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家庭教育,拖延症,隐性逆反,亲子成长,内驱力
“干什么都磨磨唧唧,拖拖拉拉!
半个小时的作业能拖到三个小时!
每天早上不到最后一分钟不肯出门!”
堂主身边有很多亲朋好友、同学同事,都常有这样的抱怨:
我家孩子干什么都爱拖,每天早上都要吼他才肯出门,这“拖延症”怎么治?
其实,作为一个十几年的在编老师和陪伴孩子成长十来年的家长,堂主对孩子的拖延症也深有感触。
我的儿子现在三年级,让我历历在目的是,曾经孩子每天的家庭作业也是拖拖拉拉,每一天早上,也需要妈妈不停地催催催,甚至不得不靠吼,孩子才能匆匆出门。
但让我欣慰的是,自从我接管了孩子的管教之后,现在轮到孩子早上催着妈妈快点出门了(妈妈上班和孩子上学顺路,每天早上由妈妈送孩子上学)。
是什么让一个拖延症儿童,就这样有了时间概念,有了自己的行动力呢?
我们首先来了解一下造成孩子“拖延症”的生理和心理因素。
一、先了解孩子的发展规律
从学术角度来说,拖延症并非一个严格的心理学或医学术语,但严重或经常性的拖延行为,其产生的背后,一定是有着深层次的心理因素。
但并非所有孩子的爱拖延、爱磨蹭都是因为心理原因造成的。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由于其生理和认知发展规律的原因,也会造成所谓的拖延现象
。
孩子的,孩子在8-14岁的年龄段内,才能逐步发展出更为精确的短时间估测能力;
孩子到12岁左右,其注意力才能达到40分钟以上;
同样,孩子的记忆能力和思维能力,都要到小学四年级左右才会从形象记忆、具象思维向抽象记忆、逻辑思维的方向实现过渡或转变。
受孩子生理和心理发展规律的影响,通常在小学中低年级的孩子,由于其短时距的分辨能力还不够成熟,对外部环境和干扰的抵御能力较弱,对目标认知不够清晰具体等原因,也会造成
不知道具体什么时间该行动、具体该如何执行目标任务
的拖延、磨蹭现象。
其实,这个时候的父母,只要尊重孩子的发展规律,采取适当的引导和训练方式,孩子的时间概念就自然发展起来了,家长本不必太过焦虑。
但是,在低年龄段的时候,如果家长教养方式不当,就不但无法培养出孩子的积极时间管理能力,反而会引起孩子的系列心理问题,造成拖延顽固化,就成了家长们更为担心的所谓“拖延症”了。
二、孩子爱拖延的2个心理因素
在心理学家和教育专家看来,孩子爱拖延并非真的爱拖延,很多时候孩子拖延的背后,是因为其不为人察觉的心理因素的影响。
但这些心理因素,往往又正是管教者的教养方式不当造成的。
1、恐惧心理
心理学研究证明,无论是成年人还是孩子,其潜意识中的恐惧心理是几乎所有拖延行为的最深层次的原因。
因为恐惧所以拖延的心理现象,可以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①、害怕失败
很多拖延行为,都是源自于对失败的恐惧。当这种害怕失败的心理严重时,甚至连尝试去改变现状都不愿意。
一位研究人类压力的著名心理学专家认为,人类生活中所经受的压力无外乎来源于四大类事物:新奇(你之前从没经历过的事)、不可预知(你预想不到却发生了的事)、对自我的威胁(你作为一个人的安全感或能力遭到质疑)、控制感(你感到几乎根本不能驾驭局势)。
因为对结果的不可预知,并对这种不确定充满恐惧的时候,人们就会在潜意识层面上,开始
在行动之前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对即将开始的行为结果进行评估,目的是衡量付出行动的结果圆满成功的可能性有多大
。
因为更
害怕“万一搞砸了怎么办”
,在这种恐惧失败的潜意识支配下,行动之初便会习惯于大量无意义的内耗,就导致了拖延现象的发生。
而对于还没有形成内驱力成长,或者正在养成内驱力过程中的孩子们来说,其面对失败结果的能力本就相当脆弱。
在孩子们面对失败和挫折前的失望、沮丧、懊悔、愤怒的时候,如果我们的父母没有做到及时的情绪疏导和解决,不能让孩子正确地面对失败,孩子就会发展出对失败的恐惧,行为上也就表现为拖拉磨蹭,不愿行动了。
②、畏难情绪
畏难情绪,实际就是对困难的恐惧,对克服困难没有信心。
自信心来源于胜任感,心理学有关胜任力的发展规律告诉我们,孩子在达到“有意识地胜任”阶段前,必然会经过“无意识地无能”和“有意识地无能”的挫折阶段,
在这个阶段如果孩子们发现有一点小困难但努力就能克服的时候,孩子的胜任感就会不断被激活。
但是,
如果困难过大,孩子觉得已经很努力了却迟迟看不到成功的希望时,孩子就会出现“习得性无助”状态,进而在行为上表现为拖沓磨蹭。
所以,很多时候,家长对孩子的一句“还是你不够努力”,其实正是对孩子胜任感和自信心的莫大打击,更会强化孩子的畏难情绪和拖延行为。
③、完美主义
完美主义其实是一种消极性的人格。心理学理论认为,追求完美也是恐惧心理的一种变性反应。
“要做就做最好”、“不能接受不完美”的心理作用,其实正是对“可能发生的不完美”的恐惧,更是对真实自我的不接纳。
有些孩子过分追求细节,比如写作业时不能容忍一点点瑕疵,稍有一点点不完美就要擦掉重来、撕掉重做,这些现象也会导致孩子完成的时间拉长,也会导致拖延的行为结果。
2、隐性逆反
不难理解,有些孩子在面对家长的粗暴干涉、高度控制和不理解、不支持等行为和情绪时,也会采用拖延的方式进行无意识的逆反,这就是隐性逆反。
这种现象在高控制型家庭中比较普遍,由于家长对孩子的无所不管,孩子从生活到学习都被安排被控制,毫无自我控制感,
这种状况在孩子还不够强大的时候,孩子会采取表面服从、内心抵触的办法,想尽一切办法去拖延和抵触这些任务的完成
。
如果任由这种状况继续发展下去,最终只有两种结果,一种是孩子逆来顺受、自暴自弃,另一种就是孩子叛逆逆反、逃离家庭。
还有一种情况,
父母对孩子要求太高,用力过猛,总是见不得孩子轻松和空闲,每当孩子作业完成了,就会给孩子安排一些新的任务
。
但是孩子可不傻,很快就明白了早点做完作业并不是什么好事情,于是就开始了“隐性逆反”,写作业的时候就会想方设法拖延,“我前面的还没完成,你总不能给我安排其他任务了吧”。
但无论是哪种情况的隐性逆反,孩子的拖延都会导致不良习惯的养成,甚至影响到未来人生的走向。
三、4点支持帮孩子戒掉拖延症
很多家长非常焦虑孩子的磨蹭拖拉,也总想孩子能够做到自己管理自己,成为一个具有积极行动力的孩子。
但是,这些家长们却往往犯了一个错误,其实该改变的不是孩子,而是父母们自己。