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语境理论来看,电视新闻语体以新闻文本语言为核心,以动态画面与声音建构新闻语境共同进行新闻叙事,通过电视媒介“视听共同体”传播给受众。传播者的意图和受众的认同作为电视新闻重要的隐性语境制约着传播效果,传播者的传播意图需要通过隐性语境的柔性表达,才能得到受众的广泛认同。
关键词:电视新闻语体 新闻语境 新闻叙事 认同
从传播媒介来看,不同媒介的作用使新闻语言形成了不同的语体:报刊新闻语体、广播新闻语体、电视新闻语体以及网络新闻语体。①在媒体发展新常态背景下,电视媒体正处在剧烈的变化过渡期,当人们可以随时随地通过手机、电脑等不同终端更快速、更便捷地获取信息的时候,电视新闻传播的优势在哪里?还有什么理由让观众留在电视屏幕前收看新闻?在新媒体时代,各级传统电视媒体都需要努力适应媒体格局和舆论生态的深刻变化,更好地利用挖掘现有优势,把握自身特色,提高电视新闻的语言能力。
一、电视新闻中的语境
从语用学的角度看,在人际语言交际场景中,话语主体根据交际目的编码生成话语实体,语用主体在接受话语实体的同时,在语境中通过视觉、听觉甚至触觉、嗅觉等感官传达的信息进行认知和判断,对话语实体做出解码、认同或者决策,最终实现话语双方交际的目的。
随着传媒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不断利用不同的媒介去突破传播时空的限制,提高传播效果。不同媒介的作用也使新闻语言形成不同分体:报纸新闻以文字或者加以静态图片等单一的视觉符号作为新闻载体;广播新闻则以声音作为单一的听觉符号载体。与广播、纸媒等较为单一叙事符号的新闻语体相比,电视新闻运用文字、画面、声音等视觉、听觉的语言符号系统和非语言符号系统为载体,以新闻文本语言为核心,以动态画面和声音建构新闻语言的语境,以唤起受众的对传播者建构的语言情景和意识形态的理解与认同,实现传播者的传播目的。
因此,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人类传播技术的发展实际上就是在努力还原言语交际中的真实语境,增强受众接受度和认同感,进而提高其传播话语的说服力、影响力。
语境理论认为,语境可以分为言外语境、言伴语境、言内语境。言外语境包含认知语境、社会文化语境;言伴语境有伴随、现场语境;言内语境有语篇、句际语境②。从语境理论来观察新闻语言的语境,言内语境一般指的是新闻文体及其相关的语篇特征、句际语境;媒介因素则是言伴语境的主要组成部分,则主要指的是媒介、传播者的风格、现场语境、接受话语的受众、话语涉及的时间、地点、场合、境况、话题、事件、目的、对象等;言外语境主要包含传播者和受者的认知背景、新闻话语涉及的社会文化语境。③
二、从语境理论看电视新闻语体特征
从电视发展理论来讲,动态画面可以说是电视新闻区别与报纸、广播新闻语体的重要特征。但是从传播的角度来讲,新闻是需要传播大量新信息,而语言符号毋庸置疑是最准确也是最经济的传播信息的载体。
(一)电视新闻语体的核心——新闻解说词
新闻解说词指的是在电视新闻中出现的以新闻文本为基础的有声播音语言。一般来讲电视新闻先给出画面,再跟进解说词,但这并不等于说解说词从属于画面。在收看电视新闻时相信我们许多人都有这样的体验,看《新闻联播》时, 如把声音关掉仅看图像,能获得的信息量十分有限;而把图像关掉仅听声音,如果你记忆力足够好的话,几乎可以捕捉到所有重要的信息。
此外,画面在意义的表达上虽然丰富、直观、生动,但同时又是模糊且多义的。解说词作为画面有声语言,约束了画面的模糊性和多义性,提供了准确的信息点(时间、地点、人物等),同时为镜头叙事提供了一个清晰且快速的叙事框架。围绕这个叙事框架,画面叙述的指向性得到明确。也就说,语言建构了电视新闻的主要叙事框架。④因此我们可以看到,纪录片可以没有一句解说词,但是电视新闻中解说词是必备要素。据观察,在一般的电视时政新闻中,有解说词的画面基本上要占新闻时长的60%~80%以上。即使是像2015年盛大阅兵仪式、领导人访问等仪式性较强的电视报道,解说词画面仍然占有绝对优势。
