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推�:

在�代中�,神�是怎�在特定的社�中存在的?它�扮演著何�角色、��著何�功能?哪些人在�述神�?那些保有和�承著神���的人�是如何理解神�的?�述神��他�的生活具有什�意�?神�如何在具�的�述情境中�生�化?中��代社�的巨大���神�的�承造成了怎�的影�?神�在社�文化的���重建�程中扮演著哪些角色?

�容�介:

《�代口承神�的民族志研究——以四��族社���案》初版於2011年由�西��大�出版社出版,出版後引起�界�泛�注。��地�神��界也���表�出�大�注,此次在��省再版,�有利於�岸神��、民�文���界的交流互�。

神�通常具有��的一些特�:它是有�神�、始祖、文化英雄或神��物及其活�的�事,通��述一�或者一系列有��造�刻以及�一�刻之前的故事,神�解�著宇宙、人�和文化的最初起源,以及��世�秩序的最初奠定。在神�中,深深地�刻著它所�以�生和�承的人�群�的思�、情感和社�生活的烙印,所以,神���解人�的精神、思�、智慧以及社��展的�程,提供了一�重要的�窗。

本�是��代中�口承神�的�承��述���行�地考察的�果。依�大量�自田野�查的第一手�料,集中探�了以往研究中很少�注的��。生�地展示了古老的神�如何在�下�境中被�述和表演、如何被人�主�地、富有�造性地�承和建�,�揭示了神��中�社�、政治和�史之�的互���。

作者�介:

�利慧(1968-),女,1994年於北京��大�中�民�文����博士�位,��北京��大�文�院教授、博士生��。曾先後赴美�印第安那大�及哈佛大�哈佛-燕京�社做���者;�得教育部�秀教��、霍英�青年教��等多���。出版有《神��神��》、 Handbook of Chinese Mythology (第一作者)、《女�的神��信仰》、《�代口承神�的民族�研究——以四��族社���案》(第一作者)等多部�著。主要研究�域�神��、民俗�基�理�、田野作��民族�。

� 霞(1976-),女,2002年於北京��大�民俗�����士�位,2011年于美�匹�堡大�人�����博士�位,��美�波特�州立大�人��系兼任助理教授。

徐 芳(1978-),女,2002年於北京��大�民俗�����士�位,��中央��大�外���院��。

李�武(1977-),男,2005年於北京��大�民俗�����士�位,2008年于中�人民大�人�����博士�位,��北京青年政治�院副教授。

仝��(1980-),女,2006年於北京��大�民俗�����士�位。

神�信仰-�事是人的本原的存在(代序)/�微
第一章 ��
第一� 中��代口承神�的搜集�研究
第二� 本�的目的、主要理��方法及�作�程
第三� 本�的一些主要��及反思
【第二章 �述者��代口承神�的��─重�市司鼓村的�案】
第一� 引言
第二� 司鼓村的�史地理及�地��人群的日常生活
第三� 重��述中的��因素─同一�述者�同一�型神�的不同�述
第四� �人�述�向�神�的��─不同�述者�同一�型神�的�述
第五� ��
【第三章 �代口承神�演述人及其神��研究─�西安康市伏羲山、女�山的�案】
第一� 引言
第二� 伏羲山、女�山�的�史地理和人文概�
第三� ��山:「神�是人���史的曲解」
第四� ��友:「神�是真�的事件」
第五� 柯尊�:「神�是神乎其神的故事」
第六� ��
【第四章 民���的�代重建─山西洪洞�侯村女�神�及其信仰的�案】
第一� 引言
第二� 侯村的�史地理�民俗文化
第三� 女�信仰的恢��重建
第四� 女�神�的�承�再�造
第五� ��
【第五章 神�、���社�的��(一九三○-二○○五)──河南淮��人祖神����的�案】
第一� 引言
第二� 「羲皇故都」的�史地理�文化生活
第三� 自在地�承:一九三○年代的人祖���人祖神��述活�
第四� �社�公共生活空�中退�:一九四九至一九七六年的人祖���神��述活�
第五� ��的���重�:一九七○年代末以�的人祖���神��述活�
第六� 社����一��述人的�人故事
第七� ��
【附� 民��事的表演──以兄妹婚神�的口�表演�例,兼�中�民��事研究的方法��】
【再版後�】

文章来源:台北秀威出版
【本文责编:郑艳】

[蒙锦贤]文明的套式: 清代“苗图”中耕织图像的生产意义 [陶子煜]当局者观
[苏长鸿]民俗仪式理论对当代学校教育研究的启示 [靳思怡]西方经典民族志中的田野经验
[霍福]春节社火的文化功能 张多:《神话观的民俗实践――稻作哈尼人神话世界的民族志》
[卢锐]析毫剖厘:家庭民俗学视野下的“云阳面业”家庭成员的自我民族志 [李牧]民俗与日常生活的救赎
[王杰文]表演的民族志及其伦理困境 [李牧]现当代艺术的民俗学根源
[喀毛措 东主才让]藏族女子成年礼”的仪式传播解读 [柏仙爱]礼俗互动传统中的非遗保护与乡村振兴
[孙艳艳]修行中的“身体感”:感官民族志的书写实验 [王优]浅探汉族传统婚姻仪礼的历史流变
[王心怡]交流实践及其文本再生产:以粉丝群体中的个体履职与秩序建构为例 [陈杭勋]多点民族志视角下民间传承群体及其实践与民俗节日差异化
[毕雪飞]七夕的礼、俗与礼俗互动 [庄孔韶]金翼山谷冬至的传说、戏剧与电影的合璧生成研究
[李牧]“人类学转向”下当代艺术的文化逻辑 [赵旭东]视频直播的民族志书写
主办: 中国民俗学会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