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发于 三页书舍
阶层固化到底有没有解

阶层固化到底有没有解

最近十年有个明显趋势,就是阶层固化问题,越来越引起大家的重视和讨论。包括正热火朝天的“躺平学”,本质上还是因为阶层的日益固化,使年轻人看不到希望,再怎么努力也实现不了跨越,不如干脆躺下算了。

关于阶层是否固化,有两件事情大家应该有印象。早在十年之前,就有一篇《寒门再难出贵子》,激起了社会广泛共鸣,在那时就有很多人觉得阶层不会再流动了,差距只会越拉越大,逆袭绝无可能;

而前些日子,又有一篇寒门博士的论文致谢,一时间全网热议,大家看完后纷纷表示这才是后浪,阶层还没完全固化,还是有人靠自己的努力实现跨越的。

搞得我人都快要裂开了。

在讨论这个问题之前,我觉得大多数人都认同这样一个观点: 绝对平等的社会是不存在的 。自有文字记载的人类历史起,从未出现过这样的社会形态,即使是抱着理想主义的尝试,最终也没能敌过历史的潮流。

或许以后会实现,但目前不具备这样的条件。

所以,阶层必然存在,大家也能接受这个前提。但关键问题是, 阶层之间是否有上下流动的通道,出生时的阶层是否决定了你一辈子的阶层?

1、相对固化的阶层,才是社会的稳态

无论你站在哪一边,已经固化也好,还没固化也罢,你都能够从现实生活中找到例子。你看到有人寒窗苦读,从农村考到大城市,毕业后勤奋工作,成功立足;也看到有人通过创业赚取第一桶金,又赶上了行业的风口,生活水平再上一个台阶。

但个例并不能说明问题,就算是普遍认为已经固化的社会,也能找到极个别的向上流动的案例。

与此同时,你或许更多的看到任凭如何努力,还是没有办法实现跨越,在人生剧本的安排下趋于麻木,逐渐躺平的个体。那么,到底一个阶层有多少比例能够上下流动,才称得上没有固化?20%,还是5%?

我不是社会学家,没有对此的严谨定义,也没有做过整个社会阶层的抽样调研,看看到底结果如何。

但我认为,如果跳出来看这个问题,会清晰很多。

从社会发展的角度说,阶层相对固化才是正常的社会形态。 大范围的阶层流动,无一例外都发生在社会的重构期,比如改朝换代,比如意识上的调整。

朱元璋开局一个碗,照样打天下。这是乱世。搁太平时期,我给你一百个碗,你也扑腾不出什么浪花来。

在改革开放初期,遍地都是机会。但时代红利过去以后,你会发现白手起家的故事越来越少。

因为一旦社会稳定下来,一定是慢慢趋于固化的。

冰与火之歌里面的小指头有句名言:混乱是阶梯。这话没错,但混乱也可能是滑滑梯。在重构期,有向上的流动,也意味着一定会有向下的流动。如果一个社会整天面临洗牌,上蹿下跳,鸡飞蛋打,这样的社会维护成本极高。只有稳定下来,经济才能发展,社会才能进步。

也只有在稳定了以后,上一代的资源开始平稳传至下一代。重构期的第一代,大家起跑线都差不太多。到了第二代、第三代,大家发现不是那么一回事儿了。资源的优势逐渐累积,像滚雪球一样慢慢扩大,再要实现突破就变得更难。

所以,当一个社会稳步地向前发展,阶层之间的通道一定会日益狭窄。越往后肯定越困难,但也不会完全关闭。只不过这渺茫的缝隙,或许不会比躺着的时候,眯起的眼睛缝隙更宽一些。

稳定的发展,其实意味着大家的生活都会越来越好。即使你一直待在同一个阶层,物质条件也会改善。但有意思的是,人不患寡患不均。

大家都吃糙米饭,你觉得没啥,一边干饭一边觉得真香;你996一年,还远不及明星拍一天戏,你就嚼着柠檬了。

这也是现代社会焦虑的一个重要原因,每个人都想跨越阶层。为了自我定位,细化目标,连9级社会阶层都被划分了出来。

2、下层进入中层的破局点

既然提到9级社会阶层,本打算直接贴在这里,后来想想还是算了。不清楚的小伙伴们可以上网搜一搜。

我第一次看到这张图时,也为之一惊。众所周知,剁椒鱼分为微辣、中辣、重辣;奶茶分为三分糖、五分糖、七分糖。这阶层被细细切成了9块,可见焦虑程度之深。

我刚才也说了,社会的稳定状态一定是阶层相对固化的。但是,你要是用这张表来看,就会出问题。阶层固化,那就意味着9层都不太会流动了,9很难到8,8也很难到7,然后大家越来越丧。