当然,电视新闻解说词与报纸、广播新闻文本文字相比有着自己的特点。由于画面和音响也可以承载大量的信息,因此,解说词的语言具有直接叙事的特点。电视新闻解说词应该是为眼睛而写,“不要浪费相对宝贵的语言去解说观众能看见的事情”。⑤与广播相比,电视新闻解说词不需要刻意用语言营造画面感,更强调视觉图像自身的作用。例如在对习近平2015年10月访英报道中,央广广播新闻节目《新闻与报纸摘要》与央视《新闻联播》使用了基本相同的新华社新闻稿,但是电视解说词与广播稿相比,就删掉了两处描写性的、具有画面感的文字:“秋日的伦敦天高气爽”,“身着红色上衣,头顶黑色熊皮帽的仪仗队”,因为电视新闻中大量的现场画面已经不需要语言的重复渲染。
(二)动态画面、声音建构新闻语境
与其他媒体相比,动态画面以及和画面相配的同期声可以说是电视新闻中具有绝对优势的叙事符号系统。画面、同期声、解说词各自具有相对独立性,但同时又有着内在不可分割的联系。动态画面、声音、字幕作为言伴语境,与解说词一起建构新闻语境,真实再现新闻事件。
1.电视新闻语境参与新闻叙事
电视新闻中,由传播者根据自己的传播目的,运用解说词、动态画面、同期声等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对掌握的新闻事实,运用一定的语言系统叙述、重构新近发生的新闻事实的活动,就是新闻叙事。⑥
电视新闻叙事结构一般呈现为以解说词为主线,画面与同期声为语境的复合叙事结构。演播室主持人画面、记者出镜画面、解说加画面、同期声加画面并适当辅以字幕动画的类型化模式,来共同完成对一个新闻事件的讲述。在这个模式下,视觉符号和听觉符号都是沿着时间的线性链条展开。人们看到的电视画面在视觉上是连续的,而听觉符号则显得不够连续,听觉符号一般有演播室主持人播报声、同期声,同期声又可以分为现场音效和画面新闻人物语言。
不同的声音与画面的关系呈现不同的状态:演播室主持人播报声、同期声(音响和画面人声)和画面是高度吻合的,而解说词和画面则不是完全吻合的。解说词和画面信息游离度越大,空镜头越多,此时新闻叙事主要由解说词承担;解说词与画面信息相关度越大,解说词和画面一起叙事。同期声中人声与画面完全吻合,即新闻人物来说话的时候,同期声中新闻人物的影像与人声一起构成新闻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则是由画面和同期声承担叙事。在电视新闻中,同期声音响可以一直伴随画面,但是同期声中的人物谈话与解说词呈现出互补的状态。
与人际语言交际中言伴语境的不确定性相比,电视新闻的言伴语境是传播者根据传播目的“采集”而后经“编辑”, 运用视、听、读三位一体的语言系统,最终与新闻文本一起承担叙事的重任。电视新闻语境参与新闻叙事,“声画合一”已经成为现代电视新闻报道符号表达的重要特征。新闻文本不是画面的附属物,新闻画面也不仅仅为了做新闻的衬托。
但是目前部分时政新闻,特别是会议类时政新闻,空镜头过多,几乎全部以游离于画面之外的解说词承担叙事任务,电视画面意义也就是聊胜于无,关掉屏幕就等于广播,完全失去电视新闻叙事的优势。
2.电视新闻语境补足新闻信息
