画中的“骨”。
这个道理就跟写毛笔字是一个道理,所以,写意画才最强调“写”。写意画的基本功不是看你有能否画像什么,而是看你的毛笔字功力几何,以及你对写的领悟。
这是写意画的精髓,但这也是我反对的点。一种画派画得东西不以形似为判断依据,他又何以称之为画呢?
所以你提的说利用莫奈老年画作中的自然观影画写意画是几乎不可能被人认可的。因为这种画重“画的概念”而不重“写的概念”,而且过分抄光影,完全没有理会“画骨”的深层含义,流于肤浅的物像表面层次,不符合写意画的要求。

以上我解释的就是绘画人文学的东西。不知你能否理解。画画原本是一件简单的事物,理应就像你说的“自然界的景色,做出二维图像”,很单纯,很原始的东西。可是因为历史长河积淀下很多的超脱或者说脱离绘画原始冲动的东西,致使了这些信徒们不得不放弃一些什么,有人放弃写实,有人放弃描摹自然色彩,有人干脆放弃色彩,甚至有人放弃了画的本身(写意)。

我敬佩这些信徒,他们很执着,他们很坚定,值得尊重。但我反对他们执着的东西,如是而已。


印象派与写意画:

我发现回答里有人拿梵高等西方后印象主义画家不重视造型的特点类比写意画。认为既然西方的油画都可以因为不重视写实造型成为艺术精品,那么同样不重视造型的中国写意画也应该是艺术精品,并以此作为反驳那些对写意画提出异议的人的依据。并扬言“反对中国写意画就等于反对梵高、毕沙罗、莫奈、弗洛伊德等西方油画大师”

首先说这类观点是极其不严谨的也是极其无知的。因为提出这种观点的人忽略了油画中一个重要因素:色彩。

梵高等西方后印象主义大师之所以厉害不是因为他们放弃了造型,而是他们的色彩能力超乎常人,所以他们的画才成为人人追捧的艺术精品。因为毕竟色彩才是油画的灵魂嘛!很多人只看到了梵高不造型就想当然认为梵高的画是很简单的人人可为的。他们可曾明白梵高的色彩有多难临摹?门槛有多高吗?在一堆同类色中能画出层次感这岂是一般人所能为之的?这是真正的曲高和寡。

中国写意画跟梵高有什么对等关系呢?写意的灵魂是色彩吗?不是。写意也讲究色彩吗?根本不讲究。既然如此,那怎么能把写意跟梵高作品这两个毫不相干的事物相提并论呢??难道就因为二者都不重视造型?梵高是因为他把造型的精力花在了经营更重要的色彩上;写意画若不造型可就彻底失去一切了。



写意不是抽象:

再说一遍!写意不是抽象!恰恰相反,写意是很具象的!只是写意相对于写实来说更简括一些而已,这种画法也叫“减笔画”。但它的底层逻辑依然是写实具象的,不是抽象!
我不明白回答里那些把写意类比成抽象的人为什么没人反对,反而那些直接点出写意是“减笔画”的人备受抨击?!这个社会是怎么了?干嘛要搞这么多的弯弯绕?设置这么多认知门槛?
中国古人骨子里是缺乏抽象思维的!搞啥本质上都是具象的东西。但是具象没什么不好,抽象也并不比具象高级。关键是能不能出作品,能不能出好的艺术。

画种之间不存在高级与不高级之分,只有从业者才存在高下之别。不是说一个什么都不懂、连造型都画不好的外行从事了写意从此他就比画造型的人高级了,不是的!!一定要搞清楚。

一个民族如果集体认同了一种可以用减笔的方式画画的行为,那么一定需要警惕这种画法有可能会冲击那些努力增笔画画人的空间。因为增笔所要付出的时间成本、精力和难度要比减笔大的多的多。保护增笔画、发展增笔画才是一个民族绘画的根本。当增笔达到极限以后自然而然会发展出抽象画的。目前的状况是增笔画高不成低不就,处在发展期。而减笔画的存在又占据、泯灭了一部分人对增笔画的认同感,左顾右盼,不敢放手大胆施展,这再一次使增笔画陷入一个尴尬境地。长此以往增笔画永远也不可能或者说不敢达到巅峰。



梵高早期作品也是偏写实的,后来发展到反印象主义,答主如何理解?