事实肯定没有那么令人沮丧。如果真的起步很低,只要努力,还是有很大机会改善自己的生活的。确实很困难,但不是不可能。这其中的突破口在于:知识资源。

在社会学中,有人把社会资源分成了 政治资源、经济资源和知识资源 。在金字塔塔尖,一定是掌握着大量政治资源或经济资源的。而在中间层,知识资源的地位更突出,比如教授、医生、律师、职业经理人等等,都属于具备专业知识的群体。

所以,如果把社会阶层简化为下中上三层,那么从下层到中层,知识资源能起到重要作用,而且,相对于中层到上层,阶层固化没有那么显著。

理由其实也很简单:知识资源是最难传承的。即使上一代掌握大量知识资源,也无法保证一定能传给下一代。这又不是输送内力。

而经济资源是最容易传承的。所以,经济资源能形成累积优势,越往后壁垒越高,差距更加明显 。要逾越这道壁垒,至少在一代人里是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事情。

打个简单比方,你爷爷挣了1千万,你爸挣了2千万,传到你这里有3千万。你爷爷是中学毕业,你爸是本科,合着你就一定是研究生了?

因为最难传承,所以最好突破。寒窗苦读,实现中产的可能性相对来说是最高的。黄博士就是最好的例子。出生在穷苦的边远农村,依靠自身的信念和奋斗,最终实现了阶层跨越。

不过,学历只是知识资源的一种,知识资源还包括了认知水平。并非所有博士都能像黄博士一样,完成这么大幅度的跨越。黄博士能有很好的未来,还有个重要原因是他选择了具备足够发展潜力的专业:计算机。换做其他一些专业,可能毕业后仍要陷入就业困难的处境。

没办法,先天处于弱势地位,试错成本是非常高的,不仅要努力,还要有头脑和眼光。每一次选择都得小心翼翼,反复思量。

反过来说,没有学历也没关系,不是说学历固定了人生也就固定了。提高认知水平可以帮助你更好的把握机会。我在做公众号迁移的时候听中介说,不少年入百万的股票财经自媒体,其实只有中学学历。

但现在还有一个问题,父母的见识和资源,越来越影响下一代的教育。教育也不再是纯粹拼后天因素的了。在知识资源面前,大家不一定就在同一条起跑线上。

归根结底,还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通道越来越窄的问题,但相对来说,和从零获取政治资源和经济资源相比,这已经是最好的方式了。

3、二分法下的断层

但再往上,到了金字塔的上层部分,事情就不太一样了。跟你的头脑、眼光、努力、胆识啥的都没什么关系。这个地方有一个断层,是无法逾越的鸿沟。从这个质变的地方划分开来,就是马克思的划分方法,简称资本家和打工人。

前面的篇幅是为了说明, 从时间上,社会越发展,阶层越稳定。而从空间上,阶层越往上,固化越明显 。但这种差别不是均匀线性的。在某个点上,会突然发生质变。

这种划分方法的依据,在于你是否占有生产资料。经济资源有两个特点,一个刚才说了,是容易产生累积优势,所以才会有“一个人的寒窗苦读怎么可能比得上几代人的积累”这样的说法。

经济资源的另一个特点,是当你处在拥有生产资料的一方时,能够拉大贫富差距。

改革开放初期,我们的基尼系数是0.29。到了2010年以后,无论是统计局公布的0.47,还是西南财大自己抽样得出的0.61,贫富差距的扩大是无可争议的。

因为占有生产资料的一方,可以获取劳动力的剩余价值。提供劳动力的回报,即工资,一定低于劳动真正产生的价值。其差额称为剩余价值。

这个过程又是从多数人向少数人手中转移,其结果是,占有生产资料的一方,和所有劳动者逐渐拉开了差距。

无论是脑力劳动者还是体力劳动者,本质上都是劳动力的提供方,而不是购买方。

可能有人会问,用劳动力换来的也是经济资源,这种经济资源难道不能积累吗?几代人的努力后,能否实现跨越呢?