新闻解说词的目的是向受众传播明确的事实信息,语言力求准确、简洁、通俗,避免多义和歧义。“新闻文本是一种典型的低语境文本,在传达事实信息方面,传播者力求构建一个‘相对封闭’的系统,事实信息的正确性是唯一的,不允许观众曲解和展开想象的翅膀”⑦。因此电视新闻画面也是紧紧围绕新闻事实和传播目的而采集的。由于电视新闻文本常常受时间、篇幅所限,信息按重要性从前往后排列,一些有价值的信息和细节有时不能或者不方便出现在新闻文本中。优秀的新闻摄像在采集新闻素材的同时,可以敏感地捕捉传播者和受众都关心的有价值的新闻细节和信息,利用媒体资源以及技术手段,从一般受众不能到达的角度、距离拍摄展示新闻画面和细节,通过为受众构建最接近真实的新闻语境,让观众对新闻传播内容接受和认同。例如在2015年阅兵报道中,画面中各国、各级领导人出现的位置,给什么人镜头,甚至新闻人物的手势、面部表情如何等等都是人们希望在画面中捕捉到并非常关注的信息。比如,在习近平主席重要外事访问报道中,许多女性受众对于陪同出访的夫人彭丽媛的着装比较感兴趣,习近平夫妇携手出现的和谐画面对国家领导人形象的塑造是有益的,但是在正式的新闻解说词中这些是不便出现的,电视画面可以将这些附带细节信息通过画面传递给受众,起到补足新闻信息的作用,进而引导舆论产生受众感兴趣的新闻衍生话题。
3.电视新闻语境强化新闻的真实性和感染力
“眼见为实”是人们惯常的思维逻辑。人们在真实的空间,通过电视屏幕看到的通过摄像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对现实世界真人实景的运动着的影像的再现,通过声音和画面的配合,让人感到身临其境,满足受众对新闻第一现场真实感的追求。比如在央视2015年9月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的报道中,电视直播声画合一的同步报道,多角度多场景展现宏大的阅兵场景,将蓝天阳光下的天安门广场、各国元首、抗战老兵、海陆空方阵、国之重器等画面和信息传播到每一个中国家庭的电视机前,既有宏大的场景,也有细节的捕捉,其视觉冲击力和影响力是其他任何媒体都无法比拟的。
画面声音对加强新闻画面真实性的作用更是不可小觑,“视听合一”正是电视媒体的优势所在。新闻人物发言的同期声可以使受众产生面对面交流的亲切感,画面音响则给人以现场感。当现实世界的画面和人声同时在受众身边讲述某件事,对受众来说有着非常真实的冲击力和感染力。同期声也更能够表达记者的拍摄意图及基本观点,提高受众对于新闻传播的心理参与。
记者通过同期声的场景变化、音量强弱、时间长短等方式来建立声音形象影响观众。恰当地运用画面、同期声可以让新闻报道更加生动、好看,有新闻现场的真实感和陌生感。演播室画面和播音员的解说词虽然精致准确和标准,但给人以熟悉感,听得时间久了会产生视觉听觉疲劳,并不利于新信息的接收。电视新闻画面和同期声则是独一无二的,更能够满足受众对新闻事件真实性、时效性的感性需求。
三、电视新闻隐性语境的柔性表达
电视画面和声音构成的电视新闻的言内语境、言伴语境,这些都属于显性语境,很容易被受众所感知。而新闻的隐性语境——言外语境对受众的接受度认同感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言外语境主要包含传播者和受者的认知背景、新闻话语涉及的社会文化语境。说到言外语境,举个例子,2016年央视春晚被许多观众吐槽为“歌舞版的新闻联播”。春晚作为一档文艺节目,在什么地方会与《新闻联播》有相似之处?有学者指出:“与春晚节目自身相比,家家户户齐聚一堂观看春晚的行为更具社会意义,春晚将共同的文化符号及价值体系传递到各个角落,在分散的受众心中树立起对“中国人”这一身份的集体认同。…… 进而建构起‘想象的共同体’。”⑧
从这段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春晚和新闻联播的相似之处不是节目内容和形式相似,而是二者的言外语境的惊人相似。两个节目共同的传播主体以及传播意图是一致的,人们也看到了一些共同主流意识形态符号:“中国梦”“一带一路”。只不过《新闻联播》的性质决定其对传播者传播意图的表达方式更直接、更“硬性”,春晚则是更间接、更“柔性”。显而易见,作为文艺节目的2016春晚被观众指为“新闻联播”,就是对该节目将隐性的言外语境过于显性化,对传播者意图的表达过于“生硬”的批评,故而引起部分观众的反感和解构。