梵高、毕加索都是有造型写实能力的真画家,他们后期不再走写实的路子的原因很复杂,这里就不赘述了。可是要知道油画讲究的不仅仅是造型,更重要的还有色彩。梵高的画之所以厉害是因为他把自己油画中的色彩的门槛设置的很高,一般人是临摹不了的。而很多外行只看到后印象主义也不讲究造型就想当然的将其跟写意画类比在一起,进而以此作为反驳的依据,这其实体现出了他们对于油画本身的无知!这也是我疲于解释的原因,因为说了他们也不明白,与其这样还不如不说。

另外你也说了,梵高等西方反印象主义大师早期的写实功底很扎实。然而中国古代的文人群体是一群缺乏造型写实能力的人,他们的情况跟你说的梵高正好相反啊。正因为文人群体画不了写实的东西,才选择准入门槛相对较低或者是有一点窍门的东西。这个时候程式性套路以及大写意等画派恰好满足了他们画瘾的需求。这本无可厚非,一开始其实就是小圈子的自娱自乐嘛。可是后来人不这么看呀,因为文人雅士的身份名声早已在外,使得他们的绘画作品也开始水涨船高、炙手可热。后人也纷纷效仿之,久而久之这种画法开始被更多人认可接受,形成了成例,渐渐的加入了很多看似高深的画论、画理等等。

既然套路性的东西和门槛低的画受社会欢迎了,谁还愿意出力不讨好的画写实的东西呢?于是写实的画渐渐的被贬成“工”的东西,被认为是缺乏意趣、才情,矫揉造作。人人求意而不求形,看似全民(只要会写字的几乎都会画两笔)美术时代来临了,实则一代不如一代的没落下去了。

我们后人看前人带着敬畏之心这本无可厚非,历史既然这样选择我们自怨自艾也于事无补。可谁又替那些拥有造型能力有着绘画天赋却无法施展的人鸣不平呢?整个社会的审美都排斥工细的东西,这些人空有一肚子艺术才华可惜不敢施展。即便画也是仿那些跟他们实际水平比差得多的所谓大家流派的作品,条条框框的束缚缺乏自由,底层画匠想要逆袭翻身没有任何机会,更没有任何前途,简直憋屈!

说到现在你还觉得那批文人是梵高吗?梵高的油画尽管抛弃了造型,可是色彩里讲究的高深技法一丁点都不缺啊!即便一个正规美术从业者想完美临摹一张梵高的色彩都很难很难啊!很多人只看到梵高的画不造型就想当然的类比到中国古代文人画的不造型。可惜他们哪里知道作为油画的灵魂——色彩在梵高油画里的门槛被设置的相当相当高啊!!文人的写意门槛在哪呢?如今那些离退休的老干部人人都能来两笔写意,可为啥没人能随便来两笔梵高呢??


文人画:

一定搞清楚我自始至终没批评写意文人画,我惋惜的是外行扰乱内行的正常发展。如果我认为写意的出现是衰落,那我会直率说出,可事实上我并没有说这样的话。

我个人非常欣赏宋代的写意文人画,这里面很多人都是国家画院职业画师,所以画得东西很专业。宋代的很多写意画也非常好,例如法常的东西就比后世很多人好太多太多。所以,我自始至终都说不是画种问题,而是用不用心的问题。


名人画:

现如今很多其他行业的名人退休之后都喜欢来书画界发展,其中涉猎最频繁的画派就是“写意画”。
这些人在自己本专业内获得的成就我由衷钦佩 ,但是对于美术他们真的是十足的门外汉。然而由于他们先前的成绩使其拥有很高的声望和流量,因此他们一旦画画,也会有大批拥趸支持。
这就导致了一个十分尴尬的问题,外行扰乱了内行正常发展的市场和空间。
这些人十分钟画出一幅画获得的收益或许是一个行内人积累十年所能达到的收益水平。而导致尴尬的一切皆因写意画没有统一的审美衡量标准,且门槛较低的缘故。人人皆可为,绘画周期短,较高的容错率,且毫无准入难度。
为什么这些人不画工笔画?因为工笔画绘画周期太长,且画稿阶段需要一定的造型能力,线条组织力,勾线容错率太低,一点瑕疵容易导致“满盘皆输”,成本高。总之太麻烦!
为什么这些人不画莫奈、毕加索、梵高、毕沙罗、赵无极?某些人不是说这些人的画跟写意画是一回事吗?
对比起,画不了。虽然这些画都不注重造型,但是色调太高级,一个资深的学院派出身的人都比一定模仿的像,更甭提没有任何美术基础的人了。

所以,看来看去只有写意画最好骗,容错率高、认同度高、高级、成本低、周期短。。。最主要来钱快。

我说过,画种之间没有高级低级之分,只有画画的人才有高下之别。优秀的写意画门槛的确高,优秀的写意大家我从来也很欣赏,这是事实;但是写意画的存在也助长了外行的涌入这也是是事实。



写生:

照你这个说法中国古代恐怕所有的画都不符合你所谓的“写生”,因为中国是散点透视,不是焦透。再一个,写生的意义我已经在回答里说的很明确了,写生意味着艺术追求和灵性。不写生只能闭门造车,渐渐的就演变为一潭死水,而写生是注入源头活水。而且写生的过程也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而提升艺术的唯一门路。至于你说的交点透视这不是写生的范畴,不可混为一谈。

编辑于 2019-10-17 08:40

文章被以下专栏收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