很遗憾,几乎不可能。

首先,劳动积累经济资源的速度,和资本积累经济资源的速度,压根不在一个量级上。其次,在高房价、高物价的环境下,这种差距会被进一步放大。劳动所得都用来付房租、还房贷了,还要面对布尔乔亚精心设置的消费主义陷阱,哪里积累得起来。

4、稳态之外的新机会

有些人还不死心,“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凭什么资本家一直是资本家,打工人一直是打工人?我不信这个邪。

大家注意到没有,刚才讲的阶层固化,都有一个大前提:稳态。我们现在是和谐社会,整体上一定是稳定繁荣向前发展的。也就是说,大的洗牌机会已经没有了。

但是, 在一些细分领域,稳态可能会被打破

这些小型的时代红利,通常是由科技的发展、社会的创新所带来的新机遇。

因为是过去从没有过的新赛道,壁垒还未形成,竞争只发生在新进入者之间,机遇相对较多。而对于已有的赛道,你不仅要和新进入者竞争,还要和已入局者博弈。一辆车就这么点座位,先上车的人没有理由不给后面的人踹上一脚。

而且,在新事物的初期,大家还没完全反应过来,懂的人少,即使没有经济资源的加持,只要有足够的认知,说不定就占据先发优势了。

等到后来,新事物发展了起来,参与的人越来越多,大家都知道这是怎么一会事儿了,认知的效用就递减了。这时候,经济资源又成为了主导因素。

最典型的例子,计算机和互联网兴起了第三次工业革命。早期的公司很多都是草根创业,能活到现在的,至少也是千亿市值起步。但放在今天,壁垒已经筑起,一个想法加几个程序员就能实现逾越的时代一去不复返。

新媒体和网红经济的出现,也称得上是一次小型的时代红利。而现在,资本的扶植可以帮助想要捧红的人在渠道上碾压对手。

在成熟的赛道上,市场份额向寡头集中的趋势比比皆是。

所以,对于阶层鸿沟另一边的人而言,机会只存在于稳态之外。既需要不断提高认知能力,也要保持对新事物的好奇心,最重要的,是等风来。

那要是风一直没来呢?

5、起来还是躺下

文章的最后,本来想帮大家做做心理按摩,缓解一下焦虑的。结尾我都想好了:“低头赶路,也记得抬头看天哦。”

结果发现,一部分人早就在看天了,而且是躺下来看,可以舒舒服服地一直望着天。

搞行为艺术还是你们在行。

但真要躺,其实是躺不下去的。躺平从根本上是一个囚徒困境。

当一部分人选择了躺平,剩下来的人就能从中获益,因为市场上的劳动力供给减少了。待遇提高到一定程度,剩下来的人发现努力与回报对等,就没有理由再去躺平。

一个人躺平是没有用的,这不是反抗,而是逃避。破解囚徒困境的方法只有一个,那就是所有人一起躺平,这样才能整体收益最大化。

但囚徒困境之所以是个困境,就在于每个人从理性的角度出发,不躺平的收益总是大于躺平。于是,所有人一起躺平的条件永远不会被满足。

既然躺不平,还是起来走走吧。

我想说的是,如果风一直没来,那就随它去。如果躺平成为不了一种姿态,那就让它成为一种心态。躺平不该等同于放弃,而是在被无形的手推着走的间隙,停下脚步倾听内心。

人生不止是爬楼梯,好像九级阶层就是你的人生规划图,看看自己在哪一层,顺便看一眼上面一层是啥,有没有机会突破。

阶层没有告诉你的是,人的幸福程度和所在阶层没有必然联系。除了利益之外,还有很多与物质无关,但值得追求的东西。

如果你觉得越往上一层的人,一定更幸福,那么你可能是把跨越阶层当成了通往幸福的唯一道路。

这只能说明,你已经被资本异化了。

发布于 2021-06-06 11:35

文章被以下专栏收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