新闻传播的最终目的是“通过新闻传播活动,由传播者将意识流、思想流灌输到受众的脑海里,塑造人们日常生活所能看到的、理解的图景。”⑨电视媒体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具有极强的群众基础和普及性,已经形成一种电视文化。曾经许多中国人全家晚餐后一起收看《新闻联播》成为一种家庭仪式。电视在家庭里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媒介,而是通过电视这个大屏,将受众在特定时间、特定地点聚集在大屏前获取相同的信息,电视能够使人们具有“空间的认同感”和“文化认同感”⑩。
在新媒体冲击下,电脑、手机已经导致传统家庭居家模式的改变。电视作为一种仪式构建家庭生活在逐步被消解,受众对新闻的获取变得越来越主动,对于电视新闻所传播的内容的认同感也在不断消减。在电视新闻节目中,传播者的传播意图属于传播隐性语境的作用于画面、声音这样的显性语境,形成观众易于理解、乐于接受的新闻表达形式,进而得到观众发自内心的认同。
电视传媒现在应该考虑的如何充分利用电视大屏这个视听共同体既有的优势,在全媒体时代重新占领新的位置,吸引新一代受众,进而更好地实现新闻传播的目的。任何一个传播行为的背后,都蕴含着着传播者的传播意图。网络新媒体平台以更快捷更方便的形式为受众提供新闻,同时也提高了传播的交互性,极大地动摇了电视媒体在受众心中的老大地位。但是网络信息的质量参差不齐,可信度较低,近几年来,网络舆情反转现象频现,导致许多受众对自己通过影像看到的事实感到了怀疑,对于事实与真相之间的距离产生了不少的质疑。因此,许多人在网络关注到一则新闻之后,仍需要找到可信度较高的新闻平台来进一步核实。因此,权威性就是电视媒体在新媒体语境下的竞争法宝,人们在接受信息的时候,是需要传播者的权威的。作为新闻的权威传播者,必须加强信息的交互性,及时了解受众反馈,了解受众是否如编码者所愿进行解读,重新建立对电视新闻的认同感,柔性地将传播者意图体现在新闻传播过程中。“读者理解的过程也是一个语境选择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读者必须快速地选择相关的语境因素构建起语言情景,从而形成读者对该新闻报道的理解”。
(作者系平顶山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副教授)
责任编辑:祝晓虎
注释:
①李元授:《新闻语言学》,新华出版社2001年版,第37页。
②王建华:《现代汉语语境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75页。
③李杰:《媒体新闻语言研究》,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5页。
④赵爽英:《电视新闻叙事的封闭性与开放性》 ,《新闻界》2013年第17期。
⑤罗伯特?赫利尔德著,谢静等译:《广播电视和新媒体写作》,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第130~131页。
⑥曾庆香:《新闻叙事学》,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年版,第2页。
⑦方毅华:《新闻叙事与文学叙事的多重审视》,《现代传播》2010年第5期。
⑧黄永文、宫承波、周丽静等:《央视春晚:媒介仪式下的建构和塑造》,《视听》2016年第4期。
⑨刘立刚:《新闻传播研究:范畴与范式》,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110页。
⑩杜彩:《电视文化的意识形态建构功能刍议》,《现代传播》2012年第11期。
何兆熊、蒋艳梅:《语境的动态研究》,《外国语》1997年第5期。
摘要:从语境理论来看,电视新闻语体以新闻文本语言为核心,以动态画面与声音建构新闻语境共同进行新闻叙事,通过电视媒介“视听共同体”传播给受众。传播者的意图和受众的认同作为电视新闻重要的隐性语境制约着传播效果,传播者的传播意图需要通过隐性语境的柔性表达,才能得到受众的广泛认同。
关键词:电视新闻语体 新闻语境 新闻叙事 认同
从传播媒介来看,不同媒介的作用使新闻语言形成了不同的语体:报刊新闻语体、广播新闻语体、电视新闻语体以及网络新闻语体。①在媒体发展新常态背景下,电视媒体正处在剧烈的变化过渡期,当人们可以随时随地通过手机、电脑等不同终端更快速、更便捷地获取信息的时候,电视新闻传播的优势在哪里?还有什么理由让观众留在电视屏幕前收看新闻?在新媒体时代,各级传统电视媒体都需要努力适应媒体格局和舆论生态的深刻变化,更好地利用挖掘现有优势,把握自身特色,提高电视新闻的语言能力。
一、电视新闻中的语境
从语用学的角度看,在人际语言交际场景中,话语主体根据交际目的编码生成话语实体,语用主体在接受话语实体的同时,在语境中通过视觉、听觉甚至触觉、嗅觉等感官传达的信息进行认知和判断,对话语实体做出解码、认同或者决策,最终实现话语双方交际的目的。
随着传媒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不断利用不同的媒介去突破传播时空的限制,提高传播效果。不同媒介的作用也使新闻语言形成不同分体:报纸新闻以文字或者加以静态图片等单一的视觉符号作为新闻载体;广播新闻则以声音作为单一的听觉符号载体。与广播、纸媒等较为单一叙事符号的新闻语体相比,电视新闻运用文字、画面、声音等视觉、听觉的语言符号系统和非语言符号系统为载体,以新闻文本语言为核心,以动态画面和声音建构新闻语言的语境,以唤起受众的对传播者建构的语言情景和意识形态的理解与认同,实现传播者的传播目的。
因此,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人类传播技术的发展实际上就是在努力还原言语交际中的真实语境,增强受众接受度和认同感,进而提高其传播话语的说服力、影响力。
语境理论认为,语境可以分为言外语境、言伴语境、言内语境。言外语境包含认知语境、社会文化语境;言伴语境有伴随、现场语境;言内语境有语篇、句际语境②。从语境理论来观察新闻语言的语境,言内语境一般指的是新闻文体及其相关的语篇特征、句际语境;媒介因素则是言伴语境的主要组成部分,则主要指的是媒介、传播者的风格、现场语境、接受话语的受众、话语涉及的时间、地点、场合、境况、话题、事件、目的、对象等;言外语境主要包含传播者和受者的认知背景、新闻话语涉及的社会文化语境。③
二、从语境理论看电视新闻语体特征
从电视发展理论来讲,动态画面可以说是电视新闻区别与报纸、广播新闻语体的重要特征。但是从传播的角度来讲,新闻是需要传播大量新信息,而语言符号毋庸置疑是最准确也是最经济的传播信息的载体。
(一)电视新闻语体的核心——新闻解说词
新闻解说词指的是在电视新闻中出现的以新闻文本为基础的有声播音语言。一般来讲电视新闻先给出画面,再跟进解说词,但这并不等于说解说词从属于画面。在收看电视新闻时相信我们许多人都有这样的体验,看《新闻联播》时, 如把声音关掉仅看图像,能获得的信息量十分有限;而把图像关掉仅听声音,如果你记忆力足够好的话,几乎可以捕捉到所有重要的信息。
此外,画面在意义的表达上虽然丰富、直观、生动,但同时又是模糊且多义的。解说词作为画面有声语言,约束了画面的模糊性和多义性,提供了准确的信息点(时间、地点、人物等),同时为镜头叙事提供了一个清晰且快速的叙事框架。围绕这个叙事框架,画面叙述的指向性得到明确。也就说,语言建构了电视新闻的主要叙事框架。④因此我们可以看到,纪录片可以没有一句解说词,但是电视新闻中解说词是必备要素。据观察,在一般的电视时政新闻中,有解说词的画面基本上要占新闻时长的60%~80%以上。即使是像2015年盛大阅兵仪式、领导人访问等仪式性较强的电视报道,解说词画面仍然占有绝对优势。
当然,电视新闻解说词与报纸、广播新闻文本文字相比有着自己的特点。由于画面和音响也可以承载大量的信息,因此,解说词的语言具有直接叙事的特点。电视新闻解说词应该是为眼睛而写,“不要浪费相对宝贵的语言去解说观众能看见的事情”。⑤与广播相比,电视新闻解说词不需要刻意用语言营造画面感,更强调视觉图像自身的作用。例如在对习近平2015年10月访英报道中,央广广播新闻节目《新闻与报纸摘要》与央视《新闻联播》使用了基本相同的新华社新闻稿,但是电视解说词与广播稿相比,就删掉了两处描写性的、具有画面感的文字:“秋日的伦敦天高气爽”,“身着红色上衣,头顶黑色熊皮帽的仪仗队”,因为电视新闻中大量的现场画面已经不需要语言的重复渲染。
(二)动态画面、声音建构新闻语境
与其他媒体相比,动态画面以及和画面相配的同期声可以说是电视新闻中具有绝对优势的叙事符号系统。画面、同期声、解说词各自具有相对独立性,但同时又有着内在不可分割的联系。动态画面、声音、字幕作为言伴语境,与解说词一起建构新闻语境,真实再现新闻事件。
1.电视新闻语境参与新闻叙事
电视新闻中,由传播者根据自己的传播目的,运用解说词、动态画面、同期声等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对掌握的新闻事实,运用一定的语言系统叙述、重构新近发生的新闻事实的活动,就是新闻叙事。⑥
电视新闻叙事结构一般呈现为以解说词为主线,画面与同期声为语境的复合叙事结构。演播室主持人画面、记者出镜画面、解说加画面、同期声加画面并适当辅以字幕动画的类型化模式,来共同完成对一个新闻事件的讲述。在这个模式下,视觉符号和听觉符号都是沿着时间的线性链条展开。人们看到的电视画面在视觉上是连续的,而听觉符号则显得不够连续,听觉符号一般有演播室主持人播报声、同期声,同期声又可以分为现场音效和画面新闻人物语言。
不同的声音与画面的关系呈现不同的状态:演播室主持人播报声、同期声(音响和画面人声)和画面是高度吻合的,而解说词和画面则不是完全吻合的。解说词和画面信息游离度越大,空镜头越多,此时新闻叙事主要由解说词承担;解说词与画面信息相关度越大,解说词和画面一起叙事。同期声中人声与画面完全吻合,即新闻人物来说话的时候,同期声中新闻人物的影像与人声一起构成新闻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则是由画面和同期声承担叙事。在电视新闻中,同期声音响可以一直伴随画面,但是同期声中的人物谈话与解说词呈现出互补的状态。
与人际语言交际中言伴语境的不确定性相比,电视新闻的言伴语境是传播者根据传播目的“采集”而后经“编辑”, 运用视、听、读三位一体的语言系统,最终与新闻文本一起承担叙事的重任。电视新闻语境参与新闻叙事,“声画合一”已经成为现代电视新闻报道符号表达的重要特征。新闻文本不是画面的附属物,新闻画面也不仅仅为了做新闻的衬托。
但是目前部分时政新闻,特别是会议类时政新闻,空镜头过多,几乎全部以游离于画面之外的解说词承担叙事任务,电视画面意义也就是聊胜于无,关掉屏幕就等于广播,完全失去电视新闻叙事的优势。
2.电视新闻语境补足新闻信息
新闻解说词的目的是向受众传播明确的事实信息,语言力求准确、简洁、通俗,避免多义和歧义。“新闻文本是一种典型的低语境文本,在传达事实信息方面,传播者力求构建一个‘相对封闭’的系统,事实信息的正确性是唯一的,不允许观众曲解和展开想象的翅膀”⑦。因此电视新闻画面也是紧紧围绕新闻事实和传播目的而采集的。由于电视新闻文本常常受时间、篇幅所限,信息按重要性从前往后排列,一些有价值的信息和细节有时不能或者不方便出现在新闻文本中。优秀的新闻摄像在采集新闻素材的同时,可以敏感地捕捉传播者和受众都关心的有价值的新闻细节和信息,利用媒体资源以及技术手段,从一般受众不能到达的角度、距离拍摄展示新闻画面和细节,通过为受众构建最接近真实的新闻语境,让观众对新闻传播内容接受和认同。例如在2015年阅兵报道中,画面中各国、各级领导人出现的位置,给什么人镜头,甚至新闻人物的手势、面部表情如何等等都是人们希望在画面中捕捉到并非常关注的信息。比如,在习近平主席重要外事访问报道中,许多女性受众对于陪同出访的夫人彭丽媛的着装比较感兴趣,习近平夫妇携手出现的和谐画面对国家领导人形象的塑造是有益的,但是在正式的新闻解说词中这些是不便出现的,电视画面可以将这些附带细节信息通过画面传递给受众,起到补足新闻信息的作用,进而引导舆论产生受众感兴趣的新闻衍生话题。
3.电视新闻语境强化新闻的真实性和感染力
“眼见为实”是人们惯常的思维逻辑。人们在真实的空间,通过电视屏幕看到的通过摄像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对现实世界真人实景的运动着的影像的再现,通过声音和画面的配合,让人感到身临其境,满足受众对新闻第一现场真实感的追求。比如在央视2015年9月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的报道中,电视直播声画合一的同步报道,多角度多场景展现宏大的阅兵场景,将蓝天阳光下的天安门广场、各国元首、抗战老兵、海陆空方阵、国之重器等画面和信息传播到每一个中国家庭的电视机前,既有宏大的场景,也有细节的捕捉,其视觉冲击力和影响力是其他任何媒体都无法比拟的。
画面声音对加强新闻画面真实性的作用更是不可小觑,“视听合一”正是电视媒体的优势所在。新闻人物发言的同期声可以使受众产生面对面交流的亲切感,画面音响则给人以现场感。当现实世界的画面和人声同时在受众身边讲述某件事,对受众来说有着非常真实的冲击力和感染力。同期声也更能够表达记者的拍摄意图及基本观点,提高受众对于新闻传播的心理参与。
记者通过同期声的场景变化、音量强弱、时间长短等方式来建立声音形象影响观众。恰当地运用画面、同期声可以让新闻报道更加生动、好看,有新闻现场的真实感和陌生感。演播室画面和播音员的解说词虽然精致准确和标准,但给人以熟悉感,听得时间久了会产生视觉听觉疲劳,并不利于新信息的接收。电视新闻画面和同期声则是独一无二的,更能够满足受众对新闻事件真实性、时效性的感性需求。
三、电视新闻隐性语境的柔性表达
电视画面和声音构成的电视新闻的言内语境、言伴语境,这些都属于显性语境,很容易被受众所感知。而新闻的隐性语境——言外语境对受众的接受度认同感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言外语境主要包含传播者和受者的认知背景、新闻话语涉及的社会文化语境。说到言外语境,举个例子,2016年央视春晚被许多观众吐槽为“歌舞版的新闻联播”。春晚作为一档文艺节目,在什么地方会与《新闻联播》有相似之处?有学者指出:“与春晚节目自身相比,家家户户齐聚一堂观看春晚的行为更具社会意义,春晚将共同的文化符号及价值体系传递到各个角落,在分散的受众心中树立起对“中国人”这一身份的集体认同。…… 进而建构起‘想象的共同体’。”⑧
从这段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春晚和新闻联播的相似之处不是节目内容和形式相似,而是二者的言外语境的惊人相似。两个节目共同的传播主体以及传播意图是一致的,人们也看到了一些共同主流意识形态符号:“中国梦”“一带一路”。只不过《新闻联播》的性质决定其对传播者传播意图的表达方式更直接、更“硬性”,春晚则是更间接、更“柔性”。显而易见,作为文艺节目的2016春晚被观众指为“新闻联播”,就是对该节目将隐性的言外语境过于显性化,对传播者意图的表达过于“生硬”的批评,故而引起部分观众的反感和解构。
新闻传播的最终目的是“通过新闻传播活动,由传播者将意识流、思想流灌输到受众的脑海里,塑造人们日常生活所能看到的、理解的图景。”⑨电视媒体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具有极强的群众基础和普及性,已经形成一种电视文化。曾经许多中国人全家晚餐后一起收看《新闻联播》成为一种家庭仪式。电视在家庭里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媒介,而是通过电视这个大屏,将受众在特定时间、特定地点聚集在大屏前获取相同的信息,电视能够使人们具有“空间的认同感”和“文化认同感”⑩。
在新媒体冲击下,电脑、手机已经导致传统家庭居家模式的改变。电视作为一种仪式构建家庭生活在逐步被消解,受众对新闻的获取变得越来越主动,对于电视新闻所传播的内容的认同感也在不断消减。在电视新闻节目中,传播者的传播意图属于传播隐性语境的作用于画面、声音这样的显性语境,形成观众易于理解、乐于接受的新闻表达形式,进而得到观众发自内心的认同。
电视传媒现在应该考虑的如何充分利用电视大屏这个视听共同体既有的优势,在全媒体时代重新占领新的位置,吸引新一代受众,进而更好地实现新闻传播的目的。任何一个传播行为的背后,都蕴含着着传播者的传播意图。网络新媒体平台以更快捷更方便的形式为受众提供新闻,同时也提高了传播的交互性,极大地动摇了电视媒体在受众心中的老大地位。但是网络信息的质量参差不齐,可信度较低,近几年来,网络舆情反转现象频现,导致许多受众对自己通过影像看到的事实感到了怀疑,对于事实与真相之间的距离产生了不少的质疑。因此,许多人在网络关注到一则新闻之后,仍需要找到可信度较高的新闻平台来进一步核实。因此,权威性就是电视媒体在新媒体语境下的竞争法宝,人们在接受信息的时候,是需要传播者的权威的。作为新闻的权威传播者,必须加强信息的交互性,及时了解受众反馈,了解受众是否如编码者所愿进行解读,重新建立对电视新闻的认同感,柔性地将传播者意图体现在新闻传播过程中。“读者理解的过程也是一个语境选择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读者必须快速地选择相关的语境因素构建起语言情景,从而形成读者对该新闻报道的理解”。
(作者系平顶山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副教授)
责任编辑:祝晓虎
注释:
①李元授:《新闻语言学》,新华出版社2001年版,第37页。
②王建华:《现代汉语语境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75页。
③李杰:《媒体新闻语言研究》,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5页。
④赵爽英:《电视新闻叙事的封闭性与开放性》 ,《新闻界》2013年第17期。
⑤罗伯特?赫利尔德著,谢静等译:《广播电视和新媒体写作》,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第130~131页。
⑥曾庆香:《新闻叙事学》,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年版,第2页。
⑦方毅华:《新闻叙事与文学叙事的多重审视》,《现代传播》2010年第5期。
⑧黄永文、宫承波、周丽静等:《央视春晚:媒介仪式下的建构和塑造》,《视听》2016年第4期。
⑨刘立刚:《新闻传播研究:范畴与范式》,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110页。
⑩杜彩:《电视文化的意识形态建构功能刍议》,《现代传播》2012年第11期。
何兆熊、蒋艳梅:《语境的动态研究》,《外国语》1997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